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的記憶術]
活用筆記本,記住內容和感動──潦草書寫記憶術
好幾年前看的電影也記得的理由
我可以清楚記得好幾年前看的電影的內容。為什麼我可以記得電影的內容、臺詞好幾年呢?因為看完電影,我就會寫下感想和影評,發表在臉書或電子報上。
不過,老實說,在那之前,我會先做更重要的輸出,就是先潦草地寫在筆記本上。
看完電影後,馬上把來自電影的感想、發現、感動、刻骨銘心的臺詞、產生共鳴的主題等,所有浮現腦海的東西都潦草地寫在筆記本上。我把這個做法稱為「潦草書寫記憶術」。
這時最重要的是,趁記憶猶新把想得到的東西統統寫成文字,以速度為優先,字寫得好不好看是其次。
並不是看完每部電影都會潦草地寫下來,有「這部電影太棒了!」、「我想寫影評,與更多人分享這部電影的精彩!」的感覺,才會馬上潦草地寫下來。有時,出了電影院,我就坐在大廳的椅子上,開始潦草地書寫。或者,有時也會在回家的電車裡潦草地書寫。
有趣的是,針對兩個小時的電影潦草書寫時,再怎麼努力寫,每次也只能寫滿兩張A4紙。我是使用A4筆記本,所以剛好填滿兩頁。或許,這就是大腦從兩個小時的電影可以得到的資訊量的極限。
要做輸出最好是在「事後馬上」──體驗完整記憶術
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進行的記憶實驗可以清楚知道,記下事情的二十分鐘後會忘記百分之四十二,一小時後會忘記百分之五十六,一天後會忘記百分之七十四。
記憶會以飛快的速度隨著時間遺忘,預防的方法就是「複習」。
根據艾賓浩斯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剛看完電影時,能記得的關於電影的資訊量最多。所以,在看完電影後,馬上以可能的最快速度做備註或做筆記(做複習),是非常重要的。
看完電影馬上做紀錄,就可以把體驗完整地記憶下來,不會有「遺忘」帶來的疏漏。
有時,看完電影後有其他的約會,沒辦法在看完電影後馬上潦草地寫下來,會隔一個晚上才潦草地寫下來。這時候,吐出來的資訊只剩一半不到,「臺詞」也很難正確地想出來,除非是非常「經典的臺詞」或是「很短的臺詞」。
潦草地寫下來,可以把內心當下才有的鮮明的感動置換成文字。確實執行這樣的做法,即便過了半年、一年,光回顧當時的潦草書寫,便能在三十秒內喚醒對那部電影的感動,並瞬間「想起」故事內容等細節。來自「文字」之外的「感動」與其內容及發現,不寫下來,大部分就會忘記。
把「潦草書寫」的東西,不斷地累積起來,以後臨時接到委託案,不必重看電影,光是回顧「潦草書寫」的東西,也能流暢地寫出一篇影評或解說文。
也就是說,「潦草書寫」這樣的輸出,本身會成為智慧「財產」。「潦草書寫」的東西,是自己的記憶的一部分,也是無可取代的智慧財產的積蓄。
像這樣,在體驗後馬上做輸出,十部、五十部、一百部地持續下去,觀察電影的眼光、解讀電影細節的能力,就會有飛躍性的成長。此外,因為是在看完電影後,馬上拚死拚活地「想出來」,所以也會成為記憶力的訓練。
當然,這不限於電影,在戲劇、演唱會、歌劇、演講、活動、旅行中,有「好感動!」的感覺,就要馬上靠「潦草書寫」,把你的心象風景如拍照般寫成文字資訊。
[故事化記憶術]
說得出理由就能留在記憶裡──說明理由記憶術
把「意義記憶」轉換成「插曲記憶」
「意義記憶」與「插曲記憶」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所謂「意義記憶」,是指不相關的事件、現象的記憶;所謂「插曲記憶」,是指「發生的事、現象」與「人、場所、時間」相關的事物的記憶。也就是說,能提升聯想的「關聯性」,就能把「意義記憶」轉換成「插曲記憶」。
在本書中,把這種轉換稱為「故事化」。
那麼,如何把片斷不連接的知識或文字故事化呢?
