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將思考內容變得「可視化」──思考與記憶的真實面貌

認識正確的大腦使用方式


本書要討論的,是能夠發揮大腦最大力量的自然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教導各位讀者為了實現「自然心智運作」所要使用的心智圖。關於心智圖的細節,我們將在第2章有詳細的解說,本章則著重在說明運用心智圖的前提。

談到「思考能力」或「頭腦好壞」這一點,直到不久前,都還等同於「腦中能夠背下多少知識」;是一種「頭腦很好」=「能夠背很多書」的解讀法。

而近來,這道判斷基準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越來越多人已經認知到,一個人腦中的知識量,並不足以作為判斷個人能力的標準。

所謂的知識,指的是「知道什麼東西」,然而知道之後,擁有「如何理解這些知識」並且「如何使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事。更深入一點來說,如何將腦中的知識與手上擁有的大量資訊進行統合,以高明且具有個性的方法加以運用,就是學會自然心智運作的入門第一課。

心智圖的創始人東尼‧博贊曾說過:「在我們接收、記憶知識之前,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學習、思考、記憶、創造、與解決問題。」

他早早地敲響了警鐘,並且為實現這個想法,設計出了心智圖。

讓我們看一個生活周遭的例子。

現在有兩個在漢字測驗中得到百分滿分的孩子,姑且代稱為A與B。

如果單純只看知識層面的話,可以判斷為這兩個孩子的能力「相等」。參加測驗,兩人的成績都是「合格」。

那麼,如果將關注重點放在「如何學會這些知識」,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總之就是重複不斷寫幾百次,自己多做測驗題目,每天花十個小時讀書才得到滿分。」(A的回答)

「我試著創造一套適合自己的漢字記憶方式。用這種方式,每天只要花二個小時就能牢牢記住了。」(B的回答)

你覺得如何呢?

一旦將兩人的「學習方法」放在一起比較之後,優劣評價就不再「相同」了。B的學習方法很明顯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而他們各自的學習方法,會在兩人往後的人生上造成相當大的差異。

往後A在記憶英語單字的時候,除了花上十個小時死記硬背之外沒有其他辦法。那麼B又如何呢?無論是英語或社會科,B一定會善加利用自己二個小時學完漢字的學習方法。

數年之後,等到兩人都出了社會,開始工作……。 當兩人遇到震災等重大事件,需要發揮實際作業能力的時候……。

試著想像各種場面,你認為在未來的社會中所需要的是哪一種能力?哪一種類型的人才才有可能成為出色的領導者?

現在幾乎所有學校的測驗及入學試驗,都會將這兩者視為「相同的能力」。並以他們得到的成績(分數)決定將來的出路或前途。

也因此不單是孩子們,無論是老師或家長都持續而執著地追求著「分數」。

日本文部科學省在1989年變更教學綱領,將「興趣‧意向」設定為比「學力‧得分」更重要的審查條件。即使偶然間獲得了好成績,在學習上缺乏興趣及意向的話,就有可能在評量表上出現未達標的狀況。

依照這個方向,會讓人認為學校教育多多少少也能夠朝提升孩子思考能力與品質的方向發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現在的狀況是,學生出現為了得到評量點數,就算是不理解的題目也會積極地舉手響應的傾向;令人注目的是,學生學會的是如何贏得老師好感的技術。至於補習班裡,則出現了「提高評量點數的方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舉手,萬一真的被老師點到了,就回答我正在想。」這樣的教戰守則。面對這種狀況,被稱為尾木媽媽的教育評論家尾木直樹發出了感嘆。

無論如何改變體制,只要價值觀沒有改變,仍舊會走回結果至上主義。

在這種環境下,只能養成A這種標準日本式教育下推崇的刻苦勉勵型學生,而無法培養出B這種自己找出「最佳做法」並加以活用的孩子。

大學生在考試時使用手機作弊、小學生的暑假作業養活了大量的作業代寫業者,這一類令人感歎的新聞時有耳聞。由於這是個只重視「結果」的世界,於是導致這類人不斷增加。

道德倫理角度的取締自然不可少,然而我認真地認為,只要沒有一個「讓作弊或作業代寫無用武之地的教育或評分方式」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事件。

