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學力
一、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校學習和職場工作最大的差別是,在學校學生花錢繳學費學習,在職場是企業主花錢請員工做事。在學校學生是消費者,而在職場員工卻是生產者。因此,要能夠在職場中生存與發展,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競爭力中最重要的一環。
企業主雇用員工你來工作,絕不是只來做事情的,也絕不是只打卡上下班的,他是希望請你來幫助他解決企業經營上的各種問題。若是你能夠幫助企業主解決某項問題,幫公司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老闆便會付給你薪水以資報償。若是你能夠幫助企業主解決多項問題,幫公司賺得豐厚利潤,老闆便會認為你無可取代而付你較高的薪水,你也可趁此待價而沽和老闆討價還價,甚至跳巢到願意付給你更高薪資的公司,這時你便擁有高競爭力。
例如,你在某大賣場擔任專櫃營業員,你需要解決服務現場顧客的問題、處理問題顧客的問題、面對大量來客時提升服務速度的問題、減化銷售行政流程的問題、處理顧客特殊需要的問題(如尋找廁所或要求白開水)等。
若是你無法幫企業解決任何問題,就算你每天準時到班,老闆還是有可能隨時會找其他人來替代你,這時你便失業了,因為你在此時沒有競爭力。
企業正要找尋能夠解決問題的長才,並給予更重大的職責,甚至重金禮聘向各界挖角求才。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在學校中或生活中先行學習。因此,本書即行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本身。
能力(ability)是指能夠、有力量完成某件事務,這是「實力」的表現。能力就是一種實力,而能力是「操」出來的,是需要經常操練、學習才能獲得的一種實力。而在職場上所要求的解決問題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ability)【1-1】,即是在職場和生活環境中,合宜的認定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進而具體執行,以澈底解決問題的實力。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始這一段解決問題的能力之旅吧!坐穩了,「Let go!」
二、在各級學校中要學會的能力
在各級學校中要學會的能力(即學力),有明顯不同,若以「給他魚吃或是教他釣魚」為例【1-2】,可說明如下:
1.家居:給「魚」階段,即給一份餐點可吃飽。有如在家中多擺一雙筷子即可吃飽飯。這又有如個人接受社會輔導的送餐到府的餐點,得到的是飽餐一頓的便當。
2.職校:給「釣竿」階段,即探究會使用釣竿(fishing rod),足以勝任低階工作,有一份工作可供溫飽。這又有如個人到職業訓練所或職業學校學習各種訓練課程,得到一支釣竿、一份工作。
3.大學:給「好釣竿」階段,即探究更佳設計的釣竿,和使用釣竿更臻精熟。此時即強化現有工具,故學士稱為「bachelor」,即低階騎士或爵士之意。又大學的英文字母(university)是「宇宙+ity」之意,意指包羅萬象的學科。這又有如個人到大學中學習各種課程,得到做釣竿的技能,有能力做出好的釣竿,以轉職到更好的工作,這時需要有獨立思考、理性思辨的「學力」。
4.碩士:給「非釣竿」階段,即探究為什麼非要用釣竿來釣魚?可否用魚網或其他方法?此時即精進各種捕魚技能,故碩士稱為「master」,即專家之意。此有如個人讀碩士班研究魚群在哪裡(需求),捕魚方法有哪些(供給),他能夠開發出新的捕魚工具,到合適的地方捕魚。故研究的英文字母(research)是「再+尋找」的意思,這時需要創新思考、市場研究的學力,以進行再尋找的工程。
5.博士:給「非魚」階段,即探究為何非得要吃魚?能否有其他的選擇?此時即需創建自己的哲學思維,故稱博士為「Ph. D.」,Ph即哲學(philosophy)、D即學者(doctor)之意。這有如個人讀博士班研究為什麼一定要吃魚,何不改吃鳥肉,他能夠轉換問題的類型,探尋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案,這就需要創新思想理念,探索哲學思維的學力。
