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我過得好好地,為什麼要「設計自己」?(摘錄)
中文是一個很奇妙的語言。「設計」這個詞在當代,通常是指一個專門的職業,負責重新安排事物的外表或結構,讓事物能夠更美、更好、更有功能性或是更能夠符合需求;但當我們說到要「設計『某人』」的時候,通常是負面的意思,那表示我們想方設法、設下布局,想要讓某人照著自己的意思行動。而當我們說自己「被設計」了,也就是自己變成了那個被人陷害、被設局的對象。這似乎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都是叫「設計」,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異?
沒人喜歡變成「被設計品」
在產品設計的領域,有一個詞叫「產品語意學」,或許可以為這個現象下一個小小的註解。
什麼是產品語意學?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產品的功能、外型,會傳達出什麼樣的意涵。若是想要表達未來感,可以使用髮絲紋的鋁質金屬表面來傳達這個訊息,如果想要表達溫暖厚實的感覺,打磨過的木頭材質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也就是說,設計師會根據他想要傳達的訊息、想讓使用者感受到的感覺,來安排要使用什麼樣的材質、造型、功能,來設計出一個理想的產品。然而,當我們把這樣的事情放到人的身上就不一樣了。物品因為沒有生命,所以不會有自我意識,不會決定自己想要是白的還是紅的,是硬的還是軟的。但是當我們設局安排、想要讓一個人照著自己的意識來行動,要他往左他就無法往右,要他往前他就不能往後,這個人當然會感到不舒服,覺得自己「被設計」了。
我們都不喜歡被設計的感覺,為什麼?因為那表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地照了別人的意識在行動,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能力。最糟糕的是,這樣的行動往往只是為了滿足那個「設計者」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導致我們覺得自己好像被人擺了一道。不過,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早就「被設計」了,只是我們沒有察覺?
……
從小我就與許多人一樣,對於求學這件事情的想像和所知有限,不外乎就是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好像就是一條天經地義的路,沒別的選擇。我們總是被告知「書讀好了就可以上好大學」、「上好大學之後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之後就可以賺很多錢」、「賺很多錢就可以過很好地生活」。到了自己真正上了大學,遇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才發現:雖然大家從小到大都有著類似的人生想像,人生的際遇還是讓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些人選擇重考、有些人選擇休學一年之後再回來念書, 也有人先當兵之後工作,覺得不足之後再回到校園來。而那些上了好大學的也不見得找到了好工作,賺很多錢的也不見得過的多快樂。那麼為什麼之前的我會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呢?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人生就該長什麼樣子呢?我想我肯定是被「設計」了吧?
這樣的感覺燃起了我心中的叛逆之火,「憑什麼我要走一條所有人都走過的路? 為什麼我要照這個看不見的設計者安排好的人生樣本過活?我一定要過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喜歡的選擇!」
當時的我是如此熱血地在心中吶喊著,卻也伴隨著一絲的不安。因為,在求學的路上,從來就沒有人教我要怎麼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算我這樣熱血地在內心裡宣示了,卻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做起,我真的能夠找到嗎?
……
二○一○年,台大與史丹佛大學著名的「D.school」合作舉辦了「設計思考工作坊」後,「設計思考」這套在歐美流行多年的概念開始在台灣發酵。設計的流程所蘊含的解決問題的態度、以人為本的特色,也從原本大多只應用在商業組織、開始被擴及到產品以外的領域,變成了一種思考方法論。
設計思考強調所謂的「以人為本」、「以使用者為中心」。一個產品或服務的誕生,應該是因人的需求而生。從觀察人的需求、定義問題出發,再開始想像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來滿足這個需求(或是解決這個問題),然後透過快速的原型製作、測試,來確定這樣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既然是以「人」為本、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那麼「自己未來要成為什麼樣子」不就是以「自己」為使用者的需求嗎? 若是我們沒有辦法從別人那兒得知這個問題的答案,何不自己來扮演「設計師」的角色,調查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替自己想像一下有什麼方法可以達成理想的生活樣貌?然後透過快速的原型製作、測試,來確定這真的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未來想去的方向?
