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講.節錄】
75-3
․攻擊性導致行動、創造力與生命
(《個人實相》第三一一頁倒數第八行)在所有的暴力裡,都有很大成分的自殺情緒——是創造性的反面。例如在戰爭裡,殺人者和被殺者都被捲入同樣的激情裡,但這種激情並不是攻擊,而是其反面——一種想毀滅的欲望。為什麼在戰場上殺過人的退伍軍人,回到家鄉後自殺率比一般人高?因為他們內在有自我毀滅的傾向,並不是創造性。
要知道,那種想毀滅的欲望,是由一種無力感引起的絕望感覺造成的,攻擊性導致行動、創造力與生命,而不導致破壞、暴力或全面毀滅。這裡的攻擊性是正面的意思,這句話很重要,也是賽斯心法的精髓。有話就要說出來,攻擊性會導致行動、創造力與生命,而不導致破壞、暴力或全面毀滅。
讓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在我們社會裡的一個相當平凡環境中有個好人,他被教以男子漢大丈夫就要有攻擊性,但他相信這是指打架,而身為一個成人,他不喜歡打架,他以為攻擊性就是打架,但他是個有教養的成年人,不喜歡打架,矛盾了沒有?因為他不能打他的上司,雖然他也許想這麼做。同時他的教會也許告訴他,當他不高興時,必須再讓一步,做個溫和體貼的好人。因為教會告訴他:「當人家打你的左臉,右臉也要給他打。」不高興時必須再讓一步,做個溫和體貼的好人。
賽斯說這是信念的扭曲,所謂的好人指的是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要有攻擊性,可是攻擊性又被扭曲成打架,結果變成一個男人必須要有攻擊性,但攻擊性又行不通,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去展現攻擊性。
他的社會教他這種溫和性情是女性化的,他一生都在試著隱藏他以為是攻擊的——暴力的——行為。他在隱藏攻擊,壓抑暴力,因為他把攻擊性跟暴力畫上等號。而試著去做一個善體人意的和善人,這種樣板當然是不真實的,和男性與女性被扭曲了的觀念有關,因為他試著如此善體人意,以致壓抑了正常憤怒的許多表達方式。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媽媽,要抓著女兒的手說:「妳爸爸有沒有外遇是我們夫妻的事,跟妳沒關係,要不要離婚我們來決定。」
而那本可用來做為他和上司或家人之間的一個自然溝通方式。本來正常憤怒的許多表達方式要用來溝通交流,結果統統壓抑住了。這些被抑制的反應全部都在尋求釋放,我講過,能量一旦產生,只會壓抑、累積、扭曲、變形,不可回收。所以這些被壓抑的反應,全都要尋求釋放。
․如果恐懼自己的情緒,會比表達那些情緒造成更大的傷害
因為攻擊性情感的表現在身體內建立了自然的平衡,同時也作為和別人的一個溝通系統。攻擊性能量的釋放,是作為創造、生命力、行動的基礎,也是我們跟別人之間自然溝通和交流的必要管道。如果不能釋放,就會自我攻擊,導致免疫系統異常,產生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等。像癌細胞去破壞正常的細胞,也是因為攻擊性能量不能釋放。
當這個人的身心受不了時,就很可能以暴力的行為反應,可能突然發現自己在和別人打架,而最微不足道的事也可能變成一個觸機,可能嚴重傷害了自己或別人。通常動物在這方面是比較自然的,因此我們的身心本來相當可以處理攻擊性。我們的身心本來就配備好處理攻擊性。
只有當攻擊性自然的表現被切斷時,暴力才會發生,在這種暴力裡,這個人感覺自己非常的強而有力,像綠巨人浩克一樣。就是因為被壓抑的能量突然釋放的結果,但是那樣的話,這個人就永遠為這個能量所左右了。變成被憤怒所左右,而不是去使用攻擊性能量,即使不想發脾氣,還是一直發脾氣。因為每次發脾氣的過程當中,在宣洩、使用能量,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但其實是被能量所左右。
沉沒在其中,而消極的被那個能量帶著走。對自己情緒的恐懼,比那些情緒的表達能造成大得多的傷害。很多人覺得表達情緒會造成傷害,可是賽斯說,對情緒的恐懼,比那些情緒的表達造成大得多的傷害,因為誤解了情緒表達背後愛的目的。
因為這個恐懼的強度會愈累積愈多,而接著強化了恐懼背後的能量。這跟很多疾病的成因和突如其來的暴力有關。像今天有個個案為了一件小事就對助理大發雷霆,其實他早就想把那個助理換掉,但從來都沒有表達,於是累積巨大的能量。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妥善處理攻擊性的能量,因為攻擊性的能量是行動、創造、生命力的基礎,讓我們跟別人能好好的溝通和交流。
75-4
․不說出真正的感覺,等於拒絕跟別人適當的溝通
