第一部 坦然面對挫敗(節錄)
如何定義失敗
你知道當你不斷重複一個詞,大腦會突然脫軌嗎?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仍正確發音,更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或者有沒有這個詞。我不希望「失敗」對我們也變成這樣。
在接下去閱讀之前,我們先確定我們想的是同一件事,並且是以同樣的方式。我們很可能都以各自的方式看待挫敗,因此在我們確知彼此想的是一樣的之前,我們無法開始討論。我建議家長在跟青少年子女談話之際,要不時地澄清意義,部分原因是因為語彙對不同世代有著不同意義(見 catfish、lit、smash、dating、tag 等等),也因為有些字,例如「失敗」,其承載的情緒重量對每個人都不一樣。那麼我們就來探討一番。
「失敗」字義廣泛,本書的每位讀者必定都帶著對這一名詞的預設概念。以慢性缺乏組織(chronic disorganization)為例,這從幾方面看似乎像是失敗:
一、代表一種沒學會的技能。
二、可能造成機會的流失。
三、讓周遭的人感到困擾。
比方說,當你發現兒子只偶爾查看電子郵件,因而錯過了申請大學獎學金的期限,你可能會說他的缺乏組織是個重大的失敗。對另一個可能不考慮讀大學的家庭來說,某大學寄來的郵件頂多是諂媚的垃圾郵件。回到原先那個家庭,如果那個不檢查郵件的青少年還酷愛漫遊,渴望去流浪,總愛在日落時分奔向海邊,遠離家族企業的收銀機呢?好啦,這算失敗。第三個家庭的孩子成績全A,打工全勤,但因怕錯失大學的信件而恐慌發作,而當那個孩子出現消化性潰瘍,我們又有了不一樣的失敗。因此,要定義一個完全主觀的名詞是非常困難的。
基於這個緣故,我們且為這本書採取較寬廣的定義:青少年的挫敗是一種經歷,讓孩子感受到不確定、不快樂、不被接受或者質疑自我價值。
當孩子經歷這類失敗,你應馬上知道那跟你能否灌輸勇氣或信念給他們、予以有效督促或適當鼓舞沒什麼關係。沒人能教孩子躲開人生的失敗。老師當眾糾正他們,教練讓他們難堪,最好的朋友去加入另一群人,心儀的對象沒有回應,夢想的大學回絕申請,身為父母的我們對這些完全無能為力。我們不是超級英雄,無法將地球倒轉重設時間,阻止令人難受的事情發生。我們比較像是醫護人員,對世界如何對待孩子無計可施,只能準備提供一些優質的急救護理。
我也要聲明,有時看似失敗的事,其實並不然。我很想囊括許多情形於此書中,但那有時會對我形成道德挑戰,因為我不想把成長的正常部分、為人的正常部分貼上「失敗」的標籤。舉例來說,有些家長跟我提起孩子遇上難關,原因出在學習障礙,或焦慮來襲,或性別認同。我絕不會說有讀寫障礙、焦慮、非異性戀是「失敗」。但從這些處境中的家長看來,在沒釐清原因之前,情況很像是失敗。成績差,遠離家人和朋友,鬱鬱寡歡,健康亮起紅燈,喪失自我意識,這一切都使父母質疑孩子是否走向了失敗,並且理由何在。因此,你在書中將看到一些狀況,它們根本不是失敗,卻在過程中顯得如此雷同。
如何定義成功
要理解廣義的失敗,我們也要對成功建立共識。我想,最棒的定義可從二十世紀中葉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著作中找到。下列條目即是受到他的鼓舞,核心是自我實現,或是用比較現代的語彙來說:成為最好的自己。為了更適合現在的青少年,我稍為做了調整。
成功的標誌有:
•你安於做自己嗎?
•你安於和各種人打交道嗎?
•你能從經歷中學到教訓嗎?
•你對未來充滿希望嗎?
•你對所擁有的感恩,勝過對沒有的絕望嗎?
•你跟其他人有相互尊重的關係嗎?
•你具備幽默感嗎(特別是不會傷及他人)?
•你樂於幫助他人嗎?
•你樂於照顧好自己嗎?
