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能聽到高敏感族(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這個詞,各位讀者是否會覺得自己好像有點符合,但似乎又沒那麼敏感呢?
如果你曾這麼認為,那你很可能是「隱性高敏感族」。
雖然很大膽,卻也很敏感。
明明很活潑,卻又很容易受傷。
乍看之下很外向,屬於人來瘋,但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語就能讓你耿耿於懷,並在心中開起反省大會。
一旦獨處便會突然感到疲憊,臉上也頓時失去表情。
有時會用自嘲來博得笑聲,但若是玩笑開過頭也會感到受傷。
明明是BBQ或聯誼會、女子聚會的發起人,但只要日期接近就被壓力壓得快喘不過氣。
平時有很多點子,而且一旦投入某件事就停不下來,但總是在達成目標前的最後一刻突然放棄。此外,雖然是完美主義者,卻沒有什麼徹底精通的東西。
有時做過一次的事就不想再做了,然而又對未知的東西有著極強的戒心。
因為經常同時進行好幾件事,最後總是搞得一團亂。
如果你也擁有這種表裡一體的特質,那麼你應該也不擅長應付那些沒有結論的閒聊,一心只想早點回家,但又擔心他人看出自己沒有投入其中,因此努力配合氣氛,直到一個人獨處時才會忍不住大大地嘆一口氣(通常會盡可能躲到他人看不見的地方)吧?
是不是有點心有戚戚焉呢?
如果你符合這些特質,那你很可能就是所謂的隱性高敏感族。
包括搞笑藝人倫敦靴子1號2號的淳先生、出版眾多暢銷商業書的女性作家、
幾乎所有日本人都認識的超大咖藝人、以開朗形象廣受歡迎的女性名人都是隱性高敏感族……。
最近,HSP或高敏感族等詞彙開始頻繁出現在電視節目裡,這讓愈來愈多人逐漸意識到自己或許也是其中一員,但當你聽到剛才那幾位外向又活潑的人也是高敏感族時,是否會覺得有些違和呢?
畢竟,一般人都會覺得高敏感族的想法較為悲觀、喜歡躲在家裡,那麼閃耀的人怎麼可能是高敏感族呢?但實際上,就算對方看起來非常外向,也有可能是高敏感族。
近來演藝圈也接連發生許多令人心痛的事件,讓人不禁思考他們是不是長期背負著難以言喻的生活壓力,最終才會走上絕路。雖然這些想法僅止於推測,但我相信他們與普通的隱性高敏感族一樣,有時可能會過度鑽牛角尖,有時也會因為內心的矛盾而飽受掙扎,只是因為他們身處於螢光幕之下,使「真實的自己」與外在設定之間的落差顯得更加明顯,因而無法妥善處理這份差距。
有一位曾經在演藝圈工作過的人告訴我,藝人之所以能展現出鮮明的個性,是因為他們善於將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特質轉化為魅力與賣點,但他們同時也渴望和一般人一樣,維持常識與道德等基本價值觀,這也是隱性高敏感族細膩而內斂的特質之一。
正因如此,他們難以維持兩者之間的平衡。
而且藝人身處於光鮮亮麗的世界裡,即便他們鼓起勇氣向親友訴說煩惱,亦有可能被當作「奢侈的煩惱」而不受重視。
我專門針對隱性高敏感族進行研究,並致力於協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名隱性高敏感族。這個概念最初於2003年從美國傳入日本,由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根據自身特質所提出。在日本則是直到2019年左右,「高敏感族」這個詞彙才開始廣為人知,並逐漸被社會接受與理解。
