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

1為什麼他會這樣想?
在〈前言〉曾經提到,造成人際關係惡化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與對方「意見不合」。

「意見不合」是由於我們不理解自己與對方的「差異」。
某些「差異」會影響人際關係,讓人產生「那個人真討厭」的感覺,我們可以將差異整理成以下三種。

一、口語模式的差異。
二、思考模式的差異。
三、行為模式的差異。

人類會因為這三種「差異」,感受到「啊,我跟這個人合不來」。
仔細分析這三種「差異」後,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人的個性及思考模式。
只要理解這個部分,就能了解自己和對方意見不合的原因,還能改善人際關係。
接下來就讓我逐一說明。

2口語模式的差異

什麼是「口語模式的差異」?

第一種是「溝通的差異」。正確說法應該是「溝通方式的差異」。換句話說,就是「各種不同個性的人,他們待人處事的差異」。

舉例來說,即便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小孩,也會養成完全不同的個性。「哥哥我行我素,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肯配合別人。弟弟很隨和,隨時都會關心別人」,這種情況也很常見。

在與他人的關係方面,這兩個人的想法則是南轅北轍。
我行我素的哥哥認為「不需要凡事都配合別人,只要自己開心就夠了!」弟弟則會想:「配合別人是為了別人著想。只要別人高興,自己也會跟著開心。」

另外,你是否曾經覺得「主管的說明有夠長,根本不想聽」呢?如果每天都遇上一次,應該會覺得壓力很大吧。

站在主管的立場,他的想法應該是「為下屬著想,要從頭到尾交代清楚。」
另一方面,如果下屬希望長話短說,他會覺得「請講結論和重點就好了!」
於是感情產生變化,演變成「這個人不行,跟我合不來!」或是「我不想在這種主管底下工作!」

另一種是「用語的差異」,這也是造成意見不合的一大原因。

「用語」指的是我們平常不加思索的對話,或是電子郵件及書信往返時使用的「詞彙」,以及表達事物時的「說話方式」。
說話方式的差異會衍生彼此「感受的差異」。
舉例來說,你明明說○○,對方卻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認為「原來是△△啊」。由於你確實說了○○,所以你當然會認為對方也接收到了○○。

站在對方的立場,你的○○及表達事物的「說話方式」,聽起來成了△△,所以他自認為你對他說了△△。

感受方式的差異,隨即發展為「不應該是這樣的……」,演變成嚴重的衝突。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呢?在不經意中,對朋友或同事說了一句話,結果卻讓對方很生氣。

我是來自日本關西的人,以前在東京上班時,曾經對工作夥伴說了一句:「你是白痴啊。」(注:在關西,這是一句對好友說的玩笑話,並不是真的在罵對方是白痴。)

我當然不覺得對方是白痴,在關西,這是一句友善的話,不過對方可不是這麼想。有一天,他非常生氣的對我說:「久保先生,可以請你不要再說我是白痴了嗎?好像我真的很笨,我覺得很受傷。」

就像這樣,自己明明沒有那個意思,卻在不知不覺中惹惱對方,或是傷害對方。

再舉一個男性的例子,女朋友在吵架後向他道歉,他回答說:「那種小事就算了」,結果他女朋友反而很生氣地說:「這怎麼會是小事呢!」

就他的立場來說,他說的「那種小事」意思是「別再追究這件事了」,可是女朋友認為自己也是經過一番掙扎後,才會跟他道歉,希望他至少說一聲:「我也有錯。」

再舉一個更嚴重的案例,一位太太說:「我們分手吧!」結果先生居然認真接受,最後兩個人真的離婚了。

太太說那句話時的想法是:「請你理解我的煩惱。」先生卻覺得「既然如此,那也沒辦法了」,於是決定分手。

總之,也有這樣的案例,用語的差異所造成的意見不合真的很嚴重。
「溝通與用語的差異」容易為人際關係帶來相當大的壓力。這時,我們可以發現彼此對事物的感受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從「口語模式的差異」掌握對方的思考方式

說到思考方式,幾乎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甚至有人會認為:「真的有完全符合我或是我身邊人的模式嗎?」

其實,只要把重點放在「溝通方式」和「用語方式」上,即可區分人的思考方式。

每個人都會有口頭禪(詞彙的選擇方式)或是說話習慣。舉例來說,有些人為對方著想,會使用一些比較柔和的字眼,有些人為了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會用比較嚴厲的字眼,有些人說話很粗魯,有些人說話很小聲,有些人說話很大聲,每個人都不一樣。

