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1】

依附行為,是兒童與母親的聯結

「首先我要說明兩個令我感到震驚的新的事實:女性對其父親強烈的依賴不過是替代了她對母親同樣強烈的依附而已,並且,在更早期它持續了超出預期的長久時間。對我來說,所有關於這個最初依附的問題,在分析中都是那麼難以掌握、理解……」──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依附行為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春天的鄉間,動物母親帶著小動物的情境再常見不過。在田野裡,母牛帶著小牛、母驢帶著小驢、母羊帶著小羊;在池塘和小河邊,大鴨帶著小鴨子、大天鵝帶著小天鵝。這樣的情景如此熟悉,我們理所當然會認為小羊和母羊應該在一起,而一大群小鴨子就應該跟著母鴨,以至於很少會有這樣的問題:「是什麼使得這些動物相互陪伴? 它們這樣做能夠達成什麼功能?」

對於上面這些動物來說,幼崽在出生後幾個小時內,就已經有能力開始自由活動,而且在每一種情境中都可以觀察到,當母親朝某個方向移動的時候,幼崽通常會跟隨牠們。但是其他物種,包括食肉動物和齧齒動物,也包括人類,新生兒的發展程度要低得多。在這些物種中,嬰兒要經過數週甚至數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得到移動的能力,不過一旦得到這種能力,也可以明顯看到同樣與母親保持接近的傾向。不可否認,當年幼的動物迷路的時候,母親會表現出「重獲接近性行為」,但是更常見的情況還是年幼動物發現自己落單的時候,成為「重建接近性主體」(principal agent for restoring proximity)。

以上所描述的行為有兩個主要特點。首先是保持接近另一個動物,並在受到損害的時候進行重建;其次是對其他動物的「特異度」(specificity)。通常在孵化或分娩後數小時內,父母就可以從其他幼崽中識別出自己的幼崽,並且只對牠們表現出親職行為,而反過來,幼崽也很快就可以從其他成年個體中識別出自己的父母,並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對待牠們。也就是說,通常父母和孩子相互對待的方式,會有別於對待其他動物的方式。個體識別和高度區別的行為,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父母與幼崽的關係法則。當然,與其他形式的本能行為一樣,常規發展模式也可能出現錯誤。尤其是,比如幼崽可能不是接近母親而是接近其他動物,甚至是非生物的客體。不過在自然界,這種異常發展極其少見,所以我們不會進一步討論。

在大部分物種中,幼崽都會表現出一種以上的行為使自己和母親保持親密的距離。例如,幼崽的叫聲會吸引母親,移動會使牠接近母親。由於這兩種以及其他種類的行為都具有相同的結果,也就是「接近性」(proximity),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個總體術語來稱呼,也正是出於這個目的,我們使用了「依附行為」(attachment behaviour)一詞。任何幼年期導致接近性的行為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依附行為的成分。這種術語命名的方式沿用了動物行為學已有的傳統。每當幾種不同類型的行為具有相同結果的時候(或者至少有助於相同的結果),通常會被歸入一個類別,並參考它們的結果進行命名。眾所周知的兩個例子就是「築巢行為」和「交配行為」。

與年幼個體依附行為相對的父母行為,被稱作「養育行為」(caregiving behaviour),在第13章會進一步討論。

依附行為和養育行為在出生後就離開巢穴的鳥類中很常見,這兩種形式的行為也同樣出現在所有哺乳動物中。除非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幸事故,否則依附行為最初總是指向母親。如果父親在養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依附行為就會指向父親。在人類當中,也可能會指向其他人(見第15章)。