如今,在社群媒體上已有許多高敏感族的交流社群,同時也愈來愈多專為敏感族量身打造的諮詢、占卜等服務,可知這個概念的已經相當普及。
然而世界上並非只有高敏感族群,在這之中還存在一群被稱為隱性高敏感族的人。根據阿倫博士的說法,這類人大約佔高敏感族的三成,換算下來,大約是全人口的6%。
這6%的人,目前在學術上的定義尚未完全確立,有時被稱為HSS型HSP,有時則被稱為HSE。
所謂HSS型HSP,是指同時擁有容易受傷、共情力高的HSP特質以及好奇心旺盛、喜愛追求新奇的事物與刺激,並且容易感到厭倦的HSS特質(High Sensation Seeking)的人。
而HSE則是指「具備外向性格(Extrovert)的高敏感族」。
起初,這類人被統一稱為HSS型HSP,但因為HSP這個概念本身的研究歷史尚淺,有些研究人員會將HSP與內向性格(Introvert)混為一談,為了強調差異,自2019年左右才開始有人用HSE來稱呼那些具有外向傾向的HSP。
雖然這方面的分類至今仍在發展當中,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定論,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釐清,但擁有這些特質的人(無論是HSS型HSP還是HSE)在外人眼中大多較為活潑、開朗,並且善於與人相處,實際上內心經常苦惱不已,甚至有許多人會極力隱藏自己的煩惱。
即使表面看起來毫無煩惱,但只要遇到能理解他們的人,原本壓抑的煩惱與疑問便會如雪崩般傾瀉而出,這種情況在以隱性高敏感族為對象的諮商會談中可說是相當常見。
這也很正常。
畢竟隱性高敏感族(HSS型HSP、HSE)本來就屬於人口中的少數族群,不僅特質罕見,還同時擁有複雜且極端的兩種傾向,因此連本人都難以全面理解自身的狀況,再加上身邊缺乏相似特質的榜樣或典範可以參考,使他們經常會拿自己與他人相比,認為自己不僅麻煩,還複雜又難以理解,進而下意識地否定自己,並在這樣的處境中勉強地生活著。
當身邊沒有能正向接納並善用此特質的人物可以參考,將煩惱告訴他人又難以得到共鳴時,許多人會對表達煩惱這件事感到遲疑。結果導致他們開始對自身的煩惱避而不談,甚至覺得這些煩惱本身就是錯的,最終連煩惱的存在都一併否定掉,選擇將其巧妙且極度複雜地深藏於心。
若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感到心有戚戚焉,那麼這本書或許能協助你更深入理解自己。由於隱性高敏感族大多不擅長處理自己的多面向性,因此會試圖查詢各種心理特質並對照自己是否符合,亦有許多人曾檢視過如「發展障礙」、「憂鬱症」、「躁鬱症」、「成年兒童(AC)」等相關特質的檢核表,可惜通常只有某些項目較為符合,始終無法完全契合,最終仍然處於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此外,有些人在得知高敏感族的相關特質後也會覺得自己雖然與某些描述頗為相符,但又喜愛社交、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具有強烈的行動力,硬要說的話或許更偏向外向性格,似乎也不全然符合。
這時請告訴自己,你並不是什麼奇怪或不正常的人,更沒有與他人格格不入,你只是位隱性高敏感族。
如此一來,你至今為了改變自己以及讓自己更輕鬆地活下去所做的種種努力,便有可能因此找到正確的方向。
好想相信自己。
真希望能更輕鬆且快樂地生活下去。
不覺得隱性高敏感族也應該擁有這些權利嗎?
