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能復原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被我視為這輩子的知交,他最瞭解我,我則最懂他。我們共同認識的國中老師,總愛說,她對這位朋友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看過他一邊照顧家裡的生意,一邊在空檔的時候看書,又能在班上考第一名。這位朋友從小在街頭長大,流轉生活在不同夜市,家貧困但人勤奮。後來這位朋友,讀書一路順利,也很少讓人擔心。原生家庭的家境也逐漸獲得改善,雖然依舊不富裕,但整體家庭已經算是走出困境,家人皆能過得衣食無虞。
家庭也會遭遇逆境,生老病死躲不掉,天災人禍逃不了,大時代的巨輪滾動,家庭也只能隨之顛簸前進。譬如,二○一一年的日本福島核災,疏散三十萬人左右,估計有十五萬人永遠回不了家;二戰期間,六百萬猶太人被殺害,受影響的家庭不可數計。
家庭可能經過無常的洗禮,但亦有其生命力。家庭可能從危機與創傷中修復與成長,並且淬鍊得更堅強。在短暫的迷亂狀態中,家庭能發揮其功能,相互協調、緩衝壓力,成為讓人安心靠泊的安全港,讓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相對穩定。
不過,也有家庭在困境中煎熬,導致一個或以上的家人變得更脆弱,整體家庭的功能也逐漸薄弱。像是家有長期照護需求的長輩,纏綿病榻,照顧者不但可能在多年後身心俱疲,又可能無法兼顧親職或工作的要求,整個家庭經濟陷入困窘,互動也吵鬧不休。
假如,家庭的凝聚力可以提供家人支持與歸屬感,家庭成員的個人價值都被尊重,以及被賦予適當的正面期待。所有家人不把自己視為暫時困頓的受害者,而傾向認為,透過自己的努力,我們能夠掌握自我的生活。那麼,家庭在復原的過程中,下列的現象便可能漸次或同時出現:
● 家人可能早就建設好,或者在面對挑戰時形成並強化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像是視危機為轉機、家人同心其利斷金、把家人之間的信賴當成是最大的財富……。這些價值觀能鼓動家人之間的團結與努力,不互相怪罪,認為未來的幸福可被追求,自然眾志成城,早日脫離低潮與谷底。
● 家人可能已經習慣,或者正在形成有效的溝通方式。不分年紀,傾聽所有家人的聲音,以可行性而非單純因為權威作為行動的依據,家庭會議的結論涵蓋多數人的看法,並且試行一段時間之後能有機會接收回饋與修正。
● 家人的思考彈性,勇於改變,並且尊重個別差異與獨立的需求。
像是我認識一個有特殊兒的家庭,在夫妻討論之後,也參考親子互動的品質,決定由爸爸辭掉工作,在家帶小孩進行療育,媽媽持續工作養家。處在價值觀較為保守的鄉下,爸爸勇於跟親人溝通,並正面迎向外人的質疑眼光。將孩子的成長紀錄成立個人的部落格,清楚呈現孩子的進步,常向社會分享自己幫助孩子的方法,更鼓舞了許多類似的家庭。
而,另以我朋友的家庭來說,最艱苦的日子,毫無疑問當然該是全家一起過。在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前提下,一家四口共同努力在不同夜市經營小生意,碰到特殊節日,那更是十幾個小時的長時間工作,然後輪班休息。長期勤奮工作少休閒的生活型態,除了培養出家人之間的革命情感,還有鍛鍊出孩子們不畏苦的精神,我的朋友相當感恩過去這段日子的磨練,磨出了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資產。
