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於行為習慣的正向教育
第2節 應對脾氣:性格的張力和死本能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朋友的婚宴上,桌上還沒上完菜,孩子就嚷著吵著要吃東西,急不可耐。菜剛上來,孩子就劈里啪啦地把東西全倒進自己碗裡,早早吃完了又開始東奔西跑,弄得一片狼藉,摔倒或者撞碎東西了就號啕大哭,絲毫不顧及主人家待客的目的。又或者外出踏青,孩子在前面跑得極快,但來來回回跑來跑去,不到半程就精力耗盡,變得委靡不振,後面全得靠大人背著抱著,把大人累得汗流浹背。再比如上學的孩子,上課後連三分鐘都待不住,不是動動桌子或椅子腿,就是玩弄橡皮或鉛筆,再或者三三兩兩開始說閒話,老師說什麼都不聽。孩子回家寫作業時就更是讓家長抓狂了,寫一個字就要削鉛筆,鉛筆快削好了就拿起玩具開始玩,寫了一下午也沒把半個小時能寫完的作業搞定;再或者寫著寫著非要看電視,死活不願意寫了,看電視一看就看到晚上,作業當然沒寫完,你要關電視他就和你哭、鬧、發脾氣,你讓他寫作業他就裝傻,說再看一下下。
我想做過家長或者見過親戚朋友帶孩子的人一定都遇到過類似的場景。為什麼孩子的耐心總是特別差,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還是只有個別孩子這樣?孩子發脾氣、沒耐心,在以後的成長中是否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問題,這可能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本章藉由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來探究上述問題。
延遲滿足實驗
1960年代,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該實驗在史丹佛大學附近的一所幼稚園裡展開。實驗的具體內容是將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簡單的實驗室中,實驗室裡只有一張桌子和桌上放著的幾顆孩子很喜愛吃的糖果。實驗室在角落設置有隱藏式攝影機,以觀察孩子們的一舉一動。
實驗人員會告訴每一個前來的孩子,桌上的糖果他們現在就可以隨便吃,但孩子如果可以等待20分鐘,等實驗人員忙完回來再吃糖果,則可以獲得翻倍的糖果作為等待的獎勵。
實驗人員在確保孩子理解實驗的流程後就走出實驗室,在另一個房間裡透過監控畫面觀察孩子的反應。孩子的反應有很多種:有些孩子在實驗人員剛走時就沒忍住開始吃糖果,之後過了一段時間,開始變得不耐煩再次剝開糖紙吃下一顆,時間結束糖果就吃完了。實驗人員回到實驗室問這類孩子時,他們多數表現得極其不友好: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錯過了獎勵,還有些會不好意思地朝實驗人員微笑。還有些孩子在實驗人員走之後一直嘗試睡覺、玩手指等,透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糖果上轉移開,有些孩子成功地做到了等待20分鐘,但還有一部分孩子在大概15分鐘時就忍不住開始吃糖果了,並且很快就吃完了。還有一部分孩子透過唱歌、自言自語,甚至嘗試離開實驗室等較為明顯的行為來控制自己對糖果的渴望,在這類孩子中也多有滿足實驗要求,最終獲得獎勵的表現。
實驗進行到這,我們已經可以回答上述問題:是所有的孩子都急不可耐、毛毛躁躁嗎?答案很明顯不是。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一小部分孩子直接開始吃糖果,絲毫沒考慮未來獲得獎勵的問題,大部分孩子還是等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才開始吃糖果,這說明大部分孩子還是有一定耐心和自制力的。第二個問題是:有多少孩子是能自制的?答案是很少,因為孩子本身身心發育不成熟,你希望他懂事克己是很困難的,即使是透過實驗的孩子,如果將實驗時間延長,可能獲得獎勵的人會變得更少。
心理學家繼續追蹤研究這些參加實驗的孩子,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追蹤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那些持續等待並最終獲得獎勵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可以為了更長遠的目標而犧牲眼前的利益,擁有自制能力。而那些馬上就吃掉糖果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者優柔寡斷,只能看到眼前的目標、利益和渴望,不能控制自己的貪婪,滿足自己的渴望之前無法專心做事,注意力會一直集中在欲望本身。就學業水準來看,那些自制能力更強的孩子明顯表現得比其他同齡人更好。這也就是俗話說的「三歲看老」。
從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現,能延遲滿足自己欲望的兒童,未來的表現會更好。所謂延遲滿足,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忍耐,可以為了更遠大的目標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暫時的享受和眼前的利益誘惑。延遲滿足不只是為了讓兒童學會等待,或者壓制兒童的欲望,更不是讓兒童只一路前行,不問結果。從本質上來說,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權衡當前利害得失和未來長遠利益後做出更有利於自身長遠發展的決策能力。
