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孤單的奴隸?
看電影或聊天,這些都是比較粗鈍的能量,這些感覺比較強烈,也會有吸引力,可以暫時讓我們很快忘掉痛苦。我們內在深層的障礙是屬於非常精細的能量,如果沒有覺察的力量跟它互動、跟它同在,是不可能跨越這點的。逃避是相當容易的,只要去購物⋯…。
對於孤單痛苦,我們未曾真正碰觸過,只是因為很怕孤單而做了很多事情,始終不了解它,變成一直被它掌控,成了孤單的奴隸。孤單驅迫著我們去討好別人、要趕快做出成績、要變得很厲害⋯…。孤單就是這些行為的動機源頭,不管怎麼做,還是它的奴隸,最後一定會很挫折。
*想擺脫孤單會更孤單
因為怕孤單而討好,接下來就有很多問題存在。你會講好聽的話,講別人要聽的話,處處遷就別人。因為你一直在這樣的付出,你沒有得到滋養,你們這份能量跟友誼沒有交流,沒有一個循環,就是單向的,你得不到你要的,對方也沒辦法真正靠近你,所以經過一段時間,你這個關係一定會斷掉,無法維持長久。這個時候,你就會跌到以前想擺脫的孤單,不斷在這裡重複。「靜心」就是可以看到這些。
*「念頭」在支持孤單、寂寞
為什麼我們會一直陷在孤單、寂寞?當它出現時,你會很想找人陪伴,或是會想到以前快樂的感覺,或是你會覺得失去了什麼很可惜。一定是這些念頭沒有被你注意到,所以孤單寂寞會一直重複。
例如你覺得很遺憾,對於過去的戀情仍然很不捨,很想重回過去。一定有念頭在支持孤單、寂寞。你沒有辦法注意到這些心念的時候,孤單是不會停止的。所以為何跨不過去,你一定有沒注意到的念頭,或是對某件事還很痛苦生氣,也會變成寂寞、空虛。沒有注意,就無法發現念頭,自然這些模式停不下來。*離別為何會苦
離別,為什麼離別讓我們覺得害怕跟傷心?因為那個我喜歡的人,那個我愛的人,那個能夠讓我快樂的人,他離開我了,他走了,我再也看不到他,我的快樂就跟著他走了,然後我就不能夠再繼續快樂了。
也許他可以給我一些經濟上的支撐,或者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一種安慰。他離開我了,所以這個離別給我的痛,就是我不再能夠擁有那些安全感、快樂的感覺,失去了這個依靠。
實際上讓我痛苦的不是對方,而是我失去了我的快樂與安全感,因為透過對方,我可以擁有這些,所以我在乎的是我自己!
*我想跟你一樣
嫉妒就是你擁有我想要的,但我卻沒有或得不到,接著就憤怒,表現出來的就是排斥別人。殊不知這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否定自己,因為自己認同了自身的匱乏、不如與不堪。嫉妒有多大,就反映他的自覺卑微與不足有多深。這些情緒發展到極致會轉成對他人很大的怨恨,具有很大的殺傷力。
嫉妒同時也是迂迴的認同被嫉妒的對象,認同他的「有」來凸顯自己的「沒有」,這些過程的根源就是恐懼、害怕失去某人或害怕失去依賴的對象。障礙出現時,如果一直關注在對方或事件本身,這個障礙就會一直重複,煩惱不會停止,要回到自己身上才會停止受苦。
*失去連結,孤單相隨
感覺一下現在的狀態,注意一下身體,任何地方有什麼感覺,有拉緊的、或是鬆開的?或是酸的?肩膀是不是抬得很高?把它放下來。
跟自己在一起,隨時能夠覺察到身體的狀態,還有念頭的狀態,就是跟我們自己連結。
跟自己連結非常重要,倘若我們不能跟自己連結,我們也沒辦法跟自己的痛苦連結,也無法跟我們的快樂連結,沒辦法跟我們最親愛的人,沒辦法跟這個世界連結。那麼,沒有了這些連結,我們就會感到非常孤單,假設生命中出現挫折、障礙的時候,我們沒有這種連結的感覺,我們會覺得很無力、很無助,所以連結很重要!
