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想改變自己的性格
——特意選擇不幸,感覺很愚蠢呢。為什麼不選擇讓自己幸福呢?
你這樣問,也就等於是在問,為何人都不想改變性格吧!如果想要改變性格,隨時都能改變,只不過無法輕易改變。改變性格可是要付代價的,而我們總是不想付出那個代價。我們容易天真地想「我只想擁有目前的優點,擺脫目前的缺點。我也不想為了新的性格冒任何風險。」但那樣是不行的。
改變性格就是在冒險。如果維持以往的生活方式,至少能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情。一旦展開新的生活方式,就無法預測明天的走向。或許會大好,或許會大壞。人不太會下那麼大的賭注啊。
——您的意思是說人過於保守嗎?
沒錯。也可以說是多疑。以文具店老闆為例好了。
有一個文具店老闆,從他父親那一代,家裡就開始經營文具店,雖然沒有賺大錢,但馬馬虎虎還過得去。他常常唉聲嘆氣說「唉,真討厭這種生意。應該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吧。」
這時候,有個人勸他:「喂,有比文具行更賺錢的生意喔。賣吃的一定會賺,快點轉行吧。」
文具店老闆或許會一時感到心動,不過最後還是會這麼想吧:
「雖然現在的生意不怎麼有趣,不過是我從小就習慣的生意,至少瞭若指掌。或許無法獲得大成功,卻也不會帶來大失敗。現在轉行或許會成功,不過我對那份工作一無所知。到了這個年紀才開始轉換全新跑道,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不管怎樣都讓人無法安心,感覺很麻煩。唉,還是別了吧!」
很容易就會變成這樣吧!
——那麼,到底該怎樣,才可以不用犧牲很多就能改變性格呢?
唉呦,別著急,先讓我說完比較悲觀的部分。因為這麼做比較具有戲劇效果。
人因為偏見的關係而無法獲得自由
性格難以改變,不只是因為人傾向保守且多疑,還包括其他各種因素。
首先有阿德勒心理學所稱的「Z統覺偏差Z」。也就是為了和自己的性格一致,人會賦予一些意涵給外界事務。性格是那個人固有的信念體系。也可以說是偏見的系統。一個人的偏見就像有色眼鏡,為了符合自己的信念體系,擅自對外界做出解釋。
——「偏見很深」的意思吧。
人的偏見都很深,都是在偏見的束縛下活著啊(笑)。說個假設性的例子好了,從對街有位女性朝我走了過來,望了我一眼就把視線移開。或許我就會認為「因為討厭我,所以才不屑地移開視線」。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來就完全是那樣。又或是「因為喜歡我,所以才害羞地移開視線」。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起來就完全是那樣。也可能是「或許剛好我這個方向可以看到她的朋友」。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起來又完全是那樣……。
那位女性為什麼移開視線,真正的理由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以上結論,完全是我們基於個人偏見所論定的。
就像這樣,我們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對客觀的事物直接產生反應,而是面對客觀的事物,基於自己的信念強加主觀意涵後,再產生反應。所賦予的主觀意涵全都是自己決定好的。換句話說,各種事物到反應間的過程,一定存在著我們的性格。
——也就是說,人無法擺脫偏見獲得自由嗎?
阿德勒的確是這麼說的*。
假設某人認為「我被全部的人討厭。你看,就連那個人也討厭我。所以才移開視線」。即使我跟他說「沒那回事,他或許是因為喜歡你才移開視線」,他也會一定會說「不,絕不可能有那種事」。這就是統覺偏差。如果有人不移開視線,持續盯著他,他也應該會說「因為那個人討厭我,所以用不屑的眼神盯著我看」(笑)。
正因為有統覺偏差,人只會接受與自己「性格」一致,沒有矛盾的資訊。
——只會接受符合自己的部分,並忽視不符合的部分?