延遲滿足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展現,是兒童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平衡長遠結果和當下誘惑,從而做出更佳選擇的能力。延遲滿足能力不僅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特質,也是兒童未來的社會化與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一種伴隨終生的基本人格因素,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象徵。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個體,未來會表現出更強的社會競爭力,有較高的工作學習效率,能更好地應對生活帶來的重重打擊、壓力、困難和挑戰,在追求自身長遠目標時更能抵制即刻滿足的誘惑。例如:在其他兒童選擇玩遊戲、上網或者看小說的輕鬆快樂時,這類兒童往往能靜下心來讀書,在成績上有優異的表現。
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兒童在未來發展中就容易缺乏定力,沾染一些不良習慣。例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貪玩不回家,貪睡不起床等;容易性格焦躁,缺乏耐心,遇事衝動,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也更大。進入青春期後,這些兒童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縮、焦慮、固執,遇到問題時表現得消極沮喪,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既然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如此重要,家長該怎樣幫助和引導孩子發展其延遲滿足的能力呢?
送給家長的教養策略
◆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
首先我們要了解,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任何能力只要刻意訓練,都可以獲得長足的進步,例如:一些心理學家曾透過漸進式學習的方法,教會黑猩猩打開房門堆起箱子以取得高處的香蕉。生活中我們有可能也見到過透過訓練學會騎腳踏車的猴子,甚至是可以幫主人拿快遞的狗等。動物的學習能力有限,而人的可塑性是極強的,要想讓孩子形成成熟的延遲滿足能力,家長一定要有信心,孩子能透過訓練獲得改進,不斷發展延遲滿足能力。
在有信心的基礎上,家長要了解,能力的鍛鍊是一個階梯式上升、逐漸成長和增強的過程,不能一開始就給孩子設定一個極其嚴苛的目標,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灰心喪氣,從此不在延遲滿足上努力。
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高斯基曾提出過「鷹架式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必須像搭鷹架一樣將孩子的興趣保留在鷹架上,時刻保持其好奇和安全,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安心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鷹架的另一層含義是指,家長替孩子設定的目標一定是觸手可及、能達到的,就好像拿著一塊糖果引導孩子朝前小步邁進,孩子可以很容易就做到,但如果家長引導的目標是邁過很寬的溝壑,孩子就很難做到了。
◆針對孩子的能力設定合理的目標
家長在鍛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一定要注意目標的可及性,根據孩子的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目標。
例如最開始,當孩子急躁、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可以嘗試和孩子溝通,制定這樣的目標:你只要安靜學習10分鐘就允許你看5分鐘電視。如果孩子能實現,並在這一級延遲滿足能力的梯子上站穩了,在訓練10天左右之後,家長就可以開始向下一級延遲滿足能力階段攀升:你只要安靜學習10分鐘就可以獎勵給你一個蘋果,但只有學習半個小時才能看一會兒電視。孩子在實現該目標過程中會不斷反覆,在上一級階梯和更高級階梯上不斷反覆,這是正常現象,家長要多鼓勵、表揚孩子向上的表現,對停留在本層的表現不做鼓勵,這樣會幫助孩子盡快向上一級階梯進發,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
整體而言,孩子發脾氣、沾染不良習慣,本質上是自我控制能力的問題,而延遲滿足能力是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透過延遲滿足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家長要想幫孩子形成穩定良好的脾氣和行為表現,就必須在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上下功夫。結合維高斯基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和「鷹架式教學」的理論,我們認為,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時,可以透過漸進式、階梯式向上的方式,來引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2節 應對脾氣:性格的張力和死本能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朋友的婚宴上,桌上還沒上完菜,孩子就嚷著吵著要吃東西,急不可耐。