所以在適當的壓力下,一個家庭有可能把生活過得越挫越勇,越走越堅強。當家庭能不斷累積成功經驗,受益的,是所有在家庭中的個人。
當兩人以上共組家庭,就形成了一個團體。團體的人數越多,就越不是哪個個人單方面可以影響全局。然而,當家庭以情感為基礎,重精神而非物質,那麼,外在環境固然容易變動,但內在對家庭的認同,就沒那麼容易被動搖。
團隊裡的眾人,人人都有機會對團隊付出,人人都感覺自己對團隊有價值,那麼,這個團隊的力量就相對強大。家人都知道該對家庭貢獻,了解持家之不易,那麼,家人對家庭就會慢慢懂得珍惜。
家庭當然可能先天不足,沒有好的經濟條件、父母剛開始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孩子病弱……但是,擺脫家庭的不足與缺點,跟擴大家庭的潛力與優點,可以同步進行。經濟沒那麼快好轉,大家可以學習節約的生活;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但是願意花時間陪伴揣摩很重要;孩子固然身心脆弱,但我們因此懂得更愛惜自己的健康,培養良好作息、均衡食物、適量運動…
我幫助過一個家庭,單親媽媽,但是憑藉資源回收的工作,以及主動尋求社福單位的協助,也能在困苦的環境中,撫養三個孩子漸漸長大。孩子在學校有困難,功課跟不上,媽媽學習用耐心教導孩子,以及在義工大哥哥的課輔下,孩子的行為逐漸改善。
家庭像棵樹,在家人的耐心澆灌下,成長茁壯,回過頭來保護家人。風吹雨打都正常,但大樹發揮其強韌生命力,更能在寒風中挺立。家庭能復原,除了先天的資源,還有家人間的情感,那是關鍵。
我的朋友,出身寒微,但立志助人。他很喜歡小孩,期待能從家庭與親子,以及兒童心理治療等各方面不斷努力,大家都稱呼他為紅豆冰老師。
* 情緒勒索
「你等我們找到新人接替再走,畢竟同事都對你還不錯,你這樣會造成他們的困擾!」
這是朋友提過的一段話,明明就是主管自己常在威脅下屬,業績不好就得走路。朋友實在氣不過,常被剝削又要當主管的出氣筒,已經另有生涯規劃。偏偏真的下定決心要走的時候,主管就以同事之間感情還不錯為訴求,要引發朋友的罪惡感,讓他願意等到對單位最好的時機點再離職。
都已經要走了,還講得朋友好像有義務,要對單位、對同事負責。朋友很清楚,主管一點也不在意他的心情與犧牲,只在意主管自己個人或單位的利益,所以很生氣。就是因為主管的自私,他才捨得拋下同事之間的情誼,展開人生的新頁。還好,自己的下一步已經很清楚,時間與機會不等人,只是,他感覺到被情緒勒索,忿忿不平,「怎麼會有這種人?」
其實,情緒勒索的狀況,只要跟家庭工作,是很容易看到的事。簡單來說,情緒勒索者,他會一直要某種心理層面的東西,也許是親密感、成就感,或安全感,通常會讓被勒索者感到壓力與痛苦。
但是,情緒勒索者很難被滿足,且因為被勒索者很可能心不甘情不願,更是讓勒索者不滿,所以這種狀況很難有停止的跡象,讓被勒索者備受煎熬。被勒索者常可能被塑造為罪人,沒持續對勒索者付出,就是不盡自己的責任或義務。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情緒勒索者與被勒索者,常成為一組配對。以我的朋友來說,他確實有些情感動搖,但認清主管的意圖,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方向確定,他沒有成為被勒索者。主管的勒索可能多次有效,但朋友劃下清楚的界線,主管也無計可施。
職場也許有法律明定勞雇關係,但在家庭中,就沒辦法那樣一刀兩斷。曾有另外一位朋友說,如果不接受家人的要求,會不會被認為「不孝」?
