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生發展議題
第一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如果在定義我們是一個怎樣的家長之前,我們有3種面對孩子的立場可以選擇,魔鬼(負面)、天使(正面)和觀察者(中立),你會選擇哪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選擇天使(正面)的立場,這代表我們願意為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也無論在任何境遇中都會支持他們。
還有人,寧願站在觀察者(中立)的立場,客觀地評估孩子的自身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影響變化,以便支持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動。最後一種,魔鬼(負面)的立場,代表的是貶損生命的價值與造成傷害,儘管很少有人承認主動選擇,它卻存在著。很多施加於孩子的肢體虐待、語言暴力都是由家長自身的創傷、複雜的心理問題、自我效能低下和無意識行為造成的。
「我選擇」是一種意志的力量。在心理學家們眾多實驗觀察與發現的背後,總有人活得更快樂、更健康、更努力,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更成功的職業。除去各種複雜的社會、時代、環境因素,這些人擁有的是個體的意志。
去發現、去培養,並始終相信這種「意志力」,無論情景和外在環境怎樣變化,都支持和幫助孩子獲得自我實現與快樂。去相信孩子自身的創造力與潛力,這符合人本主義學派的理論,這就是那些選擇天使(正面)立場的家長們樂於相信的。我理解的「正面的」家長,具有兩個面向——「父親的支持」與「母親的關懷」,這對慈愛的父母,像天使一樣,始終認可孩子,認可孩子所具有的善良品格、無窮潛力,他們始終支持、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每一個時刻都充滿了能量,正面積極地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和卡倫.荷妮(Karen Horney)提出,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給予無條件支持非常重要,即使當他們犯錯,這樣的無條件支持是信任人先天傾向性中原本就具有自我完滿,這種信任能夠更好地促成兒童的自我悅納(self-acceptance)。這種自我悅納,可以讓人將關注點聚焦在自我實現的快樂,而不是一時挫敗的焦慮上,即便在一生中遭遇各種不同境遇,仍然可以擺脫環境負面影響,去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對選擇觀察者(中立)立場的家長來說,他們渴望最大限度地了解孩子的本性,同時,他們也無法忽視社會環境與人的互動影響,他們需要更多的策略來幫助孩子,無論是培養他們的智力、體能、學習能力與元認知,還是應對社會組織時的決策能力。從比奈(Alfred Binet)的智力測驗、加德納(Howard Earl Gardner)的多元智能與情緒智力,到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社會心理,他們更願意相信眾多複雜的因素共同決定了孩子的幸福與成功。他們願意幫助孩子辨識、辨認出「負面」的資訊,不讓負面資訊阻礙、限制孩子去突破挑戰、釋放潛能,他們願意運用正面支持的力量,讓孩子回歸自己,客觀地分析自身的資源與處境。
「正面」與「中立」並不衝突,無論「天使」家長,還是「觀察者」家長,都是出於愛,以及想要幫助孩子塑造更好的人格以適應未來和終身發展的目的。他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還有一類家長,他們所處的「負面」立場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暴力語言或體罰來「貶低」孩子的價值,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孩子無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敢追求自我價值」而導致了失衡。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走捷徑」、「順手牽羊」、「投機取巧」、「自私自利」,他們通常以結果為導向,引誘孩子去走看似「輕鬆」的捷徑,卻因為孩子沒有內在的制高秩序而失衡嚴重,最終的結果是「更艱難的」人生之路。
這一類「魔鬼」家長,更多可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具有什麼問題。他們可能是因為自身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發展都是不完整的,他們自身就不具備「身分認同」、「自我價值感」、「高自尊感」、「自我成就感」;有的是因為自身就沒有「合作」、「利他」的意識;有的是因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他們無法給予自己沒有的特質;還有一些人,從他們的父母身上,學到懲罰、體罰、語言貶損、控制、漠視、放縱、溺愛和走捷徑的行為方式,在下一代身上重複著這些行為。行為的改變需要從認知開始,更新信念系統,然後行為才會隨之發生改變。