最簡單的故事化,就是「說明理由」,「有理由」就等於「有因果關係」,也就是產生了密切的關聯性。
先岔開話題,請大家說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
就是「底×高÷2」。
在小學的算術就學過,所以大家應該都知道。
「底×高÷2」只是語言的羅列,想背起來,就要像唸咒文般不斷重複地背,直到刻印在腦海裡為止。因為是沒有意義的文字列、現象的片斷記憶,所以要歸類為「意義記憶」,亦即「不好記、容易忘」。
試問,為什麼要用「底×高÷2」這個公式來求三角形的面積呢?你能說明嗎?首先,在紙上畫個三角形,然後以這個三角形的一邊為底,畫入以頂點為高度的長方形,再從三角形的頂點畫一條垂直線到底。這樣一來,就會把三角形切成兩個,在長方形裡分別出現與被切開的三角形對稱的圖形。也就是說,長方形中正好收入兩個最初的三角形。表示三角形等於長方形的一半面積,所以是用「底×高÷2」來求面積。
如果,對於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你可以說出這麼振振有辭的理由,表示你了解這個公式的意義,也就是了解「底×高÷2」的背後所隱藏的故事。
像這樣,達到可以向他人說明「理由」或「原因」的境界,記憶就不再只是不相關的語言羅列、現象片斷,而是被歸納為「插曲」保存在腦裡了。
為了「記憶」,需要「理解」;「理解」了,就能「說明」。譬如,以背公式為例,不必一味地背,只要做到可以好好「理解」、「說明」就行了。
不只公式,法規、手冊也一樣,想留在記憶裡,就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再自己回答「為什麼」。
要強行記住沒有理由的東西,大腦會抗議,很難記起來。
只要理解理由、說明理由,就能故事化;不必刻意去記,也會自然留在記憶裡。
[故事化記憶術]
把味道、感情都轉化成語言──語言化記憶術
記住十多年前的兩百多家店的湯咖哩味道的方法
大家或許不相信,我還清楚記得十多年前吃過的湯咖哩味道,而且是兩百多家店的味道。有些店從那時候經營到現在,我都知道味道是跟當時一樣、還是不一樣,如果不一樣,是哪裡不一樣。
想必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不可能記住十年前,而且是兩百多家店的味道。然而,「輸出記憶術」是可以讓這樣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超級記憶術。
為什麼我能清楚記得十年前,而且是兩百多家店的味道呢?因為我把湯咖哩美食之旅的紀錄,都寫成詳細的評論留下來了。
從一九九八年到二○○六年期間,我經營了湯咖哩美食之旅的網頁,名為「札幌辛辣咖哩批評」,收錄了兩百五十三家店共四百三十一盤的「美食之旅」食記。在湯咖哩店開始慢慢增加的二○○○年左右,除了口耳相傳之外,刊登湯咖哩資訊的網站就只有我的網站了。也就是說,想上網查湯咖哩資訊的人,都只能參考我的網頁。持續經營幾年後,這個網頁便成了湯咖哩粉絲要查最新資訊時不可或缺的網頁。一天有兩千多人次造訪,甚至造成「在我的網頁介紹的店隔天就會大排長龍」的現象。湯咖哩因此廣為人知,說是從這個網頁掀起了湯咖哩風潮也不為過。
言歸正傳,像「味道」這種很難存在記憶裡的東西,也可以靠用心「寫」一篇文章,亦即以「語言化」做輸出,牢牢地留在記憶裡。
語言化就能留在記憶裡的東西,並不只限於味道。讓患者把自己的心情、感情、內心想法等難以啟齒的事,以語言表達出來,在精神醫學的世界稱為「語言化」。
再者,把自己的想法和現在的狀況「語言化」,便可以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狀態,進而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最後,光靠「語言化」,患者便能漸漸痊癒。
從五種感官衍生出來的情感等難以記憶的東西,都可以用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經由這樣的「語言化」,便可以客觀地掌握這些情感,牢牢地留在記憶裡。
侍酒師為什麼可以記住並區別幾千種味道、香氣呢?