「我以前沒有機會,因為要工作養家。好不容易現在家庭狀況穩定了,我給你們安排這條路,你們多幸福,還不知足?」
「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每天在家裡煮飯,不懂你的事業有多重要。不用管我,你就做你想做的事吧,反正我再活也沒幾年了!」
「我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回到家,看到家裡一團亂,就覺得悲哀。我同事的孩子,有好幾個都很會唸書,又會幫忙做家事,又很體貼懂事,我好羨慕他們!」
「我從小就沒有爸爸,又被迫去念你要的私立學校,然後被霸凌,所以現在才這麼慘。你就當沒有我這個孩子,讓我自生自滅吧!」
情緒勒索者,可以是任何角色,父母、丈夫、妻子、孩子、手足…等。只是,通常在關係中較強勢者,運用起來影響力較大。
借用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博士的定義,以及我自己的經驗,最完整的情緒勒索,大略有下列幾個階段:
第一,勒索者提出要求。勒索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太能容許被勒索者有太多討論或改變的餘地。
第二,被勒索者試圖抵抗。被勒索者想要維持自我的完整性,所以用口語或肢體,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三,勒索者繼續加壓。勒索者開始用各種手段,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讓被勒索者產生負面情緒,如罪惡感或恐懼,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第四,被勒索者妥協。被勒索者可能為了維持關係,或者暫時要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想法,因而破壞自己的原則,犧牲自己的利益。
第五,負面循環。勒索者的手段達到目的,被勒索者暫時解除壓力,形成了一組配對,讓雙方陷入負面的互動,又沒辦法逃脫。
為了家人,有時候犧牲自己,真的不算什麼。華人文化裡的「孝順」,在古代要聽從父母的意見婚配嫁娶,這是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父母在,不遠遊」,現代華人子女也都會認真思考。
然而,家人如果常為了一己之私,不顧整體的利益,那就是我們最在意的情緒勒索。最讓人無所適從的是,有時勒索者也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聽街坊、朋友說什麼,或者自己心念一轉,就要其他家庭成員配合照著做。變來變去,又都堅持自己才是對的,好像家人有不同的意見,他就受不了。
或者,有些勒索者非常蠻橫,手段也過於激烈。像是配偶不答應自己的要求,就自殘、鬧脾氣,有時再來個借酒裝瘋、自暴自棄,搞得整個家庭烏煙瘴氣。這種勒索的方式,實在讓人沒辦法接受。
最最重要的是,勒索與被勒索的雙方,都很難得到長久的寧靜。
「愛我,就照我的話做!」這是情緒勒索者心中,常出現的獨白。
不過,有些勒索者,因為不想對自己的情緒或需要負責,所以都希望被勒索者,能自動自發滿足勒索者的需求。也常用非常迂迴或暗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要面子也要裡子。如果被勒索者聽不懂,或者沒辦法完全滿足勒索者,勒索者還會不高興。涉入這種關係中,真的很累。
「你決定就好!」有時勒索者會說出這段話,但千萬別當真。因為,如果我們真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勒索者又會處處反對,最後還是要照勒索者的想法走,事情才能順遂。當個體是家庭的旁觀者時,這種現象會看得特別清楚。
所以,勒索者常會說出自相矛盾的話,「我不是反對你,只是,你這樣做真的不好。你看,如果照我所說的做,不是皆大歡喜嗎?!」
通常,歡喜的,就是勒索者,被勒索者心中實在歡喜不起來。如果被勒索者明顯表現出不高興的情緒,勒索者還可能繼續整理另一波攻勢,想辦法要讓被勒索者心服口服。被勒索者吃過悶虧,所以還要再配合演一場戲,好像心悅誠服,忍到自己都受不了了再說。
被勒索者,因為不斷屈服,自尊受影響,也常覺得自己軟弱。更可能出現身心疾患,因為常處在壓力狀態下。常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累積了許多憤怒,但沒有出口。
如果勒索者即為我們的父母,要劃清界線,確實可能背上「不孝」之名。因為孝與不孝,主要是由父母設定的標準。
如何逃脫情緒勒索的糾纏,這更是不容易講清楚、說明白的題目。只能說,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心靈成長功課不能停,特別是有人身兼兩者,把自己長期被對待的方式,再拿來對待他人。
認清自己的需要,懂得設下界線、抵抗壓力,與表達自己的意見及想法,就比較能在心靈上達到獨立與依賴的平衡。
讓我們學會,自在地給出愛與被愛。
* 【跟自己以及跟他人和好的練習】
生活中的瑣事繁多,外境的事物紛擾,常常能輕易地激起我們的情緒,讓我們覺得沮喪或不舒服。
一般而言,我們渴望心情的寧靜時刻,但,當負面情緒來時,該怎樣讓自己鬆綁?怎樣在糟糕的事件發生後,還能跟自己和好,還能啟動自我修復過程,重新幫自己贏回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我們常會過度的將焦點放在負面情緒上,很難跳脫,更遑論思考解決的策略;將困境放大檢視的人,常常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過度關注它或是想像它,自怨自艾,認為事情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了,認為自己只會越來越糟,沒有人會比自己更慘……
當有了這樣的想法時,請試著想想是否有問題不存在的時候,或是沒那麼嚴重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例外」。譬如,我們本來以為會發生一些無可挽回或是糟糕的事情,但最終這都只是我們的想像,那些事並沒有發生,或根本沒那麼嚴重。
我們可以試著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去覺察與探索這些「例外時刻」。像是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1.有沒有什麼時候,夫妻相處時,氣氛是不錯的,心情也很愉悅?
