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本來就是孤獨的
佛教經典中有一部《無量壽經》。
這部《無量壽經》如是說道:「人活著,總是祈求與各種人之間的來往關係,最後卻是一個人出生、一個人死去。意即『獨自而來,獨自而去(意譯)』。」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終,人是孤獨的存在」。
人活著,總是想得到心愛的人、結交親愛的朋友。的確,許多人的身邊圍繞著親愛的夥伴與朋友,過著幸福的生活。
但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有時不得不與夥伴生離死別;有時也會與朋友吵架分手;有些人會因為離別而痛不欲生。
其實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或許一開始就抱持著「人類終究會孤獨」的覺悟活下去會比較好。也就是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先為自己做心理建設:人始終免不了一個人孤獨。
如此一來,即使與重要的人別離,也能保有平常心,毫不動搖地繼續活下去。
孤獨,就是這部《 無量壽經》 告訴我們的事。
友多心煩,友少心安
「朋友是多多益善,朋友越多,越能享受人生」。
有些人喜歡四處遊走、結交朋友,也樂於與朋友交流。只是身邊越多朋友的人,有時越容易覺得「沒有朋友很寂寞、很難受」。但有很多朋友,也不一定就會快樂。
例如,某位交遊廣闊的男藝人,每逢過年就得整理粉絲送來的新年禮物,也得忙著寄收賀年卡,當然也得應付陸續上門拜年的各界好友,常常因此忙得不可開交。
某些人也會因為忙於應付許多好友,「沒辦法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而煩惱。而朋友越多,就更可能被捲入人際關係的波瀾中。
有些人每天都被這些人際關係困擾。例如,有時得替朋友揹黑鍋,有時得花時間應付朋友;反觀「沒那麼多朋友的人」,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所以能盡情享受自己熱愛的事物、實現滿足的人生。
而且,不用再為那些無關痛癢的人際糾紛困擾。反而能平靜地生活。
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沒有朋友的孤獨」反倒是件好事了。
沒有朋友的人,也少了人際關係的糾紛。
過於迎合他人,並不由他人付出代價
無論是誰都希望被喜歡,而不想被討厭。
這種想法本身沒有不對。正因為有「想被喜歡」「不想被討厭」的想法,才會想溫柔地對待他人。
但當這種想法過於強烈就會出現問題:會變得過於迎合他人,而「迎合」就是扼殺自己的主張,得無時無刻配合他人。
這種人不太會有「獨處的時間」。 一旦身邊沒有任何人,這樣的人就會感到不安;每當獨處時,就會覺得自己是個沒人理會、被人討厭的人。
但是不斷迎合他人,總是需要有人陪在身邊──這樣的生活過久了,就越來越沒機會「思考自己的人生與價值觀」。
人要變得成熟,關鍵之一就是要擁有「獨處的時間」。在獨處時認真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才能一步步成長。
就這層意義而言,要想避免「不想被討厭」「想討人喜歡」的心情過於強烈,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預留一段獨處的時間。
「 不想被討厭」「 想討人喜歡」,這樣的心情不宜過於強烈。
因為相愛,更要尊重彼此獨處的時間
美國代表性作家之一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曾寫下《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這部知名傑作,也因此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而聞名於世。
海明威曾說:「男人偶爾會想一個人獨處;女人也有想一個人待著的時候。」
不論男女,有時候就是會想要獨處。即使是情侶或是夫婦,這份心情都是不變的。
相愛的人,當然會在共享的時光裡感到幸福,但偶爾還是會有「想要一個人待著」的想法。
「想要一個人、想不受他人干擾、想做喜歡的事情」,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心情吧?重視另一半「想獨處、想孤獨」的心情;體貼另一半想要「一個人待著」的心情,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度干涉對方的獨處也非常重要。彼此相愛、彼此尊重各自的獨處時光,是讓關係長久圓滿的祕訣。
尊重彼此的獨處時光,能讓情侶或夫婦成長,並建立起更加成熟的關係。
不成熟的情侶或夫婦往往會干涉另一半獨處的時間與空間,也常因此而爭吵。
過度干涉另一半的「 獨處時光」 。
