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向人覺得活得辛苦的
真正理由
我們都曾是出生後備受關愛的小寶寶,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產生了內向人與外向人的差異呢?
為何內向人會覺得活得辛苦呢?

其實,這和包圍我們的「外界」有很大的影響。
接下來,試著回溯我們的過往吧。

始於小學的「大推外向人」
小學一年級走進校門就開始了「大推外向人」的集體生活。
「要和大家和睦相處。」
「課堂上要舉手發言。」
在校內我們被要求保持應有的樣子,越是活潑開朗又積極的人,越會受到老師或朋友的喜愛。例如,上小學之前一直被叫做「小香」,上小學後就變成了「○○國小一年一班的井上同學」,成為團體中的一人,被要求合群。

休息時間如果一個人靜靜待在教室,會被老師問「怎麼不去外面和大家玩?」,在無形中被施加壓力。父母也會擔心在校情況,並叮嚀「你要多和朋友們玩啊」,這對內向的孩子來說是雙倍的痛苦。
說不定父母小時候也曾被要求「活潑開朗」、「和大家和睦相處」這種外向人的言行舉止(當然父母也有可能是天生的外向人)。
老師或父母用「我是為你好」的態度建議做出外向的言行舉止,會讓內向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到「這樣的我很糟糕」。


高難度的交朋友與溝通
「大推外向人」的苦悶感,也反映在朋友關係上。
特別是「交情普普的朋友」聚集的下課時間、社團時間或補習班的休息時間等。
內向人不像外向人能夠爽快回答問題,有時卻得加入氣氛很嗨的閒聊。為了不破壞氣氛,只好附和周圍的意見,拚命做出反應。
「不想被認為是陰沉的人。」
「不想被當成奇怪的人。」
因而敷衍應對。

我也不擅長三人以上的對話。為了理解大家說話的內容而陷入沉思,有時會忍不住露出皺眉頭的表情。或許學生時代曾被認為是「很安靜的人」、「雖然很親切,卻搞不懂在想什麼的人」也說不定。
然而,我的腦中卻是一片混亂,想著「我現在可以說話嗎?」「會不會只有我在說?」「大家是不是對這個話題膩了?」。

內向人絕不是有溝通障礙,而是喜歡且擅長一對一的對話或深入交流,但在學生時期因為不太會閒聊而吃過苦頭的人,會對自己的溝通能力失去自信,覺得「跟我聊天一點都不有趣,真是過意不去」、「好想像那個人一樣配合度高,對談如流」。

此外,在年級升高或升學的時候也是,想要以全新的自己去面對初見面的人,結果變得比平常還亢奮,之後又會突然變得很疲累。因為無法一直持續偽裝自己,從第二次見面之後會覺得和對方溝通是一件麻煩事。


偏外向人的職場環境
結束學生時期,就正式成為社會人士。但對多數的內向人來說,公司也是容易覺得活得辛苦的環境。接下來舉幾個例子說明。

①嘈雜的辦公室
儘管現在的工作型態多樣化,但通常在辦公室或店面工作的人,必須在電話聲或同事與客人的說話聲包圍下工作。
對聲音敏感的內向人來說(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在噪音或人聲嘈雜的環境難以集中精神。置身於棘手的環境,即使是喜歡的工作也會產生壓力。

②回覆的速度受到要求
在工作場合能夠迅速回覆的人容易得到好評。相信不少人對於會議或協商討論、簡報的場合會感到棘手。說話果斷俐落的人感覺積極主動、有能力,不發言的人則容易被當作消極沒幹勁。

③突如其來的工作
有些人在職場上,除了既有的工作,有時會被突然委派其他工作,或是去支援他人處理問題。不擅長臨場反應的內向人對於必須臨機應變的狀況或工作內容,容易感到有壓力。

④參加聚餐或活動
現在仍有許多公司以促進員工交流為目的,積極舉辦聚餐或活動。雖然有正面效果,但過於頻繁且強迫參加的公司文化,會讓內向人感到有負擔。那種磨耗內心的疲勞感到了隔天依然久久不散是常有的事。

如此這般,內向人在多年的社會生活中被迫接受「外向人很優秀」的價值觀。
覺得活得辛苦的真正理由是「必須變得更積極」、「必須馬上說出自己的想法」等,世人普遍採用和自己相反的「外向人應該這樣」的偏頗價值觀。

持續置身於那樣的價值觀中,不知不覺產生了「這樣的自己很糟糕」、「必須更加成長進步」、「都是我不夠努力」這些意識,進而強化了「內向是必須修正的不良性格。我必須變成外向人」這種成見。

Point
●活得辛苦的原因始於學校教育。
●「外向=優秀」是被灌輸的錯誤觀念


你的自我肯定感下降了嗎?
近年來「自我肯定感」一詞變得廣為人知。
「自我肯定感」是指「自己保持原樣也沒關係的感覺」。(摘自《貼近煩惱的心 自我否定感與自我肯定感》)。

