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學視角:探索叛逆期的成因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進入叛逆期的孩子,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遇到事情時容易暴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離家出走、自殘。親子之間難以進行順暢的溝通,父母和孩子都會陷入痛苦和困惑中,甚至覺得疲憊不堪。其實,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每個孩子都無法跳過。對於這一點,父母一定要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
一大早,周女士就在辦公室裡抱怨,說這個週末被兒子氣得半死。其實事情也不嚴重,就是孩子週末去上樂高課,下課時非要買一個玩具不可。
周女士苦口婆心跟兒子講:「你這一模一樣的玩具我都能找出來三四個,沒必要買那麼多。」
兒子說:「怎麼沒必要,你的那些盲盒娃娃為什麼買這麼多?」
周女士又好氣又好笑:「那我每個月也就買一次,你也是一樣,這個月的額度你已經用完了。」
一看買玩具不成功,兒子氣呼呼地跺著腳說:「用完了你就說用完了,說什麼沒必要。怎麼就沒必要?哼!」
周女士一看他沒道理還發脾氣,就說:「我還沒說你呢,剛剛老師在上課,你在旁邊晃來晃去,根本沒聽,還跟我要玩具呢。」
結果兒子說了一句:「別說這個,這兩件事有什麼關係?你就說,為什麼說我的玩具沒必要買?」
周女士一口悶氣憋在胸口──這小子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盧了?
看到一直都聽話的孩子,突然喜歡跟自己作對,變得異常叛逆,很多父母都大發感慨,甚至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其實,處於「心理斷乳期」的青少年,渴望被別人當作大人對待,這種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他們就會變得氣餒,繼而心生叛逆。
這時候的孩子,想方設法擺脫父母的監護,確立自我意識;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理解和尊敬,獲得自我認同感。
但是,叛逆期的孩子閱歷不多、經驗不夠,還無法贏得外界的一致欣賞,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穩固的自我認同感。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就可能在內心的激烈衝突下做出一些相對不穩定甚至過激的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會言行古怪,甚至有些不通情理,讓父母感到無招架之力。
其實,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只要了解了這一時期孩子的特點,父母就會輕鬆很多。
一、2~4歲,小雞蛋也想碰塊大石頭
2~4歲的孩子,經常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忽視父母的說法,你說你的,他做他的;有時父母看到孩子不理自己,情急之下,會吼孩子;有的父母性子比較急,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指揮和命令,甚至還會給孩子幾巴掌,打得孩子哇哇大哭;有的父母讓孩子做某件事,如果孩子拒絕或堅持自己的想法,氣急敗壞的父母甚至還可能責罵或乾脆暴打一頓。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就像裹著堅硬外殼的「雞蛋」,任憑父母如何用力,雞蛋都不會破。
這種現象的出現,通常有下列幾項原因──
原因1:孩子想要表達自我。
2~4歲的孩子,說話已經不再咿咿呀呀,不會讓大人不知所云,他們大致能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時候,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思維,會用自己的話來對自己看到的事物進行描述,即使有時會誇張一些,也依然會堅持向父母表達內心的想法和要求。由於孩子掌握的詞彙量少,難以將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父母若缺乏耐心、不認真觀察、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本意,南轅北轍,繼而引起孩子的不滿。
而有些自我意識比較強的父母,更不會任由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不聽自己的勸說,他們就會用打罵的方式,逼孩子就範。可是這時候,已經具備一定表達能力的孩子,不再願意受父母的「擺布」了。
原因2: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遊戲心理。
2~4歲的孩子有著典型的遊戲心理,父母不讓他們去做的事情,他們反而覺得好玩。比如,父母覺得牆上的插座很危險,為了讓孩子免受觸電的危險,都會教育孩子不要碰。可是,這時候的孩子卻是父母越提醒,他越要碰,要麼用手摳,要麼用東西插進去。