連結的第一步就是身體的覺察,第二是心念的注意。
當我們在練功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讓念頭飄到很遠的地方,我們要慢慢的注意到這個,注意到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心裡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這是通往快樂的大門。沒有了這個基礎的覺察,我們會不知道什麼叫作快樂,什麼叫作自由。
注意我們的身體,注意我們的念頭,跟我們自己連結。
*注意動機
你要幫一個人,必須非常瞭解這個人的需要,才有能力幫他。例如這個人主動來開口,他有這個意願,自己有意願,就會有所行動,這時你才能幫忙推一把。這個是他的需要,而不是我的需要,他自己會幫自己,別人只是幫忙推。如果他的心沒有想要這樣,例如,有時是他潛意識裡想要受苦才會感到心安,我們陷入自認的幫忙,其實只是怕自己難過。
注意自己的心態、動機,以此為出發點,讓彼此沒有負擔,這不是幫忙,而是出於愛而做。
*關係可以帶出我們的障礙
我們在關係裡出現的任何障礙,例如固著的期望家人應該如何,都是我們尚未跨過去、或還沒學習完成的東西,藉由關係的互動呈現這些障礙。如果這時候你把能量拿去解決這個事件,或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就會錯過自己本身可以提升的機會。這些東西非得藉由關係才有辦法呈現出來,絕對不是只坐在那裡看,障礙會自己出現,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的關係可以把我們的障礙呈現出來。
所以要去注意我們如何跟家人互動,我對他講什麼話,這些話背後的心態又是什麼。
假設你在覺察的時候,你覺察到自己生氣了,就停下來,你跟這個生氣獨處、同在,到最後你會發現,跟對方沒有關係,是自己的障礙。在這個點上,你的損害就會停止,你不會傷害跟家人的關係,而是往彼此和諧移動。*小孩有狀況,為何是我生氣?
假設學校老師打電話來說:「某某家長,你兒子在學校闖了一堆禍!」接到這個電話以後,一般人的反應通常是生氣、傷心、沒有面子、擔心……。請問:他闖禍,為什麼是我生氣?有沒有發覺,為什麼是我生氣,怎麼不是他生氣?
因為他是「我的」小孩,這個「我的」是重點,我生氣是「我的」什麼受影響?其實可以說,是「我的」安全感受到威脅,他現在闖禍了,讓我沒面子,他以後讀不到好學校;讀不到好學校,以後沒有好工作;工作不好,收入不好,不能照顧我……。
因此當我在生氣、傷心、覺得沒有面子、擔心時,我在我自己的狀態裡面,這時候已經沒有愛了,我們跟他之間產生了一道牆而無法交流,因為我們看重的是我們自己的受苦,我沒有去瞭解為何他今天他會闖禍。接下來我們通常都會如何處理這件事?這往往是我們沒有察覺自己的恐懼時的反應方式。
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學習與觀察我們的頭腦運作方式,就是直接的想要擺脫這些生氣、傷心、沒面子的感覺,因此無法學習了解問題的能力,所以問題會一再的發生。
*幸福
生命就是這樣,一直在重複記憶、重複過去受傷的劇本,也會把周圍的人拖下去經歷這樣的狀況。把這些東西鬆開,才有辦法展開真正的關係,才有辦法前進,不然就停留在受傷的狀況。
幸福不是通通沒發生什麼事情,幸福應該是很多事情通通發生過,經歷過這一些,然後又可以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不是依賴才有愛
當我們不依賴的時候,我們的關係才能得到滋養,得到生命能量,才有可能活的不同。我們講的依賴是心理上失去他的痛苦,跟經濟獨立與否沒有關係。今天如果他繼續讓我們依賴,我們就會有一種失去的痛苦,事實上,是這種痛苦在削減我們的能量跟智慧。
若是藉由依賴你來得到快樂跟滿足,那麼,我的快樂跟滿足就比你還重要,所以,不是依賴才有愛。這個愛不是一般的愛,不是我們認知的愛,有這樣的愛,痛苦才能真正的停止;如果我們的愛,是因為你必須給我回報,你必須怎麼樣的對待我,這樣我才愛你的話,這個愛不是真正的愛,因為真正的愛裡面不會有恐懼。
你有能力去覺察自己的恐懼,跟自己的障礙、恐懼交流的時候,你所帶出來的愛,已經不是這個層面了,那你隨便說什麼都可以呀,也許是「自由」。所以我們關係裡沒有學習這一點,我們就會陷在這個框框裡面,所以當你放下這一點,不帶恐懼地跟我們關係互動的時候,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嗎?
