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用餐好習慣從娃娃抓起
孩子挑食的行為幾乎是家長們最常談論的話題之一,也是家長們最苦惱的兒童行為。有些家庭甚至由於孩子挑食,讓原本平和、美好的家庭最終走向破裂,這並不是駭人聽聞。
甚至還有一些極端的挑食行為者:英國一位18歲的少女,只吃泡麵,不吃任何蔬菜、水果。就連泡麵也只吃特定品牌、特定口味的。英國凱特王妃、義大利知名品牌凡賽斯(Versace)繼承人艾拉格以及木匠兄妹樂團的凱倫.卡本特,都曾承認自己患上厭食症,飽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
「就是現在生活條件好寵壞的,餓他兩頓就什麼都吃了。」
「挑食就挑食啊,我們小時候想吃肉都沒得吃,不也長這麼大了?」
「小孩子就貪圖口腹之慾,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
挑食行為的確在兒童中具有普遍性,2018年某大學醫學院兒科對6~36個月的嬰幼兒抽樣調查,追蹤記錄一年近700個嬰幼兒的膳食行為,結果顯示:689名嬰幼兒中,有300名挑食者,其中25~36月齡幼兒挑食發生率最高,為40%。國外也做過類似的抽樣調查,他們對2~11歲的兒童進行追蹤抽樣,有持續2年以上挑食行為的兒童占13%~22%,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幼兒的挑食行為雖然普遍存在,但如果挑食持續到成年,且越演越烈,就會發展成為一種心理疾病,影響孩子的身體和生活。
【孩子挑食行為的心理解讀】
兒童的飲食習慣其實從胚胎就開始了。研究顯示,兒童最早的味覺出現在懷孕的第8週,在他還是一個胚胎的時候,他對味道的體驗已經開始了。對新生兒來說,味覺是其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中最敏感也是最發達的。無論是早產兒還是足月新生兒,他們在出生時對味道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偏愛,對苦、酸、鹹或者中性液體(水)相比,他們吮吸甜味液體的頻率更快。
而如果我們觀察一個剛開始接觸輔食的嬰兒時會發現,僅有6個月的嬰兒在面對新食物時的態度非常謹慎。他首先會觀察父母的面部表情,然後用手試探性地觸控、揉捏,在多次獲得父母鼓勵後,試探性地將新的食物一點點地放到嘴邊,極其慎重地品嘗一次、兩次,有時需要將近1分鐘的停頓和思考(或許我們可以稱其為思考),然後才會將整個食物放進嘴裡。如果他不喜歡這個味道,會直接扔掉。
演化論對幼兒的飲食習慣有一種解釋:大多數幼兒喜歡甜的水果而排斥略帶苦澀的蔬菜,是因為甜味代表安全可食用的能量(碳水化合物)來源;相反,蔬菜中的苦味,則可能是警告有毒或含有有毒的物質,幼兒對於蔬菜特別是深色綠葉蔬菜的拒絕,是一種抵抗中毒的生存本能。
兒童的味蕾的確比成人更敏感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的挑食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而且人類的口味習慣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美國普渡大學做過一個「人類口味是否可以改變」的實驗,讓65名受試者在連續7天,每天喝3次巧克力杏仁牛奶(完全沒有加糖的、苦澀的不讓人喜歡的味道)。結果7天過後,採集這些受試者的唾液前後比對,發現這些人的唾液成分發生了變化。受試者唾液當中的一種富含脯胺酸的蛋白質含量提高了,而這種蛋白質正好就是可以和苦味和澀味結合的一種蛋白質。這些受試者也都表示,連續喝了這麼多天之後,巧克力杏仁牛奶的苦澀感好像沒有那麼難以忍受了,現在喝起來會比一開始的時候容易很多。
但並不是所有的挑食行為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有很多兒童由於長期挑食影響了身體健康——營養不良或者肥胖(美國青少年最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發展為前面提到的極端案例——飲食障礙症。
從心理學角度,我們更傾向於後天的生長環境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
◆新生兒已經存在模仿和觀察學習的能力