準此,在每個學習階段所要學習的事務即明顯各異,有識者需明察秋毫,謹慎行事為上。
三、從得「釣竿」到得「非釣竿」的能力
除少數能夠理解到「得非魚」的哲學家,或只知「得魚」的人以外,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得釣竿、得好釣竿、得非釣竿」之輩。 因此,本節特別深入討論以上三者的差異:
1.得釣竿
得釣竿的人,係在面對環境時,經由他人或自己界定問題後,他便直接提出所謂的解決方案,並能夠加以執行。此時即是在實際的事務層面,藉由個人經驗與單項技術,直接提出解案。得釣竿的人常是快速做出決策行動,此固然節省時間,但可能僅探討表面症狀徵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深入問題本身,自然難以提出有效解決方案,是為其限制。因此,得釣竿的人經常忙於事務性工作,難以勝任中高階管理性職務,也自然較難爭取到較高的薪資。
2.得好釣竿
得好釣竿的人,情況稍好,即在面對環境時,他能經由適當解讀環境以界定問題,再藉由統整經驗法則或應用知識,提出數種的解決方案,並且能夠精進上述解決方案的執行能力。因此,得好釣竿的人,即是在實務層面業已做到純熟幹練,能夠把事情做對得十分有效率。惟很可能會落入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從了解事情運作的本相,較難由理論層面探索問題背後的真實需求,探索問題的核心,是為其限制。
3.得非釣竿
至於得非釣竿的人,則是更上層樓。即在面對環境壓力時,他能經由適當解讀環境以界定真正問題,進而界定問題背後的相關課題,並將實際的課題,轉換至理論層面,透過相關理論、定律或邏輯,逐步推論以認定真實需求, 最後再據以提出解決方案,並且落實執行。得非釣竿的過程固然較為耗時費力,但卻能夠精準認定需求和提出正確解決方案,進而落實執行方案,是為優點。因此,能夠得非釣竿的人,即是能在理論層面與實務層面純熟飛躍,悠遊其間,故能夠勝任中高階的管理職位,進而獲得較高的薪資水平。
以上「得釣竿、得好釣竿、得非釣竿」的差別,即為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下指標。其自然會影響一個人看事情的深度和廣度,以及能否具體有效的提出解決方案。
四、你得到的是「學歷」還是「學力」
在當今社會中,一項關鍵的問題是,你是得到「學歷」?還是得到「學力」?
1.學歷:學歷(educational level)指各級學校頒發的文憑,代表完成此一階段的學習,做為獲得某些學問的憑證。
2.學力:學力(learning attainment)指學會解決問題,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在職場工作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上最為需要的能力。
一般人在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所受教育十六年的學習中,到底是最後只獲得一張大學文憑,還是獲得十六年的學力,能夠面對現實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的各種考驗,解決各種問題,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甚至有人讀到研究所多兩年的碩士學習,四年的博士學習,這六年間若依然只是最終獲得一張博士文憑,而無法為企業界所用,對照台灣博士滿街跑,畢業就失業,那真的會是一場十分可怕的惡夢。
進一步言,「學歷」或是「學力」的差別,在於面對實際問題時,兩者的對策會有明顯的區別,說明如下:
1.學歷:「學歷」先生會先向那張文憑膜拜,然後雙手一攤,說這是現有「環境」下的自然結果,而只能憑直覺提出所謂的解決方案,結果則是聽天由命。當然,以上只是虛假學歷者的場景,若是具備真實學歷者必然有其真實學力,此無庸廢言。
2.學力:「學力」先生則是會先思索此一實際「問題」的本身,從中發現若干蛛絲馬跡的線索,再回到問題背後所蘊含的學術理論意涵,從其中找到各樣的因果關係,藉此尋求其背後的「需求」,繼而在由需求推演出解決的「方案」,此為第一循環的思考。
然後,「學力」先生繼續進行第二循環的思考,即「執行」此方案,探究方案的認知「刺激」與行為「反應」,並和問題背後的目標或期望相互對照,藉以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同時也和最後的「結果」影響相互呼應。
