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記憶術」的絕招:順序與關連性是學習重點
期中或期末考試近在眼前,或是為了準備快到的入學考試而緊鑼密鼓,然而要記的內容實在太多讓人疲憊不堪,一時提不起動力來唸書……,像這樣的經驗,大家應該都曾經有過。
如此大量的記憶內容,真的能夠毫無混亂地放到有限的頭腦裡嗎?想到這點就會讓人覺得不安。這種時候,你會特別希望有絕招密技,可以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些數量。
其實,這要求並非辦不到。
首先,不能被需要記憶內容的數量給嚇到了。數量越多,相對地能產生更多數量的關連性,整理之後還會找到新的意義。這正是因為數量多,才更有助於記憶的「大量記憶術」。
舉例來說,在記英文單字時,比起只記一個單字,把這個單字的語源、相對詞、類似詞、名詞形態、形容詞形態、副詞形態等相關的一整群字眼都納進來記 憶,不但記起來快,也會更正確。
況且,統整起來記的關連事項,即使內容較多也沒關係。記憶是很奇特的,越是和其他記憶內容切割開來單獨記,反而越不容易記得住。
記憶大量內容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別讓記憶混在一起」。短時間內要把很多雷同的內容塞進腦袋裡,內容彼此間會產生混亂,當需要回想時很容易弄不清楚哪 個是哪個。就像畢業旅行時,一天內走遍京都市內的寺廟,過後在回想時,寺與寺的印象往往重疊在一起,根本搞不清楚哪間寺廟有什麼樣的特色。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必須自行在記憶的方法上下功夫。即使用同樣的時間學習,中途還是要安排休息的時間,或是不接著學習性質相近的其他科目,這些都是為了避免記憶混亂而做的準備。最重要的是,數量眾多的記憶素材,該用什麼 順序?怎麼樣去記憶的效果最好?如何最能讓記憶在腦子裡生根?
記憶術第39招:熬夜苦讀,記憶變成漏水的桶子
沒做好準備的考試前晚,片刻的時間都很寶貴,連睡覺都覺得有些罪惡感。為了多記住一句或一頁內容,在書桌前努力直到天都要亮了,早飯也是隨便打發後就出了門。
但是熬夜這件事,跟熬夜本人的意志無關,反倒會對記憶造成不好的結果。好不容易記住的內容,因為一夜沒睡,而一片片地從腦子裡掉出去,忘個精光。透過心理學的實驗,我們得知會有這樣的結果。 這項實驗的結果顯示:學習後立刻睡覺的情況下,在進入睡眠的兩小時內記憶會減少,之後則不再減少;而不睡覺的情況下,記憶會持續減少,經過八小時後依舊會有急遽減少的情形。
唸完書後,什麼都不想地去睡覺,進入睡眠後最初的兩小時裡記憶會減少,之後由於有睡眠這堵厚牆擋著,記憶得以保持住。當睡醒時,約有八成的記憶會處在待用的狀態下等著被召喚,這其中是睡眠對記憶有某種程度的整理與定著作用的功效;相對地,連一會兒都沒睡的情況下,記憶就像水從破洞的桶子裡漏出一樣,持續不停地減少。
深夜醒著的時候,不管在多麼安靜的房間裡,依舊有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進入腦中。若是聽著深夜的廣播節目,受到的刺激就更大了。這些刺激會抑制先前累 積的記憶,當記憶被各種刺激埋沒後,最終只會被忘記。
依此來說,就得好好思考持續到深夜的學習,效率究竟如何。好不容易記了一堆內容,卻可能變得像完全沒看過一樣。記住十件事,卻因為沒睡而只剩下兩件;若只花一半時間記住五件事,睡醒後卻還能記住四件。後者的作法顯然才是效率較 佳的考前衝刺方法。
任何人在考試前一晚多少都會覺得興奮或不安,若因為擔心而睡不著時,就邊暗示自己「睡眠有助於記憶,光睡覺就能睡贏別人」邊試著入眠,這也是個好方法。至少你已經知道,熬半夜比熬一整夜對考試更有正面的效果。
