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主揉捏脖子,焦慮緊繃的訊號
當人感到焦慮及壓力時總會以手觸摸或揉捏脖子後方,也有人在緊張時會鬆開領帶或解開襯衫的第一顆釦子人們都會在情緒緊繃時做出差不多的反應!
為什麼情緒焦慮的人會習慣性地觸摸脖子後方呢?因為脖子遍布許多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只要輕拍或輕揉脖子後方,就能降低心跳次數。解開領帶和襯衫的第一顆釦子之行為,就是試圖讓該處以上的部位透透氣,同時也是個下意識動作。頭髮較長的女性,頻繁地撥弄頭髮,或者將頭髮往上紮起,同樣是因為想讓脖子後方透透氣,希望藉由這個動作消除壓力。
向主管報告時,假如主管的手開始放到脖子後方,並且出現揉捏的動作時,表示他已經對大家的報告感到厭煩,開始焦慮了。這時建議你趕快繞到結論,接著立刻離開現場,因為一個情緒焦慮的人是無法耐心聆聽的。
當一個女生開始想解開身上項鍊或襯衫釦子時,十之八九表示她正陷入焦慮情緒;而男生則是出現反覆觸摸領帶結的動作。
焦慮的人也會經常觸摸喉結下方,以手指碰觸時稍微往下凹的地方,此處稱為「頸靜脈切跡」(Jugular Notch)。
根據「行為研究實驗室」(Science of People)的創辦人凡妮莎.愛德華茲(Vanessa Van Edwards)指出,觸摸「頸靜脈切跡」的人,皆是為了緩和緊張情緒及焦慮。
因此,處於緊張情緒時,女生習慣碰觸項鍊所在的地方並想要解開它;男生則是慣於觸摸領帶結之處,間接地碰觸「頸靜脈切跡」,藉由這些動作能讓情緒較為穩定。
當然啦,項鍊和領帶本身是完全無舒緩情緒的功效,因為有時在觸摸項鍊與領帶時,也會碰觸到「頸靜脈切跡」,便可同時讓情緒冷靜。
◎「視線接觸」看時機,緊盯不放壓力大
為了習得讀心術,仔細觀察對方的動作是絕對不能缺少的一環。
話雖如此,目不轉睛地盯著對方看也不妥因為當我們緊盯一個人時,可能會讓對方情緒出現變化。
過度凝視會導致對方緊張或許當時對方並不是因為想說謊才緊張,而是自己一直被盯著才會如此。為了不讓眼神放出不必要的訊號,只在適當時機給予對方注目的眼神也是關鍵之一。
在地震或颱風等天災過後,電視上總會出現在災民收容所裡,人們席地而睡時,以紙箱隔開災民的畫面。
為什麼收容所裡會以紙箱將災民隔開呢?因為別人的眼神通常是壓力來源。被他人盯著看,心情自然無法穩定下來,壓力便會上升。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用紙箱隔起私人空間。
美國史丹佛大學曾有三位研究人員做了非常有趣的實驗。實驗者騎著機車,在距離紅綠燈約一.五公尺的地方,一直盯著等待紅燈的車輛駕駛。
一直被盯著看的駕駛會有什麼反應呢?幾乎所有駕駛在發現自己被盯著看時顯得不安,紛紛將視線轉移,開始摸衣服、假裝調音響、稍微加踩油門,或者看了紅綠燈數次。
駕駛的不安程度越來越高漲,在紅燈轉為綠燈的時候,不論駕駛為男性或女性,號誌一變化便立刻踩了油門出去。而且聽說啟動車子的時間比平時快了○.二秒,表示他們「想盡快逃離現場」。
雖然想學習讀心術,但如果因此一直盯著對方看,對方如同被盯著看的駕駛一樣,想早點逃離現場。
所以,與對方目光相接的時機也是十分重要,過與不及皆不好。
基本上,對方開始說話時,可以看著他的表情,但對方未發言時,建議盡量將視線轉移至別處。
對方發言時,若是將視線移開,可能導致他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然而,當對方停止說話時,所有的表情觀察行動應立刻停止。
不過這裡提及的「轉移視線」指的只是將視線從對方的臉上移到別處而已,取而代之的是觀察他的手或腳。就算無法從表情讀取訊息,也能從手腳的動作等其他地方蒐集到一些情報。
◎這個時候說「不懂」,其實是「討厭」
人們說話時的用字遣詞背後隱藏著許多涵義,「不懂」也是一個代表性語詞——
「不好意思,我不太了解那個企劃案目的為何?」
「我不懂你的提案目的是什麼?」