菜剛上來,孩子就劈里啪啦地把東西全倒進自己碗裡,早早吃完了又開始東奔西跑,弄得一片狼藉,摔倒或者撞碎東西了就號啕大哭,絲毫不顧及主人家待客的目的。又或者外出踏青,孩子在前面跑得極快,但來來回回跑來跑去,不到半程就精力耗盡,變得委靡不振,後面全得靠大人背著抱著,把大人累得汗流浹背。再比如上學的孩子,上課後連三分鐘都待不住,不是動動桌子或椅子腿,就是玩弄橡皮或鉛筆,再或者三三兩兩開始說閒話,老師說什麼都不聽。孩子回家寫作業時就更是讓家長抓狂了,寫一個字就要削鉛筆,鉛筆快削好了就拿起玩具開始玩,寫了一下午也沒把半個小時能寫完的作業搞定;再或者寫著寫著非要看電視,死活不願意寫了,看電視一看就看到晚上,作業當然沒寫完,你要關電視他就和你哭、鬧、發脾氣,你讓他寫作業他就裝傻,說再看一下下。
我想做過家長或者見過親戚朋友帶孩子的人一定都遇到過類似的場景。為什麼孩子的耐心總是特別差,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還是只有個別孩子這樣?孩子發脾氣、沒耐心,在以後的成長中是否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問題,這可能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本章藉由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來探究上述問題。
延遲滿足實驗
1960年代,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該實驗在史丹佛大學附近的一所幼稚園裡展開。實驗的具體內容是將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簡單的實驗室中,實驗室裡只有一張桌子和桌上放著的幾顆孩子很喜愛吃的糖果。實驗室在角落設置有隱藏式攝影機,以觀察孩子們的一舉一動。
實驗人員會告訴每一個前來的孩子,桌上的糖果他們現在就可以隨便吃,但孩子如果可以等待20分鐘,等實驗人員忙完回來再吃糖果,則可以獲得翻倍的糖果作為等待的獎勵。
實驗人員在確保孩子理解實驗的流程後就走出實驗室,在另一個房間裡透過監控畫面觀察孩子的反應。孩子的反應有很多種:有些孩子在實驗人員剛走時就沒忍住開始吃糖果,之後過了一段時間,開始變得不耐煩再次剝開糖紙吃下一顆,時間結束糖果就吃完了。實驗人員回到實驗室問這類孩子時,他們多數表現得極其不友好: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錯過了獎勵,還有些會不好意思地朝實驗人員微笑。還有些孩子在實驗人員走之後一直嘗試睡覺、玩手指等,透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糖果上轉移開,有些孩子成功地做到了等待20分鐘,但還有一部分孩子在大概15分鐘時就忍不住開始吃糖果了,並且很快就吃完了。還有一部分孩子透過唱歌、自言自語,甚至嘗試離開實驗室等較為明顯的行為來控制自己對糖果的渴望,在這類孩子中也多有滿足實驗要求,最終獲得獎勵的表現。
實驗進行到這,我們已經可以回答上述問題:是所有的孩子都急不可耐、毛毛躁躁嗎?答案很明顯不是。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一小部分孩子直接開始吃糖果,絲毫沒考慮未來獲得獎勵的問題,大部分孩子還是等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才開始吃糖果,這說明大部分孩子還是有一定耐心和自制力的。第二個問題是:有多少孩子是能自制的?答案是很少,因為孩子本身身心發育不成熟,你希望他懂事克己是很困難的,即使是透過實驗的孩子,如果將實驗時間延長,可能獲得獎勵的人會變得更少。
心理學家繼續追蹤研究這些參加實驗的孩子,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追蹤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那些持續等待並最終獲得獎勵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可以為了更長遠的目標而犧牲眼前的利益,擁有自制能力。而那些馬上就吃掉糖果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者優柔寡斷,只能看到眼前的目標、利益和渴望,不能控制自己的貪婪,滿足自己的渴望之前無法專心做事,注意力會一直集中在欲望本身。就學業水準來看,那些自制能力更強的孩子明顯表現得比其他同齡人更好。這也就是俗話說的「三歲看老」。
從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現,能延遲滿足自己欲望的兒童,未來的表現會更好。所謂延遲滿足,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忍耐,可以為了更遠大的目標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暫時的享受和眼前的利益誘惑。延遲滿足不只是為了讓兒童學會等待,或者壓制兒童的欲望,更不是讓兒童只一路前行,不問結果。從本質上來說,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權衡當前利害得失和未來長遠利益後做出更有利於自身長遠發展的決策能力。