看電影或聊天,這些都是比較粗鈍的能量,這些感覺比較強烈,也會有吸引力,可以暫時讓我們很快忘掉痛苦。我們內在深層的障礙是屬於非常精細的能量,如果沒有覺察的力量跟它互動、跟它同在,是不可能跨越這點的。逃避是相當容易的,只要去購物⋯…。
對於孤單痛苦,我們未曾真正碰觸過,只是因為很怕孤單而做了很多事情,始終不了解它,變成一直被它掌控,成了孤單的奴隸。孤單驅迫著我們去討好別人、要趕快做出成績、要變得很厲害⋯…。孤單就是這些行為的動機源頭,不管怎麼做,還是它的奴隸,最後一定會很挫折。
*想擺脫孤單會更孤單
因為怕孤單而討好,接下來就有很多問題存在。你會講好聽的話,講別人要聽的話,處處遷就別人。因為你一直在這樣的付出,你沒有得到滋養,你們這份能量跟友誼沒有交流,沒有一個循環,就是單向的,你得不到你要的,對方也沒辦法真正靠近你,所以經過一段時間,你這個關係一定會斷掉,無法維持長久。這個時候,你就會跌到以前想擺脫的孤單,不斷在這裡重複。「靜心」就是可以看到這些。
*「念頭」在支持孤單、寂寞
為什麼我們會一直陷在孤單、寂寞?當它出現時,你會很想找人陪伴,或是會想到以前快樂的感覺,或是你會覺得失去了什麼很可惜。一定是這些念頭沒有被你注意到,所以孤單寂寞會一直重複。
例如你覺得很遺憾,對於過去的戀情仍然很不捨,很想重回過去。一定有念頭在支持孤單、寂寞。你沒有辦法注意到這些心念的時候,孤單是不會停止的。所以為何跨不過去,你一定有沒注意到的念頭,或是對某件事還很痛苦生氣,也會變成寂寞、空虛。沒有注意,就無法發現念頭,自然這些模式停不下來。*離別為何會苦
離別,為什麼離別讓我們覺得害怕跟傷心?因為那個我喜歡的人,那個我愛的人,那個能夠讓我快樂的人,他離開我了,他走了,我再也看不到他,我的快樂就跟著他走了,然後我就不能夠再繼續快樂了。
也許他可以給我一些經濟上的支撐,或者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一種安慰。他離開我了,所以這個離別給我的痛,就是我不再能夠擁有那些安全感、快樂的感覺,失去了這個依靠。
實際上讓我痛苦的不是對方,而是我失去了我的快樂與安全感,因為透過對方,我可以擁有這些,所以我在乎的是我自己!
*我想跟你一樣
嫉妒就是你擁有我想要的,但我卻沒有或得不到,接著就憤怒,表現出來的就是排斥別人。殊不知這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否定自己,因為自己認同了自身的匱乏、不如與不堪。嫉妒有多大,就反映他的自覺卑微與不足有多深。這些情緒發展到極致會轉成對他人很大的怨恨,具有很大的殺傷力。
嫉妒同時也是迂迴的認同被嫉妒的對象,認同他的「有」來凸顯自己的「沒有」,這些過程的根源就是恐懼、害怕失去某人或害怕失去依賴的對象。障礙出現時,如果一直關注在對方或事件本身,這個障礙就會一直重複,煩惱不會停止,要回到自己身上才會停止受苦。
*失去連結,孤單相隨
感覺一下現在的狀態,注意一下身體,任何地方有什麼感覺,有拉緊的、或是鬆開的?或是酸的?肩膀是不是抬得很高?把它放下來。
跟自己在一起,隨時能夠覺察到身體的狀態,還有念頭的狀態,就是跟我們自己連結。
跟自己連結非常重要,倘若我們不能跟自己連結,我們也沒辦法跟自己的痛苦連結,也無法跟我們的快樂連結,沒辦法跟我們最親愛的人,沒辦法跟這個世界連結。那麼,沒有了這些連結,我們就會感到非常孤單,假設生命中出現挫折、障礙的時候,我們沒有這種連結的感覺,我們會覺得很無力、很無助,所以連結很重要!
