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

9特價216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後記

在〈前言〉中,我曾提到這本書比較像是一連串的速寫,而前後一貫論證。在這種狀況下,本書的結論會是什麼?人生是厭煩的?確實,生命通常「是」令人厭煩的。每個人受厭煩折磨的程度各自不同,生活上完全不受厭煩之苦是不可能的。如果厭煩的打擊極其猛烈,人們將不可避免被引領到存在的臨界點上,進而對自身的存在本質產生質疑。

本書將厭煩視為現代性現象,這種做法可能讓讀者以為我想說一則與衰頹有關的故事。但事實並非如此。我不認為自己可以比較歷史各時期的優勝劣敗,我的用意只在強調厭煩是現代性的主要問題。隨著傳統意義結構的消失,厭煩變得日漸普遍。在現代性中,主體從傳統中釋放出來,它必須為自己尋求新的意義。現代的自我藉由各種不同的逾越來追尋意義,但每經歷一次新的逾越就越感失落。這些現象從《威廉‧洛威爾》、《美國殺人魔》與《超速性追緝》的分析上可以看出。厭煩以及意義的缺乏,兩者到了最後幾乎完全一致,現代自我相信,意義的獲取可以藉由逾越自我、藉由讓所有其他可得的意義成為自身的意義而得到實現。

個人意義(被理解成個人獨具的意義,以及能賦予個人生命意義的意義)變得不可理解。我們可以窮盡一生等待個人意義,但它永遠不會出現。這正是貝克特遭遇的問題。沃荷告訴我們,意義的需求永遠不可能根除。我們似乎身處於一個被無助地丟回厭煩的處境中──彷彿我們只能在厭煩以及一連串取代厭煩的「有趣」事物中做選擇,而後者終究會帶領我們回到原先的厭煩中。然而,我們別忘了,即使厭煩無處不在,它仍只是存在的一個面向。事物並非只為表現厭煩或趣味而存在。

厭煩並非如海德格所想像的,是被隱藏的偉大意義。厭煩源自於意義的缺乏,但這種缺乏並不能保證有事物可以填補。從海德格的視角來看,厭煩本身可以獲取意義,因為厭煩(只要它確實變得深刻)可以促成極大的轉變,產生另一種存有模式:關鍵時刻(the Moment)。貝克特認為,關鍵時刻一直無限地延期。關鍵時刻(生命的真正意義)只以否定形式出現,亦即闕如,至於一些不重要的時刻(如愛、藝術與狂喜)則不可能長久。重點是,我們必須接受一切既成事物都是不重要的時刻,而在這些不重要的時刻之間,生命賦予我們大量成堆的厭煩,因為生命不是由時刻組成,而是時間。然而,偉大意義的闕如並不會使生命的一切意義盡皆消散。片面專注於偉大意義的闕如,只會使人忽略其他意義的存在,以為整個世界完全塌陷成瓦礫堆。深刻厭煩源自於我們原本該滿足於小寫的意義卻要求自己追求大寫的意義。就算世上沒有大寫的意義,小寫的意義依然存在──厭煩亦然。我們必須接受厭煩是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如同生命本身的重量。世上並不存在解決厭煩的偉大方案,因為厭煩本身根本不是問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