記憶術第60招:「一分閱讀+四分暗記」科學證實最有效
在心裡默念的「暗記」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差。學習英文,年紀越長的人進展得越慢,暗記能力的降低是原因之一。
直到如今,我對中學時的通學路上,暗記的英語文章還可以回想起來,這對我現在寫文章時,發揮了不知多少的作用。像這樣在年輕時進行的暗記,假如不僅僅是機械式地死背,而是邊理解其內容與意義來記憶,不只是能符合當下的需求,更能將知識長久地化為自己的一部份。當然,在考試時往往沒有任何提示或線索,得直接回想起來,若能藉由暗記讓內容定著於大腦的話,肯定能夠派上用場。 至於暗記要以什麼方式進行才好?有位以研究學習心理及記憶而聞名的學者蓋茲,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以九分鐘為限來記憶十六個無意義的字串,並分為九分鐘內只進行閱讀的群組、以五分之三的時間閱讀及五分之二時間暗記的群組、以五分之二時間閱讀及五分之三時間暗記的群組,以及用五分之一的時間閱讀及五分之四時間暗記的群組,分別調查各自最後的記憶狀況。
結果顯示,暗記的時間分配越久,記憶量增加得越多。第一組以全部時間閱讀的情況下,之後記住的內容約有三十五%。而最後一組以五分之四時間來暗記的情況下,記住的內容約有七十四%,是第一組的兩倍之多。
不僅如此,實驗結束四個小時後再次調查,以全部時間閱讀的群組只記得十五%的內容,以五分之四時間暗記的群組則記得四十八%,也就是還有將近一半的內容都留在記憶裡。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兩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由此可知,分配較多的時間在暗記上,不僅能增加記憶的量,更有助於長久保持記憶的內容。依據蓋茲的實驗結果,若「閱讀時間為一,暗記為四」,會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比例。在暗記時或許會有人覺得:「背本國語言的文章就簡單,換成背英語文章的話就不行了。」這是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其實英文有著獨特的語調及韻律,只要能多重複暗記幾次,會意外地發現很好記。
記憶術第75招:「明明記得卻想不起來」時,怎麼辦?
當要記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一四九二年的年份時,通常會把這個數字跟哥倫布或是美洲大陸給連結起來。
而說到德川吉宗時,便會浮現他是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的記憶,這個人名所代表的意義、內容都會一一出現。這就是記憶法的原理,當理解意義內容後,就能連結起來一起記住。如果能夠想起:「這個人名,中間字的筆畫似乎較少、顯得空空地」,那就能判斷出應該不是「綱」這個筆畫較多的字了。在記憶過程裡,映烙在眼底裡的印象,也能成為沒有辦法時的辦法,而派上用場。
數字或文字,除去意義就只是以幾何圖形呈現的單純符號。這一點只要想想幼兒最初對文字開始產生興趣時,是從形狀相關的部份開始記起,就很容易明白了。滿一歲之後,會開始注意到三角形或四角形的差別,接著就會以「1、2、3……」這樣的形態,開啟對數字的記憶,而不是直接連結到「一個、兩個、三個」的這種從意義上理解的數字觀念。認識形狀,很明顯地會先於認識觀念。
從「形狀」開始記起的方式,在人類的感知發展進程裡,屬於初期的階段,但這種方式,能讓記憶紮根在腦子裡的更深處,連想忘記都不太容易。