前面提過自然的攻擊性,剛才有位同學分享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說,媽媽叫弟弟來跟她這個姐姐住,過了不久,發現弟弟走的模式跟她前夫一樣,沒有工作,收入不穩定,吃住開始依賴姐姐。姐姐的覺察力出來了,告訴弟弟說:「我之所以會離婚,就是因為無止盡的付出,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也造成別人不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這就是自然的攻擊性。表達之後,弟弟果然去找工作,而且也找到了。
自然的攻擊性導致行動、創造力和生命,是指在事件發生時,去展現自然範圍的一種情緒。像我常常在輔導有強迫症狀的人,他們通常有一個信念:「我不能跟人家起衝突。」有個強迫症患者說,他從小就有個信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對的,但後來實行起來的是不跟任何人起衝突,也不說出讓人不舒服的話。聽起來修養境界很高,最後一定會讓自己很不舒服,因為當別人的腳不小心踩到他的腳,他不忍心提醒對方把腳移開,當人家侵犯他、傷害他,他沒有力量表達,這樣不對。
身為動物本來就有天生的智慧,要有自然的表達。賽斯說,動物有智慧的自然攻擊性是指:「你不要再侵犯我。」目的是為了溝通,維持和平,而不是起衝突。如果過度害怕衝突,從來沒辦法說出感受,一定會有人際關係的障礙,到後來會生病,因為整個內在的能量會壓抑、累積、扭曲、變形。
(《個人實相》第三一三頁第四行)因為我們有意識心,所以在表達攻擊性的方式上,我們有很大的空間。意思是我們有自然的攻擊性,要去表達,可是在表達上有很大的空間。但是動物的遺傳仍舊維持它們的本然面貌,皺一下眉是一個自然的溝通方法,意思是:「你把我惹火了。」或者是:「我生氣了。」如果一個人想皺眉頭時,卻告訴自己要面露微笑,心裡不開心,又覺得不應該露出不悅的表情,硬要自己面露微笑,就是在干擾自己自然的表達。
假設某甲心裡不舒服,旁人問:「你還好嗎?」某甲說:「還好,沒問題。」這就是在干擾自然的表達。或是對別人提出的要求總是來者不拒,也是在干擾自然的表達,因為這是在否認自己的感覺,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感受,到最後就失落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
干擾自己自然的表達,而拒絕了和對方的一個適當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真正的感覺。這句話很重要,因為我們常常干擾自然攻擊性的表達,這樣做的時候,跟對方就沒有適當的溝通,別人會不知道我們真正的感覺。
我教的賽斯心法是必須讓別人知道我們真正的想法、感覺,這才是溝通。但是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人際關係如果要和諧,就是隱藏自己,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真正的感覺,故作神祕,掩飾自己,喜怒不形於色,讓人摸不清真正的喜怒哀樂,彷彿這樣越成熟、有智慧、慈悲,其實是越虛假。這樣的人到最後會覺得很奇怪:「我從來不拒絕別人,也不跟人家起衝突,試圖扮演好人,為什麼總是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很簡單,因為別人根本不知道這樣的人在想什麼,接觸到的永遠是表面,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就像是一直不願意透露腰圍的人,別人怎麼幫他挑到合身的衣服。
越文明的社會,人越壓抑自己,會把自己阻隔在所有真實的人際關係之外。所謂真實的溝通必須讓別人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但也不必矯枉過正,例如對不喜歡的人,如果直接了當告訴對方,這樣就是白目了。
․內在感受和身體動作必須維持一致
當一個人總是對我們微笑,那個微笑可以像是個面具,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跟他有沒有溝通,同時,說話的聲音有它們自己的模式,而自然的攻擊性應該會改變聲音的音調。有些人花一輩子隱藏說話的音調,可是賽斯說,在展現自然攻擊性時,音調會改變。