通常聽到這種回答,對方並不是真的不懂,而是他「不喜歡」該提案,所以即使再詳盡的說明也無濟於事。
說「不懂」的人,背後的本意是「我不想懂」,也就是「討厭」的意思。因此,當有人對你說:「我有點聽不太懂你想表達的內容。」你再怎麼多做說明也沒用。人類的理解能力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優秀許多,即使是困難的問題,大概只須一點點時間就能理清其中脈絡,所以說「不懂」之人,其實並不是真的無法理解你說的話。
加拿大主教大學(Bishop’s University)利昂內爾.史坦丁(Lionel Standing),準備了一萬張的飛機與小狗等日常照片,每隔五秒鐘展示一次照片,測驗每個人的片段記憶。結果在看完所有照片之後,測驗這些實驗者是否認得該張照片,有一大半的人大概都能回想起這一萬張的照片內容。
根據史坦丁所說,假設展示了一百萬張照片,大約有七十三萬一千四百張的照片是可以被成功認出來。由此可知,我們人類的理解力與判斷力十分驚人。
比方說,假設我們為了尋找某種主題的書籍而來到了書店。即使是比較大型的書店,在茫茫書海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需要的書,因為人的大腦會在瞬間幫我們判斷想要找的書在哪裡。
當我們將欲尋找的書握在手中時,只要大致翻閱,大概便能正確地判斷自己想要的資訊刊載在哪些頁面,這是種不需要特別受過速讀訓練就可以辦到的能力。
就上述內容推斷,倘若擁有這種判斷力,應該不會有先前所提及﹁對方不懂﹂的情況發生。
嘴巴說著「不懂」的人,其實根本不想了解該內容,也從未想過接受眼前事物,因此自然而然地就真的「不懂」了。
嘴上說著這些話的人:「我不懂電腦怎麼用。」或者「我不懂這個軟體的使用方法。」即便再怎麼卯足全力說明,對方也絲毫沒有任何求知欲,因為他真正的心聲是:「我根本不想學會用電腦。」
◎與對方情緒同步的「反射話術」
有一種話術,只要將對方說的內容原封不動地重複即可,這種方式稱為「反射法」,如同讓對方的姿態反射在鏡面。
「昨天被主管叫去了。」
「喔∼被主管叫去了。」
「你最近很努力喔!主管竟然這樣誇了我!」
「哇!被誇獎了耶!」
如上所述,只要掌握對方話中的關鍵字,以回應的方式重複一次,就可以讓對方心情頓時亮起,這即是一種「反射技巧」。
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潘美樂.海倫(Highlen, P. S.)請四十名女大學生參加三十分鐘的心理諮詢實驗。
諮詢師在傾聽某人說話時使用反射話術,但對其他人則未用此話術。結果,在使用反射話術的條件下,女大學生吐露了許多自己真實的情感。
當我們以反射話術與對方交談時,對方的喜悅程度會不斷上升,因此就能滔滔不絕地暢所欲言。
以反射話術溝通時,必須懂得如何截取對方的關鍵字。重點不在於重複對方發言中的字句,而是掌握並複述關乎「情緒」的話語,「情緒」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有時對方的談話中可能沒有出現關於「情緒」的字眼,這時候建議大家盡可能從對方表情掌握情緒,並重複該句話語,達到反射話術的效果。
「差不多又快到部門調動的時期了。」
「這個時期又將到來了。」
以上的例子並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射話術。的確,他掌握了對方的關鍵情緒話語,但也只是照字面將話說出而已。如果是一次良好的反射話術,應該會是以下的對話:
「差不多又快到部門調動的時期了。」
「你一定感到『不安』,是嗎?」
直接看穿對方的「不安」並將其說出,這就是一種能善用同理心的良好反射語句。
根據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羅勃特.埃爾利希(Ehrlich, R. P.)的實驗指出,單純只就發言內容進行反射話術,和針對「情緒」做反射話術相比,後者可讓對方多發言二七%(單字量)。
總之,當我們運用反射話術時,請盡可能地掌握對方的情緒!