這就是「設計自己」的概念。
中文是一個很奇妙的語言。「設計」這個詞在當代,通常是指一個專門的職業,負責重新安排事物的外表或結構,讓事物能夠更美、更好、更有功能性或是更能夠符合需求;但當我們說到要「設計『某人』」的時候,通常是負面的意思,那表示我們想方設法、設下布局,想要讓某人照著自己的意思行動。而當我們說自己「被設計」了,也就是自己變成了那個被人陷害、被設局的對象。這似乎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都是叫「設計」,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異?
沒人喜歡變成「被設計品」
在產品設計的領域,有一個詞叫「產品語意學」,或許可以為這個現象下一個小小的註解。
什麼是產品語意學?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產品的功能、外型,會傳達出什麼樣的意涵。若是想要表達未來感,可以使用髮絲紋的鋁質金屬表面來傳達這個訊息,如果想要表達溫暖厚實的感覺,打磨過的木頭材質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也就是說,設計師會根據他想要傳達的訊息、想讓使用者感受到的感覺,來安排要使用什麼樣的材質、造型、功能,來設計出一個理想的產品。然而,當我們把這樣的事情放到人的身上就不一樣了。物品因為沒有生命,所以不會有自我意識,不會決定自己想要是白的還是紅的,是硬的還是軟的。但是當我們設局安排、想要讓一個人照著自己的意識來行動,要他往左他就無法往右,要他往前他就不能往後,這個人當然會感到不舒服,覺得自己「被設計」了。
我們都不喜歡被設計的感覺,為什麼?因為那表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地照了別人的意識在行動,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能力。最糟糕的是,這樣的行動往往只是為了滿足那個「設計者」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導致我們覺得自己好像被人擺了一道。不過,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早就「被設計」了,只是我們沒有察覺?
……
從小我就與許多人一樣,對於求學這件事情的想像和所知有限,不外乎就是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好像就是一條天經地義的路,沒別的選擇。我們總是被告知「書讀好了就可以上好大學」、「上好大學之後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之後就可以賺很多錢」、「賺很多錢就可以過很好地生活」。到了自己真正上了大學,遇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才發現:雖然大家從小到大都有著類似的人生想像,人生的際遇還是讓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些人選擇重考、有些人選擇休學一年之後再回來念書, 也有人先當兵之後工作,覺得不足之後再回到校園來。而那些上了好大學的也不見得找到了好工作,賺很多錢的也不見得過的多快樂。那麼為什麼之前的我會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呢?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人生就該長什麼樣子呢?我想我肯定是被「設計」了吧?
這樣的感覺燃起了我心中的叛逆之火,「憑什麼我要走一條所有人都走過的路? 為什麼我要照這個看不見的設計者安排好的人生樣本過活?我一定要過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喜歡的選擇!」
當時的我是如此熱血地在心中吶喊著,卻也伴隨著一絲的不安。因為,在求學的路上,從來就沒有人教我要怎麼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算我這樣熱血地在內心裡宣示了,卻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做起,我真的能夠找到嗎?
……
二○一○年,台大與史丹佛大學著名的「D.school」合作舉辦了「設計思考工作坊」後,「設計思考」這套在歐美流行多年的概念開始在台灣發酵。設計的流程所蘊含的解決問題的態度、以人為本的特色,也從原本大多只應用在商業組織、開始被擴及到產品以外的領域,變成了一種思考方法論。
設計思考強調所謂的「以人為本」、「以使用者為中心」。一個產品或服務的誕生,應該是因人的需求而生。從觀察人的需求、定義問題出發,再開始想像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來滿足這個需求(或是解決這個問題),然後透過快速的原型製作、測試,來確定這樣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既然是以「人」為本、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那麼「自己未來要成為什麼樣子」不就是以「自己」為使用者的需求嗎? 若是我們沒有辦法從別人那兒得知這個問題的答案,何不自己來扮演「設計師」的角色,調查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替自己想像一下有什麼方法可以達成理想的生活樣貌?然後透過快速的原型製作、測試,來確定這真的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未來想去的方向?
這就是「設計自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