作為想協助寶貝孩子塑造未來的大人,這份清單能讓我們正確地看待成功。
孩子也需要援手
何謂適當的教養,這當中有許多迷思,其一就是不放牛吃草,孩子便學不會獨立。在我到各校的一次會談中,一位憂心的母親問我她是否對女兒管太多。如果你讀過我的書就知道,我非常反對事事干涉。具體來說就是,她女兒被學校作業壓得喘不過氣,房間變得雜亂不堪,寸步難行。這位母親看到房間亂象加重了女兒的壓力,便試著教女兒騰出三十分鐘加以整理:「一個整齊乾淨的空間有助你獲得平靜。」但女兒就是辦不到。某天,女兒在學校,媽媽進了她的臥房著手整理。女兒回到家,感激不已。
「我這樣會讓她步向失敗嗎?」這位媽媽問我:「我不想讓她以為我會一直這樣做,我知道她得學會自己處理這些事。」
我的答覆很簡單:「我覺得提供溫情關懷很好。」我們偶爾都需要援手,也都知道快被淹沒的感受。偶爾互相幫忙助對方脫困,是讓對方感受到關懷及支持的慈悲之舉。
這位母親不希望女兒以為她會一直幫忙擦屁股,但我向她保證不會。實際上,她只要不每次都出手就好了。
痛苦難免,舒適和安心亦有其必要。成長中的青少年需要更大的責任和機會去學習,包括學會怎麼面對不安,而他們也需要同情與支持,就像我們一樣。
第6章 不懂得遵守規定:叛逆
成長中的孩子,其主要任務是獨立。意思是從你身旁獨立。我想那就像沒有繫繩般地漂浮在太空中。尋求同儕認同,是青少年脫離社群繫繩並證明自己雖然獨立了卻不孤單的途徑。大人應理解這份同儕認同的動力,因為那往往就是違規的催化劑,孩子因此上演叛逆。
大人常以為叛逆的孩子漫不經心、殘酷或膚淺、不守規矩好顯得自己很酷。平心而論,每個小孩(甚至你我的)都願為了受歡迎而冒險及違規,包括做出傷害他人或自己的事情。渴望受歡迎、討人喜歡並不像乍看那般膚淺。那常是年輕人邁向獨立的第一步。年近二十的青少年終於建立起較強的自我意識,不再那麼需要同儕的肯定。多數成年人已然腳踏實地,也有了重要的人際關係,對自己人氣不高幾乎毫不在意。你的孩子會到達那兒的,只是要先經過幾年的練習與培養。
人氣的誘惑
為此書進行研究時,我不僅遍訪全美各地的父母,除了談談他們孩子的挫敗,我也請大人告訴我他們個人的挫敗經歷,想知道這些挫敗是否多少促成了他們未來的成功。我的朋友吉娜,分享了有關人氣誘惑的個人故事,那使她違反一項不成文的社會原則,也擊碎了摯友的心。
小學起,吉娜和梅蘭妮就是最好的朋友。她真心喜愛梅蘭妮,十分珍惜兩人的友誼。而到了七年級,兩位人氣很高的女孩邀吉娜跟她們一起玩。陽光照在人氣頂峰白雪皚皚的山頭,在那美好前景的光芒中,吉娜患了頂峰熱。
只有一個障礙擋在吉娜冉冉上升之前:新的女孩們並不想納入梅蘭妮。
那個週末,吉娜提筆寫信,週一交給梅蘭妮。總而言之,她細說其他女生怎麼認為梅蘭妮還不夠酷(她的穿著及談吐,還有她看起來比她們小多了),最終告訴梅蘭妮,既然升上初中,兩人已不該繼續當朋友。
吉娜原本以為自己的血管裡流著聖母峰的冰,但當她目睹梅蘭妮讀信之後,出乎意料地感到羞愧不已。她做了什麼呀?我堅信那正是青少年失敗的主題曲。「我做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
接下來幾週,吉娜試著向梅蘭妮道歉。但吉娜已融入新團體,而此刻梅蘭妮孤單一人,震驚,悲傷,哀悼。吉娜的道歉全無回應。即便到了五十多歲的今天,吉娜說著說著便淚眼婆娑。成年後她曾試著聯繫梅蘭妮,說自己那樣待她實在錯得離譜,梅蘭妮那麼好、那麼無辜竟受此對待。梅蘭妮沒有回應。
這是吉娜心中無法癒合的傷。當我問起這個失敗可曾幫助她成長,她毫不遲疑。「那改變了我的一切。我再也不想感受那種傷了人的痛,決心要做真正的朋友。那改變了我此後所有的人際關係。」