乍看之下好像毫無章法可循,其實人的用語及說話方式,都有一定的法則。
那就是愛用詞彙的「種類」,以及句尾的「聲音」與「表情」。

分析這些要素後,可以將人的思考模式分成三種。在下一節,我會再解說詞彙的「種類」,這裡請大家先關注句尾的「聲音」與「表情」。

首先是像「就是說啊~」,句尾的聲音上揚,喜歡拖長音的人。

這類型的人多半會配合對方。說話方式也比較溫和,說話時會一邊留意對方的表情與心情,以自然的笑容跟大家相處。這類型的人稱為「線思考型」。
接下來是如「~是的!」句尾的聲音較短,不拖泥帶水的人。

這類型的人多半比較重視自己的時間與步調。他們講話時,通常都會注視對方的眼睛,不想說廢話,只喜歡講重點。這類型的人稱為「點思考型」。

最後是像「~就是這樣啊」,聲音較大,自顧自地說話的人。這類型的人特徵是說話時嘴巴張得很大,表情和動作也很大。此外,他們的注意力散漫,通常不注意聽別人說話。這類型的人稱為「面思考型」。

大部分人的說話方式幾乎都可以歸為這三類。說話習慣相同的人,他們也會有相同的思考模式。

只要理解這些思考模式,就可以知道自己不會應付和不喜歡的人在想什麼,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

接著,來看看各思考模式的特徵。
線思考型人物常用「接續詞」

「接續詞」就是「就是說啊~」、「聽我說哦」、「我了解、我了解」、「沒錯、沒錯」等表示共鳴與協調性的詞彙。

在這些詞彙背後,潛藏的欲求是「與對方的言語產生同感及協調,縮短彼此距離。」

試著回想一下日常生活。

【就是說啊~】
主管:「啤酒果然還是要喝○○!」
下屬:「就是說啊~。」

【聽我說哦】
女朋友:「聽我說哦,我覺得我們很幸福耶。」
男朋友:「對啊。」

【我了解、我了解】
員工A:「這次的獎金,看到金額後好失望哦。」
員工B:「我了解、我了解。我也是!不過有總比沒有好。」

【沒錯、沒錯】
主婦A:「我家那口子啊,剛結婚時一直口口聲聲說愛我,最近完全不說了。」
主婦B:「沒錯、沒錯,好像都這樣耶。男人啊,才不會餵食已經上鉤的魚呢!」

像這些例子,「接續詞」的效果是產生共鳴,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經常使用「接續詞」即為線思考型的特徵。

線思考型還有其他幾個特徵,當然線思考型的人並不是完全符合這些特徵,不過應該會吻合其中一部分。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線思考型的特徵與潛藏的深層心理。

線思考型人物的特徵1 按照時間順序說話的人,「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按照時間順序說話,例如在說明某件事時,在說明重點與未來發展之前,會先按照時間順序說明中間的過程。

舉例來說,開會時,談到「A公司已經確定委託我們承辦員工教育。至於委託的經過……」,結果話鋒一轉,「由於景氣低迷,每家公司花在員工教育上的經費也逐年減少。我們一月正式開始推出這項業務,二月幾乎完全沒有接到案件委託,到了三月,好不容易才有A公司這個機會,我們跟他們負責人建立了良好關係。這都是由於全公司的努力,一直到最近才開花結果,除了A公司之外還有……」

覺得如何?聽話的人應該會覺得:「又臭又長!」

喜歡按照時間發生順序說話,擁有這種思考回路的人,通常「重視別人的評價」。

因為他們認為身邊的人喜歡自己仔細交代每一件事。此外,他們通常也認為「我自己是這樣,所以大家也跟我一樣」。
也就是說,按照時序思考事物的人,他們的腦袋中有著這樣的圖表形式:「仔細交代每一件事」→「別人聽了很高興」→「我自己也這麼想」→「評價提升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可沒那麼簡單。像剛才那場會議的說話方式,當前言過長時,別人會問:「你到底想說什麼呢?」

明明心裡想要「提升評價」,結果評價反而降低了。

一旦這種經驗變多,他也會越來越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線思考型人物的特徵2 常說「就是說啊~」徵求別人同意的人,其實很怕寂寞