沒錯。所以性格永遠被那些支持自己的資訊包圍,而根深蒂固。就像童話中的國王一樣,身旁的大臣盡是說一些阿諛奉承的話。即使看到違背自己想法的事實,也會視而不見或是去扭曲它。久而久之,性格更是難以改變。
偏見會成真
此外,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性格也會建構出非常穩固的系統,因此不容易改變。假設有人認為「全部的人都討厭我」,即使剛好有人喜歡他,他也會認定不是真的:「不可能。那樣說不過去,一定有什麼企圖吧!假結婚真斂財之類的吧!」
他會開始起疑心並試探。「你啊,明明不喜歡我,而是有什麼企圖,才假裝喜歡我吧!」
一旦說出這種話,想必對方也會被氣走吧。那麼這個人的反應會是什麼呢?與其說失望,他反而會覺得安心。他會想:「啊,還好沒上當。果然是那樣。沒有人會喜歡我的。」於是更加確定「全部的人都討厭我」的信念。
——他會認為自己果然是正確的。人具有將「法則」跟「例外」分開來的習性。性格其實就是那樣。性格就是主觀地認為「這個世界的法則就是這樣那樣」。這樣的性格就會將眼前發生的事情,分成符合法則或是例外。
像先前的例子,對那個人而言,會把不符合法則的事情歸為例外,為了和法則套上關係才會說「喂,那樣很奇怪。看起來像是例外,不過應該不是這樣吧!應該是符合法則的吧!」於是順從這樣的判斷,讓外界環境也跟著改變。
——那麼,也就是說,對方也會依我們的性格做出反應,改變對應的方式?
性格會改變環境。引用阿德勒的話就是「環境塑造了人,人塑造了環境」。
當然,環境會影響到性格,不過一旦擁有某種性格,那個人就會將周遭的環境改成符合自己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讓外界結果符合自己的信念。
一個人一旦認為「所有人都是敵人」,那麼就會真的變成群敵環伺;如果認為「所有人都是貴人」,身邊就會真的有很多貴人。就像這樣,人會慢慢強化各個信念。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性格就會變得相當穩固。
——於是想法就會成真。
是無意識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性格真的不容易改變。
認為投資風險大而不利轉換方向
此外,就某層面來說,隨著年齡增長,性格更難改變也是真的。因為覺得投資風險大。畢之前都不停在原有性格上投資、砸成本,當然會覺得現在已經無法轉換方向。
——特意選擇不幸,感覺很愚蠢呢。為什麼不選擇讓自己幸福呢?
你這樣問,也就等於是在問,為何人都不想改變性格吧!如果想要改變性格,隨時都能改變,只不過無法輕易改變。改變性格可是要付代價的,而我們總是不想付出那個代價。我們容易天真地想「我只想擁有目前的優點,擺脫目前的缺點。我也不想為了新的性格冒任何風險。」但那樣是不行的。
改變性格就是在冒險。如果維持以往的生活方式,至少能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情。一旦展開新的生活方式,就無法預測明天的走向。或許會大好,或許會大壞。人不太會下那麼大的賭注啊。
——您的意思是說人過於保守嗎?
沒錯。也可以說是多疑。以文具店老闆為例好了。
有一個文具店老闆,從他父親那一代,家裡就開始經營文具店,雖然沒有賺大錢,但馬馬虎虎還過得去。他常常唉聲嘆氣說「唉,真討厭這種生意。應該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吧。」
這時候,有個人勸他:「喂,有比文具行更賺錢的生意喔。賣吃的一定會賺,快點轉行吧。」
文具店老闆或許會一時感到心動,不過最後還是會這麼想吧:
「雖然現在的生意不怎麼有趣,不過是我從小就習慣的生意,至少瞭若指掌。或許無法獲得大成功,卻也不會帶來大失敗。現在轉行或許會成功,不過我對那份工作一無所知。到了這個年紀才開始轉換全新跑道,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不管怎樣都讓人無法安心,感覺很麻煩。唉,還是別了吧!」
很容易就會變成這樣吧!
——那麼,到底該怎樣,才可以不用犧牲很多就能改變性格呢?
