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捨棄」就能增進記憶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要分開使用
世界上有許多人擁有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記憶力。
例如,一九九一年開始每年都舉行的記憶力世界選手資格賽,就能看到接連不斷、許多展現神乎奇技的人物。只用五分鐘就記住五百位數字的人、十五分鐘內就完全記住一百六十四個人的容貌與名字的人,以及只花二十一秒就記住一副撲克牌洗牌後順序的人……為什麼能夠做到這麼厲害的事呢?
「我也想學習這樣的技術!」不管是誰應該都會這麼想吧。
當然,想學會全部的技術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若只是想學會一部分的技術,那麼,不管是誰都可以輕鬆做到。
實際上,在我的記憶術教室裡,已經讓許多學生都達到世界選手資格賽神技「五%左右」的等級。
這樣的程度就已經足夠了。
我們在工作上,免不了要記住許多的數字以及他人的容貌,因此,五分鐘內記住二十五位的數字、十五分鐘內記住八個人,就已經十分充足。
像是複習證照考試時,需要記住專業用語與條文,或是學習外語參加檢定考試時,同樣會面臨要記很多內容的情況。
「只要擁有神技五%左右的記憶能力就足夠了。」這樣一想,是不是覺得輕鬆多了?
感到輕鬆這件事,就是學習記憶術最重要的第一步。
請先放輕鬆,再來學習吧!
一般來說,記憶有兩個很大的差別:
1.短期記憶。
2.長期記憶。
例如,在大型宴會的場合,與身邊的人初次談話並交換名片,接著又與其他人互相自我介紹並交換名片,像這樣與五~六個人認識後,「奇怪?一開始跟我說話的那個人叫什麼名字呢?」應該會變成這樣的情況吧?明明是數分鐘前發生的事,卻完全沒有印象。這就是「短期記憶」。
但即使是在那個宴會中,若出現與眾不同、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或者是與自己的出身地相同的情況下,便能長久地記住。這就是「長期記憶」。
記憶力世界選手資格賽所追求的,不用多說,就是短期記憶。而商業或學習時,需要短期記憶的情況也非常多。
說到記憶,大多數人通常都偏重長期記憶,而馬上就會忘記的短期記憶則不受重視,但實際上卻不該如此。
例如,因為以前的痛苦記憶而造成的精神創傷,所引起的社會不適應等情況,就是長期記憶的壞處。
我認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雙方都相當重要,因此,根據情報來分開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事。
記憶術就是整理術
為了好好將記憶分開使用,我主張「重新整理大腦的記憶過濾器」。
情報是以雜亂的方式存在於腦中。但不能放任情報一直處於雜亂之中,而是要重新整理、分門別類之後,再好好記在腦中。
例如,若對方是重要人物,就要將對方相關的情報記在「長期記憶庫」裡保存起來。
反之,若是不太重要的人,或者是被說了難聽話而感到生氣的情況下,就將記憶移送到「暫時記憶庫」,作為可以快速捨棄的記憶。
因為沒有使用記憶過濾器,因而嘗到苦果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例如,失敗時,馬上就忘記最根本的原因(短期記憶)而重蹈覆轍,但卻對被責備時的話語耿耿於懷、久久不能忘記(長期記憶),應該有像這樣的人吧?