孩子從嬰兒時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早期,需要成人的撫養照顧,也需要成人幫助他們認知世界,正確認識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與外界各種情景、意識碰撞,家長的立場其實就相當於一張「過濾網」,我們透過立場的「過濾網」,將成長過程中因為嘗試、挑戰、碰撞遇到的情景、意識、回饋,篩選為正面、中立、負面的,幫助孩子們去辨識這些外界回饋。
這一張「過濾網」,最初是由家長為孩子創造的,等待孩子成熟,它便內化為孩子自身的能力、素養和人格。
我們首先透過辨別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然後我們用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教導去幫助孩子,去除那些貶損自我價值、限制自我成長的「負面」雜音;過濾那些引誘孩子投機取巧,「走捷徑」、「歧途」,破壞內在秩序,自欺欺人的誘惑之音;我們用愛與支持,讓孩子聽得見真誠友善、鼓勵關懷的「正面」聲音;最終達到聽見自己內心中「中立」的觀察者聲音——這代表著孩子會清楚明晰地明白自己是誰,在特定的時期體驗自己特定的品格,不斷發現新的自己,活出自己天賦潛能的意識。
第二節 合作:大人物都具有「利他精神」
人類生活在一個無盡宇宙中的小小星球上,生命的意義是生活賦予的,每個人的人格、信念、心智、意識、文化和經歷都在演繹其自身「生命的意義」,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早期提出人生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婚姻。透過一個人對這三大任務的反應,即代表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解讀。一個只有「個人意義」、沒有「社會意義」的人,生命的意義就扭曲了。在很多罪犯、酗酒者、自殺者的案例中,正是由於他們缺少「社會意義」,錯誤地將「生命意義」曲解為只為個人私利。
真正的生命意義,是有益自己、有益他人、有益整個地球環境的。
在自然界中,人類一出生,便需要他人的照料,每一個成功活下來的生命,在人生之初的3年裡,都仰賴他人。合作,是人類所有活動與價值創造的基礎。
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相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利己利他、人際關係融洽、婚姻關係幸福、事業卓有成績、快樂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在順境中知道感恩與回饋,在逆境中堅持夢想與真誠,生活於他而言,是一份創造性的禮物。
現代積極心理學派有很多關於幸福感的發現,心理學家發現,單純的快樂還不能讓一個人獲得最大的幸福感、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才可以讓人獲得最大的滿足感。
積極心理學家克里斯.彼得森(Kristoffer Peterson)認為建構一個幸福的人生,至少要有4個維度,它包含了愉悅、投入、意義和成功(在本書後半部分,會有詳細的討論)。在第一章中,我們可以先看看心理學家彼得森自己的幸福構造圖,每一項的最低分是4分,最高分是20分。
你可以先繪製出自己的幸福構造圖,如果每個維度的分數都是4分,說明你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虛,如果每個維度的分數都高於15分,說明你的生活滿意度很高。如果有的維度分數很高,有的分數很低,說明你生活中的某個維度不平衡。當你閱讀完整本書以後,你可以再畫出一張你心目中認為完美的狀態,將它作為自己的目標,嘗試做出改變。請記住這張圖,並在一生中逐步將自己的幸福構造圖描繪出來。
心理學家喬治.維蘭特(George E. Vaillant)曾對95位高智商男性進行30年追蹤訪談和研究,那些發展得較好的人都在中年展開了能更好服務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事業。在一項調查中,追蹤研究了52至74歲的老人,他們良好的滿足感狀態基本上始於很早期,而帶來滿足的最主要的一項本質,是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良好的社會關係。
對兒童來說,學習合作和幫助他人更為重要,當家長或學校以教導孩子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忽略合作和幫助他人時,曲解「生命意義」的一刻就開始了,假如孩子從此開始只關注於自身,他將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體驗分離與不被支持的痛苦。
「與他人的關係」在人的一生中始終無法逃避,從艾瑞克森的成長階段體系去看,身分認同、親密、繁殖、養育後代、自我成就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我們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個人,又與他人、世界相連。
學習合作與幫助他人是兒童最終收穫幸福人生的重要一課。
