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輸入、輸出、持續進化。構建學習系統的三個關鍵點。

在這本書的開頭,我得先自白一件事。我不是腦科學家,也不算是教育家,最多最多只能算是個熱愛研究學習方法的程式設計師以及創業者。

寫作這本書和進行大腦的認知研究,出於一個偶然的契機。

2015至2016年間,我曾經開過程式設計師訓練營。最早幾個版本是在臺灣開設的(線下手把手訓練)。一班人數40人。

隔一年,我打算挑戰更厲害的版本前往中國創業。這次的版本是線上的,一期五百人。

很多人往往以為,線上課程只是線下課程的網上版,殊不知這其實完全是兩回事。不僅兩者教學形式很不一樣,挑戰難度也是大上N倍。例如:

1. 沒法看到學生練習的情況,即時反餽修正教材。
2. 學生很難線上求救。容易放棄。
3. 在重重困難的挑戰下,很多學生容易自我放棄。

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高學成率,在創立這個訓練營時,我開始去鑽研很多學問:教學法上的改進、認知心理學中大腦的原理、從遊戲設計找到如何提升動機等等。

在這段精進旅程中,我閱讀了幾十本相關的書籍。意外地發現,原來人腦不是不能被駭,而一些「傳說中」的學習加速技巧,背後都有科學原理。

更讓人驚喜的是,我發現自己一些過去在學習上以及工作上無師自通的高效方法,還可以更加細分拆解進化,達到過去十倍以上的效率。

這一路上不斷地拆解與推演,讓我無意中發現了一些大腦的神奇奧祕開關。

利用這些方法論,我開發出極速讀書法、極速寫書法、逆向企劃法,以及在工作當中的諸多方法,成果驚人:

許多訓練營的學生一輩子沒碰過程式設計,卻在兩個月內學會搭建複雜的網站。

許多以往讀一本書需要耗時一整天的朋友,紛紛表示他們在使用極速讀書法後,能用30分鐘看完一本書。

我本人利用極速寫書法在30天內從無到有完成一本十萬多字的書,還越寫越上癮。

周遭的同事與朋友的跨界學習能力越來越快,開始呈現指數型成長。

過去曾有人說,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10%。我相信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數據。

假如把人腦比喻成電腦。我們在採購電腦時都會仔細研究電腦的規格,然後按照每一台的特性(適合文書,3D繪圖,電玩等等)去發揮它最大的功用,也會針對電腦的規格上限做軟體最佳化。
但是,我們一般人在使用大腦時卻不是這麼做。只是暴力地直覺操作硬體,搞得自己挫折連連。

實在沒有道理不去挖掘大腦的規格以及高效率的應用方式,好讓自己在工作上與生活上更得心應手。

這本書裡面的分享就是這一類的大腦加速技巧。

這些技巧並不困難,不需要使用特殊技術,甚至不需要用意志力。只需要「改變自己的視角」。

很快的,你就夠衝破自己的成長天花板。

羅輯思維執行長脫不花用一句話形容這個時代,我覺得很貼切:「國民總時間有限,但國民總焦慮無限。」

這個時代,大家都很焦慮。

大家的焦慮由兩個因素構成:焦慮=不確定(太多不知道的東西)X無力感(太多東西沒有能力改變)。

過去我們處在一個恆定的世界裡,出了社會並不需要不斷地移動社會座標和學習。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已經是既定事實:現在的社會就像是一個「輸送帶」,推著大家每天不停地進化。

唯一能夠存活下來的策略,就是「不斷適應變化」以及「不斷學習」。

不再有什麼學了之後,一輩子一勞永逸的事情了。

未來的腳步越來越快。想要跟上時代演變,就需要不斷學習。

雖知如此,卻很少人真的付諸行動。

不斷學習對於一般成年人來說,代價實在太高。原因是:

認為學習耗費時間。出社會以後,我們實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消耗在純粹學習上。

認為學習已經在學校裡完成。許多人的求學經歷苦不堪言,現在沒有精力,也不想重溫。

轉行與新增技能讓人覺得遙不可及。

大腦的潛能尚未完全發揮

此外,還有一個根本關鍵原因: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善用大腦。科技帶給我們物質世界的進化,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善用這些科技,好好地搭配大腦運作的原理,爆發出自己的潛能。

甚至許多人不知道「大腦」究竟如何使用。

腦神經科學家曾經認為:人類僅僅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潛能,使用率不到10%。儘管這個說法已經在2010年被科學家認定是迷思。

但是我們都得承認一個事實:我們真的不太懂得運用自己的大腦,讓它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在工作上為了學習以及提昇效率,我曾經自行開發並改進了數個劃時代的工作方法。效果如:30分鐘看完一本書。一個月內寫完一本300頁的書。