我可以跟你說,身為吉娜的密友之一,得她喜愛絕對是一種殊榮。她慷慨、細心、充滿智慧。若非七年級的那場經歷,她現在可能不會是許多女子的超級好朋友。
失敗的好處之一是,這能讓人成為有天賦的老師。我最差勁的數學老師是個數學天才,他不明白我無法貫通的地方和原因,當我搞不懂時他覺得很迷惑。「你就照我教的那樣解題啊」,大概就是他能給的指點。我最好的數學老師,高中數學很爛,然而正當我要卡住時,他看得出來,他知道信號在哪兒會混亂,也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釋過程,因為當年他自己得發展出這些本領才能搞懂數學。吉娜的經歷與這雷同。她在友情上重重摔過一跤,足以讓她領悟陷阱藏在何處,後來遂成為一位模範朋友。
孩子為何不遵守規定
有些規定很明確。我們很清楚得遵行法律、行為準則及家規(明講的、暗示的、寫出來的)。我們還有社會規則,雖不是那麼白紙黑字,但多數人都同意遵守,像是不能為了成為人氣幫的一員而拋棄摯友。而這一切規則,從明文規定到直覺感應的,都有灰色地帶。
舉例來說,不可作弊。人人都知道這會讓你惹上麻煩。作弊就是違規,但是……什麼叫作弊?偷看別人的考卷,然後抄下答案?對,這我們都同意。你解不出數學作業,問Siri答案,這是不是作弊?聽到別班同學討論前一節課已考過的公民申論題,你趁自己班小考前找出答案,這算不算作弊?拿哥哥姊姊有註釋的課本來讀,是作弊嗎?
處處是灰色。尤其在從具體思維轉向假設思維的青少年大腦中更是如此。小孩很懂是非,他們的想法非黑即白,完全絕對。青少年則不然。當他們假設思考的能力提高了,概念即變得可以伸縮。好消息是,這讓他們能思考社會正義與平等之類的微妙議題,讓他們進階到更需大腦的學業程度,超越五乘以四,進入解未知數X的代數方程式。對小小孩而言,數字不能是字母,那是錯的!對青少年來說,世界沒那麼絕對,假設成為了可能。對青少年大腦的這項理解,或許有助父母以幫助孩子界定灰色地帶為目標,展開違規的對談。對,X可以是數字,但不會是樂曲的音符。對,也許問Siri答案不算是作弊,但你仍不曉得怎麼解題,問題還是沒解決。
即便是在社交場合,青少年也常發現自己身處於假設性的灰色地帶,就如吉娜受到當紅女孩們的邀請,卻以梅蘭妮為代價。大人充分發展、饒富經驗的大腦看上去很明顯的事,對年輕人來說卻依然感到模糊混沌。
何時該擔心
我們都可預期看到青少年叛逆──破壞規則,無論大小。如果你的孩子從未打破過規則,我才要擔心他們何以這麼屈意奉承,或是他們在你背後會做些什麼。但如果違規如此稀鬆平常,那你可能要問,我為何要用這一章來討論沒能遵守規定這件事。問得好!
違規演變成失敗的兩種情況使我擔心。首先,它長期出現,孩子又不能好好討論其違規的理由,這可能意味著他對後果無感,而那可能是一種求救訊號。比起那種說「我不在乎」、毫無理由地打破規矩的孩子,老是唱反調、挑戰所有規定的孩子,我反而較不擔心。我希望前者的父母能深入探討是什麼驅動了孩子這種行徑。青少年(較青少女的比例高出許多)反覆表現出不顧一切、破壞規定的行為,有可能是有憂鬱症,應由諮商師診斷並加以協助。
違規演變成失敗的第二種情形,跟孩子的動機無關,而完全在於他們對後續的內化。這時,我們無法預測何種對違規的反應會使A小孩較B小孩感到失敗,但我們能學到怎樣回應最不會使孩子以為這回的搞砸說明了他們是或不是個好人。
相關常見問題之快問快答
Q:我跟我先生要出去吃晚餐,我要求十五歲的兒子待在家顧他十歲的妹妹。回家時,我發現女兒單獨在家看影片,哥哥完全不見人影!女兒說哥哥跟一些朋友出去吃點東西,大約一個鐘頭回來。我立刻打電話叫兒子回家,他防備地說:「你又沒說我不能外出。我只是去吃點東西。以前你自己也曾經留她一人在家一小時啊!」我相信他很明白我要他顧妹妹是什麼意思。我要怎樣讓他了解他的行為是不可接受、充滿心機的?