五、問題解決的能力:EBR架構
學習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從檢視環境、解決問題到產生影響的過程,即「EBR架構」,它包括三個單字,其英文的開頭字母分別為「E」、「B」、「R」:
1. (E):E指環境(environment),即個人身處現實環境之中,為基本的前提要件,其關鍵字為「事件」,因為環境即是由許多個事件所組成,此即本書第三章的內容。
2. (B):B指黑箱(black box),即檢視環境、提出方案、執行方案以解決問題。黑箱即是個人或企業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質內涵,此即本書第四章至第九章的內容。
3. (R):R指結果(result),即產生與他人不同的結果,是為解決問題能力高低的檢驗指標,其關鍵字為「命運」,因為結果即是影響力的延伸,並組成個人與國家社會的終極命運,此即本書第十章的內容。
以下繼續說明「黑箱」(B)的內容。
前述的「黑箱(B)」,包括兩個循環,即第一循環的提出方案,以及第二循環的執行方案,共同形成兩個迴圈,藉以完成解決問題,說明如下:
1.第一循環的「提出方案」:此時即是管理中的規劃層面,指藉由界定問題、認定需求、提出方案的三個步驟,完成方案的提出作業。經由此一步驟,重點在於提出一實務可行的操作方案,從而個人或企業能夠經由理性的大腦認知活動,推演出合宜的管理方案。
2.第二循環的「執行方案」:此時即是管理中的執行層面,指藉由執行方案、刺激目標對象、形成反應的三個步驟,完成方案的執行作業。經由此一步驟,重點在於具體落實此項操作方案,從而個人或企業能夠具體投入資源,克服反對抗拒,達成既定目標。
六、從問題到提出方案:第一循環
從問題到提出方案即第一循環,即所謂的問題形成到方案形成,或第一圈的「O-P-I」,包括以下各項:
1.問題(problem):問題即為實際環境與主事者目標的落差,即心想與事成之間的距離。此時的關鍵字為「解讀」,因為問題可大可小,類型各異,端在於當事人的解讀。此為OPI結構的目標(O:objective)部分。
2.需求(need):需求即為個人關切與重視的焦點,即據此形成討論的焦點課題(issue)。此時的關鍵字為「價值」,因為此時與當事人的價值觀密切相關,而為OPI結構的計畫(P:plan)部分。
3.方案(alternatives):方案即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據此形成管理對案(treatment)。此時關鍵字為「信念」,因為此時的方案有賴當事人以其信念發動,感召他人採取行動。為OPI結構的意圖(I:intention)部分。
第一圈中的「O-P-I」結構,其意義解說如下:
1. O:O指目標(objective),此時係基於當事人對於內在目標的期望,於是生成外在的問題(problem),即本書第四章的內容。
2. P:P指計畫(plan),此時係基於當事人對於內在計畫或期望的達成欲望,故生成外在的需求(demand),即本書第五章的內容。
3. I:I指意圖(intention),此時係基於當事人對於內在意圖的期許,於是生成外在的方案(alternatives),即本書第六章的內容。
七、從執行方案到反應:第二循環
從執行方案到反應即第二循環,即所謂的執行方案到產生行為,指第二圈的「I-P-O」,包括以下各項:
1.執行(execute):執行即為管理方案的具體施行,即據此使管理對案成真。此時的關鍵字為「思維」,因為當事人即努力構思完成方案,而為IPO結構的投入(I:input)部分。
2.刺激(stimulate):刺激即為方案執行後,對相關人事物的刺激情形。此時的關鍵字則為「認知與態度」,因為當事人必然因著感官上的感知而有所回應,此為IPO結構的過程(P:process)部分。
3.反應(response):反應即為個體受刺激後,所生成的連帶反應。此時的關鍵字為「行為、習慣與個性」, 此代表當事人的回應刺激的情形,而為IPO結構的產出(O:output)部分。
至於第二圈的「I-P-O」結構,其意義解說如下:
1. I:I指投入(input),此時係基於對於方案的投入資源,於是生成外在的方案執行(execute),即本書第七章的內容。
2. P:P指過程(process),此時係基於對於方案的過程活動,於是生成外在的認知刺激(stimulus),即本書第八章的內容。
