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第一部分 掌控人類行為
第三章 兒童與社會

嬰兒的處境

  每個孩子都需要依靠群體的幫助才能生存,在得到幫助的同時,社會對他們也有所期待,希望他們能夠適應環境並對生命感到滿足。但是,成長的過程必然充滿坎坷,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必定傷痕累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發現成人似乎能夠更好地滿足自己的欲望,更能隨心所欲地生活。此時孩子的心理已經開始發育,他們透過不斷地整合使心理功能逐漸完善,並為日後的正常生活做好準備。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之下,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逐漸成熟起來,學著透過內在需求的滿足減少心理衝突。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特別重視地位和名望的作用,他們渴望自己也能擁有權力命令他人,讓他人服從自己。因此,孩子開始渴望成長,渴望超越其他人,甚至將生命的首要目標設定為能夠掌控自己身邊的人。他們也知道大人表現得像自己的「下屬」,只是因為自己的弱小使大人必須對自己負有法律責任。擁有以上意識的孩子通常有兩種不同的行為傾向,一種是採取與成人類似的方法,學著控制他人;另一種是承認自己的弱小,讓成人來幫助自己。

  每個人的人格類型在早期就已經形成。一些孩子會選擇不斷地獲取力量,展現自己的勇氣,得到他人的稱讚。而另一些孩子則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並透過各種方法來驗證自己的判斷。回想我們對不同孩子的態度以及和他們的關係會發現,只有一部分孩子可以適應群體,適應和其他人的相處。但是,當我們了解了每一種人格特徵與環境的關係時,我們就會發現,每一種類型的人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並且環境會透過孩子的行為回饋我們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

  教育的前提在於孩子願意努力地彌補自己的不足,因為不足可以激發孩子的天賦與才能。但是,現在每個孩子的處境都非常不同。比如:某些環境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而這種不利的處境會讓孩子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他的敵人,這種印象一旦形成,會在孩子不成熟的思想中被不斷地加工。如果教育沒有及時地糾正孩子的這種錯誤想法,那麼很有可能在多年以後他就會真的把世界當作自己的敵人,並且這種印象會在他日後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被不斷加深。尤其是對那些因身體器官問題導致的器質性自卑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為運動能力不足、某些生理缺陷或者整體的抵抗力低下而頻繁地生病,這可能最終導致他們在面對世界和環境時與那些正常孩子的態度完全不同。

  身體缺陷當然不是孩子在面對世界時感覺困擾的唯一原因,當環境向一個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提出要求的方式不恰當)時,其所帶來的困難完全不亞於真實環境中的困難。當一個孩子想要適應環境,卻發現自己根本找不到適應環境的方法時,比如:他在一個充滿了膽怯和悲觀的環境中長大,那麼這些情緒會很快地侵襲他,使他根本無力反抗周圍的環境。

困難的影響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遭遇各式各樣的困難,加之他們的心理功能還未發育成熟,應對困難的方法難免不足,而現實環境又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必然會無法應對所出現的問題。對成人來說,當我們發現自己做出了某些錯誤決定時,我們會盡快地糾正自己的行為,使人生重回正確的軌道。雖然孩子還不具有成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他們也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某種固有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青春期的表現來確定,並且透過一定的行為模式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我們必須清楚,任何人的行為反應均無法僅根據一種行為模式就被定論。

  孩子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通常會導致其社會意識發展受阻或扭曲。從困難來源的角度來看,一部分孩子會因物理環境產生心理發展的問題,包括經濟條件、社會環境、種族或家庭環境中的某些異常關係;另一部分孩子則會因為身體器官的缺陷導致心理發育遲緩。人類文明的演化過程是以健康和發育成熟的身體器官為基礎的,所以對那些在重要器官上存在缺陷的孩子來說,這顯然會為他們的生存帶來很多問題。缺乏行走能力、語言能力或大腦發育遲緩都將使這些孩子在發育的某一階段比其他正常孩子花費更長的時間,並且這些孩子可能會在走路的過程中不斷地撞到自己,身體受傷的同時心靈也受到傷害。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似乎並不適合他們生存,他們無法感受到世界的溫暖,只能不斷地遭受著生活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困難。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存在,如果身體的缺陷並沒有給這些孩子的心理留下疤痕,缺陷的痛苦也並沒有使他們陷入絕望,那麼時間就可以修復一切。

  對有身體缺陷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人類社會的某些規則,也會對周圍環境給予他們的機會感到懷疑,不相信自己能夠獲得這些機會,並且他們通常會將自己與人群孤立起來,從而逃避所有出現的問題。他們可以敏銳地感受到生活對他們的敵意,並且會無意識地誇大這些來自生活的不滿。生活的苦難遠比光明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以至於他們的一生都保持著一副準備戰鬥的姿態。他們渴望來自他人的關注,會更多地考慮自己而非他人,並將生命中的責任看作麻煩。長此以往,他們對世界的敵意使他們在自己與他人和環境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他們小心謹慎地生活,逃離現實與真相,但這只會不斷地為他們製造新的困難。