延遲滿足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展現,是兒童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平衡長遠結果和當下誘惑,從而做出更佳選擇的能力。延遲滿足能力不僅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特質,也是兒童未來的社會化與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一種伴隨終生的基本人格因素,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象徵。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個體,未來會表現出更強的社會競爭力,有較高的工作學習效率,能更好地應對生活帶來的重重打擊、壓力、困難和挑戰,在追求自身長遠目標時更能抵制即刻滿足的誘惑。例如:在其他兒童選擇玩遊戲、上網或者看小說的輕鬆快樂時,這類兒童往往能靜下心來讀書,在成績上有優異的表現。
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兒童在未來發展中就容易缺乏定力,沾染一些不良習慣。例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貪玩不回家,貪睡不起床等;容易性格焦躁,缺乏耐心,遇事衝動,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也更大。進入青春期後,這些兒童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縮、焦慮、固執,遇到問題時表現得消極沮喪,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既然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如此重要,家長該怎樣幫助和引導孩子發展其延遲滿足的能力呢?
送給家長的教養策略
◆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
首先我們要了解,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任何能力只要刻意訓練,都可以獲得長足的進步,例如:一些心理學家曾透過漸進式學習的方法,教會黑猩猩打開房門堆起箱子以取得高處的香蕉。生活中我們有可能也見到過透過訓練學會騎腳踏車的猴子,甚至是可以幫主人拿快遞的狗等。動物的學習能力有限,而人的可塑性是極強的,要想讓孩子形成成熟的延遲滿足能力,家長一定要有信心,孩子能透過訓練獲得改進,不斷發展延遲滿足能力。
在有信心的基礎上,家長要了解,能力的鍛鍊是一個階梯式上升、逐漸成長和增強的過程,不能一開始就給孩子設定一個極其嚴苛的目標,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灰心喪氣,從此不在延遲滿足上努力。
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高斯基曾提出過「鷹架式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必須像搭鷹架一樣將孩子的興趣保留在鷹架上,時刻保持其好奇和安全,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安心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鷹架的另一層含義是指,家長替孩子設定的目標一定是觸手可及、能達到的,就好像拿著一塊糖果引導孩子朝前小步邁進,孩子可以很容易就做到,但如果家長引導的目標是邁過很寬的溝壑,孩子就很難做到了。
◆針對孩子的能力設定合理的目標
家長在鍛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一定要注意目標的可及性,根據孩子的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目標。
例如最開始,當孩子急躁、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可以嘗試和孩子溝通,制定這樣的目標:你只要安靜學習10分鐘就允許你看5分鐘電視。如果孩子能實現,並在這一級延遲滿足能力的梯子上站穩了,在訓練10天左右之後,家長就可以開始向下一級延遲滿足能力階段攀升:你只要安靜學習10分鐘就可以獎勵給你一個蘋果,但只有學習半個小時才能看一會兒電視。孩子在實現該目標過程中會不斷反覆,在上一級階梯和更高級階梯上不斷反覆,這是正常現象,家長要多鼓勵、表揚孩子向上的表現,對停留在本層的表現不做鼓勵,這樣會幫助孩子盡快向上一級階梯進發,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
整體而言,孩子發脾氣、沾染不良習慣,本質上是自我控制能力的問題,而延遲滿足能力是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透過延遲滿足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家長要想幫孩子形成穩定良好的脾氣和行為表現,就必須在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上下功夫。結合維高斯基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和「鷹架式教學」的理論,我們認為,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時,可以透過漸進式、階梯式向上的方式,來引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