以前,我看過田崎真也先生在世界最優秀的侍酒師大賽中獲得冠軍的影片。
有一杯裝在杯子裡的酒,他靠顏色、味道、香氣,便能完全猜中這杯酒的葡萄種類、地域、田地、釀酒期(年份),令我十分驚愕。這簡直就是神技,一般人絕對做不到。
味道、香氣這種虛無的感覺,要怎麼記憶呢?而且還要記幾百種,不,可以參加比賽的人,起碼要記得一千種以上的差異。這種記憶五種感官的方法,在田崎真也的著作《語言傳達技巧:侍酒師的表達能力》裡有詳細的說明。
這本書裡有很多有趣的敘述:
「為什麼侍酒師可以把五種感官的感覺置換成語言呢?靠五種感官接收的感覺,或許會停留在潛在的意識裡,但光是這樣,並不能成為可以自由自在地叫出來的記憶。要隨時想起、更清楚地喚醒,就需要語言。用五種感官的感應器,接收每一種酒的感覺,以左腦做判斷,把感覺語言化記憶起來,再做整理當成資料存起來,有助於方便檢索。」
「想把記憶變成容易整理的工具,賦予意義,做成更明確的東西,以便可以瞬間叫出來,自在地應用,語言化就是最好的方法。」
像味道和香氣這種稍縱即逝的細膩感覺,都要靠語言的表現加以故事化。這麼做,便能把五種感官的感覺都留在記憶裡。我非常喜歡威士忌,每次喝威士忌,都會盡可能做試喝筆記。面對味道和香氣,全神貫注在一杯酒杯的世界裡,把感覺一一置換成語言。毋庸置疑,這既是終極的智慧型遊戲,也是記憶力的鍛鍊。
開始做試喝筆記以來,我的味覺、嗅覺都變得敏銳了,尤其是嗅覺,已經可以區別種種香氣。即使蓋住牌子,也可以猜中地域,準確率非常高。目前,我正在記具代表性的蒸餾所的味道和香氣,增加腦內的資料庫。
把五種感官接受到的感覺,做語言化的輸出,既是加強五種感官的鍛鍊,也是記憶力的絕佳鍛鍊。
[事前準備記憶術]
「理解」比「背」更重要──禁止硬背記憶術
依照四個步驟扎實地記憶
或許有人會想︰「明明是講記憶術的書,卻禁止死背,不要說這麼奇怪的話嘛。」感覺上,「禁止死背」與「記憶術」似乎相互矛盾,其實並不然。
所謂「死背」,就是從頭到尾一五一十地硬背起來。不可思議的是,越是成績不好、對記憶力沒有自信的人,越會想「死背」。
那麼「死背」的相反是什麼?就是確實了解內容,再依據內容的背景來記憶吧?對記憶力沒有自信的人,不該把力氣花在「死背」上,首先應該把力氣花在「理解」內容上。
我想沒有人可以在打開課本新的一頁時,看過就馬上記起來了吧?記憶有必要的步驟。
請容我再重複一次,遵循「理解」、「整理」、「記憶」、「反覆」這四個步驟,就可能有效率地記住。
讓我們回想學校的課程。首先,老師會讀課本、講解內容。聽完老師的講解,就能「理解」課本的內容。
邊聽老師講解,邊在筆記本抄寫黑板上的字,把重要部分做成筆記,做筆記就是把理解的內容做「整理」、做紀錄。
回到家複習上課的內容並「記憶」,考試前再「反覆」地看,不斷地背。
像這樣,做到「理解」、「整理」、「記憶」、「反覆」的四個步驟,就能有效率地記憶。
這四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與「整理」。
沒經過理解、整理,即使勉強「硬背」下來,也會成為「意義記憶」,不好記、容易忘。花足夠的時間去理解、整理,「意義記憶」就會變成「插曲記憶」,所以好記、不容易忘。
禁止「死背」!先徹底做好「理解」與「整理」的事前準備,再前進到「背」的步驟,就能毫不勉強、輕鬆地記憶。[社交記憶術]
寫「日記」就能訓練記憶力──日記記憶術
每天可以輕鬆做到的記憶訓練
我想已經很多人有臉書或部落格,而把當天發生的事記錄下來當成日記,可以訓練記憶。
寫日記就是回顧當天一整天的事,邊回想邊把當天發生的事、對這件事的感覺和想法寫下來。這麼做可以當成「想起來」的訓練,活化頭腦;「日記」也被期許運用在預防失智症的訓練上。
所謂寫日記,就是作文、整理、彙總。如前所述,「整理、彙總」、「語言化」、「故事化」是記憶紮根的重要催化劑。
在SNS上寫日記的人,前提就是要給別人看,所以不能寫便條紙或條例式的東西,寫得再短也要有成為文章的體裁。