3. O:O指產出(output),此時係基於對於方案的產出情形,於是生成外在的行為反應(response),即本書第九章的內容。
【三國漫步之一】劉備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自從和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共同討伐黃巾賊後,陸續投靠曹操、袁術、公孫讚、呂布、袁紹等將領,後來在荊州地區投靠劉表,哀嘆自十八歲離家討賊後,歷經近二十年歲月,六度轉換主子(有如今日的轉換六家公司,換六份工作),戎馬半生卻仍無半寸土地供安身立命(有如今日的月光族一事無成),顛沛流離而且復興漢室仍遙遙無期,功業未成。
劉備在尋找方向時常流於直覺,未能深思熟慮,謀定後動,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即學習力明顯不足。直到荊州後才學會深刻反省,看清問題,自覺不足,真實需求浮現。方有後續的訪賢求才之舉,得遇異人水鏡先生指點迷津:團隊中缺少運籌帷幄之士。後來水鏡先生推荐徐庶(徐士元),徐庶本想投效劉備,但由於徐庶母親被曹操軟禁在許昌,徐庶遂不得不改前往許昌。
徐庶在臨行前向劉備舉荐諸葛孔明,徐庶推薦諸葛孔明,謙稱他和孔明之間的能力差距甚遠,猶如微弱晨星對上皓然明月。劉備在退無可退之際,願意三顧茅廬,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下,終於敦請諸葛孔明下山相助,後來劉備歷經赤壁之戰後方能占據荊州、湖南及四川等地,開始自立門戶(有如創業有成)。
註釋
﹝1-1﹞有關解決問題的能力,敬請參閱:伍學經、顏斯華譯(民93),《問題分析與決策:經理人KT式理性思考法》,查理斯凱‧普納、班傑明‧崔果著,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1-2﹞有關學校各階段中要學會的事,敬請參閱:翟本喬(民104),《創新是一種態度》,台北市:商周出版。
一、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校學習和職場工作最大的差別是,在學校學生花錢繳學費學習,在職場是企業主花錢請員工做事。在學校學生是消費者,而在職場員工卻是生產者。因此,要能夠在職場中生存與發展,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競爭力中最重要的一環。
企業主雇用員工你來工作,絕不是只來做事情的,也絕不是只打卡上下班的,他是希望請你來幫助他解決企業經營上的各種問題。若是你能夠幫助企業主解決某項問題,幫公司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老闆便會付給你薪水以資報償。若是你能夠幫助企業主解決多項問題,幫公司賺得豐厚利潤,老闆便會認為你無可取代而付你較高的薪水,你也可趁此待價而沽和老闆討價還價,甚至跳巢到願意付給你更高薪資的公司,這時你便擁有高競爭力。
例如,你在某大賣場擔任專櫃營業員,你需要解決服務現場顧客的問題、處理問題顧客的問題、面對大量來客時提升服務速度的問題、減化銷售行政流程的問題、處理顧客特殊需要的問題(如尋找廁所或要求白開水)等。
若是你無法幫企業解決任何問題,就算你每天準時到班,老闆還是有可能隨時會找其他人來替代你,這時你便失業了,因為你在此時沒有競爭力。
企業正要找尋能夠解決問題的長才,並給予更重大的職責,甚至重金禮聘向各界挖角求才。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在學校中或生活中先行學習。因此,本書即行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本身。
能力(ability)是指能夠、有力量完成某件事務,這是「實力」的表現。能力就是一種實力,而能力是「操」出來的,是需要經常操練、學習才能獲得的一種實力。而在職場上所要求的解決問題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ability)【1-1】,即是在職場和生活環境中,合宜的認定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進而具體執行,以澈底解決問題的實力。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始這一段解決問題的能力之旅吧!坐穩了,「Let go!」