2.有什麼時候,平常只要一靠近就鬥嘴的姊弟,也能和樂的一起玩?
在「例外」中,試著找出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力量及資源,還有久違的平靜感覺。然後,我們還可以問問對方或自己,當時是怎麼做到的?強化這些正面的經驗及感受,幫助我們下次面對類似困境時,有跳脫慣性負面思考的機會。
有時候,不是困境消失了,而是我們心態的轉換,能夠接受它或是重新看待困擾我們的事件,一如,認知療法的背後哲學「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對於困境引起的負面情緒或思考,除了可以使用「例外」的技巧幫助自己外,我們還可以在與人互動時,改善溝通的模式,幫助彼此做有效溝通,進而減少因溝通不良引起的負面情緒波動。「我訊息」就是這樣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它的溝通公式是,
「當你很晚回來的時候」(描述事件)+
「我很擔心你是不是出事了!」(表達情緒與對事件做解讀)+
「我希望你下次確定要晚回來的時候,能打個電話或傳簡訊讓我知道!」(用客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要求)+
「這樣下次如果你又晚回來,而且沒吃飯,我才能先幫你準備!」(讓對方知道,照著我們的要求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增加對方執行要求的動機)
「我訊息」的重點,在於溝通時要同時講出「心情」與「事情」。有時候抱怨的內容流於心情的宣洩及指責,就算有討論事情,也變成是在翻舊帳,以至於到後來溝通的主軸都失焦了,也無益於解決事情。
溝通如果希望有效果,那話語中也要盡可能減少責怪。因為責怪常以「你」為主詞,容易引起對方的自我防衛,連帶也降低了溝通的效果;而溝通時,如能以「我」為主詞表達心情,也可以減少我們習慣性地責怪對方。
此外,在溝通時也要讓對方知道,我們的要求對他有什麼好處,一味的要求,通常效果不大。但,如果對方知道照著我們的要求做,會帶來什麼益處,通常比較願意多思考,則建議被採納的機率和執行要求的動機也會比較高。
良好的溝通,對我們的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有幫助。然後,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當外在事件對我們造成了比較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常能從其中,找到自己。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會讓我們有情緒,通常是因為我們在這事件當中,看到模糊的自己。
就好像是過去的「未竟事務」未解決,而現在的新事件,替我們將過去未完成的情緒做了連結,帶到現在來。因而,我們感覺到這事件跟自己有關,就容易引起情緒,這情緒,可能不只是因為當下事件,更有可能是過去的新仇舊恨,一併湧上來所致。
正因為人是如此容易受到情緒的綑綁,所以,我們更需要透過古人說的「修身養性」,來幫助自己解開那些不管是從原生家庭帶來的,還是自己後天養成的,甚或是被環境交互影響而來的禁錮。