依附行為在生命週期中出現的階段,不同物種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通常會持續到青春期,但是不一定會持續到完全性成熟階段。很多種鳥類中,依附行為終止的時間在兩性中是相同的,這就意味著幼年個體已經準備好配對了,通常發生在第一個冬天的末尾,或者像鵝和天鵝發生在第二個或第三個冬天的末尾。但是,對很多哺乳動物來說,兩性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雌性蹄類動物(羊、鹿、牛等等)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會持續到很大的年齡。因此,羊群或鹿群的結構,是幼崽跟隨母親或隨外祖母、曾祖母這樣的形式。相反的,這些種群的雄性幼年個體在進入青少年期時就會離開母親。此後,牠們會依附更年長雄性並終身待在牠們身邊,除了每年發情期的幾週。
猴子和猿的依附行為在嬰兒期和兒童期是十分強烈的,但是進入青少年期之後,聯結就開始變弱了。儘管過去人們默認這時後這種行為已經終止,但是最近的證據表明,至少在一些物種中,這種聯結會持續到成年期。這就產生了動物的亞群體,在這些亞群體中,所有動物都有同一個母親。關於恆河猴的報告見薩德(Donald S. Sade)的研究,關於黑猩猩的報告見古德(Jane Goodall)的研究。沃什伯恩等人認為,這些親屬關係的亞群體是由「母親和新生兒之間所需要的親密聯繫決定,隨著時間和代際的傳承不斷擴展,而且可以被分化到兄弟姊妹之間的親密聯繫中」。同時,他們相信「這種母親和後代之間持續的社會關係模式,也可見於其他種類的靈長動物中」。

由於人類嬰兒出生時未成熟程度很高,而且發展過程又很慢,因此沒有哪一種動物的依附行為,所需的時間比人類更長。這也可能是這麼長以來,人類兒童指向母親的行為,都沒有被歸入與其他動物相同類型行為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可能在於動物的依附行為只是在過去的20年間才得到了系統性研究。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兒童與母親聯結的人類行為版本,與其他很多種類的動物是共通的,這一點如今已經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而我們也是從這個角度來檢驗這個聯結的本質。

我們必須有適當的謹慎態度。最終形成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兩條動物進化線索,早在爬行動物時期就已經出現差異,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兩者依附行為的進化也是相互獨立的。再加上鳥類大腦結構與哺乳動物差別很大,使我們確信調節兩者依附行為的行為機制,很可能極為不同。也就是說,這裡所採用任何來自鳥類的論據都只是一種類比,來自幼年哺乳動物依附行為的論據則更具說服力,而任何來自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行為證據,都可能與人類的行為更加相似。

有關人類兒童依附行為發展,以及其隨時間變化過程的記錄,實際上是非常少的。部分原因來自於此,但是更主要是為了能夠提供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情況,接下來的討論會從已知的猴子、狒狒和類人猿依附行為開始。【摘文2】

哪些行為形式,中介了依附行為

早期有關這個主題的討論,研究者列出五種產生依附行為的反應。其中兩種(哭泣和微笑),會將母親帶到嬰兒身邊並保持緊密聯繫。另外兩種(跟隨和依附),則可以將嬰兒帶到母親身邊並保持與母親接近。第五種「吮吸」的角色,則不太容易被歸類,仍需要進行細緻考察。第六種「叫聲」也是重要的,超過4個月大的嬰兒,任何時候都會用短促而尖銳的叫聲呼喚母親,當然,後來就會叫她的名字。

由於這些反應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特點,最好能夠和其發展一同討論,

*母親,是孩子出發探索的安全基地*

描述生命第一年中依附行為發展,需要用到兩種標準:母親離開之後的哭泣和跟隨,以及母親回來時候的迎接和接近行為。其他標準還有對母親區別性的微笑,通常在第4個月中可以觀察到,以及當孩子警覺的時候,向母親移動以及對她依附的行為。還有一個指標是有依附行為的孩子在母親在和不在的時候,表現方式的不同。

在安斯沃思的烏干達嬰兒研究中5,她注意到:嬰兒會爬之後,不再總是與母親保持接近。相反的,有時候會離開母親一點點,去探索其他物體或人,並且,如果得到允許,甚至會離開母親的視線。不過,時不時的,嬰兒會回到母親身邊,就好像是要確定母親還在那裡。這種自信的探索,會在兩種條件下突然中斷:

條件1 孩子害怕或受傷的時候。

條件2 母親離開的時候。這些時候,孩子就會儘快回到母親身邊,伴隨著或多或少的痛苦跡象,或者會無助的哭泣。安斯沃思觀察到這種行為,最早出現在孩子28週大的時候,而在8個月之後,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這種行為。

從這個年齡階段開始,母親在或不在的時候,孩子表現出的行為開始出現很大的差異,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或者在陌生的地方時,這種差異尤為明顯。當母親在的時候,大部分孩子明顯更有信心去探索;但是當她不在的時候,就會更加膽怯甚至常常陷入痛苦當中。安斯沃思和威迪(Barbara A. Wittig)以及瑞格德(Harriet L. Rheingold)的實驗,展示了12個月大孩子的這類互動,研究結果都相當清晰且鮮明。【摘文3】

依附行為的本質與功能

「你知道,至少你應該知道,因為我常常這樣對你說,

永遠不要讓孩子在人群中,離開他們的照顧者;

「吉姆現在就有這樣的問題,他一有機會就會跑開,

就在那個不祥的日子,他鬆開手跑開了!

當時他還沒有跑出一碼遠,忽然一聲巨響,

一頭獅子張著大口跳了出來,饑餓的獅子開始吃起了這個男孩,

從他的雙腳開始。

「他的父親,竭力克制自己,命令周圍所有孩子注意,

吉姆悲慘的結局,並讓他們永遠抓住照顧者的手,

因為他害怕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希萊爾.貝洛克(Hilaire Belloc)摘錄自《吉姆》(Jim)一書。

我們可以在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中找到充分證據證明「依附行為在沒有任何傳統獎勵(如食物、溫暖或性)的情況下,也可以發展並指向一個客體的只有天竺鼠、狗、羊與恆河猴」。

在一個系列實驗中,斯普利(William U. Shipley)發現出生4小時、被單獨隔離的天竺鼠會跟隨一個移動的白色扁平木質形狀東西,並對它產生反應332。這些反應不僅包括接近,還包括很多其他典型社交反應,如嗅、舔和尋求接觸。在另一個實驗中,小天竺鼠和母親一起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待了5天。之後把牠們從母親那裡移走,並暴露在光線和移動的物體中。牠們再一次對模型產生了接近、跟隨以及其他社交反應。由於牠們是在黑暗中被養大,因此不可能從母親那裡得到「視覺概化」(visual generalisation),而且,由於接近先於接觸模型,因此可以排除之前與母親接觸的效應。

儘管史考特(John P. Scott)和其同事對小狗所做的實驗不那麼嚴格,但是結論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小狗出生之後完全與人隔離,只和母親以及同一窩小狗待在一起,保持光照直到2 ∼ 3週大,實驗開始的時候為止。

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是:「從沒有見過人也沒有被人餵食過的小狗,會不會接近和跟隨人類?」「如果會的話,在哪個年齡?」「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其中一個實驗條件中,不同年齡的小狗首先被暴露在坐著不動的人面前,暴露時間是每天10分鐘持續一週。所有3或5週大的小狗,第一次暴露在人面前的時候都立即開始接近研究者,並且10分鐘都和他待在一起。第一次暴露時,更年長的小狗感到害怕的數量更多;14週大的小狗在第一次暴露的時候,沒有一隻接近人類。這也就是說,大約在小狗剛剛會爬的幾週內,都會接近人類,即使人類保持不動,而且從未產生過與食物有關的聯繫。

另一個實驗中,史考特的一個同事將3週大的小狗單獨由機器餵養。此後每一天,牠們都會被放出來一小段時間,並觀察牠們對走動的人的反應。結果所有小狗都會跟隨走動的人。其中一組小狗不僅不會得到任何獎勵,而且當牠們每次試圖跟隨的時候,還會被懲罰,這樣一來,牠們與人接觸的體驗都是痛苦的。幾週之後,研究者停止了懲罰。很快,這些小狗就不再逃開,實際上,牠們和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要比那些接近人時得到愛撫和善待的小狗更長。