當人感到焦慮及壓力時總會以手觸摸或揉捏脖子後方,也有人在緊張時會鬆開領帶或解開襯衫的第一顆釦子人們都會在情緒緊繃時做出差不多的反應!
為什麼情緒焦慮的人會習慣性地觸摸脖子後方呢?因為脖子遍布許多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只要輕拍或輕揉脖子後方,就能降低心跳次數。解開領帶和襯衫的第一顆釦子之行為,就是試圖讓該處以上的部位透透氣,同時也是個下意識動作。頭髮較長的女性,頻繁地撥弄頭髮,或者將頭髮往上紮起,同樣是因為想讓脖子後方透透氣,希望藉由這個動作消除壓力。
向主管報告時,假如主管的手開始放到脖子後方,並且出現揉捏的動作時,表示他已經對大家的報告感到厭煩,開始焦慮了。這時建議你趕快繞到結論,接著立刻離開現場,因為一個情緒焦慮的人是無法耐心聆聽的。
當一個女生開始想解開身上項鍊或襯衫釦子時,十之八九表示她正陷入焦慮情緒;而男生則是出現反覆觸摸領帶結的動作。
焦慮的人也會經常觸摸喉結下方,以手指碰觸時稍微往下凹的地方,此處稱為「頸靜脈切跡」(Jugular Notch)。
根據「行為研究實驗室」(Science of People)的創辦人凡妮莎.愛德華茲(Vanessa Van Edwards)指出,觸摸「頸靜脈切跡」的人,皆是為了緩和緊張情緒及焦慮。
因此,處於緊張情緒時,女生習慣碰觸項鍊所在的地方並想要解開它;男生則是慣於觸摸領帶結之處,間接地碰觸「頸靜脈切跡」,藉由這些動作能讓情緒較為穩定。
當然啦,項鍊和領帶本身是完全無舒緩情緒的功效,因為有時在觸摸項鍊與領帶時,也會碰觸到「頸靜脈切跡」,便可同時讓情緒冷靜。
◎「視線接觸」看時機,緊盯不放壓力大
為了習得讀心術,仔細觀察對方的動作是絕對不能缺少的一環。
話雖如此,目不轉睛地盯著對方看也不妥因為當我們緊盯一個人時,可能會讓對方情緒出現變化。
過度凝視會導致對方緊張或許當時對方並不是因為想說謊才緊張,而是自己一直被盯著才會如此。為了不讓眼神放出不必要的訊號,只在適當時機給予對方注目的眼神也是關鍵之一。
在地震或颱風等天災過後,電視上總會出現在災民收容所裡,人們席地而睡時,以紙箱隔開災民的畫面。
為什麼收容所裡會以紙箱將災民隔開呢?因為別人的眼神通常是壓力來源。被他人盯著看,心情自然無法穩定下來,壓力便會上升。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用紙箱隔起私人空間。
美國史丹佛大學曾有三位研究人員做了非常有趣的實驗。實驗者騎著機車,在距離紅綠燈約一.五公尺的地方,一直盯著等待紅燈的車輛駕駛。
一直被盯著看的駕駛會有什麼反應呢?幾乎所有駕駛在發現自己被盯著看時顯得不安,紛紛將視線轉移,開始摸衣服、假裝調音響、稍微加踩油門,或者看了紅綠燈數次。
駕駛的不安程度越來越高漲,在紅燈轉為綠燈的時候,不論駕駛為男性或女性,號誌一變化便立刻踩了油門出去。而且聽說啟動車子的時間比平時快了○.二秒,表示他們「想盡快逃離現場」。
雖然想學習讀心術,但如果因此一直盯著對方看,對方如同被盯著看的駕駛一樣,想早點逃離現場。
所以,與對方目光相接的時機也是十分重要,過與不及皆不好。
基本上,對方開始說話時,可以看著他的表情,但對方未發言時,建議盡量將視線轉移至別處。
對方發言時,若是將視線移開,可能導致他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然而,當對方停止說話時,所有的表情觀察行動應立刻停止。
不過這裡提及的「轉移視線」指的只是將視線從對方的臉上移到別處而已,取而代之的是觀察他的手或腳。就算無法從表情讀取訊息,也能從手腳的動作等其他地方蒐集到一些情報。
◎這個時候說「不懂」,其實是「討厭」
人們說話時的用字遣詞背後隱藏著許多涵義,「不懂」也是一個代表性語詞——
「不好意思,我不太了解那個企劃案目的為何?」
「我不懂你的提案目的是什麼?」
通常聽到這種回答,對方並不是真的不懂,而是他「不喜歡」該提案,所以即使再詳盡的說明也無濟於事。