生活中的各種考驗,會讓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做連結,進而影響我們。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反省、透過修正,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有彈性。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被我視為這輩子的知交,他最瞭解我,我則最懂他。我們共同認識的國中老師,總愛說,她對這位朋友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看過他一邊照顧家裡的生意,一邊在空檔的時候看書,又能在班上考第一名。這位朋友從小在街頭長大,流轉生活在不同夜市,家貧困但人勤奮。後來這位朋友,讀書一路順利,也很少讓人擔心。原生家庭的家境也逐漸獲得改善,雖然依舊不富裕,但整體家庭已經算是走出困境,家人皆能過得衣食無虞。
家庭也會遭遇逆境,生老病死躲不掉,天災人禍逃不了,大時代的巨輪滾動,家庭也只能隨之顛簸前進。譬如,二○一一年的日本福島核災,疏散三十萬人左右,估計有十五萬人永遠回不了家;二戰期間,六百萬猶太人被殺害,受影響的家庭不可數計。
家庭可能經過無常的洗禮,但亦有其生命力。家庭可能從危機與創傷中修復與成長,並且淬鍊得更堅強。在短暫的迷亂狀態中,家庭能發揮其功能,相互協調、緩衝壓力,成為讓人安心靠泊的安全港,讓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相對穩定。
不過,也有家庭在困境中煎熬,導致一個或以上的家人變得更脆弱,整體家庭的功能也逐漸薄弱。像是家有長期照護需求的長輩,纏綿病榻,照顧者不但可能在多年後身心俱疲,又可能無法兼顧親職或工作的要求,整個家庭經濟陷入困窘,互動也吵鬧不休。
假如,家庭的凝聚力可以提供家人支持與歸屬感,家庭成員的個人價值都被尊重,以及被賦予適當的正面期待。所有家人不把自己視為暫時困頓的受害者,而傾向認為,透過自己的努力,我們能夠掌握自我的生活。那麼,家庭在復原的過程中,下列的現象便可能漸次或同時出現:
● 家人可能早就建設好,或者在面對挑戰時形成並強化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像是視危機為轉機、家人同心其利斷金、把家人之間的信賴當成是最大的財富……。這些價值觀能鼓動家人之間的團結與努力,不互相怪罪,認為未來的幸福可被追求,自然眾志成城,早日脫離低潮與谷底。
● 家人可能已經習慣,或者正在形成有效的溝通方式。不分年紀,傾聽所有家人的聲音,以可行性而非單純因為權威作為行動的依據,家庭會議的結論涵蓋多數人的看法,並且試行一段時間之後能有機會接收回饋與修正。
● 家人的思考彈性,勇於改變,並且尊重個別差異與獨立的需求。
像是我認識一個有特殊兒的家庭,在夫妻討論之後,也參考親子互動的品質,決定由爸爸辭掉工作,在家帶小孩進行療育,媽媽持續工作養家。處在價值觀較為保守的鄉下,爸爸勇於跟親人溝通,並正面迎向外人的質疑眼光。將孩子的成長紀錄成立個人的部落格,清楚呈現孩子的進步,常向社會分享自己幫助孩子的方法,更鼓舞了許多類似的家庭。
而,另以我朋友的家庭來說,最艱苦的日子,毫無疑問當然該是全家一起過。在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前提下,一家四口共同努力在不同夜市經營小生意,碰到特殊節日,那更是十幾個小時的長時間工作,然後輪班休息。長期勤奮工作少休閒的生活型態,除了培養出家人之間的革命情感,還有鍛鍊出孩子們不畏苦的精神,我的朋友相當感恩過去這段日子的磨練,磨出了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資產。