二、在各級學校中要學會的能力
在各級學校中要學會的能力(即學力),有明顯不同,若以「給他魚吃或是教他釣魚」為例【1-2】,可說明如下:
1.家居:給「魚」階段,即給一份餐點可吃飽。有如在家中多擺一雙筷子即可吃飽飯。這又有如個人接受社會輔導的送餐到府的餐點,得到的是飽餐一頓的便當。
2.職校:給「釣竿」階段,即探究會使用釣竿(fishing rod),足以勝任低階工作,有一份工作可供溫飽。這又有如個人到職業訓練所或職業學校學習各種訓練課程,得到一支釣竿、一份工作。
3.大學:給「好釣竿」階段,即探究更佳設計的釣竿,和使用釣竿更臻精熟。此時即強化現有工具,故學士稱為「bachelor」,即低階騎士或爵士之意。又大學的英文字母(university)是「宇宙+ity」之意,意指包羅萬象的學科。這又有如個人到大學中學習各種課程,得到做釣竿的技能,有能力做出好的釣竿,以轉職到更好的工作,這時需要有獨立思考、理性思辨的「學力」。
4.碩士:給「非釣竿」階段,即探究為什麼非要用釣竿來釣魚?可否用魚網或其他方法?此時即精進各種捕魚技能,故碩士稱為「master」,即專家之意。此有如個人讀碩士班研究魚群在哪裡(需求),捕魚方法有哪些(供給),他能夠開發出新的捕魚工具,到合適的地方捕魚。故研究的英文字母(research)是「再+尋找」的意思,這時需要創新思考、市場研究的學力,以進行再尋找的工程。
5.博士:給「非魚」階段,即探究為何非得要吃魚?能否有其他的選擇?此時即需創建自己的哲學思維,故稱博士為「Ph. D.」,Ph即哲學(philosophy)、D即學者(doctor)之意。這有如個人讀博士班研究為什麼一定要吃魚,何不改吃鳥肉,他能夠轉換問題的類型,探尋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案,這就需要創新思想理念,探索哲學思維的學力。
準此,在每個學習階段所要學習的事務即明顯各異,有識者需明察秋毫,謹慎行事為上。
三、從得「釣竿」到得「非釣竿」的能力
除少數能夠理解到「得非魚」的哲學家,或只知「得魚」的人以外,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得釣竿、得好釣竿、得非釣竿」之輩。 因此,本節特別深入討論以上三者的差異:
1.得釣竿
得釣竿的人,係在面對環境時,經由他人或自己界定問題後,他便直接提出所謂的解決方案,並能夠加以執行。此時即是在實際的事務層面,藉由個人經驗與單項技術,直接提出解案。得釣竿的人常是快速做出決策行動,此固然節省時間,但可能僅探討表面症狀徵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深入問題本身,自然難以提出有效解決方案,是為其限制。因此,得釣竿的人經常忙於事務性工作,難以勝任中高階管理性職務,也自然較難爭取到較高的薪資。
2.得好釣竿
得好釣竿的人,情況稍好,即在面對環境時,他能經由適當解讀環境以界定問題,再藉由統整經驗法則或應用知識,提出數種的解決方案,並且能夠精進上述解決方案的執行能力。因此,得好釣竿的人,即是在實務層面業已做到純熟幹練,能夠把事情做對得十分有效率。惟很可能會落入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從了解事情運作的本相,較難由理論層面探索問題背後的真實需求,探索問題的核心,是為其限制。
3.得非釣竿
至於得非釣竿的人,則是更上層樓。即在面對環境壓力時,他能經由適當解讀環境以界定真正問題,進而界定問題背後的相關課題,並將實際的課題,轉換至理論層面,透過相關理論、定律或邏輯,逐步推論以認定真實需求, 最後再據以提出解決方案,並且落實執行。得非釣竿的過程固然較為耗時費力,但卻能夠精準認定需求和提出正確解決方案,進而落實執行方案,是為優點。因此,能夠得非釣竿的人,即是能在理論層面與實務層面純熟飛躍,悠遊其間,故能夠勝任中高階的管理職位,進而獲得較高的薪資水平。
以上「得釣竿、得好釣竿、得非釣竿」的差別,即為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下指標。其自然會影響一個人看事情的深度和廣度,以及能否具體有效的提出解決方案。
四、你得到的是「學歷」還是「學力」
在當今社會中,一項關鍵的問題是,你是得到「學歷」?還是得到「學力」?