第一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如果在定義我們是一個怎樣的家長之前,我們有3種面對孩子的立場可以選擇,魔鬼(負面)、天使(正面)和觀察者(中立),你會選擇哪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選擇天使(正面)的立場,這代表我們願意為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也無論在任何境遇中都會支持他們。
還有人,寧願站在觀察者(中立)的立場,客觀地評估孩子的自身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影響變化,以便支持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動。最後一種,魔鬼(負面)的立場,代表的是貶損生命的價值與造成傷害,儘管很少有人承認主動選擇,它卻存在著。很多施加於孩子的肢體虐待、語言暴力都是由家長自身的創傷、複雜的心理問題、自我效能低下和無意識行為造成的。
「我選擇」是一種意志的力量。在心理學家們眾多實驗觀察與發現的背後,總有人活得更快樂、更健康、更努力,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更成功的職業。除去各種複雜的社會、時代、環境因素,這些人擁有的是個體的意志。
去發現、去培養,並始終相信這種「意志力」,無論情景和外在環境怎樣變化,都支持和幫助孩子獲得自我實現與快樂。去相信孩子自身的創造力與潛力,這符合人本主義學派的理論,這就是那些選擇天使(正面)立場的家長們樂於相信的。我理解的「正面的」家長,具有兩個面向——「父親的支持」與「母親的關懷」,這對慈愛的父母,像天使一樣,始終認可孩子,認可孩子所具有的善良品格、無窮潛力,他們始終支持、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每一個時刻都充滿了能量,正面積極地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和卡倫.荷妮(Karen Horney)提出,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給予無條件支持非常重要,即使當他們犯錯,這樣的無條件支持是信任人先天傾向性中原本就具有自我完滿,這種信任能夠更好地促成兒童的自我悅納(self-acceptance)。這種自我悅納,可以讓人將關注點聚焦在自我實現的快樂,而不是一時挫敗的焦慮上,即便在一生中遭遇各種不同境遇,仍然可以擺脫環境負面影響,去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對選擇觀察者(中立)立場的家長來說,他們渴望最大限度地了解孩子的本性,同時,他們也無法忽視社會環境與人的互動影響,他們需要更多的策略來幫助孩子,無論是培養他們的智力、體能、學習能力與元認知,還是應對社會組織時的決策能力。從比奈(Alfred Binet)的智力測驗、加德納(Howard Earl Gardner)的多元智能與情緒智力,到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社會心理,他們更願意相信眾多複雜的因素共同決定了孩子的幸福與成功。他們願意幫助孩子辨識、辨認出「負面」的資訊,不讓負面資訊阻礙、限制孩子去突破挑戰、釋放潛能,他們願意運用正面支持的力量,讓孩子回歸自己,客觀地分析自身的資源與處境。
「正面」與「中立」並不衝突,無論「天使」家長,還是「觀察者」家長,都是出於愛,以及想要幫助孩子塑造更好的人格以適應未來和終身發展的目的。他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還有一類家長,他們所處的「負面」立場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暴力語言或體罰來「貶低」孩子的價值,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孩子無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敢追求自我價值」而導致了失衡。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走捷徑」、「順手牽羊」、「投機取巧」、「自私自利」,他們通常以結果為導向,引誘孩子去走看似「輕鬆」的捷徑,卻因為孩子沒有內在的制高秩序而失衡嚴重,最終的結果是「更艱難的」人生之路。
這一類「魔鬼」家長,更多可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具有什麼問題。他們可能是因為自身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發展都是不完整的,他們自身就不具備「身分認同」、「自我價值感」、「高自尊感」、「自我成就感」;有的是因為自身就沒有「合作」、「利他」的意識;有的是因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他們無法給予自己沒有的特質;還有一些人,從他們的父母身上,學到懲罰、體罰、語言貶損、控制、漠視、放縱、溺愛和走捷徑的行為方式,在下一代身上重複著這些行為。行為的改變需要從認知開始,更新信念系統,然後行為才會隨之發生改變。