身體常常表現出許多身體語言,全都是一種創造性與人溝通的方法——作為各種不同程度的示警。每一個身體語言都是自動的,卻又是儀式性的,隨著其自身意義所產生的肌肉動作,這些動作在生物層面上就可以被了解,而且全是建設性的。這裡講的是溝通和表達的藝術,內在感受和身體動作之間的一致性和流暢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乙心裡的答案是「不要」,但動作是點頭,或者心裡「不願意」,嘴巴說出來的是「願意」,此時內心和行動不一致,身體就會很混亂,造成血流、荷爾蒙、神經傳導混亂,身體機能會出問題,功能不再順暢。
另一種情況是內心抗拒,卻用意志力去完成一些事,這種衝突會演變出一種阻礙行動力的疾病,像是急性扭傷或關節炎導致無法行動。以網球肘(即媽媽手)為例,也許內心的訊息是想休息,但頭腦的訊息是:「我不可以休息。」於是,會出現矛盾。
許多身體疾病跟矛盾訊息相關,越明白內在的訊息,越能讓生理現象運作順暢,這就是測謊機設計的原理,例如問某丙說:「你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裡?結婚了沒有?從事什麼工作?」如果他的回答都很誠實,生理現象就會很平順,如果回答的不是正確答案,他會緊張,因為心裡的聲音跟口語表達出來的不一致,這個不一致導致生理現象的變化,例如心跳突然從七十幾下變成九十幾下、血壓上升、指尖的溫度改變、皮膚的導電度改變。
經常我們在跟配偶或朋友溝通時,不一定都會說出真心話,如果有一個全世界最靈敏的測謊機,隨時讓每個人揹在身上,那麼大家可能會很訝異,自己講出來的話有多少次其實是言不由衷。
假設有個學員突然走進來,他的背有點不舒服,同學問:「你的背不舒服,要不要去找個坐在牆壁旁邊的人跟你換位置。」他可能會說:「不用了,我應該沒問題。」此時測謊機馬上發出警報,因為他內心的想法是:「其實我想要,但是這樣子麻煩你們,實在很不好意思。」或是有人跟某丁說:「哎呀!妳沒有男朋友,我幫妳介紹個對象。」她可能會說:「不必麻煩了。」心裡想的卻是:「趕快幫我找一個,但是要高富帥。」她擔心把條件開出來,人家會覺得不舒服。老實說,越都市化、越文明、學歷越高的人,似乎越言不由衷。
這些肌肉動作在生物層面上就可以被了解,而且全是建設性的——意在喚起別人的反應以達到一個更新的了解、一個權利的平衡,當一個人有意識的思想干擾了這種過程,他的麻煩就大了。思想干擾內在真正想表達的意圖,於是變得不真實了。有些人覺得:「我怎麼能信任那些陌生人呢?我只會對自己的親人講實話。就算跟朋友相識多年,也不想讓對方知道我對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狀況。
75-3
․攻擊性導致行動、創造力與生命
(《個人實相》第三一一頁倒數第八行)在所有的暴力裡,都有很大成分的自殺情緒——是創造性的反面。例如在戰爭裡,殺人者和被殺者都被捲入同樣的激情裡,但這種激情並不是攻擊,而是其反面——一種想毀滅的欲望。為什麼在戰場上殺過人的退伍軍人,回到家鄉後自殺率比一般人高?因為他們內在有自我毀滅的傾向,並不是創造性。
要知道,那種想毀滅的欲望,是由一種無力感引起的絕望感覺造成的,攻擊性導致行動、創造力與生命,而不導致破壞、暴力或全面毀滅。這裡的攻擊性是正面的意思,這句話很重要,也是賽斯心法的精髓。有話就要說出來,攻擊性會導致行動、創造力與生命,而不導致破壞、暴力或全面毀滅。
讓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在我們社會裡的一個相當平凡環境中有個好人,他被教以男子漢大丈夫就要有攻擊性,但他相信這是指打架,而身為一個成人,他不喜歡打架,他以為攻擊性就是打架,但他是個有教養的成年人,不喜歡打架,矛盾了沒有?因為他不能打他的上司,雖然他也許想這麼做。同時他的教會也許告訴他,當他不高興時,必須再讓一步,做個溫和體貼的好人。因為教會告訴他:「當人家打你的左臉,右臉也要給他打。」不高興時必須再讓一步,做個溫和體貼的好人。
賽斯說這是信念的扭曲,所謂的好人指的是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要有攻擊性,可是攻擊性又被扭曲成打架,結果變成一個男人必須要有攻擊性,但攻擊性又行不通,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去展現攻擊性。
他的社會教他這種溫和性情是女性化的,他一生都在試著隱藏他以為是攻擊的——暴力的——行為。他在隱藏攻擊,壓抑暴力,因為他把攻擊性跟暴力畫上等號。而試著去做一個善體人意的和善人,這種樣板當然是不真實的,和男性與女性被扭曲了的觀念有關,因為他試著如此善體人意,以致壓抑了正常憤怒的許多表達方式。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媽媽,要抓著女兒的手說:「妳爸爸有沒有外遇是我們夫妻的事,跟妳沒關係,要不要離婚我們來決定。」