原因3:孩子的思維都是單向的。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思維都是單向的、不會轉彎,想什麼就是什麼,無論父母如何勸阻,他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面對孩子的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為了擺脫眼前的困境,有些父母只能冷處理或裝看不到,或採用拖延的方法。比如,孩子走到樓下,發現把玩具落在家裡了,你說:「我們已經到樓下了,下次再拿吧」,孩子卻偏讓你上樓去拿,怎麼辦?再如,幾個孩子一起玩,你家孩子護著自己的玩具,不讓其他孩子玩,一旦他人動了,他就要爭搶,場面無法控制。
自我表達、遊戲心理、單向思維,就是這一時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徵,而這些特徵都是引發孩子叛逆的原因。因此,父母要冷靜對待,不要太急躁,也不要太焦慮。
二、7~9歲:親子之間衝突不斷
矛和盾是一組進攻和防禦工具,如果父母是「矛」,孩子就是「盾」。孩子長到7~8歲時,父母就會為了改正孩子的壞毛病而想盡辦法。
比如,孩子對學業不感興趣,父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先是說教,然後是責罵,實在不行,就動用武力,強迫孩子去改變。
再如,有些孩子做事總是拖延,不管父母如何催促,他依舊我行我素。
其次,有些孩子較沒耐性,不管做什麼,都堅持不了幾分鐘,不管父母如何鼓勵,都會半途而廢。
…………
當父母的「矛」遇到孩子叛逆時,可能也奈何不了孩子心理防禦的「盾」。那麼,究竟什麼是孩子心理防禦之「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思想會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7~9歲的孩子,已經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行為的獨立便會逐漸表現出來。比如,放學路上和同學玩;週末,會迫不及待地去樓下找鄰居同伴玩……。
看到孩子只知道玩而不喜歡讀書,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會阻止孩子,或者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不允許隨便出去、或者不允許看電視、或者不允許玩電腦……。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自由。孩子被父母嚴格督促,只能不情願地待在家裡,功課也流於形式,邊寫作業邊玩,有時錯誤百出,字跡潦草。
三、12~16歲:孩子進入「第三反抗期」
12~16歲時,孩子正在經歷青春期,更讓父母感到頭痛且無奈。在親子的拉鋸戰中,孩子們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反抗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1、獨立思考能力增強。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也已經初步成形,眼中的世界和父母的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不喜歡父母的干涉,如果父母總是這樣做,就會引發很多爭執和衝突。
2、總是跟父母唱反調。這時候的孩子喜歡跟父母唱反調,你說東,他說西,父母感到異常惱火。即使父母勸孩子不要這樣做,孩子也會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3、彰顯個性,喜歡跟上潮流。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喜歡跟流行,讓父母難以接受。比如,孩子們喜歡玩手機和電腦,喜歡玩遊戲、喜歡聊天,但父母卻擔心孩子沉迷於網路、耽誤學業,結果越制止,越制止不住;越管,越產稱衝突。為了躲避父母的管束,孩子們還學會了反偵查,發明了「火星文」,父母更是無能為力。
4、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祕密。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因為大多數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產生了問題,甚至是障礙,孩子有什麼話也不跟你說,這是很令人著急的事,於是很多父母便想方設法地窺探孩子的隱私。
5、不想讓父母插手自己喜歡的事。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喜歡玩網路遊戲,或熱衷於網路小說,為了不讓孩子沉迷其中,父母不是指責,就是乾脆斷網,這樣做只能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個性和喜好,只在意孩子的課業和成績,看到孩子不喜歡念書或成績差,就不高興,結果父母越反對,孩子越去做。
6、養成不良的壞習慣。孩子對課業的興趣不高、成績不理想,父母講了很多道理,但毫無用處,孩子只知道玩,一點進取心都沒有。結果,孩子不僅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反而變得越來越懶散。
我要對你說
