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引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人教育的問題可以歸結為自我認知和自我引導的問題。就兒童教育的問題而言,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差別:由於兒童尚未成年,引導的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有足夠支持,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軌跡自主發展;如果有漫長的時間以及一個良好的環境,孩子最終會接近成人文明的標準。這種方法當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成人必須關注如何引導孩子發展的問題。

  這裡最大的困難在於成人不懂如何引導孩子發展。對於成人來說,要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喜惡——簡言之,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是很困難的。了解兒童,並在正確的知識基礎上引導他們更是難上加難。

  個體心理學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有它獨特的見解。不同於其他心理學,個體心理學不允許理論和現實脫節。它緊扣人格統一性,研究人格為獲得發展而表現的動態競爭。從這種觀點來看,個體心理學的知識是科學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因為個體心理學的知識是對錯誤的認知,無論誰擁有這種知識,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自己,都能立即看到它在相關人格指導方面的實際應用。

  個體心理學主張將人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它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人格的統一所驅使和引導的,所以個體心理學闡述的有關人類行為的任何觀點,都反映了內在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同樣的相互關係。因此,在本章,我們將試圖呈現出個體心理學的整體觀點,後面幾章將更詳細地論述在這裡所提出的各種相互關聯的問題。

  人類發展的基本事實是以旺盛的生命力追求目標的實現。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一直在追求發展,這種追求符合一種無意識形成但始終存在的目標——使自己變得偉大、完美和優越的願景。這種有目的的追求,反映了人類獨特的思維和想像能力。它支配著我們一生中所有的具體行為,甚至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不是客觀地思考,而是按照我們已經形成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思考。

  人格的統一性隱含在每一個個體中。每一個個體既代表了人格的統一性,也代表了這種統一性形成的個體。因此,個體既是藝術品,又是藝術家本身。個體是他自己人格的藝術家,但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一個對靈魂和肉體有完全理解的人——相反,他是一個相當脆弱、極易犯錯和不完美的人。

  在考慮人格的建構時要注意到,它的主要缺點是它的統一性與特定的形式和目的,並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個體對生活事實所持有的主觀看法上的。觀念和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永遠不是事實本身。正因如此,所有生活在同一現實世界中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個人根據自己對事物的觀點來塑造自己,有些觀點更合理,有些觀點不是那麼合理。在人的成長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些個人的錯誤和失敗,尤其是要考慮到兒童早期形成的錯誤理解,因為這些錯誤理解主宰了他們之後的生活。

  臨床病例中有一個具體的案例,一個五十二歲的女性總是看不起比她年長的女性。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她講述了一件事情:在她小的時候,她的姐姐得到所有人的關注,因此她覺得自己被羞辱和不被重視。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向追蹤觀察的方法來分析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機制和同樣的心理動力,無論是在她的童年還是現在(也可以說,在接近她生命盡頭的時候),這位女士總是擔心自己的價值被低估,並且對更受寵愛的人感到生氣和憤怒。即使我們對這位女士的生活和她獨特的人格統一性一無所知,但我們幾乎可以根據了解到的兩個事實來解讀她的心理。這時心理學家就像小說家一樣,必須用明確的行動路線、生活方式或行為模式,而且必須以不擾亂人格的統一性的方式來塑造一個人。一位優秀的心理學家能夠預測這位女士在某些情況下的行為,並能夠清楚地描述出她的人格中這條「生命線」所伴隨的特徵。

  為確立目標或追求優越感而形成的個人人格,以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為前提,即自卑感。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激發孩子的想像力,並刺激他們透過改善環境來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感。一個人處境的改善,會導致自卑感減輕。心理學認為,這是一種補償機制。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制存在的重要問題是,它為犯錯誤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自卑感可能會激發客觀成就感,但它也可能只是帶來心理上的調整,從而擴大了個人和客觀現實之間的鴻溝。又或者,自卑感可能聽起來很悲慘,以至於只能透過發展出心理補償機制來克服它。儘管這種補償機制並不能完全解決個體存在的問題,但在心理上它是必要的,在行為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有三類兒童會發展出非常明顯的補償機制的人格特徵:第一類是天生身體虛弱或身體存在缺陷的孩子;第二類是受到嚴厲對待而缺乏關愛的孩子;第三類是受到過多溺愛的孩子。

  這三類兒童代表了三種基本情況,根據這三種基本情況,可以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正常類型的兒童的發展。儘管並非每個孩子都帶有先天殘疾,但令人驚奇的是,有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由身體缺陷而引發的心理特徵——而這種心理特徵的原型是在殘疾兒童的極端案例中發現的。那些被溺愛和缺乏關愛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可以歸入上述一種心理特徵,甚至不止一種。

  上述的三類兒童都會產生一種缺失感和自卑感,作為一種補償,這種處境的兒童會發展出一種超出人類能力範圍的進取心。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類生活中同一基本事實的兩個階段,因此這兩個階段不可分割。在病理學看來,很難說是強烈的自卑感還是過度的優越感更有害。它們交替並行,一起以波浪般的節奏前進。就孩子而言,我們發現強烈的自卑感激起的過度的進取心,就像靈魂中的毒藥,使他們永遠不會感覺到滿足。這種不滿足並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因為它是由不合理的野心滋養的,所以結果是徒勞的。而且這種進取心會扭曲個體的性格特徵和個人習慣,它的作用就像一個永久的刺激物,使孩子變得非常敏感和警惕,以免自己受到傷害或被踐踏。

  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案例中,有很多這種類型的人,他們的能力發展處於休眠狀態,像我們說的那樣,他們變得神經質或很古怪。這種類型的人只考慮自己,不顧及他人,當他們陷得越來越深,就會變得不負責任,有的人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無論是道德上還是心理上,他們都會非常的自我。我們發現,在這些「古怪的人」中,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和客觀事實,為自己搭建了一個新世界。他們做著白日夢,整日奇思幻想,把幻想當作現實,最終他們成功地創造了心理上的平靜狀態。他們透過在心靈的形象中建構現實,以此來調和現實和心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由心理學家和家長觀察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社會情感是個體正常發展的關鍵性和決定性因素。那些可能導致社會情感或集體情感程度減少的干擾因素,都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極大的不利影響。社會情感是孩子正常生活的「晴雨表」。

  個體心理學正是以社會情感為根本原則而發展起來的。父母或監護人不能讓孩子只依附於一個人。如果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那麼這個孩子將對以後的生活準備不足,適應得很糟糕。

  要了解一個孩子的社會情感發展程度如何,一個好辦法是觀察他上學時的表現。上學是孩子人生中面臨的最早也是最嚴峻的考驗之一。學校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環境,它將揭示孩子面對新的環境是否做好了準備,特別是孩子是否準備好去結識新的人。

  如何讓孩子為上學做好準備是令人頭痛的事,所以很多成人把他們的學生時代看作一場噩夢。當然,如果管理得當,學校通常會彌補孩子早期教育的不足。理想的學校應該是家庭和廣闊的現實世界之間的調節者,不僅是傳授書本知識的場所,也是傳授生活知識和生活藝術的場所。但是,在我們等待理想的學校出現以克服父母教育孩子的缺陷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指出父母的錯誤。

  正是因為家庭環境不理想,所以學校可以作為一個分析家庭教育錯誤的指標。沒有被教導過如何與他人接觸的孩子,當他們進入學校時會感到孤獨,別的孩子會認為他們獨來獨往很奇怪。也因此,這種情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惡性循環。孩子的正常發展受到阻礙,他們成為問題兒童。儘管學校只是暴露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卻往往指責學校,認為責任在於學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