而那本可用來做為他和上司或家人之間的一個自然溝通方式。本來正常憤怒的許多表達方式要用來溝通交流,結果統統壓抑住了。這些被抑制的反應全部都在尋求釋放,我講過,能量一旦產生,只會壓抑、累積、扭曲、變形,不可回收。所以這些被壓抑的反應,全都要尋求釋放。
․如果恐懼自己的情緒,會比表達那些情緒造成更大的傷害
因為攻擊性情感的表現在身體內建立了自然的平衡,同時也作為和別人的一個溝通系統。攻擊性能量的釋放,是作為創造、生命力、行動的基礎,也是我們跟別人之間自然溝通和交流的必要管道。如果不能釋放,就會自我攻擊,導致免疫系統異常,產生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等。像癌細胞去破壞正常的細胞,也是因為攻擊性能量不能釋放。
當這個人的身心受不了時,就很可能以暴力的行為反應,可能突然發現自己在和別人打架,而最微不足道的事也可能變成一個觸機,可能嚴重傷害了自己或別人。通常動物在這方面是比較自然的,因此我們的身心本來相當可以處理攻擊性。我們的身心本來就配備好處理攻擊性。
只有當攻擊性自然的表現被切斷時,暴力才會發生,在這種暴力裡,這個人感覺自己非常的強而有力,像綠巨人浩克一樣。就是因為被壓抑的能量突然釋放的結果,但是那樣的話,這個人就永遠為這個能量所左右了。變成被憤怒所左右,而不是去使用攻擊性能量,即使不想發脾氣,還是一直發脾氣。因為每次發脾氣的過程當中,在宣洩、使用能量,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但其實是被能量所左右。
沉沒在其中,而消極的被那個能量帶著走。對自己情緒的恐懼,比那些情緒的表達能造成大得多的傷害。很多人覺得表達情緒會造成傷害,可是賽斯說,對情緒的恐懼,比那些情緒的表達造成大得多的傷害,因為誤解了情緒表達背後愛的目的。
因為這個恐懼的強度會愈累積愈多,而接著強化了恐懼背後的能量。這跟很多疾病的成因和突如其來的暴力有關。像今天有個個案為了一件小事就對助理大發雷霆,其實他早就想把那個助理換掉,但從來都沒有表達,於是累積巨大的能量。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妥善處理攻擊性的能量,因為攻擊性的能量是行動、創造、生命力的基礎,讓我們跟別人能好好的溝通和交流。
75-4
․不說出真正的感覺,等於拒絕跟別人適當的溝通
前面提過自然的攻擊性,剛才有位同學分享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說,媽媽叫弟弟來跟她這個姐姐住,過了不久,發現弟弟走的模式跟她前夫一樣,沒有工作,收入不穩定,吃住開始依賴姐姐。姐姐的覺察力出來了,告訴弟弟說:「我之所以會離婚,就是因為無止盡的付出,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也造成別人不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這就是自然的攻擊性。表達之後,弟弟果然去找工作,而且也找到了。
自然的攻擊性導致行動、創造力和生命,是指在事件發生時,去展現自然範圍的一種情緒。像我常常在輔導有強迫症狀的人,他們通常有一個信念:「我不能跟人家起衝突。」有個強迫症患者說,他從小就有個信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對的,但後來實行起來的是不跟任何人起衝突,也不說出讓人不舒服的話。聽起來修養境界很高,最後一定會讓自己很不舒服,因為當別人的腳不小心踩到他的腳,他不忍心提醒對方把腳移開,當人家侵犯他、傷害他,他沒有力量表達,這樣不對。
身為動物本來就有天生的智慧,要有自然的表達。賽斯說,動物有智慧的自然攻擊性是指:「你不要再侵犯我。」目的是為了溝通,維持和平,而不是起衝突。如果過度害怕衝突,從來沒辦法說出感受,一定會有人際關係的障礙,到後來會生病,因為整個內在的能量會壓抑、累積、扭曲、變形。
(《個人實相》第三一三頁第四行)因為我們有意識心,所以在表達攻擊性的方式上,我們有很大的空間。意思是我們有自然的攻擊性,要去表達,可是在表達上有很大的空間。但是動物的遺傳仍舊維持它們的本然面貌,皺一下眉是一個自然的溝通方法,意思是:「你把我惹火了。」或者是:「我生氣了。」如果一個人想皺眉頭時,卻告訴自己要面露微笑,心裡不開心,又覺得不應該露出不悅的表情,硬要自己面露微笑,就是在干擾自己自然的表達。
假設某甲心裡不舒服,旁人問:「你還好嗎?」某甲說:「還好,沒問題。」這就是在干擾自然的表達。或是對別人提出的要求總是來者不拒,也是在干擾自然的表達,因為這是在否認自己的感覺,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感受,到最後就失落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