連結的第一步就是身體的覺察,第二是心念的注意。
當我們在練功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讓念頭飄到很遠的地方,我們要慢慢的注意到這個,注意到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心裡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這是通往快樂的大門。沒有了這個基礎的覺察,我們會不知道什麼叫作快樂,什麼叫作自由。
注意我們的身體,注意我們的念頭,跟我們自己連結。
*注意動機
你要幫一個人,必須非常瞭解這個人的需要,才有能力幫他。例如這個人主動來開口,他有這個意願,自己有意願,就會有所行動,這時你才能幫忙推一把。這個是他的需要,而不是我的需要,他自己會幫自己,別人只是幫忙推。如果他的心沒有想要這樣,例如,有時是他潛意識裡想要受苦才會感到心安,我們陷入自認的幫忙,其實只是怕自己難過。
注意自己的心態、動機,以此為出發點,讓彼此沒有負擔,這不是幫忙,而是出於愛而做。
*關係可以帶出我們的障礙
我們在關係裡出現的任何障礙,例如固著的期望家人應該如何,都是我們尚未跨過去、或還沒學習完成的東西,藉由關係的互動呈現這些障礙。如果這時候你把能量拿去解決這個事件,或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就會錯過自己本身可以提升的機會。這些東西非得藉由關係才有辦法呈現出來,絕對不是只坐在那裡看,障礙會自己出現,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的關係可以把我們的障礙呈現出來。
所以要去注意我們如何跟家人互動,我對他講什麼話,這些話背後的心態又是什麼。
假設你在覺察的時候,你覺察到自己生氣了,就停下來,你跟這個生氣獨處、同在,到最後你會發現,跟對方沒有關係,是自己的障礙。在這個點上,你的損害就會停止,你不會傷害跟家人的關係,而是往彼此和諧移動。*小孩有狀況,為何是我生氣?
假設學校老師打電話來說:「某某家長,你兒子在學校闖了一堆禍!」接到這個電話以後,一般人的反應通常是生氣、傷心、沒有面子、擔心……。請問:他闖禍,為什麼是我生氣?有沒有發覺,為什麼是我生氣,怎麼不是他生氣?
因為他是「我的」小孩,這個「我的」是重點,我生氣是「我的」什麼受影響?其實可以說,是「我的」安全感受到威脅,他現在闖禍了,讓我沒面子,他以後讀不到好學校;讀不到好學校,以後沒有好工作;工作不好,收入不好,不能照顧我……。
因此當我在生氣、傷心、覺得沒有面子、擔心時,我在我自己的狀態裡面,這時候已經沒有愛了,我們跟他之間產生了一道牆而無法交流,因為我們看重的是我們自己的受苦,我沒有去瞭解為何他今天他會闖禍。接下來我們通常都會如何處理這件事?這往往是我們沒有察覺自己的恐懼時的反應方式。
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學習與觀察我們的頭腦運作方式,就是直接的想要擺脫這些生氣、傷心、沒面子的感覺,因此無法學習了解問題的能力,所以問題會一再的發生。
*幸福
生命就是這樣,一直在重複記憶、重複過去受傷的劇本,也會把周圍的人拖下去經歷這樣的狀況。把這些東西鬆開,才有辦法展開真正的關係,才有辦法前進,不然就停留在受傷的狀況。
幸福不是通通沒發生什麼事情,幸福應該是很多事情通通發生過,經歷過這一些,然後又可以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不是依賴才有愛
當我們不依賴的時候,我們的關係才能得到滋養,得到生命能量,才有可能活的不同。我們講的依賴是心理上失去他的痛苦,跟經濟獨立與否沒有關係。今天如果他繼續讓我們依賴,我們就會有一種失去的痛苦,事實上,是這種痛苦在削減我們的能量跟智慧。
若是藉由依賴你來得到快樂跟滿足,那麼,我的快樂跟滿足就比你還重要,所以,不是依賴才有愛。這個愛不是一般的愛,不是我們認知的愛,有這樣的愛,痛苦才能真正的停止;如果我們的愛,是因為你必須給我回報,你必須怎麼樣的對待我,這樣我才愛你的話,這個愛不是真正的愛,因為真正的愛裡面不會有恐懼。
你有能力去覺察自己的恐懼,跟自己的障礙、恐懼交流的時候,你所帶出來的愛,已經不是這個層面了,那你隨便說什麼都可以呀,也許是「自由」。所以我們關係裡沒有學習這一點,我們就會陷在這個框框裡面,所以當你放下這一點,不帶恐懼地跟我們關係互動的時候,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