其實,隱性高敏感族本來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只是因為他們難以傳達自身的心意、得不到周遭人們的理解,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感到失望,並主動將那些能力收起來。
而這也是因為隱性高敏感族擁有過人的預測力與想像力,能預判他人終將不會理解自己,才會還沒開口便已先行否定,最終導致他們經常被評價為「太過瞻前顧後的人」、「缺乏幹勁的人」,或是「空有熱情的人」。
這無疑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若你能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增進對自身的理解,那麼你或許就能信任自己,同時也能活得更單純自在。
只要試著以正確的方式讓自己活得更輕鬆,就能讓你我,在生活中更加如魚得水。
為了幫助隱性高敏感族正確地理解自身的特質,進而做出有意義的努力,我希望能透過本書詳細地分享自己在過往的諮商經驗中接觸到的相關知識。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隱性高敏感族的內心世界吧。
如果你曾這麼認為,那你很可能是「隱性高敏感族」。
雖然很大膽,卻也很敏感。
明明很活潑,卻又很容易受傷。
乍看之下很外向,屬於人來瘋,但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語就能讓你耿耿於懷,並在心中開起反省大會。
一旦獨處便會突然感到疲憊,臉上也頓時失去表情。
有時會用自嘲來博得笑聲,但若是玩笑開過頭也會感到受傷。
明明是BBQ或聯誼會、女子聚會的發起人,但只要日期接近就被壓力壓得快喘不過氣。
平時有很多點子,而且一旦投入某件事就停不下來,但總是在達成目標前的最後一刻突然放棄。此外,雖然是完美主義者,卻沒有什麼徹底精通的東西。
有時做過一次的事就不想再做了,然而又對未知的東西有著極強的戒心。
因為經常同時進行好幾件事,最後總是搞得一團亂。
如果你也擁有這種表裡一體的特質,那麼你應該也不擅長應付那些沒有結論的閒聊,一心只想早點回家,但又擔心他人看出自己沒有投入其中,因此努力配合氣氛,直到一個人獨處時才會忍不住大大地嘆一口氣(通常會盡可能躲到他人看不見的地方)吧?
是不是有點心有戚戚焉呢?
如果你符合這些特質,那你很可能就是所謂的隱性高敏感族。
包括搞笑藝人倫敦靴子1號2號的淳先生、出版眾多暢銷商業書的女性作家、
幾乎所有日本人都認識的超大咖藝人、以開朗形象廣受歡迎的女性名人都是隱性高敏感族……。
最近,HSP或高敏感族等詞彙開始頻繁出現在電視節目裡,這讓愈來愈多人逐漸意識到自己或許也是其中一員,但當你聽到剛才那幾位外向又活潑的人也是高敏感族時,是否會覺得有些違和呢?
畢竟,一般人都會覺得高敏感族的想法較為悲觀、喜歡躲在家裡,那麼閃耀的人怎麼可能是高敏感族呢?但實際上,就算對方看起來非常外向,也有可能是高敏感族。
近來演藝圈也接連發生許多令人心痛的事件,讓人不禁思考他們是不是長期背負著難以言喻的生活壓力,最終才會走上絕路。雖然這些想法僅止於推測,但我相信他們與普通的隱性高敏感族一樣,有時可能會過度鑽牛角尖,有時也會因為內心的矛盾而飽受掙扎,只是因為他們身處於螢光幕之下,使「真實的自己」與外在設定之間的落差顯得更加明顯,因而無法妥善處理這份差距。
有一位曾經在演藝圈工作過的人告訴我,藝人之所以能展現出鮮明的個性,是因為他們善於將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特質轉化為魅力與賣點,但他們同時也渴望和一般人一樣,維持常識與道德等基本價值觀,這也是隱性高敏感族細膩而內斂的特質之一。
正因如此,他們難以維持兩者之間的平衡。
而且藝人身處於光鮮亮麗的世界裡,即便他們鼓起勇氣向親友訴說煩惱,亦有可能被當作「奢侈的煩惱」而不受重視。
我專門針對隱性高敏感族進行研究,並致力於協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名隱性高敏感族。這個概念最初於2003年從美國傳入日本,由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根據自身特質所提出。在日本則是直到2019年左右,「高敏感族」這個詞彙才開始廣為人知,並逐漸被社會接受與理解。
如今,在社群媒體上已有許多高敏感族的交流社群,同時也愈來愈多專為敏感族量身打造的諮詢、占卜等服務,可知這個概念的已經相當普及。
然而世界上並非只有高敏感族群,在這之中還存在一群被稱為隱性高敏感族的人。根據阿倫博士的說法,這類人大約佔高敏感族的三成,換算下來,大約是全人口的6%。