A:是的,我也會為此發火。是的,這種行為不可接受。而可能出現灰色地帶的則是他是否有心機。你兒子可能正在用他剛掌握的假設性思考能力,來合理化違規把妹妹單獨留在家之舉。我猜他的思考過程可能像這樣:首先,他看過你曾把妹妹一人留在家(我知道決定權在你、情況不同等等,但他可不那麼想)。第二,他把他的社交錯失恐懼(FOMO)置於在家顧妹妹的責任之上,反正妹妹只在看影片。第三,他猜也許他不會受到處分,單就這一點,恐怕就讓他覺得這個違規值得一試。
青少年很能絞盡腦汁讓破壞規定顯得合理。
孩子改變規則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與渴望時,你不見得都有發現,但如果發現了,就像你兒子是個差勁保母這回,你可以試試幾種回應方式。
你可以選擇自然後果,順其自然,你兒子必須自行承擔其錯誤決定所導致的任何後果,只是這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浮現。此外,自然後果會對妹妹造成附帶損害。兄妹關係可能變得令人憂心,哥哥怪妹妹害他惹父母生氣,妹妹怪哥哥讓她感到害怕或被忽視。我不會選這個途徑,讓妹妹付出代價。
許多父母會選擇一種不相關的、高強度的懲罰,希望孩子難過到下次想重蹈覆轍時能記起這個代價。其中最受歡迎的方式是,拿他的手機打他的痛處。這招是基於一個前提:藉由激發孩子對某種人為後果的恐懼,訓練他們循規蹈矩。這有時候有效,但比較可能的是,孩子對這種懲罰深感憤恨,只想著你是多麼不公平又多麼差勁,卻看不見自己做錯了什麼。這類處分並不會促使孩子反省。
你也可以採取邏輯後果,是你決定(而非自然發生)與孩子的錯誤直接相關的結果。你可以向兒子指出你相信他會照顧妹妹,而他看不見妹妹時根本辦不到;這受毀損的信任將使他這個週末必須留在家,不能跟朋友出去玩,因為現在你無法信任他的判斷能力。也許你可以跟他解釋,在你們討論過他如何利用了這個灰色地帶,然後他能跟你與妹妹證明他確實理解自己的作為之後,你將能找回對他的信任。
你與青春期的孩子將會碰到一堆這樣的灰色地帶需加以思考,所以好好想想,長此以往你會選用哪種方式,練習好用最佳的選擇來回應,而非當下最能出一口氣的方式。
Q:當我向孩子指出他們違反了家規,他們的反應出乎意料。「你又沒講過不可以!」我該如何回應?
A:試試這個:「我以為這是不用明講你就知道的事。但你說的沒錯,我從沒明確規定過。所以,今天沒事,就當它是贈品。現在你知道了,以後違反這個規定的後果會是……(插入合情合理的後果)。而就算你不曉得你破壞了規定,還是造成了我的麻煩,我得……(清理因為你沒遛狗而搞得一團亂的環境、趕著做一堆因為打電話四處找你而耽擱的家務事,諸如此類)。我知道這是你的無心之過,我希望你能幫忙收拾。我們能怎樣一起解決呢?」
叛逆孩子的一線希望
第一次逮到孩子違反重大規定時,你大概很驚嚇和心力交瘁。對於像卡琳這樣的孩子,他們會覺得難為情、內疚或慚愧,很快便學到越線並不值得。
老愛唱反調的孩子也令人疲憊不堪。叛逆孩子的一線希望是,這世界有太多規定需要改變。帶著叛逆的眼光看某些慣例、期望、甚至律法的年輕人,會在他們的小角落努力帶來改變。引導違規者把精力放對地方的關鍵是,教他們致力於有價值的課題,而那要經過認真的思索與研究。為你家年輕的革命家點出那個方向,去滿足他們不服從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