也就是說,日記裡會寫入什麼人、什麼時候、在哪裡、做了什麼,所以是不折不扣的「故事化」。
今天一整天經歷的事,會成為「插曲記憶」被記憶下來。然而,並不是每天發生的事都會成為「插曲記憶」留下來。要自己選擇印象深刻的事並彙整成文章,才能複習那個「插曲」、強化記憶。當然,以後再重讀也會有複習的效果。
寫日記本身就有訓練記憶的效果。
被整理成日記的插曲,會強烈地留在記憶裡,即使忘記了,也會在重讀的瞬間想起來。
寫正面的日記就會幸福
日記還有另一個驚人的效果。
美國楊百翰大學的實驗結果顯示,光是寫正面的日記就會幸福。
實驗對象被分成兩組,寫四個禮拜的日記,一組只寫當天發生的正面事情,一組單純寫當天一整天發生的事情。
結果,「只寫當天發生的正面事情組」的幸福度與生活滿意度,都比「單純寫當天發生的事情組」高。
寫正面內容比較容易提高幸福度,所以在SNS寫日記時,最好以正面的事為主。
或許有人會說,自己的日子沒有那麼多「快樂的事」、「有趣的事」。但是,持續寫正面的日記,就能磨練感性,找出日常中的「快樂」與「有趣」的事。
「寫兩天前的日記」可以預防失智症
經常被提起的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就是「寫兩天前的日記」。
兩天前,亦即經過兩次的睡眠後,暫時被保存在海馬區的資訊會變得非常薄弱,處於逐漸被遺忘的狀態。
要想起今天發生的事很簡單,要仔細回想起兩天前發生的事就很難了,所以可以訓練記憶。
持續寫兩天前的日記,比每天持續寫日記更難。但是,在臉書或部落格寫日記,應該會有等同於「寫兩天前的日記」的效果。我也很用心以寫日記的方式,把今天發生的事寫在臉書上,但有太多事要忙,有時沒辦法在當天發表。這麼一來,就會變成把兩、三天前發生的事寫成報導發表。結論是,毫不勉強地以平常心在SNS發表日記,就會因為偶爾更新得比較晚,得到幾乎等同於「寫兩天前的日記」的效果。
活用筆記本,記住內容和感動──潦草書寫記憶術
好幾年前看的電影也記得的理由
我可以清楚記得好幾年前看的電影的內容。為什麼我可以記得電影的內容、臺詞好幾年呢?因為看完電影,我就會寫下感想和影評,發表在臉書或電子報上。
不過,老實說,在那之前,我會先做更重要的輸出,就是先潦草地寫在筆記本上。
看完電影後,馬上把來自電影的感想、發現、感動、刻骨銘心的臺詞、產生共鳴的主題等,所有浮現腦海的東西都潦草地寫在筆記本上。我把這個做法稱為「潦草書寫記憶術」。
這時最重要的是,趁記憶猶新把想得到的東西統統寫成文字,以速度為優先,字寫得好不好看是其次。
並不是看完每部電影都會潦草地寫下來,有「這部電影太棒了!」、「我想寫影評,與更多人分享這部電影的精彩!」的感覺,才會馬上潦草地寫下來。有時,出了電影院,我就坐在大廳的椅子上,開始潦草地書寫。或者,有時也會在回家的電車裡潦草地書寫。
有趣的是,針對兩個小時的電影潦草書寫時,再怎麼努力寫,每次也只能寫滿兩張A4紙。我是使用A4筆記本,所以剛好填滿兩頁。或許,這就是大腦從兩個小時的電影可以得到的資訊量的極限。
要做輸出最好是在「事後馬上」──體驗完整記憶術
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進行的記憶實驗可以清楚知道,記下事情的二十分鐘後會忘記百分之四十二,一小時後會忘記百分之五十六,一天後會忘記百分之七十四。
記憶會以飛快的速度隨著時間遺忘,預防的方法就是「複習」。
根據艾賓浩斯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剛看完電影時,能記得的關於電影的資訊量最多。所以,在看完電影後,馬上以可能的最快速度做備註或做筆記(做複習),是非常重要的。
看完電影馬上做紀錄,就可以把體驗完整地記憶下來,不會有「遺忘」帶來的疏漏。
有時,看完電影後有其他的約會,沒辦法在看完電影後馬上潦草地寫下來,會隔一個晚上才潦草地寫下來。這時候,吐出來的資訊只剩一半不到,「臺詞」也很難正確地想出來,除非是非常「經典的臺詞」或是「很短的臺詞」。