這6%的人,目前在學術上的定義尚未完全確立,有時被稱為HSS型HSP,有時則被稱為HSE。
所謂HSS型HSP,是指同時擁有容易受傷、共情力高的HSP特質以及好奇心旺盛、喜愛追求新奇的事物與刺激,並且容易感到厭倦的HSS特質(High Sensation Seeking)的人。
而HSE則是指「具備外向性格(Extrovert)的高敏感族」。
起初,這類人被統一稱為HSS型HSP,但因為HSP這個概念本身的研究歷史尚淺,有些研究人員會將HSP與內向性格(Introvert)混為一談,為了強調差異,自2019年左右才開始有人用HSE來稱呼那些具有外向傾向的HSP。
雖然這方面的分類至今仍在發展當中,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定論,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釐清,但擁有這些特質的人(無論是HSS型HSP還是HSE)在外人眼中大多較為活潑、開朗,並且善於與人相處,實際上內心經常苦惱不已,甚至有許多人會極力隱藏自己的煩惱。
即使表面看起來毫無煩惱,但只要遇到能理解他們的人,原本壓抑的煩惱與疑問便會如雪崩般傾瀉而出,這種情況在以隱性高敏感族為對象的諮商會談中可說是相當常見。
這也很正常。
畢竟隱性高敏感族(HSS型HSP、HSE)本來就屬於人口中的少數族群,不僅特質罕見,還同時擁有複雜且極端的兩種傾向,因此連本人都難以全面理解自身的狀況,再加上身邊缺乏相似特質的榜樣或典範可以參考,使他們經常會拿自己與他人相比,認為自己不僅麻煩,還複雜又難以理解,進而下意識地否定自己,並在這樣的處境中勉強地生活著。
當身邊沒有能正向接納並善用此特質的人物可以參考,將煩惱告訴他人又難以得到共鳴時,許多人會對表達煩惱這件事感到遲疑。結果導致他們開始對自身的煩惱避而不談,甚至覺得這些煩惱本身就是錯的,最終連煩惱的存在都一併否定掉,選擇將其巧妙且極度複雜地深藏於心。
若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感到心有戚戚焉,那麼這本書或許能協助你更深入理解自己。由於隱性高敏感族大多不擅長處理自己的多面向性,因此會試圖查詢各種心理特質並對照自己是否符合,亦有許多人曾檢視過如「發展障礙」、「憂鬱症」、「躁鬱症」、「成年兒童(AC)」等相關特質的檢核表,可惜通常只有某些項目較為符合,始終無法完全契合,最終仍然處於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此外,有些人在得知高敏感族的相關特質後也會覺得自己雖然與某些描述頗為相符,但又喜愛社交、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具有強烈的行動力,硬要說的話或許更偏向外向性格,似乎也不全然符合。
這時請告訴自己,你並不是什麼奇怪或不正常的人,更沒有與他人格格不入,你只是位隱性高敏感族。
如此一來,你至今為了改變自己以及讓自己更輕鬆地活下去所做的種種努力,便有可能因此找到正確的方向。
好想相信自己。
真希望能更輕鬆且快樂地生活下去。
不覺得隱性高敏感族也應該擁有這些權利嗎?
其實,隱性高敏感族本來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只是因為他們難以傳達自身的心意、得不到周遭人們的理解,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感到失望,並主動將那些能力收起來。
而這也是因為隱性高敏感族擁有過人的預測力與想像力,能預判他人終將不會理解自己,才會還沒開口便已先行否定,最終導致他們經常被評價為「太過瞻前顧後的人」、「缺乏幹勁的人」,或是「空有熱情的人」。
這無疑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若你能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增進對自身的理解,那麼你或許就能信任自己,同時也能活得更單純自在。
只要試著以正確的方式讓自己活得更輕鬆,就能讓你我,在生活中更加如魚得水。
為了幫助隱性高敏感族正確地理解自身的特質,進而做出有意義的努力,我希望能透過本書詳細地分享自己在過往的諮商經驗中接觸到的相關知識。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隱性高敏感族的內心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