「孩子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真難管」,是很多父母對孩子叛逆期的共識。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叛逆期到來的表現,有人也將其稱為「狂躁期」、「困難期」等。隨著升學、人際關係等壓力的增大,叛逆期孩子的心理會發生巨大變化,不進行適當引導,孩子很容易在認知、理解等方面產生障礙;如果再受到外界非正常因素的影響,更會激發他們潛意識的反抗,形成反抗心理。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進入叛逆期的孩子,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遇到事情時容易暴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離家出走、自殘。親子之間難以進行順暢的溝通,父母和孩子都會陷入痛苦和困惑中,甚至覺得疲憊不堪。其實,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每個孩子都無法跳過。對於這一點,父母一定要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
一大早,周女士就在辦公室裡抱怨,說這個週末被兒子氣得半死。其實事情也不嚴重,就是孩子週末去上樂高課,下課時非要買一個玩具不可。
周女士苦口婆心跟兒子講:「你這一模一樣的玩具我都能找出來三四個,沒必要買那麼多。」
兒子說:「怎麼沒必要,你的那些盲盒娃娃為什麼買這麼多?」
周女士又好氣又好笑:「那我每個月也就買一次,你也是一樣,這個月的額度你已經用完了。」
一看買玩具不成功,兒子氣呼呼地跺著腳說:「用完了你就說用完了,說什麼沒必要。怎麼就沒必要?哼!」
周女士一看他沒道理還發脾氣,就說:「我還沒說你呢,剛剛老師在上課,你在旁邊晃來晃去,根本沒聽,還跟我要玩具呢。」
結果兒子說了一句:「別說這個,這兩件事有什麼關係?你就說,為什麼說我的玩具沒必要買?」
周女士一口悶氣憋在胸口──這小子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盧了?
看到一直都聽話的孩子,突然喜歡跟自己作對,變得異常叛逆,很多父母都大發感慨,甚至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其實,處於「心理斷乳期」的青少年,渴望被別人當作大人對待,這種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他們就會變得氣餒,繼而心生叛逆。
這時候的孩子,想方設法擺脫父母的監護,確立自我意識;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理解和尊敬,獲得自我認同感。
但是,叛逆期的孩子閱歷不多、經驗不夠,還無法贏得外界的一致欣賞,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穩固的自我認同感。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就可能在內心的激烈衝突下做出一些相對不穩定甚至過激的事情;為了顯示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會言行古怪,甚至有些不通情理,讓父母感到無招架之力。
其實,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只要了解了這一時期孩子的特點,父母就會輕鬆很多。
一、2~4歲,小雞蛋也想碰塊大石頭
2~4歲的孩子,經常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忽視父母的說法,你說你的,他做他的;有時父母看到孩子不理自己,情急之下,會吼孩子;有的父母性子比較急,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指揮和命令,甚至還會給孩子幾巴掌,打得孩子哇哇大哭;有的父母讓孩子做某件事,如果孩子拒絕或堅持自己的想法,氣急敗壞的父母甚至還可能責罵或乾脆暴打一頓。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就像裹著堅硬外殼的「雞蛋」,任憑父母如何用力,雞蛋都不會破。
這種現象的出現,通常有下列幾項原因──
原因1:孩子想要表達自我。
2~4歲的孩子,說話已經不再咿咿呀呀,不會讓大人不知所云,他們大致能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時候,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思維,會用自己的話來對自己看到的事物進行描述,即使有時會誇張一些,也依然會堅持向父母表達內心的想法和要求。由於孩子掌握的詞彙量少,難以將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父母若缺乏耐心、不認真觀察、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本意,南轅北轍,繼而引起孩子的不滿。
而有些自我意識比較強的父母,更不會任由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不聽自己的勸說,他們就會用打罵的方式,逼孩子就範。可是這時候,已經具備一定表達能力的孩子,不再願意受父母的「擺布」了。
原因2: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遊戲心理。
2~4歲的孩子有著典型的遊戲心理,父母不讓他們去做的事情,他們反而覺得好玩。比如,父母覺得牆上的插座很危險,為了讓孩子免受觸電的危險,都會教育孩子不要碰。可是,這時候的孩子卻是父母越提醒,他越要碰,要麼用手摳,要麼用東西插進去。