所以在適當的壓力下,一個家庭有可能把生活過得越挫越勇,越走越堅強。當家庭能不斷累積成功經驗,受益的,是所有在家庭中的個人。
當兩人以上共組家庭,就形成了一個團體。團體的人數越多,就越不是哪個個人單方面可以影響全局。然而,當家庭以情感為基礎,重精神而非物質,那麼,外在環境固然容易變動,但內在對家庭的認同,就沒那麼容易被動搖。
團隊裡的眾人,人人都有機會對團隊付出,人人都感覺自己對團隊有價值,那麼,這個團隊的力量就相對強大。家人都知道該對家庭貢獻,了解持家之不易,那麼,家人對家庭就會慢慢懂得珍惜。
家庭當然可能先天不足,沒有好的經濟條件、父母剛開始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孩子病弱……但是,擺脫家庭的不足與缺點,跟擴大家庭的潛力與優點,可以同步進行。經濟沒那麼快好轉,大家可以學習節約的生活;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但是願意花時間陪伴揣摩很重要;孩子固然身心脆弱,但我們因此懂得更愛惜自己的健康,培養良好作息、均衡食物、適量運動…
我幫助過一個家庭,單親媽媽,但是憑藉資源回收的工作,以及主動尋求社福單位的協助,也能在困苦的環境中,撫養三個孩子漸漸長大。孩子在學校有困難,功課跟不上,媽媽學習用耐心教導孩子,以及在義工大哥哥的課輔下,孩子的行為逐漸改善。
家庭像棵樹,在家人的耐心澆灌下,成長茁壯,回過頭來保護家人。風吹雨打都正常,但大樹發揮其強韌生命力,更能在寒風中挺立。家庭能復原,除了先天的資源,還有家人間的情感,那是關鍵。
我的朋友,出身寒微,但立志助人。他很喜歡小孩,期待能從家庭與親子,以及兒童心理治療等各方面不斷努力,大家都稱呼他為紅豆冰老師。
* 情緒勒索
「你等我們找到新人接替再走,畢竟同事都對你還不錯,你這樣會造成他們的困擾!」
這是朋友提過的一段話,明明就是主管自己常在威脅下屬,業績不好就得走路。朋友實在氣不過,常被剝削又要當主管的出氣筒,已經另有生涯規劃。偏偏真的下定決心要走的時候,主管就以同事之間感情還不錯為訴求,要引發朋友的罪惡感,讓他願意等到對單位最好的時機點再離職。
都已經要走了,還講得朋友好像有義務,要對單位、對同事負責。朋友很清楚,主管一點也不在意他的心情與犧牲,只在意主管自己個人或單位的利益,所以很生氣。就是因為主管的自私,他才捨得拋下同事之間的情誼,展開人生的新頁。還好,自己的下一步已經很清楚,時間與機會不等人,只是,他感覺到被情緒勒索,忿忿不平,「怎麼會有這種人?」
其實,情緒勒索的狀況,只要跟家庭工作,是很容易看到的事。簡單來說,情緒勒索者,他會一直要某種心理層面的東西,也許是親密感、成就感,或安全感,通常會讓被勒索者感到壓力與痛苦。
但是,情緒勒索者很難被滿足,且因為被勒索者很可能心不甘情不願,更是讓勒索者不滿,所以這種狀況很難有停止的跡象,讓被勒索者備受煎熬。被勒索者常可能被塑造為罪人,沒持續對勒索者付出,就是不盡自己的責任或義務。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情緒勒索者與被勒索者,常成為一組配對。以我的朋友來說,他確實有些情感動搖,但認清主管的意圖,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方向確定,他沒有成為被勒索者。主管的勒索可能多次有效,但朋友劃下清楚的界線,主管也無計可施。
職場也許有法律明定勞雇關係,但在家庭中,就沒辦法那樣一刀兩斷。曾有另外一位朋友說,如果不接受家人的要求,會不會被認為「不孝」?
