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語評價的時代
表達方式有不同層次
即使一言以蔽之稱為「言語」,仍有形形色色的種類。除了嘴巴說的、紙上寫的、耳朵聽的。更進一步細分,還有電腦或手機輸入的言語。
為了把想法或感受傳達給對方,我們必須使用言語來表情達意。
縱然近年來人們透過表情符號、照片、貼圖等來表達心情的狀況大增,但為了準確,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必須透過說、寫、輸入文字等,以言語來表現的情況依然不變。
因此衍生出,即使萌生「傳達給他人」的意念,但費盡唇舌仍有「詞不達意」、「難以言喻」的困窘。
如果把言語作為溝通工具來思考,前提必須有「發送訊息者」和「接受訊息者」才能成立。「充分傳達」的狀況,就表示這兩者,也就是「說話者及聆聽者」,或「書寫者及閱讀者」完成共同作業而帶來的成果。
話雖這麼說,要改變聆聽者或閱讀者,也就是接受訊息者的感受,極為困難。倘若是關係親近的友人、同事、家人,或許可以透過建立默契,期盼對方理解我們所表達的內容,進而互相妥協讓步。
不過,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溝通的對象關係繁雜,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和初次見面的人,在彼此沒有共同前提的情況下,進行意見溝通。
就這層意義來說,顯然只有發送訊息者,主動設法改變,才能提升傳達的準確度。
將「已傳達」、「還沒傳達」這樣的傳達方式其層次細分來思考,可以整理成以下階段:
①理解、誤解:原本就沒有把話傳達出去,或是傳達錯誤內容的狀態。發送訊息者和接受訊息者,產生認知上的分歧。而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狀況是,「說了,但對方沒在聽」,或是「聽了,但對方沒有講」。
②理解:傳達的內容恰到好處的狀態。毫無遺漏地準確掌握對方所說的內容。但是,除了表面上的理解,並未進一步深入思考,容易陷入「雖然腦子很明白,心卻沒有跟上來」的狀況。
③同意:不僅是腦袋理解對方所說的話,對於接收到的內容也能心領神會。因此,和「理解」相較下,更能視作如自己的事情般掌握。聆聽時,常伴隨著「原來如此」、「確實沒錯」的情感。
④同感、共鳴:對於所見所聞,除了理解其中的內容,內心產生感動,並加上個人詮釋的狀態。對於對方意見、情緒感受到「一點也沒錯」,加上個人想法,甚至想採取行動。
看了這四項分類,可以明白做到「理解」雖然達到及格標準,但是「同意」、「同感、共鳴」才算達到溝通的真髓。但不需要我多說,溝通要達到這個境界的難度,應該可想而知。
傳達方式影響人格評價
和他人交談,或閱讀別人書寫的文章,這些傳達方式也符合從不理解、誤解到同感、共鳴的某一階段。
因此,希望你回想看看,當你難以瞭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或不明白他的語意,你會完全無動於衷,也就是在溝通方面停留在不理解、誤解,而無法達到同意、同感、共鳴時,你會給對方什麼樣的評價?
我想,多數人的答案,八成並不是「詞藻不夠華麗」、「說話技巧應當可以更高明」等針對遣詞用字的批評,而是「說話欠缺條理」、「想法膚淺」、「講話不經大腦思考」等對於人格方面的批判。
換句話說,人們透過他人表達內容的分量、深度,下意識地替當事人的人格評價打分數。
多數人對於表達感到棘手的課題,像是「再怎麼費盡唇舌,都無法打動對方的心」,或「即使想說服周圍的人,也是徒勞無功,誰都無動於衷」。雖然能夠讓對方理解,卻沒有達到同意、同感、共鳴。所以,言語不是致命的問題,應該說,言語的輕浮或淺薄,才是關鍵。
就算學會自由自在表達思考內容的技巧,但說出口或寫下來的內容仍是換湯不換藥,反而會給人「聽起來很虛偽」、「只會耍嘴皮子」的印象。
另一方面,有時即使話說得很少,甚至不夠流暢,卻能給人「這個人說的話可以信任」、「莫名地被吸引」。可以說,並不是只有說話技巧會影響傳達對象的心理。
那麼,形成言語理解度差距的這道牆究竟是什麼呢?
想要跨越這道牆,究竟有什麼方法呢?