唉呦,別著急,先讓我說完比較悲觀的部分。因為這麼做比較具有戲劇效果。
人因為偏見的關係而無法獲得自由
性格難以改變,不只是因為人傾向保守且多疑,還包括其他各種因素。
首先有阿德勒心理學所稱的「Z統覺偏差Z」。也就是為了和自己的性格一致,人會賦予一些意涵給外界事務。性格是那個人固有的信念體系。也可以說是偏見的系統。一個人的偏見就像有色眼鏡,為了符合自己的信念體系,擅自對外界做出解釋。
——「偏見很深」的意思吧。
人的偏見都很深,都是在偏見的束縛下活著啊(笑)。說個假設性的例子好了,從對街有位女性朝我走了過來,望了我一眼就把視線移開。或許我就會認為「因為討厭我,所以才不屑地移開視線」。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來就完全是那樣。又或是「因為喜歡我,所以才害羞地移開視線」。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起來就完全是那樣。也可能是「或許剛好我這個方向可以看到她的朋友」。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起來又完全是那樣……。
那位女性為什麼移開視線,真正的理由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以上結論,完全是我們基於個人偏見所論定的。
就像這樣,我們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對客觀的事物直接產生反應,而是面對客觀的事物,基於自己的信念強加主觀意涵後,再產生反應。所賦予的主觀意涵全都是自己決定好的。換句話說,各種事物到反應間的過程,一定存在著我們的性格。
——也就是說,人無法擺脫偏見獲得自由嗎?
阿德勒的確是這麼說的*。
假設某人認為「我被全部的人討厭。你看,就連那個人也討厭我。所以才移開視線」。即使我跟他說「沒那回事,他或許是因為喜歡你才移開視線」,他也會一定會說「不,絕不可能有那種事」。這就是統覺偏差。如果有人不移開視線,持續盯著他,他也應該會說「因為那個人討厭我,所以用不屑的眼神盯著我看」(笑)。
正因為有統覺偏差,人只會接受與自己「性格」一致,沒有矛盾的資訊。
——只會接受符合自己的部分,並忽視不符合的部分?
沒錯。所以性格永遠被那些支持自己的資訊包圍,而根深蒂固。就像童話中的國王一樣,身旁的大臣盡是說一些阿諛奉承的話。即使看到違背自己想法的事實,也會視而不見或是去扭曲它。久而久之,性格更是難以改變。
偏見會成真
此外,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性格也會建構出非常穩固的系統,因此不容易改變。假設有人認為「全部的人都討厭我」,即使剛好有人喜歡他,他也會認定不是真的:「不可能。那樣說不過去,一定有什麼企圖吧!假結婚真斂財之類的吧!」
他會開始起疑心並試探。「你啊,明明不喜歡我,而是有什麼企圖,才假裝喜歡我吧!」
一旦說出這種話,想必對方也會被氣走吧。那麼這個人的反應會是什麼呢?與其說失望,他反而會覺得安心。他會想:「啊,還好沒上當。果然是那樣。沒有人會喜歡我的。」於是更加確定「全部的人都討厭我」的信念。
——他會認為自己果然是正確的。人具有將「法則」跟「例外」分開來的習性。性格其實就是那樣。性格就是主觀地認為「這個世界的法則就是這樣那樣」。這樣的性格就會將眼前發生的事情,分成符合法則或是例外。
像先前的例子,對那個人而言,會把不符合法則的事情歸為例外,為了和法則套上關係才會說「喂,那樣很奇怪。看起來像是例外,不過應該不是這樣吧!應該是符合法則的吧!」於是順從這樣的判斷,讓外界環境也跟著改變。
——那麼,也就是說,對方也會依我們的性格做出反應,改變對應的方式?
性格會改變環境。引用阿德勒的話就是「環境塑造了人,人塑造了環境」。
當然,環境會影響到性格,不過一旦擁有某種性格,那個人就會將周遭的環境改成符合自己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讓外界結果符合自己的信念。
一個人一旦認為「所有人都是敵人」,那麼就會真的變成群敵環伺;如果認為「所有人都是貴人」,身邊就會真的有很多貴人。就像這樣,人會慢慢強化各個信念。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性格就會變得相當穩固。
——於是想法就會成真。
是無意識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性格真的不容易改變。
認為投資風險大而不利轉換方向
此外,就某層面來說,隨著年齡增長,性格更難改變也是真的。因為覺得投資風險大。畢之前都不停在原有性格上投資、砸成本,當然會覺得現在已經無法轉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