「我以前沒有機會,因為要工作養家。好不容易現在家庭狀況穩定了,我給你們安排這條路,你們多幸福,還不知足?」
「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每天在家裡煮飯,不懂你的事業有多重要。不用管我,你就做你想做的事吧,反正我再活也沒幾年了!」
「我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回到家,看到家裡一團亂,就覺得悲哀。我同事的孩子,有好幾個都很會唸書,又會幫忙做家事,又很體貼懂事,我好羨慕他們!」
「我從小就沒有爸爸,又被迫去念你要的私立學校,然後被霸凌,所以現在才這麼慘。你就當沒有我這個孩子,讓我自生自滅吧!」
情緒勒索者,可以是任何角色,父母、丈夫、妻子、孩子、手足…等。只是,通常在關係中較強勢者,運用起來影響力較大。
借用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博士的定義,以及我自己的經驗,最完整的情緒勒索,大略有下列幾個階段:
第一,勒索者提出要求。勒索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太能容許被勒索者有太多討論或改變的餘地。
第二,被勒索者試圖抵抗。被勒索者想要維持自我的完整性,所以用口語或肢體,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三,勒索者繼續加壓。勒索者開始用各種手段,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讓被勒索者產生負面情緒,如罪惡感或恐懼,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第四,被勒索者妥協。被勒索者可能為了維持關係,或者暫時要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想法,因而破壞自己的原則,犧牲自己的利益。
第五,負面循環。勒索者的手段達到目的,被勒索者暫時解除壓力,形成了一組配對,讓雙方陷入負面的互動,又沒辦法逃脫。
為了家人,有時候犧牲自己,真的不算什麼。華人文化裡的「孝順」,在古代要聽從父母的意見婚配嫁娶,這是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父母在,不遠遊」,現代華人子女也都會認真思考。
然而,家人如果常為了一己之私,不顧整體的利益,那就是我們最在意的情緒勒索。最讓人無所適從的是,有時勒索者也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聽街坊、朋友說什麼,或者自己心念一轉,就要其他家庭成員配合照著做。變來變去,又都堅持自己才是對的,好像家人有不同的意見,他就受不了。
或者,有些勒索者非常蠻橫,手段也過於激烈。像是配偶不答應自己的要求,就自殘、鬧脾氣,有時再來個借酒裝瘋、自暴自棄,搞得整個家庭烏煙瘴氣。這種勒索的方式,實在讓人沒辦法接受。
最最重要的是,勒索與被勒索的雙方,都很難得到長久的寧靜。
「愛我,就照我的話做!」這是情緒勒索者心中,常出現的獨白。
不過,有些勒索者,因為不想對自己的情緒或需要負責,所以都希望被勒索者,能自動自發滿足勒索者的需求。也常用非常迂迴或暗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要面子也要裡子。如果被勒索者聽不懂,或者沒辦法完全滿足勒索者,勒索者還會不高興。涉入這種關係中,真的很累。
「你決定就好!」有時勒索者會說出這段話,但千萬別當真。因為,如果我們真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勒索者又會處處反對,最後還是要照勒索者的想法走,事情才能順遂。當個體是家庭的旁觀者時,這種現象會看得特別清楚。
所以,勒索者常會說出自相矛盾的話,「我不是反對你,只是,你這樣做真的不好。你看,如果照我所說的做,不是皆大歡喜嗎?!」
通常,歡喜的,就是勒索者,被勒索者心中實在歡喜不起來。如果被勒索者明顯表現出不高興的情緒,勒索者還可能繼續整理另一波攻勢,想辦法要讓被勒索者心服口服。被勒索者吃過悶虧,所以還要再配合演一場戲,好像心悅誠服,忍到自己都受不了了再說。
被勒索者,因為不斷屈服,自尊受影響,也常覺得自己軟弱。更可能出現身心疾患,因為常處在壓力狀態下。常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累積了許多憤怒,但沒有出口。
如果勒索者即為我們的父母,要劃清界線,確實可能背上「不孝」之名。因為孝與不孝,主要是由父母設定的標準。
如何逃脫情緒勒索的糾纏,這更是不容易講清楚、說明白的題目。只能說,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心靈成長功課不能停,特別是有人身兼兩者,把自己長期被對待的方式,再拿來對待他人。
認清自己的需要,懂得設下界線、抵抗壓力,與表達自己的意見及想法,就比較能在心靈上達到獨立與依賴的平衡。
讓我們學會,自在地給出愛與被愛。
* 【跟自己以及跟他人和好的練習】
生活中的瑣事繁多,外境的事物紛擾,常常能輕易地激起我們的情緒,讓我們覺得沮喪或不舒服。
一般而言,我們渴望心情的寧靜時刻,但,當負面情緒來時,該怎樣讓自己鬆綁?怎樣在糟糕的事件發生後,還能跟自己和好,還能啟動自我修復過程,重新幫自己贏回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我們常會過度的將焦點放在負面情緒上,很難跳脫,更遑論思考解決的策略;將困境放大檢視的人,常常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過度關注它或是想像它,自怨自艾,認為事情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了,認為自己只會越來越糟,沒有人會比自己更慘……
當有了這樣的想法時,請試著想想是否有問題不存在的時候,或是沒那麼嚴重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例外」。譬如,我們本來以為會發生一些無可挽回或是糟糕的事情,但最終這都只是我們的想像,那些事並沒有發生,或根本沒那麼嚴重。
我們可以試著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去覺察與探索這些「例外時刻」。像是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1.有沒有什麼時候,夫妻相處時,氣氛是不錯的,心情也很愉悅?
