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隨著美國影集「Lie to Me」(謊言終結者)爆紅,讓很多人知道了一個英文單字:「Micro Expression」,這個神奇的詞語被翻譯成「微表情」。
其實,Expression這個字有很多意思,翻譯成「表達方式」或「表現」最為恰當。只有加上字首facial時,才能夠準確地翻譯成表情。所以,Micro Expression精確的中文涵義應該是「微表現」。可惜,「表現」一詞在中文的用法上,有太多故意的成份,這樣一來,「微表現」就失去其核心要義,不能用來辨別真偽了。因此,我們需要觀察受試者在受到有效刺激(不是用針)之後瞬間的反應,這種表現更加貼近本能,更能說明受試者的真實心理狀態。所以,本書在「Micro Expression」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情境分析、人物分析以及問題設計等內容,把身體的細微反應和細微表情等內容,統一用「微反應」一詞來概括介紹。
「Lie to Me」播出之後,大量相關書籍開始躋身書市暢銷榜,不論是國內外學者著述的,還是編譯、編著的,總能成功吸引讀者的注意,因為它們似乎能指導讀者如何在不說話的時候看穿別人的心理。
Micro Expression在科學研究領域屬於「非語言行為」研究的一個子領域,關於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系統而科學的研究在國外已經進行很久了。「Lie to Me」的科學顧問Paul Ekman(也就是劇中大神Dr. Cal Lightman的人物原型)就是這方面研究的專家。早在二十世紀七○年代,這項研究已經達到高峰。很多著作、論文以及著名的臉部運動編碼系統(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都在三十年前就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
這些原本學院派的科學研究內容,隨著大眾媒體的報導宣傳,尤其是「Lie to Me」的精彩劇情演出,廣為大眾所知,再加上此類暢銷書的影響,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神奇的測謊標準。由於簡單易記,這些標準成為初學者的黃金法則和炫耀工具。更有甚者,很多「學者」也根據這些依據、標準「著書立說」,推波助瀾。
透過神奇的讀心術,真的能觀察和分析別人的微表應嗎?是不是學會之後,就可以把身邊所有人看得一清二楚?還是說,這種伎倆只是偽科學,和江湖算命如出一轍,完全是騙子們宣稱的「超能力」?
可以確定的是,只依據某個片段反應就能判斷真假,這個本領放眼全球還沒有人具備。我不得不說,影集畢竟是影集,雖然目前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基礎理論,但實際應用的經驗還不足,還有很大發展並完善的空間。想透過分析各種細微的外在表應來判斷謊言,是需要學習一個完整的體系的(您將會在第二章裡,了解這個體系)。
所以,在本書中,我們使用理論加案例的解說方式,力圖把「心理應激微反應」這項科學研究的根據和應用體系介紹清楚,既不過份神化,也不盲目妖魔化。希望幫助有興趣的人學習到正統的分析方法,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辨識能力。
其實,Expression這個字有很多意思,翻譯成「表達方式」或「表現」最為恰當。只有加上字首facial時,才能夠準確地翻譯成表情。所以,Micro Expression精確的中文涵義應該是「微表現」。可惜,「表現」一詞在中文的用法上,有太多故意的成份,這樣一來,「微表現」就失去其核心要義,不能用來辨別真偽了。因此,我們需要觀察受試者在受到有效刺激(不是用針)之後瞬間的反應,這種表現更加貼近本能,更能說明受試者的真實心理狀態。所以,本書在「Micro Expression」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情境分析、人物分析以及問題設計等內容,把身體的細微反應和細微表情等內容,統一用「微反應」一詞來概括介紹。
「Lie to Me」播出之後,大量相關書籍開始躋身書市暢銷榜,不論是國內外學者著述的,還是編譯、編著的,總能成功吸引讀者的注意,因為它們似乎能指導讀者如何在不說話的時候看穿別人的心理。
Micro Expression在科學研究領域屬於「非語言行為」研究的一個子領域,關於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系統而科學的研究在國外已經進行很久了。「Lie to Me」的科學顧問Paul Ekman(也就是劇中大神Dr. Cal Lightman的人物原型)就是這方面研究的專家。早在二十世紀七○年代,這項研究已經達到高峰。很多著作、論文以及著名的臉部運動編碼系統(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都在三十年前就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
這些原本學院派的科學研究內容,隨著大眾媒體的報導宣傳,尤其是「Lie to Me」的精彩劇情演出,廣為大眾所知,再加上此類暢銷書的影響,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神奇的測謊標準。由於簡單易記,這些標準成為初學者的黃金法則和炫耀工具。更有甚者,很多「學者」也根據這些依據、標準「著書立說」,推波助瀾。
透過神奇的讀心術,真的能觀察和分析別人的微表應嗎?是不是學會之後,就可以把身邊所有人看得一清二楚?還是說,這種伎倆只是偽科學,和江湖算命如出一轍,完全是騙子們宣稱的「超能力」?
可以確定的是,只依據某個片段反應就能判斷真假,這個本領放眼全球還沒有人具備。我不得不說,影集畢竟是影集,雖然目前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基礎理論,但實際應用的經驗還不足,還有很大發展並完善的空間。想透過分析各種細微的外在表應來判斷謊言,是需要學習一個完整的體系的(您將會在第二章裡,了解這個體系)。
所以,在本書中,我們使用理論加案例的解說方式,力圖把「心理應激微反應」這項科學研究的根據和應用體系介紹清楚,既不過份神化,也不盲目妖魔化。希望幫助有興趣的人學習到正統的分析方法,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辨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