這就是最典型不會運用記憶過濾器的人。
若說成功者就是能夠有意識地善用記憶過濾器的人也不為過。「這個要長期地記憶起來」、「總之,這個必須先記起來」他們經常像這樣分類記憶。
記憶術就是整理術。
被稱為記憶術大師的人是這麼說的:「比起去想該如何記憶,不如先思考為了更容易記憶,應該要怎麼去整理。」
沒有整理過的情報很難被記憶。只要透過整理,情報就能自然地被大腦記憶住。
運用記憶過濾器,就能在得到情報的同時,馬上開始整理。記憶力逐漸變強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但是,也不能用「慢慢地仔細研究情報、理解之後,再來運用記憶過濾器」這樣的順序來進行。因為對於忙碌的我們而言,真的沒有這麼多時間。
所以,速度為優先,瞬間分辨記憶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重點是語意與情節
一般來說,速度與理解是成反比的關係。提升速度的話,理解程度就會下降,以理解為優先的話,速度就會變慢,會像這樣落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在此,要以「速度比理解更重要」為原則。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快速的二~三次記憶」比起「一次的仔細記憶」更能加深記憶力。透過二~三次的反覆記憶,對內容的理解也不見得會太差。
接下來,說到長期記憶,先來了解有哪些種類吧。
主要有四種:
1. 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2. 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
3. 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
4.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
(1)情節記憶:是指透過文字、自己的實際體驗而來的記憶。例如,「考上志願學校時的喜悅」、「與喜歡的人分開時的痛苦」等,因為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記住了「何時、何地以及發生了什麼事」。
(2)語意記憶:是指一般的常識。「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英國的首都是倫敦」等,言語與意思結合的記憶。
(3)程序記憶:是指透過身體而記住的記憶。例如,騎腳踏車、用自由式游泳等,利用不斷地反覆練習而記住的記憶。
(4)內隱記憶:是指不知不覺、無意識中形成的記憶。簡單來說,可以說是「門前的小僧,不用學就會誦經」這樣的記憶。「透過留學,熱衷學習當地的語言,等注意到的時候,隨口就能唱出日本歌謠了。」像這樣無意識間的記憶,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這些記憶類型當中,最常運用在商業或學習的,就是情節記憶與語意記憶。利用「在職訓練」加強記憶頗具效果
要鍛鍊情節記憶與語意記憶,有一個好方法。
那就是「下標題」。
因為要以速度為優先,所以這並不是需要花太多時間的訓練。
以商業來說,透過實際工作,同時學習工作所需的技術與知識,這就是被稱為「在職訓練」的練習法,這也可以運用在記憶訓練上。
「確認電子郵件的同時」、「開會的同時」、「與人說話的同時」、「看數字的同時」,也在進行訓練。
「確認電子郵件的同時,思考郵件的標題。」
「開會的同時,將課長的發言下標題。」
「與人說話的同時,將會話的內容下標題。」
「看數字的同時,思考數字的標題。」
大概就是像這樣的感覺。
這個「同時」下標題的重複動作,就能夠啟動大腦裡的記憶過濾器。
此外,有閱讀新聞習慣的人,建議可以練習幫專欄下標題。
在日本,不管是哪種報紙,早報的最下方都有知名的專欄,例如,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讀賣新聞的「編輯筆記」、日本產經新聞的「春秋」等。
可以善用這些專欄。
.一分鐘內,閱讀五百~六百字。
.一般的新聞報導通常有標題,但只有這些專欄沒有。
.內容有趣、不容易膩。
因為沒有標題,所以可以屏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來閱讀,自由地下標題。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要分開使用
世界上有許多人擁有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記憶力。
例如,一九九一年開始每年都舉行的記憶力世界選手資格賽,就能看到接連不斷、許多展現神乎奇技的人物。只用五分鐘就記住五百位數字的人、十五分鐘內就完全記住一百六十四個人的容貌與名字的人,以及只花二十一秒就記住一副撲克牌洗牌後順序的人……為什麼能夠做到這麼厲害的事呢?
「我也想學習這樣的技術!」不管是誰應該都會這麼想吧。
當然,想學會全部的技術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若只是想學會一部分的技術,那麼,不管是誰都可以輕鬆做到。
實際上,在我的記憶術教室裡,已經讓許多學生都達到世界選手資格賽神技「五%左右」的等級。
這樣的程度就已經足夠了。
我們在工作上,免不了要記住許多的數字以及他人的容貌,因此,五分鐘內記住二十五位的數字、十五分鐘內記住八個人,就已經十分充足。
像是複習證照考試時,需要記住專業用語與條文,或是學習外語參加檢定考試時,同樣會面臨要記很多內容的情況。
「只要擁有神技五%左右的記憶能力就足夠了。」這樣一想,是不是覺得輕鬆多了?
感到輕鬆這件事,就是學習記憶術最重要的第一步。
請先放輕鬆,再來學習吧!