潦草地寫下來,可以把內心當下才有的鮮明的感動置換成文字。確實執行這樣的做法,即便過了半年、一年,光回顧當時的潦草書寫,便能在三十秒內喚醒對那部電影的感動,並瞬間「想起」故事內容等細節。來自「文字」之外的「感動」與其內容及發現,不寫下來,大部分就會忘記。
把「潦草書寫」的東西,不斷地累積起來,以後臨時接到委託案,不必重看電影,光是回顧「潦草書寫」的東西,也能流暢地寫出一篇影評或解說文。
也就是說,「潦草書寫」這樣的輸出,本身會成為智慧「財產」。「潦草書寫」的東西,是自己的記憶的一部分,也是無可取代的智慧財產的積蓄。
像這樣,在體驗後馬上做輸出,十部、五十部、一百部地持續下去,觀察電影的眼光、解讀電影細節的能力,就會有飛躍性的成長。此外,因為是在看完電影後,馬上拚死拚活地「想出來」,所以也會成為記憶力的訓練。
當然,這不限於電影,在戲劇、演唱會、歌劇、演講、活動、旅行中,有「好感動!」的感覺,就要馬上靠「潦草書寫」,把你的心象風景如拍照般寫成文字資訊。
[故事化記憶術]
說得出理由就能留在記憶裡──說明理由記憶術
把「意義記憶」轉換成「插曲記憶」
「意義記憶」與「插曲記憶」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所謂「意義記憶」,是指不相關的事件、現象的記憶;所謂「插曲記憶」,是指「發生的事、現象」與「人、場所、時間」相關的事物的記憶。也就是說,能提升聯想的「關聯性」,就能把「意義記憶」轉換成「插曲記憶」。
在本書中,把這種轉換稱為「故事化」。
那麼,如何把片斷不連接的知識或文字故事化呢?
最簡單的故事化,就是「說明理由」,「有理由」就等於「有因果關係」,也就是產生了密切的關聯性。
先岔開話題,請大家說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
就是「底×高÷2」。
在小學的算術就學過,所以大家應該都知道。
「底×高÷2」只是語言的羅列,想背起來,就要像唸咒文般不斷重複地背,直到刻印在腦海裡為止。因為是沒有意義的文字列、現象的片斷記憶,所以要歸類為「意義記憶」,亦即「不好記、容易忘」。
試問,為什麼要用「底×高÷2」這個公式來求三角形的面積呢?你能說明嗎?首先,在紙上畫個三角形,然後以這個三角形的一邊為底,畫入以頂點為高度的長方形,再從三角形的頂點畫一條垂直線到底。這樣一來,就會把三角形切成兩個,在長方形裡分別出現與被切開的三角形對稱的圖形。也就是說,長方形中正好收入兩個最初的三角形。表示三角形等於長方形的一半面積,所以是用「底×高÷2」來求面積。
如果,對於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你可以說出這麼振振有辭的理由,表示你了解這個公式的意義,也就是了解「底×高÷2」的背後所隱藏的故事。
像這樣,達到可以向他人說明「理由」或「原因」的境界,記憶就不再只是不相關的語言羅列、現象片斷,而是被歸納為「插曲」保存在腦裡了。
為了「記憶」,需要「理解」;「理解」了,就能「說明」。譬如,以背公式為例,不必一味地背,只要做到可以好好「理解」、「說明」就行了。
不只公式,法規、手冊也一樣,想留在記憶裡,就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再自己回答「為什麼」。
要強行記住沒有理由的東西,大腦會抗議,很難記起來。
只要理解理由、說明理由,就能故事化;不必刻意去記,也會自然留在記憶裡。
[故事化記憶術]
把味道、感情都轉化成語言──語言化記憶術
記住十多年前的兩百多家店的湯咖哩味道的方法
大家或許不相信,我還清楚記得十多年前吃過的湯咖哩味道,而且是兩百多家店的味道。有些店從那時候經營到現在,我都知道味道是跟當時一樣、還是不一樣,如果不一樣,是哪裡不一樣。