舉例來說,學會「little」這個英文單字,應該沒有人會寫成「rittle」。因為單字是由個頭高的「l」開始、而中間又有兩個「r」並列,這形狀已經烙印在心裡。只要不是單從一個個字母去記,而是同時記住單字整體形狀,就絕對不會搞錯。
記憶術第77招:用「大紙」畫出關聯表,能刻畫在大腦
在考試時,難保不會發生怎麼都想不出答案的窘境,此時若試想這段內容是寫在左頁或右頁上,接著想「在右頁上頭,照片下方一點點的位置,那邊寫的是……」,如此以空間位置為線索來讓沉睡的記憶復甦,正是人類對於空間有著敏銳感覺的證據。
有種方法可以將這個特性應用在記憶方面。將全部重要事項的相互關連,以圖形顯示在一張夠大的紙上,就能把剛剛言及的特性用在記憶上。以縱軸及橫軸為中心,透過斜線、曲線或破折線連結各種事項,或用顏色強調差異等等。
將這張紙貼在牆上、鋪在地上,把它當成圖形,就像要直接刻在腦袋上似地記住。接著閉上眼睛,確認一下是否浮現全體的形狀。經過再三重複,會發現即使閉上眼睛,仍然能清楚地「看到」這一大張紙的整體,這就代表這些資訊已經成功地被空間化了。
記憶術第81招:插圖+貼紙,喚回記憶的絕佳線索
回想忘記的事物時,竅門在於不直接回想事物本身,而是找出有助於回想的線索。已經記住的事物,並不是單獨地被記住的,而會與其他各種事物有著關連,只要找出這些關連事物中的一個,就有可能藉此回想起來。 猶如電影裡出場的警官,在兇案現場撿起一根毛髮,而成為破案線索的場景一樣,記憶的線索,就好比這一根毛髮。
什麼能做為有力線索呢?例如本書七十七頁提過的書或筆記上的空間關係就是其中之一。是寫在左頁?還是右頁?在右頁的話是在右上或右下處?能找出這樣的線索,很快就能回想起忘掉的內容。其他像課本或參考書上的標題或字型、底線等等,沿著線索一項項地找下去,最終到達目標時的喜悅將難以言喻。
另外,在記憶時,留意頁面的插圖或照片,也能成為需要回想時的絕佳線索。 打開描寫昭和初期(昭和元年為西元一九二六年)的書本,看看書裡照片上的人物造型,能感受到當時的氛圍,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時期似地。一旦將來需要回想書中的內容時,此刻所感受到的氛圍,便能成為回想的線索。
歷史科目也一樣。課本上描繪的平重盛及後鳥羽上皇兩人的畫像,兩人戴著的帽子形狀不同。曾有學生因為想起平重盛的帽子位於前方,才答對了此題。
人可以說是視覺的動物,對空間上的位置關係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特別是人的腦袋能自行賦予垂直、水平、左右、上下、斜上斜下等代表性的位置關係。我曾經因為想起染在書頁上的墨漬,而記得寫在旁邊的內容,這也是因為在無意識間,位置關係資訊進入腦袋裡了。
若能夠在記憶時,善加利用這種意識作用,對於要重現記憶內容會很有幫助。 買些自己喜歡的動漫角色或偶像明星的貼紙,貼在欲記憶頁面的重要位置,也會很有效果。貼紙的圖案,能與記憶的內容一起刻在腦子裡,當回想時,圖案就能成為線索,成為鮮明的記憶而容易被喚回。
記憶術第92招:多科目共用一本筆記,可避免「記憶飽和」
國高中生的筆記本,多數都是依不同科目而分別使用。即使只是抄寫老師上課時的內容也沒關係,當在整理知識、進行複習或記憶時,運用的方法應該要更有彈性些,才能發揮出讓記憶確實的「確憶術」功效。
記憶這東西很麻煩,當腦子裡匯集了表面類似的內容,或是外觀相異、性質相同的內容時,會出現記憶間產生融合、同化、互相吸收或埋沒的現象,心理學上稱此為「重疊效果」。好不容易才記住卻想不起來,這樣的記憶一點意義都沒有。 頁數 6/6
想要有意識地防止這種重疊效果,有一種方法可以推薦,就是把同一本筆記或單字本,運用在多個科目上。例如,單字本的第一到十頁是英文單字;第十一到二十頁放著數學公式;第二十一到三十頁則是社會科的背誦事項……各科目都有,而顯得更加豐富。