他們可以透過模仿家長的行為,來獲取生存安全感,同時完成自我學習。他們只需對被模仿者(家長)密切觀察,且不需要一再地演練,就可以觀察獲得的新反應。這些心理表徵便會儲存在個體的記憶裡,在日後個體表現這個行為時發揮指導性作用。所以,很多家長的飲食習慣已經不知不覺地被觀察的孩子所習得。
◆家長人為地將食物與獎勵連繫在一起,形成正向或負向的聯想
家長不斷地用孩子喜歡的食物作為手段來強化嬰兒或者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或者用其達到讓孩子吃不喜歡食物的目的。譬如:家長知道孩子喜歡吃巧克力,就用吃完這口飯就給你吃巧克力的誘導模式,這樣不斷地強化,人為地賦予食物意義,會導致孩子概念混淆,讓孩子更加厭惡健康食品,喜歡垃圾食品。
◆不愉快的用餐體驗
不愉快的用餐體驗會儲存在孩子的記憶中,讓孩子拒絕嘗試或者食用一些食物,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就不怎麼好吃的食物。對孩子來說,新食品的嘗試是需要勇氣和鼓勵的。如果恰巧這個時候,陪伴的家長缺乏耐心,不斷地打斷和催促孩子,更會增加孩子的用餐壓力,不好的用餐體驗就儲存在孩子的記憶裡,孩子會將食物與這次不好的體驗建立連繫,就容易對這種食物產生牴觸心理。
◆父母只在乎營養的攝取,不關心孩子的心理,不斷加劇孩子的挑食行為
英國的一個學前焦慮研究機構對2~5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研究,他們發現,挑食的孩子的情緒更加敏感,更有可能因為食物與家庭發生衝突,這些孩子除了存在憂鬱和焦慮的症狀外,他們的母親可能出現更強的焦慮感。
【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的平常心
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逐漸適應食物的。無論孩子喜歡或者不喜歡哪種食物,都要放平心態,不要去刻意地關注。家長的關注,反而是對孩子喜好的再一次強化。
◆增加用餐的快樂體驗
快樂的心理感受永遠對孩子行為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在為孩子提供食物時,選取孩子喜歡的盤子來盛放,可能的話做成孩子喜歡的卡通造型。但最重要的是,家長需要減少焦慮的情緒,這很難,特別是對於已經存在挑食情況的孩子的家長,如果我們開始嘗試用平靜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挑食行為,那麼我們就距離成功不遠了。
◆給予孩子用餐安全感
想讓孩子嘗試一些新的食物時,家長的做法也很重要。在新的食物裡增加一些孩子已經熟悉的味道,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當然,要選擇孩子身體狀態好、心情好的時候,這都會增加成功的機率。
◆幫助孩子與健康食品建立一些正向的連繫
既然孩子可以把不好的用餐體驗與食物建立連繫,那麼也可以將好的用餐體驗與食物連繫在一起。家長可以邀請孩子的夥伴一起來吃飯,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一起品嘗健康的食品。
◆持續讓孩子接觸不喜歡的味道
孩子可能第一次會拒絕嘗試某種食物,或者會拒絕某些給他帶來不好體驗的食物,但是家長們不用太過沮喪,也不用太在意,過段時間,再次讓孩子嘗試。家長要清楚,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渴望滿足父母的期待的,只要父母的要求不是那麼過分,他們樂於努力地做到。因此,父母可以找準時機,多次嘗試,哪怕每次只是一小口,只要孩子接觸多了,他的唾液成分慢慢地就會有所改變,孩子就會改變對這種食物的看法。
◆鼓勵讓孩子多接觸食物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從食物的採購開始參與食物製作過程(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從食物的種植開始)。帶孩子去採購食物,一起清洗、準備、烹飪,最後一起享用食物,讓孩子熟悉食物,幫助孩子放下對食物的戒備心理。鼓勵孩子「玩」食物——用手捏、抓,用鼻子聞、眼睛看、舌頭舔。這都是孩子在進行有益的、積極的嘗試,可以幫助孩子認知食物,喜歡上吃飯。
總之,父母的耐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各位家長們,加油哦!