「就是說啊~」是徵求對方同意的「接續詞」,頻繁使用這個詞的人,其實很怕寂寞。

每次都要徵求同意,表示他隨時都需要與對方交流。於是他用「就是說啊~」這句話來表現他的心情。有些人也許沒有實際說出口,但是心裡隨時都在徵求對方同意,這種人也歸在這一類。

感覺像以下的對話。

學長:「我喜歡咖哩裡的馬鈴薯切得很大塊。」
學弟:「就是說啊~。我也是這樣耶。」

主管:「別相信不遵守時間的傢伙!」
下屬:「就是說啊~。我也一樣,只相信守時的人。」

此外,這類人的特徵是他們永遠都想在別人面前當個「好人」。
為什麼這麼想要跟別人交流呢?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一部分當然是出於想認識更多人,想要自我提升的渴求。不過追根究底還是出於「寂寞」,而且還是潛在的「寂寞」。

這類型的人,就算跟一群人在一起嘻笑玩樂,還是會有一股「寂寞」的感覺。
然而寂寞反而會成為動力,促成他們思考如何與別人交流、為別人奉獻。
寂寞也會與使命感交疊,讓他們鞭策自己,隨時都採取對社會有益的行動。當別人理解自己的行為時,他們會打從心底感到歡喜。

對這類型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至少要交到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可以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站在自己這邊。
線思考型人物的特徵3 常說「個性有問題吧」的人,喜歡根據個性做決策
每一個人評價別人的標準都不相同,線思考型的人大多喜歡依「個性」來決策。

這裡指的決策,是指購買汽車或大型家電等高價品,決定結婚對象、交往對象及朋友關係,或是選定要跟重要的人一起去的餐廳和愛去的商店等重要情境時的決策。

感覺像以下這樣。

「我喜歡那家店老闆的為人。」
「那家店店員很親切,所以我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

其他還有……

朋友A:「你昨天有看新聞嗎?那個案件好悲慘哦!」
朋友B:「有啊,身為一個人,根本無法容許這種事發生!」

同事A:「部長真過分,他好像打算獨吞客戶送的禮物。」
同事B:「姑且不論是不是主管,他的個性有很大的問題吧?」

超越立場,「以身為一個人而言」的評價才是他的標準。

因此,這類型的人有時候無法原諒別人。此外,因為他太重視「個性」了,有時也容易為人際關係傷神,這也是這類型人的特徵。

以「個性」來當決策標準的人,認為自己本身也必須是個「完人」。他也會用「完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身邊的人。

一旦對方的行動不符合這個標準,就會說出「個性有問題吧」之類的話。這時的個性可能表示對方「笑容爽朗」、「溫柔」、「懂得看別人臉色」、「貼心」、「體恤他人」及「自我犧牲奉獻」等條件。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只重視個性的人呢?

線思考型的人有以上這些特徵。再重複一次,線思考型的人不一定完全吻合這些特徵。如果有人常用「接續詞」,又符合這三項特徵的其中一點,大概就可以把這個人當成「線思考型」的人了。
點思考型人物常用「歸納詞」

「歸納詞」是表示獨立及效率的詞彙,例如「結果」、「總之」、「不要浪費時間」、「自己做啦」等。在這些字眼背後,可以窺見一個人想要在不浪費一絲精力的情況下,靠自己好好活著的欲望。
回顧一下日常生活……。

【結果】
朋友A:「喂,我在想這次旅行該怎麼辦……」
朋友B:「結果你想怎樣?說清楚啊!」

【總之】
朋友A:「對不起,我想這次的旅行還是取消好了……」
朋友B:「總之你是想取消吧!可以早點跟我說嗎?你這樣會耽誤我其他行程耶!」

【不要浪費時間】
朋友A:「不是啦,旅行的事,因為有許多其他因素,我想取消可能會給你添麻煩,所以我想再考慮一下……」
朋友B:「夠了!不要浪費時間。不想去的話,一開始就講清楚啊。」

【自己做啦】
女朋友:「喂,我不知道要怎麼用網路訂機票耶,可以幫我嗎?」
男朋友:「上次不是教過你了嗎!我也很忙耶,你自己做啦!」

諸如此類,有些人會使用「歸納詞」,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習慣使用「歸納詞」的人,稱為「點思考型」。