反之,若一頁一頁地翻過去,滿滿的都是英文單字、音標、字義的組合,光看到就很想嘆氣吧。即使可以忍受單調來背單字,卻很可能會因為重疊效果的關係,使得記憶模糊,花費了時間卻效果不彰。
這種多科目的「記憶用筆記」,可以避免「心理的飽和狀態」,也就是在重複 進行同樣的行為過程中,喪失了達成目標的欲望,導致人們失去集中力的原因正在於此。若筆記上的內容能有些不同的變化,接觸到不同內容能帶來新的能量,讓人重新獲得衝勁。
記憶術第101招:學習後九個小時內,是複習的黃金時間
當要記的內容堆積如山、讀書的進度緩慢時,我們常會在記住之後直接往接下來的內容前進。雖然知道反覆去記憶是很重要的步驟,很多人還是會覺得應該先唸過一遍,再回來唸第二、第三遍就好了。
認為幾個小時、幾天之後再來複習也沒關係的人,出乎意料地多。若真的這麼做,好不容易付出心血去記的工夫,恐怕都付諸流水了。同樣是複習,但在最初學習完與經過不同時間才進行複習,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在本書一○五頁提過的艾賓豪斯實驗就顯示出,人類的記憶一般可分為容易忘記跟不容易忘記,容易忘掉的記憶佔全體三分之二。記過一次而不再重複記憶者,大概在九個小時內就會忘掉;剩下的三分之一大概經過一天或數天的周期,也會陸續消逝。
同樣要複習的話,與其重記已經忘個精光的內容,不如在還存有輪廓時做補充加強、讓它重生,從效率上來看,後者明顯地要好上許多。
依此來推算,如果是記憶裡最容易忘掉的部份,在多少還存有影子的九小時之內進行複習,比起在五天、十天後要花一個小時來複習,前者只需十分鐘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反過來說,像在學習完半小時或一小時後就立刻進行的複習,因為忘掉的比率還不高,發揮不了補強的功能。
期中或期末考試近在眼前,或是為了準備快到的入學考試而緊鑼密鼓,然而要記的內容實在太多讓人疲憊不堪,一時提不起動力來唸書……,像這樣的經驗,大家應該都曾經有過。
如此大量的記憶內容,真的能夠毫無混亂地放到有限的頭腦裡嗎?想到這點就會讓人覺得不安。這種時候,你會特別希望有絕招密技,可以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些數量。
其實,這要求並非辦不到。
首先,不能被需要記憶內容的數量給嚇到了。數量越多,相對地能產生更多數量的關連性,整理之後還會找到新的意義。這正是因為數量多,才更有助於記憶的「大量記憶術」。
舉例來說,在記英文單字時,比起只記一個單字,把這個單字的語源、相對詞、類似詞、名詞形態、形容詞形態、副詞形態等相關的一整群字眼都納進來記 憶,不但記起來快,也會更正確。
況且,統整起來記的關連事項,即使內容較多也沒關係。記憶是很奇特的,越是和其他記憶內容切割開來單獨記,反而越不容易記得住。
記憶大量內容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別讓記憶混在一起」。短時間內要把很多雷同的內容塞進腦袋裡,內容彼此間會產生混亂,當需要回想時很容易弄不清楚哪 個是哪個。就像畢業旅行時,一天內走遍京都市內的寺廟,過後在回想時,寺與寺的印象往往重疊在一起,根本搞不清楚哪間寺廟有什麼樣的特色。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必須自行在記憶的方法上下功夫。即使用同樣的時間學習,中途還是要安排休息的時間,或是不接著學習性質相近的其他科目,這些都是為了避免記憶混亂而做的準備。最重要的是,數量眾多的記憶素材,該用什麼 順序?怎麼樣去記憶的效果最好?如何最能讓記憶在腦子裡生根?