說「不懂」的人,背後的本意是「我不想懂」,也就是「討厭」的意思。因此,當有人對你說:「我有點聽不太懂你想表達的內容。」你再怎麼多做說明也沒用。人類的理解能力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優秀許多,即使是困難的問題,大概只須一點點時間就能理清其中脈絡,所以說「不懂」之人,其實並不是真的無法理解你說的話。
加拿大主教大學(Bishop’s University)利昂內爾.史坦丁(Lionel Standing),準備了一萬張的飛機與小狗等日常照片,每隔五秒鐘展示一次照片,測驗每個人的片段記憶。結果在看完所有照片之後,測驗這些實驗者是否認得該張照片,有一大半的人大概都能回想起這一萬張的照片內容。
根據史坦丁所說,假設展示了一百萬張照片,大約有七十三萬一千四百張的照片是可以被成功認出來。由此可知,我們人類的理解力與判斷力十分驚人。
比方說,假設我們為了尋找某種主題的書籍而來到了書店。即使是比較大型的書店,在茫茫書海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需要的書,因為人的大腦會在瞬間幫我們判斷想要找的書在哪裡。
當我們將欲尋找的書握在手中時,只要大致翻閱,大概便能正確地判斷自己想要的資訊刊載在哪些頁面,這是種不需要特別受過速讀訓練就可以辦到的能力。
就上述內容推斷,倘若擁有這種判斷力,應該不會有先前所提及﹁對方不懂﹂的情況發生。
嘴巴說著「不懂」的人,其實根本不想了解該內容,也從未想過接受眼前事物,因此自然而然地就真的「不懂」了。
嘴上說著這些話的人:「我不懂電腦怎麼用。」或者「我不懂這個軟體的使用方法。」即便再怎麼卯足全力說明,對方也絲毫沒有任何求知欲,因為他真正的心聲是:「我根本不想學會用電腦。」
◎與對方情緒同步的「反射話術」
有一種話術,只要將對方說的內容原封不動地重複即可,這種方式稱為「反射法」,如同讓對方的姿態反射在鏡面。
「昨天被主管叫去了。」
「喔∼被主管叫去了。」
「你最近很努力喔!主管竟然這樣誇了我!」
「哇!被誇獎了耶!」
如上所述,只要掌握對方話中的關鍵字,以回應的方式重複一次,就可以讓對方心情頓時亮起,這即是一種「反射技巧」。
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潘美樂.海倫(Highlen, P. S.)請四十名女大學生參加三十分鐘的心理諮詢實驗。
諮詢師在傾聽某人說話時使用反射話術,但對其他人則未用此話術。結果,在使用反射話術的條件下,女大學生吐露了許多自己真實的情感。
當我們以反射話術與對方交談時,對方的喜悅程度會不斷上升,因此就能滔滔不絕地暢所欲言。
以反射話術溝通時,必須懂得如何截取對方的關鍵字。重點不在於重複對方發言中的字句,而是掌握並複述關乎「情緒」的話語,「情緒」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有時對方的談話中可能沒有出現關於「情緒」的字眼,這時候建議大家盡可能從對方表情掌握情緒,並重複該句話語,達到反射話術的效果。
「差不多又快到部門調動的時期了。」
「這個時期又將到來了。」
以上的例子並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射話術。的確,他掌握了對方的關鍵情緒話語,但也只是照字面將話說出而已。如果是一次良好的反射話術,應該會是以下的對話:
「差不多又快到部門調動的時期了。」
「你一定感到『不安』,是嗎?」
直接看穿對方的「不安」並將其說出,這就是一種能善用同理心的良好反射語句。
根據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羅勃特.埃爾利希(Ehrlich, R. P.)的實驗指出,單純只就發言內容進行反射話術,和針對「情緒」做反射話術相比,後者可讓對方多發言二七%(單字量)。
總之,當我們運用反射話術時,請盡可能地掌握對方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