干擾自己自然的表達,而拒絕了和對方的一個適當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真正的感覺。這句話很重要,因為我們常常干擾自然攻擊性的表達,這樣做的時候,跟對方就沒有適當的溝通,別人會不知道我們真正的感覺。
我教的賽斯心法是必須讓別人知道我們真正的想法、感覺,這才是溝通。但是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人際關係如果要和諧,就是隱藏自己,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真正的感覺,故作神祕,掩飾自己,喜怒不形於色,讓人摸不清真正的喜怒哀樂,彷彿這樣越成熟、有智慧、慈悲,其實是越虛假。這樣的人到最後會覺得很奇怪:「我從來不拒絕別人,也不跟人家起衝突,試圖扮演好人,為什麼總是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很簡單,因為別人根本不知道這樣的人在想什麼,接觸到的永遠是表面,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就像是一直不願意透露腰圍的人,別人怎麼幫他挑到合身的衣服。
越文明的社會,人越壓抑自己,會把自己阻隔在所有真實的人際關係之外。所謂真實的溝通必須讓別人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但也不必矯枉過正,例如對不喜歡的人,如果直接了當告訴對方,這樣就是白目了。
․內在感受和身體動作必須維持一致
當一個人總是對我們微笑,那個微笑可以像是個面具,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跟他有沒有溝通,同時,說話的聲音有它們自己的模式,而自然的攻擊性應該會改變聲音的音調。有些人花一輩子隱藏說話的音調,可是賽斯說,在展現自然攻擊性時,音調會改變。
身體常常表現出許多身體語言,全都是一種創造性與人溝通的方法——作為各種不同程度的示警。每一個身體語言都是自動的,卻又是儀式性的,隨著其自身意義所產生的肌肉動作,這些動作在生物層面上就可以被了解,而且全是建設性的。這裡講的是溝通和表達的藝術,內在感受和身體動作之間的一致性和流暢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乙心裡的答案是「不要」,但動作是點頭,或者心裡「不願意」,嘴巴說出來的是「願意」,此時內心和行動不一致,身體就會很混亂,造成血流、荷爾蒙、神經傳導混亂,身體機能會出問題,功能不再順暢。
另一種情況是內心抗拒,卻用意志力去完成一些事,這種衝突會演變出一種阻礙行動力的疾病,像是急性扭傷或關節炎導致無法行動。以網球肘(即媽媽手)為例,也許內心的訊息是想休息,但頭腦的訊息是:「我不可以休息。」於是,會出現矛盾。
許多身體疾病跟矛盾訊息相關,越明白內在的訊息,越能讓生理現象運作順暢,這就是測謊機設計的原理,例如問某丙說:「你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裡?結婚了沒有?從事什麼工作?」如果他的回答都很誠實,生理現象就會很平順,如果回答的不是正確答案,他會緊張,因為心裡的聲音跟口語表達出來的不一致,這個不一致導致生理現象的變化,例如心跳突然從七十幾下變成九十幾下、血壓上升、指尖的溫度改變、皮膚的導電度改變。
經常我們在跟配偶或朋友溝通時,不一定都會說出真心話,如果有一個全世界最靈敏的測謊機,隨時讓每個人揹在身上,那麼大家可能會很訝異,自己講出來的話有多少次其實是言不由衷。
假設有個學員突然走進來,他的背有點不舒服,同學問:「你的背不舒服,要不要去找個坐在牆壁旁邊的人跟你換位置。」他可能會說:「不用了,我應該沒問題。」此時測謊機馬上發出警報,因為他內心的想法是:「其實我想要,但是這樣子麻煩你們,實在很不好意思。」或是有人跟某丁說:「哎呀!妳沒有男朋友,我幫妳介紹個對象。」她可能會說:「不必麻煩了。」心裡想的卻是:「趕快幫我找一個,但是要高富帥。」她擔心把條件開出來,人家會覺得不舒服。老實說,越都市化、越文明、學歷越高的人,似乎越言不由衷。
這些肌肉動作在生物層面上就可以被了解,而且全是建設性的——意在喚起別人的反應以達到一個更新的了解、一個權利的平衡,當一個人有意識的思想干擾了這種過程,他的麻煩就大了。思想干擾內在真正想表達的意圖,於是變得不真實了。有些人覺得:「我怎麼能信任那些陌生人呢?我只會對自己的親人講實話。就算跟朋友相識多年,也不想讓對方知道我對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