記憶術第39招:熬夜苦讀,記憶變成漏水的桶子
沒做好準備的考試前晚,片刻的時間都很寶貴,連睡覺都覺得有些罪惡感。為了多記住一句或一頁內容,在書桌前努力直到天都要亮了,早飯也是隨便打發後就出了門。
但是熬夜這件事,跟熬夜本人的意志無關,反倒會對記憶造成不好的結果。好不容易記住的內容,因為一夜沒睡,而一片片地從腦子裡掉出去,忘個精光。透過心理學的實驗,我們得知會有這樣的結果。 這項實驗的結果顯示:學習後立刻睡覺的情況下,在進入睡眠的兩小時內記憶會減少,之後則不再減少;而不睡覺的情況下,記憶會持續減少,經過八小時後依舊會有急遽減少的情形。
唸完書後,什麼都不想地去睡覺,進入睡眠後最初的兩小時裡記憶會減少,之後由於有睡眠這堵厚牆擋著,記憶得以保持住。當睡醒時,約有八成的記憶會處在待用的狀態下等著被召喚,這其中是睡眠對記憶有某種程度的整理與定著作用的功效;相對地,連一會兒都沒睡的情況下,記憶就像水從破洞的桶子裡漏出一樣,持續不停地減少。
深夜醒著的時候,不管在多麼安靜的房間裡,依舊有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進入腦中。若是聽著深夜的廣播節目,受到的刺激就更大了。這些刺激會抑制先前累 積的記憶,當記憶被各種刺激埋沒後,最終只會被忘記。
依此來說,就得好好思考持續到深夜的學習,效率究竟如何。好不容易記了一堆內容,卻可能變得像完全沒看過一樣。記住十件事,卻因為沒睡而只剩下兩件;若只花一半時間記住五件事,睡醒後卻還能記住四件。後者的作法顯然才是效率較 佳的考前衝刺方法。
任何人在考試前一晚多少都會覺得興奮或不安,若因為擔心而睡不著時,就邊暗示自己「睡眠有助於記憶,光睡覺就能睡贏別人」邊試著入眠,這也是個好方法。至少你已經知道,熬半夜比熬一整夜對考試更有正面的效果。
記憶術第60招:「一分閱讀+四分暗記」科學證實最有效
在心裡默念的「暗記」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差。學習英文,年紀越長的人進展得越慢,暗記能力的降低是原因之一。
直到如今,我對中學時的通學路上,暗記的英語文章還可以回想起來,這對我現在寫文章時,發揮了不知多少的作用。像這樣在年輕時進行的暗記,假如不僅僅是機械式地死背,而是邊理解其內容與意義來記憶,不只是能符合當下的需求,更能將知識長久地化為自己的一部份。當然,在考試時往往沒有任何提示或線索,得直接回想起來,若能藉由暗記讓內容定著於大腦的話,肯定能夠派上用場。 至於暗記要以什麼方式進行才好?有位以研究學習心理及記憶而聞名的學者蓋茲,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以九分鐘為限來記憶十六個無意義的字串,並分為九分鐘內只進行閱讀的群組、以五分之三的時間閱讀及五分之二時間暗記的群組、以五分之二時間閱讀及五分之三時間暗記的群組,以及用五分之一的時間閱讀及五分之四時間暗記的群組,分別調查各自最後的記憶狀況。
結果顯示,暗記的時間分配越久,記憶量增加得越多。第一組以全部時間閱讀的情況下,之後記住的內容約有三十五%。而最後一組以五分之四時間來暗記的情況下,記住的內容約有七十四%,是第一組的兩倍之多。
不僅如此,實驗結束四個小時後再次調查,以全部時間閱讀的群組只記得十五%的內容,以五分之四時間暗記的群組則記得四十八%,也就是還有將近一半的內容都留在記憶裡。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兩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由此可知,分配較多的時間在暗記上,不僅能增加記憶的量,更有助於長久保持記憶的內容。依據蓋茲的實驗結果,若「閱讀時間為一,暗記為四」,會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比例。在暗記時或許會有人覺得:「背本國語言的文章就簡單,換成背英語文章的話就不行了。」這是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其實英文有著獨特的語調及韻律,只要能多重複暗記幾次,會意外地發現很好記。
記憶術第75招:「明明記得卻想不起來」時,怎麼辦?