點思考型的人,喜歡將事物歸納成一點,簡化資訊。所以他們會用條列式的方式,只說結論或重點。

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溝通手法,他們會採取只關注重點的思考模式,這就是點思考型的特徵。

接下來,讓我們來深入探討點思考型的特徵。
點思考型人物的特徵1 「你到底想說什麼?」像這樣中途插嘴的人,很重視效率

不同思考模式的人,對時間的感受程度都不相同。點思考型的人重視效率,總是先考慮結果,說話方式也是毫不拖泥帶水。

因此,在講述事情時,他們會先說結論,接下來再列出重點。

不管是電子郵件還是書信,儘管內容很多,每一個句子卻都很短,這是他們的特徵。而且他們通常會先從結論開始寫起。

從一至十的時間流中,他們一開始就會先追求結果的十,這是因點思考型人的特質──「重視效率」所造成的。

點思考型的人為什麼這麼重視效率呢?

這是因為點思考型的人心裡一直有「重視雙方時間」的想法。他們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想浪費對方時間,所以不禁會脫口說出:「你到底想說什麼?」

感覺像以下這樣。

老公:「喂,上次很趕,所以來不及跟妳說,那個○○演唱會啊,我是很想去啦,可是我還在考慮……」
老婆:「你到底想說什麼?是要去,還是不要去?」

點思考型的人動不動就會這樣要結論。
這也是因為他們認為「想這個想那個,一直猶豫很浪費時間」。

就算經過各種考量,結論就是二選一,「去」或「不去」,所以才會形成「說清楚!」的心情。
會說這句話正是因為不想浪費彼此時間。
點思考型人物的特徵2 口頭禪是「不要浪費時間!」的人,通常是急性子或喜歡強迫別人

雖然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感受都不一樣,不過點思考型的人很重視效率,會思考時間分配。因此他們常常會說「不要浪費時間!」這句話。

在這句話的背後,其實也有前述「不想浪費雙方時間」的考量。

因此,如果對方遲遲沒有回答,一直拖拖拉拉,他們就無法安排行程,衍生出浪費時間的行動,於是他們就會忍不住大叫:「不要浪費時間!」

在他們心裡,夾雜著「振作一點嘛!」或是「你的效率那麼差,害我把時間都用光了!」的情緒。

所以他們會忍不住強迫別人:「你就這麼做吧!」或是雞婆地發展成「這樣不行吧?我要重新訓練你一次!」

感覺像以下這樣。

媽媽:「房間整理完後,還要打掃廁所和浴室哦。」
兒子:「好~」

(可是兒子一直在打電動,根本沒有要掃地的樣子!)
媽媽:「你給我差不多一點!不要浪費時間!要講幾次才會懂?叫你做就快點動手!」

應該有人這樣罵過兒子吧?而且也有人像這樣被媽媽罵過吧?

習慣說「不要浪費時間」這句話的人,非常重視「時間」,甚至覺得「時間就是金錢」。也就是說,事情遵照既定的時間發展,才能激發自己的士氣。
點思考型人物的特徵3 經常把「就是要○○」掛在嘴邊的人很主觀

每一個人多少都會有「主觀意識」。不過經常把「就是要○○」掛在嘴邊的人,他們的主觀意識比較強。尤其是點思考型的人,不喜歡更改已經決定好的事,大多數的人都擁有強烈的主觀意識,認為「非得這麼做不可!」或是「事情就是應該這樣」。

旅行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基本上,當點思考型的人決定計畫與行程後,就不想再改變了。所以他們會以詳盡的時間單位擬定計畫。按照自己的計畫進行,愉快的旅行就非得像這樣不可。對於點思考型的人來說,到了當天才大幅更改行程是一種大忌。因為他們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才會在事前訂定周詳的計畫。

旅行中大概也是以下這樣的感覺。

老公:「我剛才想到,在我們抵達目的地之前好像還有一點時間,我想順路去一個地方,可以嗎?」

老婆:「不行!我們之前又沒計畫要去,萬一繞路過去,延誤了抵達時間,又會影響到下一個行程,我不要去!」

他們對於「旅行非得這樣不可」擁有強烈的主觀意見。

一旦決定就不想改變的想法,同樣也反映在設定人生目標上。

這類型的特徵就是「先決定目標,再從目標反推,平均分配節奏」的心理。
因此他們會盡力避免可能擾亂節奏的要素,實際上,當節奏受到擾亂後,他們就會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