孩子挑食的行為幾乎是家長們最常談論的話題之一,也是家長們最苦惱的兒童行為。有些家庭甚至由於孩子挑食,讓原本平和、美好的家庭最終走向破裂,這並不是駭人聽聞。
甚至還有一些極端的挑食行為者:英國一位18歲的少女,只吃泡麵,不吃任何蔬菜、水果。就連泡麵也只吃特定品牌、特定口味的。英國凱特王妃、義大利知名品牌凡賽斯(Versace)繼承人艾拉格以及木匠兄妹樂團的凱倫.卡本特,都曾承認自己患上厭食症,飽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
「就是現在生活條件好寵壞的,餓他兩頓就什麼都吃了。」
「挑食就挑食啊,我們小時候想吃肉都沒得吃,不也長這麼大了?」
「小孩子就貪圖口腹之慾,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
挑食行為的確在兒童中具有普遍性,2018年某大學醫學院兒科對6~36個月的嬰幼兒抽樣調查,追蹤記錄一年近700個嬰幼兒的膳食行為,結果顯示:689名嬰幼兒中,有300名挑食者,其中25~36月齡幼兒挑食發生率最高,為40%。國外也做過類似的抽樣調查,他們對2~11歲的兒童進行追蹤抽樣,有持續2年以上挑食行為的兒童占13%~22%,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幼兒的挑食行為雖然普遍存在,但如果挑食持續到成年,且越演越烈,就會發展成為一種心理疾病,影響孩子的身體和生活。
【孩子挑食行為的心理解讀】
兒童的飲食習慣其實從胚胎就開始了。研究顯示,兒童最早的味覺出現在懷孕的第8週,在他還是一個胚胎的時候,他對味道的體驗已經開始了。對新生兒來說,味覺是其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中最敏感也是最發達的。無論是早產兒還是足月新生兒,他們在出生時對味道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偏愛,對苦、酸、鹹或者中性液體(水)相比,他們吮吸甜味液體的頻率更快。
而如果我們觀察一個剛開始接觸輔食的嬰兒時會發現,僅有6個月的嬰兒在面對新食物時的態度非常謹慎。他首先會觀察父母的面部表情,然後用手試探性地觸控、揉捏,在多次獲得父母鼓勵後,試探性地將新的食物一點點地放到嘴邊,極其慎重地品嘗一次、兩次,有時需要將近1分鐘的停頓和思考(或許我們可以稱其為思考),然後才會將整個食物放進嘴裡。如果他不喜歡這個味道,會直接扔掉。
演化論對幼兒的飲食習慣有一種解釋:大多數幼兒喜歡甜的水果而排斥略帶苦澀的蔬菜,是因為甜味代表安全可食用的能量(碳水化合物)來源;相反,蔬菜中的苦味,則可能是警告有毒或含有有毒的物質,幼兒對於蔬菜特別是深色綠葉蔬菜的拒絕,是一種抵抗中毒的生存本能。
兒童的味蕾的確比成人更敏感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的挑食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而且人類的口味習慣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美國普渡大學做過一個「人類口味是否可以改變」的實驗,讓65名受試者在連續7天,每天喝3次巧克力杏仁牛奶(完全沒有加糖的、苦澀的不讓人喜歡的味道)。結果7天過後,採集這些受試者的唾液前後比對,發現這些人的唾液成分發生了變化。受試者唾液當中的一種富含脯胺酸的蛋白質含量提高了,而這種蛋白質正好就是可以和苦味和澀味結合的一種蛋白質。這些受試者也都表示,連續喝了這麼多天之後,巧克力杏仁牛奶的苦澀感好像沒有那麼難以忍受了,現在喝起來會比一開始的時候容易很多。
但並不是所有的挑食行為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有很多兒童由於長期挑食影響了身體健康——營養不良或者肥胖(美國青少年最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發展為前面提到的極端案例——飲食障礙症。
從心理學角度,我們更傾向於後天的生長環境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
◆新生兒已經存在模仿和觀察學習的能力
他們可以透過模仿家長的行為,來獲取生存安全感,同時完成自我學習。他們只需對被模仿者(家長)密切觀察,且不需要一再地演練,就可以觀察獲得的新反應。這些心理表徵便會儲存在個體的記憶裡,在日後個體表現這個行為時發揮指導性作用。所以,很多家長的飲食習慣已經不知不覺地被觀察的孩子所習得。