  除了環境的影響和個體自身的缺陷,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可能會造成很多問題。如果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無法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感受到愛,那麼他以後將很難辨識他人的愛,也無法愛他人,甚至可能會逃避所有的愛與被愛。同樣地,如果父母、老師或其他的成人告訴孩子一些「道理」,讓他們認為愛是荒謬的、不正確的或者是缺乏男子氣概的,這些對於孩子的危害也是難以想像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對一些經常被嘲笑的孩子來說,這些孩子會非常害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為在他們看來,向別人表達愛是非常可笑的。所以,「愛」的能力在一個人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但是,有時教育的殘酷使我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愛,減少和周圍環境的連繫,以至於我們一點一點地失去了和自己內心的連繫。有時候,當一個人可能會很想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時,他會選擇自己的一個朋友,並只與他建立深厚的友誼,因為我們的社會關係通常只針對一個人,而不是很多人。例如:一個男孩因為母親只關心自己的弟弟而感受到被忽視,那麼他可能會用一生來彌補童年時缺失的愛與溫暖,而這樣的經歷可能會使他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難。因此,教育應該「對症下藥」,針對每個人的不同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

  並不是說關於愛的教育越多越好,過度的愛與沒有愛的教育一樣有害,一個被過度寵愛的孩子和一個缺愛的孩子一樣存在很多問題。當一個被過度寵愛的孩子長大時,他對於愛的需求也會增加,他會將他人與自己綁在一起,不允許他們與自己分開,缺少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並且這些孩子對於愛的過度渴望還會隨著一些錯誤的經歷被不斷強化,甚至他們會將出現問題的責任歸結於成人。比如:我們經常會在某些家庭中聽到父母對孩子說:「因為我愛你,所以你必須這樣做。」此外,被過度寵愛的孩子還可能透過增加對他人的愛,迫使他人更依賴自己。對孩子來說,溺愛的方式對他們的未來非常不利,他們可能會透過一切正當或不正當的方法來保持他人對自己的愛。比如:將一切與自己爭奪愛的人都視為敵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他們甚至會鼓動自己的兄弟去做壞事,以使自己獲得父母更多的愛和表揚。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他們會給父母製造很多的問題與壓力;他們還會不遺餘力地獲取父母的關心,讓父母意識到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在行為表現上,被過度寵愛的孩子可能是懶惰的孩子,會讓父母幫助他們一起解決問題;但是他們也可能是模範的好孩子,從而得到他人更多的關注與讚賞。

  所以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雖然我們的心裡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一樣的,但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卻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同樣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愛,有些孩子成了小惡魔,有些孩子則成了榜樣;為了獲得其他人的關注,有些孩子採用任性無禮的方法吸引他人的目光,而有些孩子則透過自己優良的表現達到了同樣的目的。

  與那些被過度寵愛的孩子類似,另外一些「嬌嫩」的孩子則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們的能力被他們的「保護者」一點一點地剝奪,他們沒有機會履行自己的責任,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被否定,他們不想要也根本沒有能力和其他人建立連繫。在人生的旅程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機會練習如何克服困難,也根本沒有準備好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他們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旦離開家庭的保護,沒有人會承擔起保護他們的責任,因此他們必然會遭遇各種失敗的打擊。

  以上提到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都感受到了被孤立。比如:腸胃不好的孩子對營養有特殊的要求,因此他們的發育過程與正常的孩子完全不同;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孩子因為獨特的生活方式而與正常孩子分隔開。還有一些孩子無法清楚地理解自己與環境的連繫,主動從環境中逃離,他們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法融入或者鄙視小夥伴們的遊戲,只沉浸在自己的遊戲中。還有那些被教育壓制的孩子也會感覺到自己被孤立。生活對這些被孤立的孩子來說顯然是不太美好的,這些孩子對於苦難的態度要麼是一味地容忍,默默地承受悲傷;要麼是充滿敵意地與生活不停地進行抗爭。對這些孩子來說,生活的苦難讓他們更在意和保護自己的個人邊界,以免再次受損。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不友好的,他們小心翼翼地躲避著困難,更沒有勇氣使自己暴露在任何可能存在的危險之中。

  除此之外,這些孩子的另一個共同點是,他們社會意識的發展存在缺陷,也就是他們更多地只考慮自己而非他人。因此,他們眼中的世界是陰暗的,除非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否則不可能真正地獲得幸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