原因3:孩子的思維都是單向的。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思維都是單向的、不會轉彎,想什麼就是什麼,無論父母如何勸阻,他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面對孩子的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為了擺脫眼前的困境,有些父母只能冷處理或裝看不到,或採用拖延的方法。比如,孩子走到樓下,發現把玩具落在家裡了,你說:「我們已經到樓下了,下次再拿吧」,孩子卻偏讓你上樓去拿,怎麼辦?再如,幾個孩子一起玩,你家孩子護著自己的玩具,不讓其他孩子玩,一旦他人動了,他就要爭搶,場面無法控制。
自我表達、遊戲心理、單向思維,就是這一時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徵,而這些特徵都是引發孩子叛逆的原因。因此,父母要冷靜對待,不要太急躁,也不要太焦慮。
二、7~9歲:親子之間衝突不斷
矛和盾是一組進攻和防禦工具,如果父母是「矛」,孩子就是「盾」。孩子長到7~8歲時,父母就會為了改正孩子的壞毛病而想盡辦法。
比如,孩子對學業不感興趣,父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先是說教,然後是責罵,實在不行,就動用武力,強迫孩子去改變。
再如,有些孩子做事總是拖延,不管父母如何催促,他依舊我行我素。
其次,有些孩子較沒耐性,不管做什麼,都堅持不了幾分鐘,不管父母如何鼓勵,都會半途而廢。
…………
當父母的「矛」遇到孩子叛逆時,可能也奈何不了孩子心理防禦的「盾」。那麼,究竟什麼是孩子心理防禦之「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思想會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7~9歲的孩子,已經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行為的獨立便會逐漸表現出來。比如,放學路上和同學玩;週末,會迫不及待地去樓下找鄰居同伴玩……。
看到孩子只知道玩而不喜歡讀書,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會阻止孩子,或者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不允許隨便出去、或者不允許看電視、或者不允許玩電腦……。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自由。孩子被父母嚴格督促,只能不情願地待在家裡,功課也流於形式,邊寫作業邊玩,有時錯誤百出,字跡潦草。
三、12~16歲:孩子進入「第三反抗期」
12~16歲時,孩子正在經歷青春期,更讓父母感到頭痛且無奈。在親子的拉鋸戰中,孩子們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反抗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1、獨立思考能力增強。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也已經初步成形,眼中的世界和父母的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不喜歡父母的干涉,如果父母總是這樣做,就會引發很多爭執和衝突。
2、總是跟父母唱反調。這時候的孩子喜歡跟父母唱反調,你說東,他說西,父母感到異常惱火。即使父母勸孩子不要這樣做,孩子也會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3、彰顯個性,喜歡跟上潮流。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喜歡跟流行,讓父母難以接受。比如,孩子們喜歡玩手機和電腦,喜歡玩遊戲、喜歡聊天,但父母卻擔心孩子沉迷於網路、耽誤學業,結果越制止,越制止不住;越管,越產稱衝突。為了躲避父母的管束,孩子們還學會了反偵查,發明了「火星文」,父母更是無能為力。
4、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祕密。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因為大多數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產生了問題,甚至是障礙,孩子有什麼話也不跟你說,這是很令人著急的事,於是很多父母便想方設法地窺探孩子的隱私。
5、不想讓父母插手自己喜歡的事。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喜歡玩網路遊戲,或熱衷於網路小說,為了不讓孩子沉迷其中,父母不是指責,就是乾脆斷網,這樣做只能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個性和喜好,只在意孩子的課業和成績,看到孩子不喜歡念書或成績差,就不高興,結果父母越反對,孩子越去做。
6、養成不良的壞習慣。孩子對課業的興趣不高、成績不理想,父母講了很多道理,但毫無用處,孩子只知道玩,一點進取心都沒有。結果,孩子不僅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反而變得越來越懶散。
我要對你說
「孩子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真難管」,是很多父母對孩子叛逆期的共識。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叛逆期到來的表現,有人也將其稱為「狂躁期」、「困難期」等。隨著升學、人際關係等壓力的增大,叛逆期孩子的心理會發生巨大變化,不進行適當引導,孩子很容易在認知、理解等方面產生障礙;如果再受到外界非正常因素的影響,更會激發他們潛意識的反抗,形成反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