當要記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一四九二年的年份時,通常會把這個數字跟哥倫布或是美洲大陸給連結起來。
而說到德川吉宗時,便會浮現他是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的記憶,這個人名所代表的意義、內容都會一一出現。這就是記憶法的原理,當理解意義內容後,就能連結起來一起記住。如果能夠想起:「這個人名,中間字的筆畫似乎較少、顯得空空地」,那就能判斷出應該不是「綱」這個筆畫較多的字了。在記憶過程裡,映烙在眼底裡的印象,也能成為沒有辦法時的辦法,而派上用場。
數字或文字,除去意義就只是以幾何圖形呈現的單純符號。這一點只要想想幼兒最初對文字開始產生興趣時,是從形狀相關的部份開始記起,就很容易明白了。滿一歲之後,會開始注意到三角形或四角形的差別,接著就會以「1、2、3……」這樣的形態,開啟對數字的記憶,而不是直接連結到「一個、兩個、三個」的這種從意義上理解的數字觀念。認識形狀,很明顯地會先於認識觀念。
從「形狀」開始記起的方式,在人類的感知發展進程裡,屬於初期的階段,但這種方式,能讓記憶紮根在腦子裡的更深處,連想忘記都不太容易。
舉例來說,學會「little」這個英文單字,應該沒有人會寫成「rittle」。因為單字是由個頭高的「l」開始、而中間又有兩個「r」並列,這形狀已經烙印在心裡。只要不是單從一個個字母去記,而是同時記住單字整體形狀,就絕對不會搞錯。
記憶術第77招:用「大紙」畫出關聯表,能刻畫在大腦
在考試時,難保不會發生怎麼都想不出答案的窘境,此時若試想這段內容是寫在左頁或右頁上,接著想「在右頁上頭,照片下方一點點的位置,那邊寫的是……」,如此以空間位置為線索來讓沉睡的記憶復甦,正是人類對於空間有著敏銳感覺的證據。
有種方法可以將這個特性應用在記憶方面。將全部重要事項的相互關連,以圖形顯示在一張夠大的紙上,就能把剛剛言及的特性用在記憶上。以縱軸及橫軸為中心,透過斜線、曲線或破折線連結各種事項,或用顏色強調差異等等。
將這張紙貼在牆上、鋪在地上,把它當成圖形,就像要直接刻在腦袋上似地記住。接著閉上眼睛,確認一下是否浮現全體的形狀。經過再三重複,會發現即使閉上眼睛,仍然能清楚地「看到」這一大張紙的整體,這就代表這些資訊已經成功地被空間化了。
記憶術第81招:插圖+貼紙,喚回記憶的絕佳線索
回想忘記的事物時,竅門在於不直接回想事物本身,而是找出有助於回想的線索。已經記住的事物,並不是單獨地被記住的,而會與其他各種事物有著關連,只要找出這些關連事物中的一個,就有可能藉此回想起來。 猶如電影裡出場的警官,在兇案現場撿起一根毛髮,而成為破案線索的場景一樣,記憶的線索,就好比這一根毛髮。
什麼能做為有力線索呢?例如本書七十七頁提過的書或筆記上的空間關係就是其中之一。是寫在左頁?還是右頁?在右頁的話是在右上或右下處?能找出這樣的線索,很快就能回想起忘掉的內容。其他像課本或參考書上的標題或字型、底線等等,沿著線索一項項地找下去,最終到達目標時的喜悅將難以言喻。
另外,在記憶時,留意頁面的插圖或照片,也能成為需要回想時的絕佳線索。 打開描寫昭和初期(昭和元年為西元一九二六年)的書本,看看書裡照片上的人物造型,能感受到當時的氛圍,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時期似地。一旦將來需要回想書中的內容時,此刻所感受到的氛圍,便能成為回想的線索。