孩子從嬰兒時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早期,需要成人的撫養照顧,也需要成人幫助他們認知世界,正確認識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與外界各種情景、意識碰撞,家長的立場其實就相當於一張「過濾網」,我們透過立場的「過濾網」,將成長過程中因為嘗試、挑戰、碰撞遇到的情景、意識、回饋,篩選為正面、中立、負面的,幫助孩子們去辨識這些外界回饋。
這一張「過濾網」,最初是由家長為孩子創造的,等待孩子成熟,它便內化為孩子自身的能力、素養和人格。
我們首先透過辨別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然後我們用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教導去幫助孩子,去除那些貶損自我價值、限制自我成長的「負面」雜音;過濾那些引誘孩子投機取巧,「走捷徑」、「歧途」,破壞內在秩序,自欺欺人的誘惑之音;我們用愛與支持,讓孩子聽得見真誠友善、鼓勵關懷的「正面」聲音;最終達到聽見自己內心中「中立」的觀察者聲音——這代表著孩子會清楚明晰地明白自己是誰,在特定的時期體驗自己特定的品格,不斷發現新的自己,活出自己天賦潛能的意識。
第二節 合作:大人物都具有「利他精神」
人類生活在一個無盡宇宙中的小小星球上,生命的意義是生活賦予的,每個人的人格、信念、心智、意識、文化和經歷都在演繹其自身「生命的意義」,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早期提出人生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婚姻。透過一個人對這三大任務的反應,即代表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解讀。一個只有「個人意義」、沒有「社會意義」的人,生命的意義就扭曲了。在很多罪犯、酗酒者、自殺者的案例中,正是由於他們缺少「社會意義」,錯誤地將「生命意義」曲解為只為個人私利。
真正的生命意義,是有益自己、有益他人、有益整個地球環境的。
在自然界中,人類一出生,便需要他人的照料,每一個成功活下來的生命,在人生之初的3年裡,都仰賴他人。合作,是人類所有活動與價值創造的基礎。
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相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利己利他、人際關係融洽、婚姻關係幸福、事業卓有成績、快樂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在順境中知道感恩與回饋,在逆境中堅持夢想與真誠,生活於他而言,是一份創造性的禮物。
現代積極心理學派有很多關於幸福感的發現,心理學家發現,單純的快樂還不能讓一個人獲得最大的幸福感、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才可以讓人獲得最大的滿足感。
積極心理學家克里斯.彼得森(Kristoffer Peterson)認為建構一個幸福的人生,至少要有4個維度,它包含了愉悅、投入、意義和成功(在本書後半部分,會有詳細的討論)。在第一章中,我們可以先看看心理學家彼得森自己的幸福構造圖,每一項的最低分是4分,最高分是20分。
你可以先繪製出自己的幸福構造圖,如果每個維度的分數都是4分,說明你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虛,如果每個維度的分數都高於15分,說明你的生活滿意度很高。如果有的維度分數很高,有的分數很低,說明你生活中的某個維度不平衡。當你閱讀完整本書以後,你可以再畫出一張你心目中認為完美的狀態,將它作為自己的目標,嘗試做出改變。請記住這張圖,並在一生中逐步將自己的幸福構造圖描繪出來。
心理學家喬治.維蘭特(George E. Vaillant)曾對95位高智商男性進行30年追蹤訪談和研究,那些發展得較好的人都在中年展開了能更好服務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事業。在一項調查中,追蹤研究了52至74歲的老人,他們良好的滿足感狀態基本上始於很早期,而帶來滿足的最主要的一項本質,是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良好的社會關係。
對兒童來說,學習合作和幫助他人更為重要,當家長或學校以教導孩子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忽略合作和幫助他人時,曲解「生命意義」的一刻就開始了,假如孩子從此開始只關注於自身,他將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體驗分離與不被支持的痛苦。
「與他人的關係」在人的一生中始終無法逃避,從艾瑞克森的成長階段體系去看,身分認同、親密、繁殖、養育後代、自我成就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我們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個人,又與他人、世界相連。
學習合作與幫助他人是兒童最終收穫幸福人生的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