想必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不可能記住十年前,而且是兩百多家店的味道。然而,「輸出記憶術」是可以讓這樣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超級記憶術。
為什麼我能清楚記得十年前,而且是兩百多家店的味道呢?因為我把湯咖哩美食之旅的紀錄,都寫成詳細的評論留下來了。
從一九九八年到二○○六年期間,我經營了湯咖哩美食之旅的網頁,名為「札幌辛辣咖哩批評」,收錄了兩百五十三家店共四百三十一盤的「美食之旅」食記。在湯咖哩店開始慢慢增加的二○○○年左右,除了口耳相傳之外,刊登湯咖哩資訊的網站就只有我的網站了。也就是說,想上網查湯咖哩資訊的人,都只能參考我的網頁。持續經營幾年後,這個網頁便成了湯咖哩粉絲要查最新資訊時不可或缺的網頁。一天有兩千多人次造訪,甚至造成「在我的網頁介紹的店隔天就會大排長龍」的現象。湯咖哩因此廣為人知,說是從這個網頁掀起了湯咖哩風潮也不為過。
言歸正傳,像「味道」這種很難存在記憶裡的東西,也可以靠用心「寫」一篇文章,亦即以「語言化」做輸出,牢牢地留在記憶裡。
語言化就能留在記憶裡的東西,並不只限於味道。讓患者把自己的心情、感情、內心想法等難以啟齒的事,以語言表達出來,在精神醫學的世界稱為「語言化」。
再者,把自己的想法和現在的狀況「語言化」,便可以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狀態,進而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最後,光靠「語言化」,患者便能漸漸痊癒。
從五種感官衍生出來的情感等難以記憶的東西,都可以用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經由這樣的「語言化」,便可以客觀地掌握這些情感,牢牢地留在記憶裡。
侍酒師為什麼可以記住並區別幾千種味道、香氣呢?
以前,我看過田崎真也先生在世界最優秀的侍酒師大賽中獲得冠軍的影片。
有一杯裝在杯子裡的酒,他靠顏色、味道、香氣,便能完全猜中這杯酒的葡萄種類、地域、田地、釀酒期(年份),令我十分驚愕。這簡直就是神技,一般人絕對做不到。
味道、香氣這種虛無的感覺,要怎麼記憶呢?而且還要記幾百種,不,可以參加比賽的人,起碼要記得一千種以上的差異。這種記憶五種感官的方法,在田崎真也的著作《語言傳達技巧:侍酒師的表達能力》裡有詳細的說明。
這本書裡有很多有趣的敘述:
「為什麼侍酒師可以把五種感官的感覺置換成語言呢?靠五種感官接收的感覺,或許會停留在潛在的意識裡,但光是這樣,並不能成為可以自由自在地叫出來的記憶。要隨時想起、更清楚地喚醒,就需要語言。用五種感官的感應器,接收每一種酒的感覺,以左腦做判斷,把感覺語言化記憶起來,再做整理當成資料存起來,有助於方便檢索。」
「想把記憶變成容易整理的工具,賦予意義,做成更明確的東西,以便可以瞬間叫出來,自在地應用,語言化就是最好的方法。」
像味道和香氣這種稍縱即逝的細膩感覺,都要靠語言的表現加以故事化。這麼做,便能把五種感官的感覺都留在記憶裡。我非常喜歡威士忌,每次喝威士忌,都會盡可能做試喝筆記。面對味道和香氣,全神貫注在一杯酒杯的世界裡,把感覺一一置換成語言。毋庸置疑,這既是終極的智慧型遊戲,也是記憶力的鍛鍊。
開始做試喝筆記以來,我的味覺、嗅覺都變得敏銳了,尤其是嗅覺,已經可以區別種種香氣。即使蓋住牌子,也可以猜中地域,準確率非常高。目前,我正在記具代表性的蒸餾所的味道和香氣,增加腦內的資料庫。
把五種感官接受到的感覺,做語言化的輸出,既是加強五種感官的鍛鍊,也是記憶力的絕佳鍛鍊。
[事前準備記憶術]
「理解」比「背」更重要──禁止硬背記憶術
依照四個步驟扎實地記憶
或許有人會想︰「明明是講記憶術的書,卻禁止死背,不要說這麼奇怪的話嘛。」感覺上,「禁止死背」與「記憶術」似乎相互矛盾,其實並不然。
所謂「死背」,就是從頭到尾一五一十地硬背起來。不可思議的是,越是成績不好、對記憶力沒有自信的人,越會想「死背」。