以我的實際觀察,多數內向人是自我肯定感低的人,這點應該不少人會有所共鳴。

內向人自我肯定感低的原因,如前文所述是長久以來在學校、家庭、朋友、公司……這些環境中,置身於「應該變得外向」的狀況所致。後文會有詳細說明,內向人與外向人因為大腦的構造不同,所以內向人不易變得外向。而且,本來就沒必要變得外向,那是因為被灌輸「外向=優秀」的價值觀,才使得內向人出現「必須更努力」這種嚴以律己的傾向。
不斷累積自我否定的經驗,讓內向人在經歷社會生活後,自我肯定感變得容易降低。

Point
●內向人對自己很嚴格。
●總是以「不夠努力」逼迫自己。

內向人必須利用「安靜的時間」緩解受到的刺激。
有些外向人「喜歡獨處的時間」,但對內向人來說「沒有安靜的時間會受不了」。所以我認為,與其說內向人是「喜歡安靜時間的人」,應該說是「尋求安靜時間的人」。

內向人不是「安靜的人」,而是「尋求安靜時間的人」。
看似相同,其實意思截然不同。

有些人誤解內向人的定義,會把自己套入「因為我是內向人,所以個性才會既溫順又安静」的內向框架。
若是被「內向型」所束縛,就會將凡事都歸咎於內向並自暴自棄,進而導致自我評價下降。

內向與外向的差異是「尋求時間的用法」,並沒有誰對誰錯。就像愛吃辣和愛吃甜的人在一起,也不代表「能吃辣的人比較厲害」。喜歡吃辣的人和喜歡吃甜的人,沒有誰勝過誰,內向人與外向人也是如此。
這麼想的話,對於內向人的負面印象就會消失,能夠以正面的心態去看待了吧。

內向人保有自我的重點是,避免受到太多刺激,定期且充分取得「安靜的時間」,確保內心的空白。如果有「安靜的時間」就能保持內心穩定,有活力地生活。

Point
●「警醒度高」的內向人不善於應付刺激。
●利用「安靜時間」找回內心的平靜。


安靜時間① 獨自思考的時間
內向人需要的「安靜時間」概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獨自思考的時間」。內向人要盡可能取得獨自思考的時間,整理腦中的資訊。

瑪蒂.蘭妮在其著作《內向心理學》中提到,比起外向人,內向人接收資訊後,通往大腦的路徑較長且複雜,所以得花時間去理解、簡化資訊。
內向人整理並簡化接收到的資訊,統整自己的想法,這一連串的過程需要一點時間,因此對於需要當場做出迅速應對的情況會感到棘手,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不過換個角度想,雖然內向人不擅長在短時間內統整、傳達自己的想法,但只要有「思考的時間」就能像外向人一樣(甚至比外向人更深入)整理出資訊。

也就是說,對內向人而言,如何以自己的步調建立安靜「獨自思考的時間」很重要。不被任何人打擾,能夠獨自思考的時間會為內向人帶來內心的充裕。多數內向人喜歡內省,深入思考,擁有思考的時間也能讓心情變得穩定。

雖然「思考」這件事隨時都能做,但最重要的是整頓能夠獨處的安靜環境,深入內在,獲得內省的時間。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使腦中的思緒可視化,更容易整理。請養成大腦排毒的習慣,試著排出每天輸入累積的資訊或想法吧。


整理擔心的事
●寫下每天的待辦事項。
●寫下延後的事項。

整理自己的心情
●把最近感到心煩的事寫在紙上。

整理自己的想法
●重新寫下在工作或日常對話中被問到的問題內容與答覆。
●簡單寫下在意的新聞的感想或意見。

也許有人會想「每天都很忙,哪有時間做那些事」。若是這樣的人,我會建議把「獨自思考的時間」也安排進行程裡(關於確保「安靜時間」的方法,在第三章有詳細說明)。

思考後寫出的內容會被整理儲存在腦中。日後和某人對話時,就比較容易想起那些儲存的想法,讓你能與他人順暢對談。

Point
●有意識地取得「獨自思考的時間」。
●先在腦中整理好,回答的時候就會很順暢。


安靜時間② 自我療癒的時間
對內向人來說,另一個重要的時間是「自我療癒的時間」。
許多外向人會藉由增加刺激來發洩壓力,像是約人見面或出入熱鬧的場所,但內向人為了減緩壓力,偏好減少刺激。

比起和大家一起度過,會選擇獨處;比起去鬧區,會選擇待在家裡或熟悉的場所;比起排滿行程,一整天到處跑,會更重視自己悠閒放空的時間。
因為不少人對於他人的存在會感到刺激,所以對內向人來說,獨處的時間是最棒的療癒時間。擁有安靜的療癒時間能夠自我充電。內向人的興趣通常是閱讀、看電視或電影、做菜、畫畫、去美術館、釣魚等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事,由此看來也不難理解。

內向人常被說「不擅與人交流」,這種說法半對半錯。其實不是討厭他人,而是覺得和他人一直互動會很累。

內向人必須在自己覺得安心安全的空間內,度過不被任何人打擾的「自我療癒時間」。
平時用腦過度的人也很多,放鬆身體,讓大腦休息,就算一天只有五分鐘也好,好好慰勞自己吧。關於自我療癒時間的用法,會在第三章詳細的介紹。

Point
●有意識地取得「獨自思考的時間」和「自我療癒的時間」。
●這兩種「安靜的時間」會讓你變得有活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