凱恩斯對羊的實驗,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小羊從6週大開始被單獨養育,但是視覺和聽覺上,可以與一台開著的電視機保持接觸。小羊不僅會維持接近電視機,而且在9週之後分離時,仍會搜尋電視機並且在發現它之後立即接近。在另一個的實驗中,使小羊在視覺、聽覺和嗅覺上與一隻狗維持接觸,一些情況下,兩者被鐵絲網隔開以避免發生直接互動。幾週之後,小羊又會把狗作為依附「角色」,分開的時候會咩咩叫,尋找牠並且一旦找到就跟著牠到處跑。這也就是說,小羊依附一個客體,可以在只有視覺和聽覺暴露,但沒有任何身體互動的情況下發展。

此外,小羊和小狗一樣,即使在這種陪伴中遭受懲罰,也會發展這樣的依附行為。如果羊和狗被關在一起並且不限制牠們的行動,狗很容易就會咬、打或者用其他方式虐待羊。但是,即使如此,當牠們被分開的時候,小羊仍然會立即尋求狗的陪伴並接近牠。這些發現都不符合次級驅力理論。哈洛對恆河猴的實驗,同樣不支持次級驅力理論。在一系列實驗中,幼兒一出生就離開母親,提供牠們的模型母親是由鐵絲做成的圓筒或類似的、裹上軟布的圓筒,並透過放在模型上的瓶子完成餵食。這就使我們能夠分開評估食物和某些可依靠、舒服的東西所起的作用。所有實驗顯示:「接觸舒服的東西」會導致依附行為,而食物不會。

一個實驗中,八隻小猴子可以選擇被軟布模型或鐵絲模型養育。而在研究者要求下,其中四隻由軟布模型餵食,而其餘四隻被鐵絲模型餵食,研究者測量了幼猴和模型待在一起的時間。結果顯示,無論哪個模型提供食物,幼猴很快就會花大部分時間和軟布模型在一起。兩組幼猴每天都有15個小時的時間緊靠著軟布模型,但是與鐵絲模型相處的時間,24小時中不會超過1 ∼ 2個小時。其中有些會吃來自鐵絲模型的食物,幼猴在探出身體吮吸奶嘴的同時,仍然會抓住軟布模型。哈洛和齊默爾曼(Robert R. Zimmermann)推斷:

「這些數據清楚顯示:接觸舒服的東西,對代理母親(例如模型)的情感反應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變數,而餵養的角色則可以忽略。隨著年齡和學習機會增加,被鐵絲母親餵奶的幼猴,並不會像『驅力衍生理論』(drive-derives theory)所預期,對它產生更多反應,相反的,對非餵奶軟布母親的反應則會逐漸增加。這些發現與情感發展的『驅力減少理論』(drive-reduction theory)完全不符。」

哈洛的另一些實驗也支持這個結論,尤其是那些比較由軟布母親陪伴但不餵食幼猴,以及由鐵絲模型陪伴並餵食幼猴的行為。兩個實驗考察了在警覺情況下和在陌生環境中幼猴的行為。

不提供餵食的軟布模型所養育的幼猴,在警覺的時候會立即尋找軟布模型並緊靠它(就像在相似的野外情況下,會立即尋找母親並緊靠)。這樣做,幼猴會變得不那麼害怕,甚至此後還有可能會開始探索這個引起警覺的客體。但是在同樣實驗條件下,提供餵食的鐵絲模型所養大的幼猴,行為則大相徑庭──牠不會尋找模型,而是持續感到害怕且不會探索。在第二個實驗中,幼猴被放在一個陌生的測試房間(6號立方體),其中有各式各樣的「玩具」。只要軟布模型在場,幼猴就會探索這些玩具,將模型作為隨時返回的基地。但是如果模型不在的話,嬰兒就會:

「在測試房間亂跑、面朝下猛衝、緊緊抓住自己的頭和身體並痛苦尖叫⋯⋯鐵絲母親的存在不會比沒有母親帶來更多安慰。對照組的幼猴從出生開始就只和餵奶的鐵絲母親在一起,即使是這些幼猴,都不會對它有什麼感情,也不會因為它在場感到任何安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