在這不斷精進的過程中,我開始想要探索和逆推人腦的奧祕。

很多人以為我的高智商和無限精力是天生的。這是錯覺。實際上是在一路演化的過程中,我逐漸掌握了人類的「生理開關」。

我自己在逐漸摸索且掌握住這些「開關」之後,開啟了一片超級廣大的世界,受益極深。

我認為在這個「劇變時代」,打破自身極限、不斷自我突破不僅是大家迫切需要的能力,甚至在未來20年,面臨社會挑戰必備的技能。

所以這是我想寫下這本書的原因。我想把一切分享給大家。

輸入,輸出,持續進化

這本書主要談三個主題,也是我覺得一般人最需要提高的三個能力:

第一部:如何「提高輸入能力」。輸入能力是指讀書的能力跟學習上課的能力。

第二部:如何「提高輸出能力」。輸出能力是指寫文章、寫書、做計畫,規劃如何做得又快又好。

第三部:除了提高輸入輸出的頻寬,更要養成不斷成長、持續進化的習慣。在這一章,我還會分享如何「持續幸運」的祕密。

這是一個人人都很焦慮的時代,大家並不是不想上進,而是想努力,卻一直找不著、用不對正確的方法。白白消耗很多意志力,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

屢屢嘗試一些流行偏方卻時遭挫折,無法堅持下去。在一連串的挫折下,乾脆就放棄了。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大家突破這個困境。

在這本書中我不但會分享怎麼做,還會解釋背後的原理。

各位不僅能學習到技巧,還可以基於這些技巧與原理,發展出適合自己生涯的增長套路。

1. 輸入

第一部「輸入」主要會探討幾個主題:

如何高效讀書

讀書是一般人吸收資訊最常使用的途徑,也是成本最低廉的方式。

但是讀書,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卻是非常消耗精力,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只要你能克服讀書這個關卡,在先天上就能超越90%以上的人。

如何輕鬆讀完一本書,並且有效記住大多數的內容,這會是我們首要探討的主題。

如何有效學習

除了讀書之外,學習還有一些其他途徑:如上線下課程、線上影音學習平台課程、遊戲。

我們不是不上進。但在過去學校的經驗中,我們真不是不想要認真上課,但是上到最後總會睡著。參加線上課程,總是上到一半就半途而廢,影片永遠看不完。影音課程裡有很多厲害的知識,但是學習太燒時間了,看不完怎麼辦?上到大神的熱門搶手課很有成就感,為何回去沒兩個禮拜都忘光了?

這個章節,我會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複習與練習

光靠不斷輸入是不夠的。上完課後沒有整理筆記和練習,一段時間後自然會忘掉。

繼續進步只有一個原則:刻意練習。

什麼是「刻意練習」?怎樣才是「複習」與「練習」的正確方法?如何持續複習和練習,直到上軌道,還可以進階成專業等級甚至大師?

2. 輸出

第二部「輸出」會探討幾個主題:

如何寫作

寫作是大家既想擁有,卻又不擅長使用的技能。對一般人來說難度相當高。往往內心有很多話要說,卻是對著電腦螢幕乾著急。

其實這不是你的錯,不少人面對電腦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在這一章,我會分享輕鬆寫作且靈感源源不絕的祕密。

高強度長篇輸出

除了作文之外,日常還會面對一些較長篇的輸出情境。比如投影片演講、簡報、做企劃案,甚至直播、寫書。這些都是高難度的長輸出。

這些也是一般人容易犯上拖延症的情境。

拖延症也不是一般人的錯。面對長輸出的挑戰,誰不心生畏懼?說自己可以信手拈來的人不是大師,就是吹牛。

這一章我會傳授「長輸出」的技巧,分享如何大幅降低難度的訣竅,甩開拖延症。

甚至會分享我如何在一個月內寫完一本書的實戰經驗。

3. 持續進化

我們往往認為高手能夠在職涯上不斷增長,靠的是強韌的意志力。其實恰好與一般人的猜測相反,高手的祕密不是千錘百煉的意志力,而是習慣與上癮。

職業上有傑出成就能站上大舞臺的同事,常會被同年同事嫉妒幸運成分太重。其實跟幸運與運氣沒多大關係,靠的是紮實基礎以及完全不一樣的決策系統(概率決策)。

在這一章我會分享在人生中不斷進步、挑戰常識的跳躍式成長密技,教你建立起無人能敵的競爭力。

打造超人大腦

我們都羨慕社會上那些有成就的人,認為自己一輩子望塵莫及。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所謂大師、專家,很少有誰是天生的。

你以為的那些門檻很高的技能,你以為學習必須天資聰穎,其實只要找對方法換個角度,你也做得到。

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是一台硬體配置不錯的電腦,只是學校教育把我們教成一台慢速撥動的算盤。

只要搞懂怎麼用這台電腦,不停增進適合自己的效能,讓軟體跑得順暢,就能夠讓使引擎不斷地運轉、進步,邁向顛峰。

我希望各位讀者在看完這本書後也能打造自己的超人大腦,徹底脫胎換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