那麼「死背」的相反是什麼?就是確實了解內容,再依據內容的背景來記憶吧?對記憶力沒有自信的人,不該把力氣花在「死背」上,首先應該把力氣花在「理解」內容上。
我想沒有人可以在打開課本新的一頁時,看過就馬上記起來了吧?記憶有必要的步驟。
請容我再重複一次,遵循「理解」、「整理」、「記憶」、「反覆」這四個步驟,就可能有效率地記住。
讓我們回想學校的課程。首先,老師會讀課本、講解內容。聽完老師的講解,就能「理解」課本的內容。
邊聽老師講解,邊在筆記本抄寫黑板上的字,把重要部分做成筆記,做筆記就是把理解的內容做「整理」、做紀錄。
回到家複習上課的內容並「記憶」,考試前再「反覆」地看,不斷地背。
像這樣,做到「理解」、「整理」、「記憶」、「反覆」的四個步驟,就能有效率地記憶。
這四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與「整理」。
沒經過理解、整理,即使勉強「硬背」下來,也會成為「意義記憶」,不好記、容易忘。花足夠的時間去理解、整理,「意義記憶」就會變成「插曲記憶」,所以好記、不容易忘。
禁止「死背」!先徹底做好「理解」與「整理」的事前準備,再前進到「背」的步驟,就能毫不勉強、輕鬆地記憶。[社交記憶術]
寫「日記」就能訓練記憶力──日記記憶術
每天可以輕鬆做到的記憶訓練
我想已經很多人有臉書或部落格,而把當天發生的事記錄下來當成日記,可以訓練記憶。
寫日記就是回顧當天一整天的事,邊回想邊把當天發生的事、對這件事的感覺和想法寫下來。這麼做可以當成「想起來」的訓練,活化頭腦;「日記」也被期許運用在預防失智症的訓練上。
所謂寫日記,就是作文、整理、彙總。如前所述,「整理、彙總」、「語言化」、「故事化」是記憶紮根的重要催化劑。
在SNS上寫日記的人,前提就是要給別人看,所以不能寫便條紙或條例式的東西,寫得再短也要有成為文章的體裁。
也就是說,日記裡會寫入什麼人、什麼時候、在哪裡、做了什麼,所以是不折不扣的「故事化」。
今天一整天經歷的事,會成為「插曲記憶」被記憶下來。然而,並不是每天發生的事都會成為「插曲記憶」留下來。要自己選擇印象深刻的事並彙整成文章,才能複習那個「插曲」、強化記憶。當然,以後再重讀也會有複習的效果。
寫日記本身就有訓練記憶的效果。
被整理成日記的插曲,會強烈地留在記憶裡,即使忘記了,也會在重讀的瞬間想起來。
寫正面的日記就會幸福
日記還有另一個驚人的效果。
美國楊百翰大學的實驗結果顯示,光是寫正面的日記就會幸福。
實驗對象被分成兩組,寫四個禮拜的日記,一組只寫當天發生的正面事情,一組單純寫當天一整天發生的事情。
結果,「只寫當天發生的正面事情組」的幸福度與生活滿意度,都比「單純寫當天發生的事情組」高。
寫正面內容比較容易提高幸福度,所以在SNS寫日記時,最好以正面的事為主。
或許有人會說,自己的日子沒有那麼多「快樂的事」、「有趣的事」。但是,持續寫正面的日記,就能磨練感性,找出日常中的「快樂」與「有趣」的事。
「寫兩天前的日記」可以預防失智症
經常被提起的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就是「寫兩天前的日記」。
兩天前,亦即經過兩次的睡眠後,暫時被保存在海馬區的資訊會變得非常薄弱,處於逐漸被遺忘的狀態。
要想起今天發生的事很簡單,要仔細回想起兩天前發生的事就很難了,所以可以訓練記憶。
持續寫兩天前的日記,比每天持續寫日記更難。但是,在臉書或部落格寫日記,應該會有等同於「寫兩天前的日記」的效果。我也很用心以寫日記的方式,把今天發生的事寫在臉書上,但有太多事要忙,有時沒辦法在當天發表。這麼一來,就會變成把兩、三天前發生的事寫成報導發表。結論是,毫不勉強地以平常心在SNS發表日記,就會因為偶爾更新得比較晚,得到幾乎等同於「寫兩天前的日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