◆家長人為地將食物與獎勵連繫在一起,形成正向或負向的聯想
家長不斷地用孩子喜歡的食物作為手段來強化嬰兒或者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或者用其達到讓孩子吃不喜歡食物的目的。譬如:家長知道孩子喜歡吃巧克力,就用吃完這口飯就給你吃巧克力的誘導模式,這樣不斷地強化,人為地賦予食物意義,會導致孩子概念混淆,讓孩子更加厭惡健康食品,喜歡垃圾食品。
◆不愉快的用餐體驗
不愉快的用餐體驗會儲存在孩子的記憶中,讓孩子拒絕嘗試或者食用一些食物,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就不怎麼好吃的食物。對孩子來說,新食品的嘗試是需要勇氣和鼓勵的。如果恰巧這個時候,陪伴的家長缺乏耐心,不斷地打斷和催促孩子,更會增加孩子的用餐壓力,不好的用餐體驗就儲存在孩子的記憶裡,孩子會將食物與這次不好的體驗建立連繫,就容易對這種食物產生牴觸心理。
◆父母只在乎營養的攝取,不關心孩子的心理,不斷加劇孩子的挑食行為
英國的一個學前焦慮研究機構對2~5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研究,他們發現,挑食的孩子的情緒更加敏感,更有可能因為食物與家庭發生衝突,這些孩子除了存在憂鬱和焦慮的症狀外,他們的母親可能出現更強的焦慮感。
【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的平常心
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逐漸適應食物的。無論孩子喜歡或者不喜歡哪種食物,都要放平心態,不要去刻意地關注。家長的關注,反而是對孩子喜好的再一次強化。
◆增加用餐的快樂體驗
快樂的心理感受永遠對孩子行為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在為孩子提供食物時,選取孩子喜歡的盤子來盛放,可能的話做成孩子喜歡的卡通造型。但最重要的是,家長需要減少焦慮的情緒,這很難,特別是對於已經存在挑食情況的孩子的家長,如果我們開始嘗試用平靜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挑食行為,那麼我們就距離成功不遠了。
◆給予孩子用餐安全感
想讓孩子嘗試一些新的食物時,家長的做法也很重要。在新的食物裡增加一些孩子已經熟悉的味道,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當然,要選擇孩子身體狀態好、心情好的時候,這都會增加成功的機率。
◆幫助孩子與健康食品建立一些正向的連繫
既然孩子可以把不好的用餐體驗與食物建立連繫,那麼也可以將好的用餐體驗與食物連繫在一起。家長可以邀請孩子的夥伴一起來吃飯,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一起品嘗健康的食品。
◆持續讓孩子接觸不喜歡的味道
孩子可能第一次會拒絕嘗試某種食物,或者會拒絕某些給他帶來不好體驗的食物,但是家長們不用太過沮喪,也不用太在意,過段時間,再次讓孩子嘗試。家長要清楚,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渴望滿足父母的期待的,只要父母的要求不是那麼過分,他們樂於努力地做到。因此,父母可以找準時機,多次嘗試,哪怕每次只是一小口,只要孩子接觸多了,他的唾液成分慢慢地就會有所改變,孩子就會改變對這種食物的看法。
◆鼓勵讓孩子多接觸食物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從食物的採購開始參與食物製作過程(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從食物的種植開始)。帶孩子去採購食物,一起清洗、準備、烹飪,最後一起享用食物,讓孩子熟悉食物,幫助孩子放下對食物的戒備心理。鼓勵孩子「玩」食物——用手捏、抓,用鼻子聞、眼睛看、舌頭舔。這都是孩子在進行有益的、積極的嘗試,可以幫助孩子認知食物,喜歡上吃飯。
總之,父母的耐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各位家長們,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