1.學歷:學歷(educational level)指各級學校頒發的文憑,代表完成此一階段的學習,做為獲得某些學問的憑證。
2.學力:學力(learning attainment)指學會解決問題,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在職場工作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上最為需要的能力。
一般人在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所受教育十六年的學習中,到底是最後只獲得一張大學文憑,還是獲得十六年的學力,能夠面對現實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的各種考驗,解決各種問題,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甚至有人讀到研究所多兩年的碩士學習,四年的博士學習,這六年間若依然只是最終獲得一張博士文憑,而無法為企業界所用,對照台灣博士滿街跑,畢業就失業,那真的會是一場十分可怕的惡夢。
進一步言,「學歷」或是「學力」的差別,在於面對實際問題時,兩者的對策會有明顯的區別,說明如下:
1.學歷:「學歷」先生會先向那張文憑膜拜,然後雙手一攤,說這是現有「環境」下的自然結果,而只能憑直覺提出所謂的解決方案,結果則是聽天由命。當然,以上只是虛假學歷者的場景,若是具備真實學歷者必然有其真實學力,此無庸廢言。
2.學力:「學力」先生則是會先思索此一實際「問題」的本身,從中發現若干蛛絲馬跡的線索,再回到問題背後所蘊含的學術理論意涵,從其中找到各樣的因果關係,藉此尋求其背後的「需求」,繼而在由需求推演出解決的「方案」,此為第一循環的思考。
然後,「學力」先生繼續進行第二循環的思考,即「執行」此方案,探究方案的認知「刺激」與行為「反應」,並和問題背後的目標或期望相互對照,藉以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同時也和最後的「結果」影響相互呼應。
五、問題解決的能力:EBR架構
學習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從檢視環境、解決問題到產生影響的過程,即「EBR架構」,它包括三個單字,其英文的開頭字母分別為「E」、「B」、「R」:
1. (E):E指環境(environment),即個人身處現實環境之中,為基本的前提要件,其關鍵字為「事件」,因為環境即是由許多個事件所組成,此即本書第三章的內容。
2. (B):B指黑箱(black box),即檢視環境、提出方案、執行方案以解決問題。黑箱即是個人或企業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質內涵,此即本書第四章至第九章的內容。
3. (R):R指結果(result),即產生與他人不同的結果,是為解決問題能力高低的檢驗指標,其關鍵字為「命運」,因為結果即是影響力的延伸,並組成個人與國家社會的終極命運,此即本書第十章的內容。
以下繼續說明「黑箱」(B)的內容。
前述的「黑箱(B)」,包括兩個循環,即第一循環的提出方案,以及第二循環的執行方案,共同形成兩個迴圈,藉以完成解決問題,說明如下:
1.第一循環的「提出方案」:此時即是管理中的規劃層面,指藉由界定問題、認定需求、提出方案的三個步驟,完成方案的提出作業。經由此一步驟,重點在於提出一實務可行的操作方案,從而個人或企業能夠經由理性的大腦認知活動,推演出合宜的管理方案。
2.第二循環的「執行方案」:此時即是管理中的執行層面,指藉由執行方案、刺激目標對象、形成反應的三個步驟,完成方案的執行作業。經由此一步驟,重點在於具體落實此項操作方案,從而個人或企業能夠具體投入資源,克服反對抗拒,達成既定目標。
六、從問題到提出方案:第一循環
從問題到提出方案即第一循環,即所謂的問題形成到方案形成,或第一圈的「O-P-I」,包括以下各項:
1.問題(problem):問題即為實際環境與主事者目標的落差,即心想與事成之間的距離。此時的關鍵字為「解讀」,因為問題可大可小,類型各異,端在於當事人的解讀。此為OPI結構的目標(O:objective)部分。