一般來說,記憶有兩個很大的差別:
1.短期記憶。
2.長期記憶。
例如,在大型宴會的場合,與身邊的人初次談話並交換名片,接著又與其他人互相自我介紹並交換名片,像這樣與五~六個人認識後,「奇怪?一開始跟我說話的那個人叫什麼名字呢?」應該會變成這樣的情況吧?明明是數分鐘前發生的事,卻完全沒有印象。這就是「短期記憶」。
但即使是在那個宴會中,若出現與眾不同、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或者是與自己的出身地相同的情況下,便能長久地記住。這就是「長期記憶」。
記憶力世界選手資格賽所追求的,不用多說,就是短期記憶。而商業或學習時,需要短期記憶的情況也非常多。
說到記憶,大多數人通常都偏重長期記憶,而馬上就會忘記的短期記憶則不受重視,但實際上卻不該如此。
例如,因為以前的痛苦記憶而造成的精神創傷,所引起的社會不適應等情況,就是長期記憶的壞處。
我認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雙方都相當重要,因此,根據情報來分開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事。
記憶術就是整理術
為了好好將記憶分開使用,我主張「重新整理大腦的記憶過濾器」。
情報是以雜亂的方式存在於腦中。但不能放任情報一直處於雜亂之中,而是要重新整理、分門別類之後,再好好記在腦中。
例如,若對方是重要人物,就要將對方相關的情報記在「長期記憶庫」裡保存起來。
反之,若是不太重要的人,或者是被說了難聽話而感到生氣的情況下,就將記憶移送到「暫時記憶庫」,作為可以快速捨棄的記憶。
因為沒有使用記憶過濾器,因而嘗到苦果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例如,失敗時,馬上就忘記最根本的原因(短期記憶)而重蹈覆轍,但卻對被責備時的話語耿耿於懷、久久不能忘記(長期記憶),應該有像這樣的人吧?
這就是最典型不會運用記憶過濾器的人。
若說成功者就是能夠有意識地善用記憶過濾器的人也不為過。「這個要長期地記憶起來」、「總之,這個必須先記起來」他們經常像這樣分類記憶。
記憶術就是整理術。
被稱為記憶術大師的人是這麼說的:「比起去想該如何記憶,不如先思考為了更容易記憶,應該要怎麼去整理。」
沒有整理過的情報很難被記憶。只要透過整理,情報就能自然地被大腦記憶住。
運用記憶過濾器,就能在得到情報的同時,馬上開始整理。記憶力逐漸變強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但是,也不能用「慢慢地仔細研究情報、理解之後,再來運用記憶過濾器」這樣的順序來進行。因為對於忙碌的我們而言,真的沒有這麼多時間。
所以,速度為優先,瞬間分辨記憶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重點是語意與情節
一般來說,速度與理解是成反比的關係。提升速度的話,理解程度就會下降,以理解為優先的話,速度就會變慢,會像這樣落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在此,要以「速度比理解更重要」為原則。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快速的二~三次記憶」比起「一次的仔細記憶」更能加深記憶力。透過二~三次的反覆記憶,對內容的理解也不見得會太差。
接下來,說到長期記憶,先來了解有哪些種類吧。
主要有四種:
1. 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2. 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
3. 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
4.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
(1)情節記憶:是指透過文字、自己的實際體驗而來的記憶。例如,「考上志願學校時的喜悅」、「與喜歡的人分開時的痛苦」等,因為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記住了「何時、何地以及發生了什麼事」。
(2)語意記憶:是指一般的常識。「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英國的首都是倫敦」等,言語與意思結合的記憶。
(3)程序記憶:是指透過身體而記住的記憶。例如,騎腳踏車、用自由式游泳等,利用不斷地反覆練習而記住的記憶。
(4)內隱記憶:是指不知不覺、無意識中形成的記憶。簡單來說,可以說是「門前的小僧,不用學就會誦經」這樣的記憶。「透過留學,熱衷學習當地的語言,等注意到的時候,隨口就能唱出日本歌謠了。」像這樣無意識間的記憶,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這些記憶類型當中,最常運用在商業或學習的,就是情節記憶與語意記憶。利用「在職訓練」加強記憶頗具效果
要鍛鍊情節記憶與語意記憶,有一個好方法。
那就是「下標題」。
因為要以速度為優先,所以這並不是需要花太多時間的訓練。
以商業來說,透過實際工作,同時學習工作所需的技術與知識,這就是被稱為「在職訓練」的練習法,這也可以運用在記憶訓練上。
「確認電子郵件的同時」、「開會的同時」、「與人說話的同時」、「看數字的同時」,也在進行訓練。
「確認電子郵件的同時,思考郵件的標題。」
「開會的同時,將課長的發言下標題。」
「與人說話的同時,將會話的內容下標題。」
「看數字的同時,思考數字的標題。」
大概就是像這樣的感覺。
這個「同時」下標題的重複動作,就能夠啟動大腦裡的記憶過濾器。
此外,有閱讀新聞習慣的人,建議可以練習幫專欄下標題。
在日本,不管是哪種報紙,早報的最下方都有知名的專欄,例如,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讀賣新聞的「編輯筆記」、日本產經新聞的「春秋」等。
可以善用這些專欄。
.一分鐘內,閱讀五百~六百字。
.一般的新聞報導通常有標題,但只有這些專欄沒有。
.內容有趣、不容易膩。
因為沒有標題,所以可以屏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來閱讀,自由地下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