2.有什麼時候,平常只要一靠近就鬥嘴的姊弟,也能和樂的一起玩?
在「例外」中,試著找出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力量及資源,還有久違的平靜感覺。然後,我們還可以問問對方或自己,當時是怎麼做到的?強化這些正面的經驗及感受,幫助我們下次面對類似困境時,有跳脫慣性負面思考的機會。
有時候,不是困境消失了,而是我們心態的轉換,能夠接受它或是重新看待困擾我們的事件,一如,認知療法的背後哲學「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對於困境引起的負面情緒或思考,除了可以使用「例外」的技巧幫助自己外,我們還可以在與人互動時,改善溝通的模式,幫助彼此做有效溝通,進而減少因溝通不良引起的負面情緒波動。「我訊息」就是這樣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它的溝通公式是,
「當你很晚回來的時候」(描述事件)+
「我很擔心你是不是出事了!」(表達情緒與對事件做解讀)+
「我希望你下次確定要晚回來的時候,能打個電話或傳簡訊讓我知道!」(用客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要求)+
「這樣下次如果你又晚回來,而且沒吃飯,我才能先幫你準備!」(讓對方知道,照著我們的要求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增加對方執行要求的動機)
「我訊息」的重點,在於溝通時要同時講出「心情」與「事情」。有時候抱怨的內容流於心情的宣洩及指責,就算有討論事情,也變成是在翻舊帳,以至於到後來溝通的主軸都失焦了,也無益於解決事情。
溝通如果希望有效果,那話語中也要盡可能減少責怪。因為責怪常以「你」為主詞,容易引起對方的自我防衛,連帶也降低了溝通的效果;而溝通時,如能以「我」為主詞表達心情,也可以減少我們習慣性地責怪對方。
此外,在溝通時也要讓對方知道,我們的要求對他有什麼好處,一味的要求,通常效果不大。但,如果對方知道照著我們的要求做,會帶來什麼益處,通常比較願意多思考,則建議被採納的機率和執行要求的動機也會比較高。
良好的溝通,對我們的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有幫助。然後,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當外在事件對我們造成了比較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常能從其中,找到自己。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會讓我們有情緒,通常是因為我們在這事件當中,看到模糊的自己。
就好像是過去的「未竟事務」未解決,而現在的新事件,替我們將過去未完成的情緒做了連結,帶到現在來。因而,我們感覺到這事件跟自己有關,就容易引起情緒,這情緒,可能不只是因為當下事件,更有可能是過去的新仇舊恨,一併湧上來所致。
正因為人是如此容易受到情緒的綑綁,所以,我們更需要透過古人說的「修身養性」,來幫助自己解開那些不管是從原生家庭帶來的,還是自己後天養成的,甚或是被環境交互影響而來的禁錮。
生活中的各種考驗,會讓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做連結,進而影響我們。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反省、透過修正,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