佛教經典中有一部《無量壽經》。
這部《無量壽經》如是說道:「人活著,總是祈求與各種人之間的來往關係,最後卻是一個人出生、一個人死去。意即『獨自而來,獨自而去(意譯)』。」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終,人是孤獨的存在」。
人活著,總是想得到心愛的人、結交親愛的朋友。的確,許多人的身邊圍繞著親愛的夥伴與朋友,過著幸福的生活。
但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有時不得不與夥伴生離死別;有時也會與朋友吵架分手;有些人會因為離別而痛不欲生。
其實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或許一開始就抱持著「人類終究會孤獨」的覺悟活下去會比較好。也就是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先為自己做心理建設:人始終免不了一個人孤獨。
如此一來,即使與重要的人別離,也能保有平常心,毫不動搖地繼續活下去。
孤獨,就是這部《 無量壽經》 告訴我們的事。
友多心煩,友少心安
「朋友是多多益善,朋友越多,越能享受人生」。
有些人喜歡四處遊走、結交朋友,也樂於與朋友交流。只是身邊越多朋友的人,有時越容易覺得「沒有朋友很寂寞、很難受」。但有很多朋友,也不一定就會快樂。
例如,某位交遊廣闊的男藝人,每逢過年就得整理粉絲送來的新年禮物,也得忙著寄收賀年卡,當然也得應付陸續上門拜年的各界好友,常常因此忙得不可開交。
某些人也會因為忙於應付許多好友,「沒辦法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而煩惱。而朋友越多,就更可能被捲入人際關係的波瀾中。
有些人每天都被這些人際關係困擾。例如,有時得替朋友揹黑鍋,有時得花時間應付朋友;反觀「沒那麼多朋友的人」,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所以能盡情享受自己熱愛的事物、實現滿足的人生。
而且,不用再為那些無關痛癢的人際糾紛困擾。反而能平靜地生活。
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沒有朋友的孤獨」反倒是件好事了。
沒有朋友的人,也少了人際關係的糾紛。
過於迎合他人,並不由他人付出代價
無論是誰都希望被喜歡,而不想被討厭。
這種想法本身沒有不對。正因為有「想被喜歡」「不想被討厭」的想法,才會想溫柔地對待他人。
但當這種想法過於強烈就會出現問題:會變得過於迎合他人,而「迎合」就是扼殺自己的主張,得無時無刻配合他人。
這種人不太會有「獨處的時間」。 一旦身邊沒有任何人,這樣的人就會感到不安;每當獨處時,就會覺得自己是個沒人理會、被人討厭的人。
但是不斷迎合他人,總是需要有人陪在身邊──這樣的生活過久了,就越來越沒機會「思考自己的人生與價值觀」。
人要變得成熟,關鍵之一就是要擁有「獨處的時間」。在獨處時認真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才能一步步成長。
就這層意義而言,要想避免「不想被討厭」「想討人喜歡」的心情過於強烈,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預留一段獨處的時間。
「 不想被討厭」「 想討人喜歡」,這樣的心情不宜過於強烈。
因為相愛,更要尊重彼此獨處的時間
美國代表性作家之一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曾寫下《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這部知名傑作,也因此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而聞名於世。
海明威曾說:「男人偶爾會想一個人獨處;女人也有想一個人待著的時候。」
不論男女,有時候就是會想要獨處。即使是情侶或是夫婦,這份心情都是不變的。
相愛的人,當然會在共享的時光裡感到幸福,但偶爾還是會有「想要一個人待著」的想法。
「想要一個人、想不受他人干擾、想做喜歡的事情」,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心情吧?重視另一半「想獨處、想孤獨」的心情;體貼另一半想要「一個人待著」的心情,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度干涉對方的獨處也非常重要。彼此相愛、彼此尊重各自的獨處時光,是讓關係長久圓滿的祕訣。
尊重彼此的獨處時光,能讓情侶或夫婦成長,並建立起更加成熟的關係。
不成熟的情侶或夫婦往往會干涉另一半獨處的時間與空間,也常因此而爭吵。
過度干涉另一半的「 獨處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