過度重視結果有礙於自由思考

從結論分析A與B的差異,在於「是否以自己的力量,發現更好的大腦使用方式」。

以漢字測驗來說,就是「多次書寫讓身體記住這些字」的心智運作與「首先,找出一個更有效率的記憶方式」心智運作的差別。

當一個人能夠順暢使用本身所具有的能力,這時產生的就是自然心智運作。 閉著眼睛盲目模仿別人的作法,這種學來的作法只有對被模仿者來說才是自然的大腦使用方式。即使我們使用了相同的做法,也很可能無法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一方面,若是面對任何事物時都能夠以全新的發想自由應對,其收穫的效果將會加倍,而思考與行動本身也會變成一種樂趣。

當然,結果也會相當顯著。

讓這種生活方式化為現實會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發明家愛迪生已經用他的一生為我們展示了。

所謂發明,是一種創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事物的行為,當人類想從無到有製造出某些東西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行為。

愛迪生的一生有著無數閃耀光輝色彩的發明,如同一幅精彩的畫作。

在愛迪生發明事物時的基本思維中,有著值得我們學習的獨特途徑與特殊迴路。這些對於我們學習自然心智運作,有著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想要再次聽到現在聽見的聲音。」→留聲機
「想要在螢幕畫面上播映眼前的景象。」→放映機
「想讓黑暗的夜晚從地球上消失。」→白熾燈泡

現在看來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東西,然而在那個年代、無法理解愛迪生「企圖透過發明加以實現」想法的人們來看,或許愛迪生就是一個滿腦子異想天開「腦子不清楚的大叔」。

以下將介紹幾件逸聞,相信各位能夠從中一窺愛迪生的心智運作。

‧「天才是一分的天份,加上九十九分的後天努力」,關於愛迪生這句名言背後的涵義,可以這樣解讀:「我們常將流汗努力視為成功的原因,這是錯誤的。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那一分的天份,努力也沒有意義。」

然而我在讀小學的時候,學校老師卻是這樣解讀這句話:「重要的不是天份,而是兢兢業業的努力」。以當時(昭和40年代)社會上普遍的心智運作來看,個人的意願想法並不受到肯定(現在很有可能也是這樣)。

‧這是白熾燈泡實驗失敗超過一萬次時,愛迪生與其助手法蘭西斯‧杰爾的對話。

「老爹,都失敗一萬次了,還要繼續嗎?」
「這不是失敗。我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俗話說「從失敗中學習」,又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是在愛迪生的心智運作中,卻沒有「失敗」這個概念,我想這是因為他連在面對不成功的狀況時,都能從中找到樂趣。 順帶一提,小時候的愛迪生因為發想太過獨特,無法被老師接受,因此小學才讀了三個月就退學了。母親南西是唯一能夠理解愛迪生的人,往後她便親自教導愛迪生的學業;她曾經說過:「沒有失敗相伴的成功,不過是一種偶然。所以我從來不曾為了湯瑪斯的失敗而斥責他。」

愛迪生將「失敗」也視為一種「成功」的心智運作,或許就來自於母親的教育方式。

‧關於工作。

「我呢,從來沒有把工作視為一種義務。我把學得快樂的事情變成我的工作。因為快樂,所以不覺得疲累。」

據說愛迪生每天花將近16個小時持續進行研究,有時候甚至顧不上睡眠時間。
因為不是受別人強制要求,而是自己想「全心投入快樂的事情」,所以能夠一頭鑽入研究之中而不會感覺到疲累。

愛迪生反覆進行著:發明品的發想→實驗→成功→相關發明品的發想→實驗→成功→繼續其他相關發明品的發想……這種發明循環。其發明產品的數量,多達一千三百件。

以現代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當創意發想產生時,腦內就會分泌出產生快感的多巴胺,於是我們就會養成習慣,反覆進行會使多巴胺分泌的行為。