歷史科目也一樣。課本上描繪的平重盛及後鳥羽上皇兩人的畫像,兩人戴著的帽子形狀不同。曾有學生因為想起平重盛的帽子位於前方,才答對了此題。
人可以說是視覺的動物,對空間上的位置關係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特別是人的腦袋能自行賦予垂直、水平、左右、上下、斜上斜下等代表性的位置關係。我曾經因為想起染在書頁上的墨漬,而記得寫在旁邊的內容,這也是因為在無意識間,位置關係資訊進入腦袋裡了。
若能夠在記憶時,善加利用這種意識作用,對於要重現記憶內容會很有幫助。 買些自己喜歡的動漫角色或偶像明星的貼紙,貼在欲記憶頁面的重要位置,也會很有效果。貼紙的圖案,能與記憶的內容一起刻在腦子裡,當回想時,圖案就能成為線索,成為鮮明的記憶而容易被喚回。
記憶術第92招:多科目共用一本筆記,可避免「記憶飽和」
國高中生的筆記本,多數都是依不同科目而分別使用。即使只是抄寫老師上課時的內容也沒關係,當在整理知識、進行複習或記憶時,運用的方法應該要更有彈性些,才能發揮出讓記憶確實的「確憶術」功效。
記憶這東西很麻煩,當腦子裡匯集了表面類似的內容,或是外觀相異、性質相同的內容時,會出現記憶間產生融合、同化、互相吸收或埋沒的現象,心理學上稱此為「重疊效果」。好不容易才記住卻想不起來,這樣的記憶一點意義都沒有。 頁數 6/6
想要有意識地防止這種重疊效果,有一種方法可以推薦,就是把同一本筆記或單字本,運用在多個科目上。例如,單字本的第一到十頁是英文單字;第十一到二十頁放著數學公式;第二十一到三十頁則是社會科的背誦事項……各科目都有,而顯得更加豐富。
反之,若一頁一頁地翻過去,滿滿的都是英文單字、音標、字義的組合,光看到就很想嘆氣吧。即使可以忍受單調來背單字,卻很可能會因為重疊效果的關係,使得記憶模糊,花費了時間卻效果不彰。
這種多科目的「記憶用筆記」,可以避免「心理的飽和狀態」,也就是在重複 進行同樣的行為過程中,喪失了達成目標的欲望,導致人們失去集中力的原因正在於此。若筆記上的內容能有些不同的變化,接觸到不同內容能帶來新的能量,讓人重新獲得衝勁。
記憶術第101招:學習後九個小時內,是複習的黃金時間
當要記的內容堆積如山、讀書的進度緩慢時,我們常會在記住之後直接往接下來的內容前進。雖然知道反覆去記憶是很重要的步驟,很多人還是會覺得應該先唸過一遍,再回來唸第二、第三遍就好了。
認為幾個小時、幾天之後再來複習也沒關係的人,出乎意料地多。若真的這麼做,好不容易付出心血去記的工夫,恐怕都付諸流水了。同樣是複習,但在最初學習完與經過不同時間才進行複習,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在本書一○五頁提過的艾賓豪斯實驗就顯示出,人類的記憶一般可分為容易忘記跟不容易忘記,容易忘掉的記憶佔全體三分之二。記過一次而不再重複記憶者,大概在九個小時內就會忘掉;剩下的三分之一大概經過一天或數天的周期,也會陸續消逝。
同樣要複習的話,與其重記已經忘個精光的內容,不如在還存有輪廓時做補充加強、讓它重生,從效率上來看,後者明顯地要好上許多。
依此來推算,如果是記憶裡最容易忘掉的部份,在多少還存有影子的九小時之內進行複習,比起在五天、十天後要花一個小時來複習,前者只需十分鐘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反過來說,像在學習完半小時或一小時後就立刻進行的複習,因為忘掉的比率還不高,發揮不了補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