其中的關鍵,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內在言語」。讓自己腦中產生的「內在言語」,能夠擴展寬度及深度,並因此累積言語的分量。
是的,想創造打動他人內心的語句,需要的並不是磨練那些實際上書寫出來、說出口、或輸入至電腦裡的「外在言語」。
表達方式有不同層次
即使一言以蔽之稱為「言語」,仍有形形色色的種類。除了嘴巴說的、紙上寫的、耳朵聽的。更進一步細分,還有電腦或手機輸入的言語。
為了把想法或感受傳達給對方,我們必須使用言語來表情達意。
縱然近年來人們透過表情符號、照片、貼圖等來表達心情的狀況大增,但為了準確,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必須透過說、寫、輸入文字等,以言語來表現的情況依然不變。
因此衍生出,即使萌生「傳達給他人」的意念,但費盡唇舌仍有「詞不達意」、「難以言喻」的困窘。
如果把言語作為溝通工具來思考,前提必須有「發送訊息者」和「接受訊息者」才能成立。「充分傳達」的狀況,就表示這兩者,也就是「說話者及聆聽者」,或「書寫者及閱讀者」完成共同作業而帶來的成果。
話雖這麼說,要改變聆聽者或閱讀者,也就是接受訊息者的感受,極為困難。倘若是關係親近的友人、同事、家人,或許可以透過建立默契,期盼對方理解我們所表達的內容,進而互相妥協讓步。
不過,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溝通的對象關係繁雜,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和初次見面的人,在彼此沒有共同前提的情況下,進行意見溝通。
就這層意義來說,顯然只有發送訊息者,主動設法改變,才能提升傳達的準確度。
將「已傳達」、「還沒傳達」這樣的傳達方式其層次細分來思考,可以整理成以下階段:
①理解、誤解:原本就沒有把話傳達出去,或是傳達錯誤內容的狀態。發送訊息者和接受訊息者,產生認知上的分歧。而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狀況是,「說了,但對方沒在聽」,或是「聽了,但對方沒有講」。
②理解:傳達的內容恰到好處的狀態。毫無遺漏地準確掌握對方所說的內容。但是,除了表面上的理解,並未進一步深入思考,容易陷入「雖然腦子很明白,心卻沒有跟上來」的狀況。
③同意:不僅是腦袋理解對方所說的話,對於接收到的內容也能心領神會。因此,和「理解」相較下,更能視作如自己的事情般掌握。聆聽時,常伴隨著「原來如此」、「確實沒錯」的情感。
④同感、共鳴:對於所見所聞,除了理解其中的內容,內心產生感動,並加上個人詮釋的狀態。對於對方意見、情緒感受到「一點也沒錯」,加上個人想法,甚至想採取行動。
看了這四項分類,可以明白做到「理解」雖然達到及格標準,但是「同意」、「同感、共鳴」才算達到溝通的真髓。但不需要我多說,溝通要達到這個境界的難度,應該可想而知。
傳達方式影響人格評價
和他人交談,或閱讀別人書寫的文章,這些傳達方式也符合從不理解、誤解到同感、共鳴的某一階段。
因此,希望你回想看看,當你難以瞭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或不明白他的語意,你會完全無動於衷,也就是在溝通方面停留在不理解、誤解,而無法達到同意、同感、共鳴時,你會給對方什麼樣的評價?
我想,多數人的答案,八成並不是「詞藻不夠華麗」、「說話技巧應當可以更高明」等針對遣詞用字的批評,而是「說話欠缺條理」、「想法膚淺」、「講話不經大腦思考」等對於人格方面的批判。
換句話說,人們透過他人表達內容的分量、深度,下意識地替當事人的人格評價打分數。
多數人對於表達感到棘手的課題,像是「再怎麼費盡唇舌,都無法打動對方的心」,或「即使想說服周圍的人,也是徒勞無功,誰都無動於衷」。雖然能夠讓對方理解,卻沒有達到同意、同感、共鳴。所以,言語不是致命的問題,應該說,言語的輕浮或淺薄,才是關鍵。
就算學會自由自在表達思考內容的技巧,但說出口或寫下來的內容仍是換湯不換藥,反而會給人「聽起來很虛偽」、「只會耍嘴皮子」的印象。
另一方面,有時即使話說得很少,甚至不夠流暢,卻能給人「這個人說的話可以信任」、「莫名地被吸引」。可以說,並不是只有說話技巧會影響傳達對象的心理。
那麼,形成言語理解度差距的這道牆究竟是什麼呢?
想要跨越這道牆,究竟有什麼方法呢?
其中的關鍵,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內在言語」。讓自己腦中產生的「內在言語」,能夠擴展寬度及深度,並因此累積言語的分量。
是的,想創造打動他人內心的語句,需要的並不是磨練那些實際上書寫出來、說出口、或輸入至電腦裡的「外在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