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讓潛意識說話:催眠治療入門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推薦序一】在台灣看見艾瑞克森的實踐
  第一次遇到米爾頓‧艾瑞克森醫師是在1973年,我到亞利桑納州鳳凰城拜訪他。當時我是一位心理治療師,才剛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
我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實習期間,第一次聽聞艾瑞克森醫師這個人和他的成就。我的督導是位催眠專家,我請教他是否願意教我催眠。出乎意料地,他答應了,並邀請我週末到他的診療室,對我進行一次催眠。到了約定時刻,我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出現在他面前,我甚至緊張到不自覺地用手指頭不斷輕敲椅子的扶手。我的督導告訴我留心並專注在手指頭的動作上,他暗示我手指頭的動作會越來越慢,而且隨著手指動作變慢,我會漸漸地閉上眼睛,進入催眠狀態。
這是我初次接觸到艾瑞克森取向的基本概念:善用。當時的我對艾瑞克森醫師一無所知,所以請督導推薦一些催眠相關文獻。督導建議我閱讀一篇艾瑞克森醫師的論文摘要,我照做了。這讓我瞠目結舌,印象深刻,艾瑞克森醫師的作法遙遙領先當時的心理治療師。之後,在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期間,我寫信給艾瑞克森醫師並且常去拜訪他。最後,我甚至搬到鳳凰城,以便能就近向他學習。
我在1979年創立了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主要目的在訓練專業人員最新的心理治療技巧,並且將艾瑞克森醫師的貢獻發揚光大。(欲知更多資訊,請參考我們的網站:www.erickson-foundation.org)
艾瑞克森醫師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勇氣的傳奇故事。我初遇他時,他因小兒麻痺後遺症而必須靠輪椅行動。十七歲時,他罹患了小兒麻痺症,並瀕臨死亡邊緣。晚年,他那被小兒麻痺症所蹂躪的軀體已承載了多年的疼痛,他僅能靠著一半的橫膈膜和少數的肋間肌來呼吸,他有著雙重影像的視力問題且聽力受損,但是他依然綻放出生命的光芒,享受生活的樂趣。當他說:即使遭逢生命的苦痛與限制,你仍然可以享受生命。他絕非是唱高調或虛應故事,你可以當下親眼見到他是如何親身實踐這些目標。
  艾瑞克森醫師個人無與倫比的天賦和他在專業上的成就相互輝映。他被視為是歷史上最具效能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曾有人這麼說:佛洛依德為理論增色,艾瑞克森為實務添輝。目前已有一百多本書,以不同的語言,書寫艾瑞克森取向心理治療。全世界有140多個艾瑞克森中心附屬於艾瑞克森基金會。而其中有兩個讓我感到自豪的中心就座落在台灣。
 過去十年裡,我常造訪臺灣。臺灣在心理治療和艾瑞克森取向心理治療的專業水準在亞洲地區稱得上數一數二。本書作者趙家琛老師和張忠勛老師兩位與我相識超過十年,是我的學生、同僚和好友,他們的學經歷足以勝任本書的撰寫工作。趙教授現任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心理與諮商學系專任教授,她也是台北艾瑞克森中心和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的發起人兼理事之一,並擔任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及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的重要職務。張老師也是台北艾瑞克森中心和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的發起人兼理事之一,目前正於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本重要的著作裡,你可以瞭解催眠的基礎以及米爾頓‧艾瑞克森醫師在催眠及心理治療領域的卓越貢獻。這是少數直接以繁體中文撰寫的催眠治療書籍,我很榮幸能夠為本書作序。

傑佛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
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The Milton Erickson Foundation)創辦人
www.erickson-foundation.org

【內文試閱】

催眠並不是一種噱頭,也不是舞台作秀,而是一種能幫助人人改善生活、成長獲益的工具。在進一步探討催眠之前,我們先列舉出一些關於催眠的迷思與經過嚴謹科學證實的事實。

6. 催眠看起來很像是一種特殊的狀態,那催眠危險嗎?
 答案:否。由具有資格的臨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進行催眠時,催眠並不是一種危險的程序。真正有危險的,是催眠的誤用和濫用。

7. 電視上被催眠的人看起來很像是接受催眠師指令,而任人擺佈,所以容易被催眠與否和人格特質有關嗎?容易被催眠是不是代表容易受騙?哪些人容易被催眠?容易被催眠是不是代表自己耳根子軟?容易受人擺佈?
 答案:否。容易進入催眠狀態,並不代表容易受騙,或是有什麼人格上的缺陷或特質。研究者把那些在催眠實驗中比較容易進入催眠狀態的人,以人格測驗施測,和不容易進入催眠狀態的人作比較,對照兩組受試者人格特質是否有差異,結果是否定的,兩組受試者間並沒有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其實被催眠的能力並非取決於特定的人格特質(例如:個性軟弱、意志薄弱等),臨床經驗甚至還發現,高智力者反而在催眠工作中表現較好,所以,臨床催眠工作者最好能學習接受眼前個案的特質和行為模式,並且以此為基礎來作運用,以達到催眠的效果。

8. 被催眠的人眼睛都閉著,代表他們睡著了嗎?
  答案:否,催眠狀態並不是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兩者間的腦波圖明顯不同。催眠不等於睡眠,閉上眼睛只是比較容易進入催眠狀態而已。

9. 催眠狀態是不是一種很神奇的狀態?會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境界產生?
  答案:否。有趣的是,大多數被催眠者在描述他們進入催眠的經驗時,都和他們心目中認為的催眠狀態不一樣,這些描述大多像是一種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師所給予暗示的專注狀態上,所以,很多人描述起自身的體驗,和他們從媒體、小說中所得到的預期經驗有所不同。正因如此,常常有被催眠者在結束催眠後,會告訴筆者:我覺得我根本沒有進入催眠耶!

10. 催眠師是不是可以操控被催眠者?催眠師本身是不是具有什麼特殊的能力?
  答案:否。進入催眠與否的決定權,其實是由被催眠者所掌握,而不是催眠師。被催眠者在催眠中仍保有對行為的控制、也可以拒絕對暗示作回應,甚至具有反抗暗示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催眠治療的效果取決於被催眠者做些什麼,而非催眠師做些什麼,換句話說,催眠其實是取決於被催眠者的努力和能力,更勝催眠師的技巧。
  催眠師是透過運用個案的經驗,在個案接納的情形下進行催眠,所以催眠是雙方關係的真實呈現。催眠只有在個案專注且放鬆的情形下才得以進行,如果個案本身不接納催眠,治療師也無法強迫個案進入催眠狀態。即使催眠師使用間接的技巧來催眠個案,個案也可能以專注與否,來呈現他們的抗拒。更精確地說,催眠者只是引導個案去經驗催眠,當個案願意接受,才有催眠過程的發生,進而達到改變的目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