2.需求(need):需求即為個人關切與重視的焦點,即據此形成討論的焦點課題(issue)。此時的關鍵字為「價值」,因為此時與當事人的價值觀密切相關,而為OPI結構的計畫(P:plan)部分。
3.方案(alternatives):方案即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據此形成管理對案(treatment)。此時關鍵字為「信念」,因為此時的方案有賴當事人以其信念發動,感召他人採取行動。為OPI結構的意圖(I:intention)部分。
第一圈中的「O-P-I」結構,其意義解說如下:
1. O:O指目標(objective),此時係基於當事人對於內在目標的期望,於是生成外在的問題(problem),即本書第四章的內容。
2. P:P指計畫(plan),此時係基於當事人對於內在計畫或期望的達成欲望,故生成外在的需求(demand),即本書第五章的內容。
3. I:I指意圖(intention),此時係基於當事人對於內在意圖的期許,於是生成外在的方案(alternatives),即本書第六章的內容。
七、從執行方案到反應:第二循環
從執行方案到反應即第二循環,即所謂的執行方案到產生行為,指第二圈的「I-P-O」,包括以下各項:
1.執行(execute):執行即為管理方案的具體施行,即據此使管理對案成真。此時的關鍵字為「思維」,因為當事人即努力構思完成方案,而為IPO結構的投入(I:input)部分。
2.刺激(stimulate):刺激即為方案執行後,對相關人事物的刺激情形。此時的關鍵字則為「認知與態度」,因為當事人必然因著感官上的感知而有所回應,此為IPO結構的過程(P:process)部分。
3.反應(response):反應即為個體受刺激後,所生成的連帶反應。此時的關鍵字為「行為、習慣與個性」, 此代表當事人的回應刺激的情形,而為IPO結構的產出(O:output)部分。
至於第二圈的「I-P-O」結構,其意義解說如下:
1. I:I指投入(input),此時係基於對於方案的投入資源,於是生成外在的方案執行(execute),即本書第七章的內容。
2. P:P指過程(process),此時係基於對於方案的過程活動,於是生成外在的認知刺激(stimulus),即本書第八章的內容。
3. O:O指產出(output),此時係基於對於方案的產出情形,於是生成外在的行為反應(response),即本書第九章的內容。
【三國漫步之一】劉備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自從和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共同討伐黃巾賊後,陸續投靠曹操、袁術、公孫讚、呂布、袁紹等將領,後來在荊州地區投靠劉表,哀嘆自十八歲離家討賊後,歷經近二十年歲月,六度轉換主子(有如今日的轉換六家公司,換六份工作),戎馬半生卻仍無半寸土地供安身立命(有如今日的月光族一事無成),顛沛流離而且復興漢室仍遙遙無期,功業未成。
劉備在尋找方向時常流於直覺,未能深思熟慮,謀定後動,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即學習力明顯不足。直到荊州後才學會深刻反省,看清問題,自覺不足,真實需求浮現。方有後續的訪賢求才之舉,得遇異人水鏡先生指點迷津:團隊中缺少運籌帷幄之士。後來水鏡先生推荐徐庶(徐士元),徐庶本想投效劉備,但由於徐庶母親被曹操軟禁在許昌,徐庶遂不得不改前往許昌。
徐庶在臨行前向劉備舉荐諸葛孔明,徐庶推薦諸葛孔明,謙稱他和孔明之間的能力差距甚遠,猶如微弱晨星對上皓然明月。劉備在退無可退之際,願意三顧茅廬,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下,終於敦請諸葛孔明下山相助,後來劉備歷經赤壁之戰後方能占據荊州、湖南及四川等地,開始自立門戶(有如創業有成)。
註釋
﹝1-1﹞有關解決問題的能力,敬請參閱:伍學經、顏斯華譯(民93),《問題分析與決策:經理人KT式理性思考法》,查理斯凱‧普納、班傑明‧崔果著,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1-2﹞有關學校各階段中要學會的事,敬請參閱:翟本喬(民104),《創新是一種態度》,台北市: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