創意發想實現為發明成果、進一步激發其他創意發想,並在一個接一個的反應中刺激腦內多巴胺分泌,使大腦記得這種快感;在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之中,愛迪生完成了他如同傳奇般的豐功偉業。

以下列舉這種關聯性循環的實際案例:

‧雖然發明了白熾燈泡,但因為各家庭中沒有電力供應,於是愛迪生為了完成水力發電而發明了大型馬達,並為此開發了強化水泥。

‧為了解決水壩工人們的住宿問題,設計了組合屋;並為此發明出合板。

‧從發電所到各家庭之間需要電纜線連接,因此發明了橡膠的絕緣體。在研發橡膠絕緣體的過程中遭遇許多挫折,而這些挫折成為後來發明合成黏著劑的靈感。

‧「有了電纜線與燈泡後明亮如同白日的街道」與「強化水泥」,這兩者在組合搭配之後,便成了高樓層大廈以及高速公路,並向總統提案後獲得實現。

如果只會背誦或無目標的反覆努力,而不懂得加以運用發揮,是沒有辦法學會像這種接二連三產生連鎖創意的才能、能力的。

將話題轉回開頭的漢字背誦方法。B設計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漢字記憶訣竅,而這套訣竅也能運用在其他科目上,可以說已經領悟了如愛迪生般的思考迴路。 且B的這套方法與A不同,它是一種能夠應用在往後的生活、人生態度、工作相關事物上的能力。

不只是愛迪生,凡是被稱為「天才」的人們,都不會被固定觀念所侷限,擁有運用自身能力作出彈性思考方法的共同特徵。而這種思考方法會逐漸進化完善。

那麼,「思考方法變得完善」又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關於主掌思考的「腦」。

掌管記憶與思考的大腦運作方式

在日本,當我們談到「記憶事物」,在大多數的狀況下往往等同於「背誦事物」。而本段落則要擴大這個定義,希望各位能將記憶定義為「為了支持人類的行為活動,將情報資訊儲存在大腦中的行為」。

在這種定義之下,不僅是知識,舉凡喜怒哀樂、運動、想像等,可以說只要是生活都建立在「記憶行為」的基礎之上。假設現在你突然失去了所有的記憶,會發生什麼事?恐怕會如同沒接上電源的電腦,徒剩人類軀殼而已經不算是人類了吧。

依照這個邏輯,只要換一個思考角度,就可以理解「你的人生」等於「你所有記憶的集合」這種說法。

常聽人說「只有人、和過去無法改變」這句話,我不能認同這個想法。

因為,對我們而言的「過去(無論是自己或他人或環境)」,並不單純是一種客觀的事實;形成過去的,其實是「你的記憶」。以極端論點來看,「事實」這種東西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人的記憶,不過是過去記憶的重複展現而已。

而我們之所以會有「無法改變的過去」這種想法,也是來自於名為「自己的記憶」這個資料夾。

既然如此,只要改變自己的記憶,無論是「人」或是「過去」都有可能改變。

這種「支撐人類所有行為活動的記憶使用方法」的方法,就稱為「思考法」。

就像現在,傳達到各位大腦的資訊除了記憶下來,將之與腦中已經存在的記憶相互組成運用時,思考就成立了。

而支撐著這些記憶與思考的重要器官,自然就是我們的「腦」了。

當然,若是只有大腦則人類無法進行活動,其他器官也不可或缺。只不過,對於擔任中心指揮角色的「腦」,對其研究的重要性無庸置疑。 不考慮大腦的使用方法、持續生活在單調而缺乏刺激的環境裡,最終只會得到一個無趣的人生。不考慮大腦的使用方法,而只會在心中想著「好想改變」、「好想有點變化」,充其量不過是增加自己的不安而已。但相反的,若能夠好好了解大腦的使用方式、學會各種變化與運用方法,就有可能使人生產生變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