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2 即刻從「焦慮」中重獲自由
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專注於「當下」吧。

‧摘下「窮忙濾鏡」的瞬間

「窮忙濾鏡」會製造出「習慣性焦慮」。但是,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立刻摘下這個「濾鏡」。

那就是,「專注於當下」。

回頭想想,不管是誰,應該都曾經有過「因為太專心而忘我」的經驗。在那段時間裡,心靈是透澈的,腦中完全沒有多餘的想法,只是一心一意地專注於眼前的事。

也就是說,當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腦中就不再有「這個必須做,那個也必須做」、「這個沒完成,那個也沒完成」的焦慮,可以說是摘下了「窮忙濾鏡」的狀態。

其實,「窮忙濾鏡」並不是想摘下就能摘下的東西。

如果「窮忙濾鏡」這麼容易就能丟棄,一開始就不會陷入「習慣性焦慮」的狀況。

許多讀者認為,一旦摘下了「窮忙濾鏡」,自己很可能就會活不下去,所以反而刻意地「不讓自己摘下濾鏡」。這個部分會在後面的篇章詳細說明,這裡需要大家知道的是──許多有「習慣性焦慮」的人,他們會認定「如果不時常逼迫自己,最後就會來不及」。

這種思維非常地頑固,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放下,即使自己想要摘下「窮忙濾鏡」,內心也會莫名地抗拒。

因此,與其花費心力糾結著如何摘下「窮忙濾鏡」,還不如努力地「專注於當下」,反而更有效果。

除了眼前要做的事,其他事都不要想。

專心致志地一步步完成當下的工作。

不去考慮「會不會順利」、「能不能成功」。

像這樣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不只能在忙亂的時刻摘下「窮忙濾鏡」,同時還能減輕「窮忙濾鏡」的影響。

安心處方箋
專注於眼前要做的事。

‧不斷累積「專注於當下」的時刻

談到「窮忙濾鏡」,就必須從「短期性」和「長期性」這兩方面來探討。

當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所有人都能摘下「窮忙濾鏡」,然而一旦注意力消退,「濾鏡」就會再次回來。如果能時時刻刻都「專注於當下」當然最理想,但現實卻沒有那麼容易。

假設除了「專注於當下」的時間之外,其他時候仍然無法摘下「窮忙濾鏡」,那麼,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忙減輕「窮忙濾鏡」的影響。第一章曾經提過,當「濾鏡」的影響過深,就會讓人陷入「這個必須做,那個也必須做」、「這個沒完成,那個也沒完成」的焦慮當中;不過,就算暫時摘不掉「濾鏡」,也有辦法減輕它帶來的影響。

什麼辦法呢?同樣是「專注於當下」。

會這麼說,是因為「專注於當下」可以降低「忙亂感」。

「忙亂感」是一種覺得「自己現在事情非常多」的急迫狀態,若是再透過「窮忙濾鏡」,會讓人感受到比實際更強烈的「忙亂感」,徒然加劇自己的焦慮。但是,如果不斷累積「專注於當下」的時刻──

【效果①】事情能處理得更有效率,減低實際上的忙碌狀況

【效果②】不再思考多餘的事,減輕不必要的「忙亂感」

只要「忙亂感」不再這麼強烈,就能大大減輕「這個必須做,那個也必須做」、「這個沒完成,那個也沒完成」的壓力,讓「窮忙濾鏡」的影響降至最低。當「窮忙濾鏡」發揮不了作用時,即使不摘下它,我們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就像度數低的眼鏡一樣,很容易就能摘下。

就像這樣,「專注於當下」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一次次摘下「窮忙濾鏡」,在不斷地累積相同的經驗之後,更能直接淡化「濾鏡」的效果。

它是解決「習慣性焦慮」最有效的對策之一。

安心處方箋
「專注於當下」能減輕「忙亂感」

‧不逼迫自己,真的就來不及?

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即使剛完成一個大型的專案,都無法給自己稍微放鬆和喘息的時間,就是這種「如果不逼迫自己,就會來不及」的執念,讓人無法停下來休息。

也是這樣的執念,讓人明明根本不需要著急,卻還是一直處在焦慮當中。

【例】加班、假日出勤早就是家常便飯,根本無法想像不需要去公司的日子。如果每天早早回家休息,怎麼可能做好工作?

像上面這個例子,就是被執念所捆綁的最佳範例。

只是,那種執念真的是對的嗎?

在這個念頭的背後,甚至隱藏著「如果不這樣逼迫自己,自己很可能就會變得怠惰」的恐懼。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自己「天生就是怠惰」,只有受到逼迫時,才會付諸行動。

當然,許多因為焦慮而「被迫」活在忙碌中的人,或許逼迫的感覺一消失,就會真的想要鬆懈下來。

但那是因為,他們之前在壓力下「被迫」做了很多明明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並不代表他們天生就「怠惰」。偷懶怠惰的人生,通常只會讓他們感到了無生趣。如果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無論花多少時間或能量,都會感到充實及滿足。

假使真的是「天生怠惰的人」,偷懶的時間越多,幸福感會越高;一旦戴上了「窮忙濾鏡」,只會拉低效率、讓自己變得更忙碌。因此,真正想要偷懶的人,應該率先脫下「窮忙濾鏡」,專心處理好眼前的事情,這麼一來,才有更多的時間去「偷懶」。

把「偷懶」換成其他讓自己快樂的事,應該就很容易理解了。

不管是自己想做的事,還是不得不做的事,專注精神並有效率地去完成,才是對自己最有益的方法。

認為自己天生怠惰的人更要認清事實──就因為自己很懶,才更需要摘下「窮忙濾鏡」,不然就連偷懶的時間都沒有了。

安心處方箋
無論本性是否怠惰,焦慮都只會雪上加霜。

‧「沒做完?」還是「已經做了這麼多」?

「專注於當下」說起來簡單,事實上卻沒有那麼容易。舉例來說,有的人會一直被「未完成的事項」擾亂心神,沒辦法專心下來。

只要一想到「應該完成的事還沒完成」,就會讓「這個必須做,那個也必須做」、「這個沒完成,那個也沒完成」的焦慮感變得更加強烈,導致「窮忙濾鏡」的影響變深,讓人無法「專注於當下」。

面對「未完成事項」的方法,就是「接受現實」。

人類是受限於「遺傳情報*」的生物,因此能力也相當有限。「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可能」完全是錯誤的概念。

不管再怎麼專注,沒完成的事就是沒完成。人類不可能不眠不休地工作,只要經過一段時間,並消耗了一定的能量,就必須要休息。

「今天應該要完成到這裡」只是自己或上司不顧一切定下的目標。這樣的目標無法符合「身體的侷限性」,所以沒有完成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自己的體力到達界限,只是單純地代表「今天已經盡了力,接下來是休息時間」,因此不需要再給自己「這個必須做,那個也必須做」、「這個沒完成,那個也沒完成」的壓力。

的確,「事情沒做完」是客觀的事實,或許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事擺在眼前。

但重點在於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今天已經做了這麼多了」,還是「還有這麼多沒做完」?

後者一直執著在「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卻沒有如期完成」的過去,前者則是已經放下過去,享受「當下」的成就感。雖然前面提到「摘下窮忙濾鏡」最有效的方法是「專注於當下」,不過,若是盲目地被「當下」所束縛,只會適得其反。「今天已經做了這麼多了」的念頭,才更容易幫助我們摘下「窮忙濾鏡」。

這種看事情的角度,與「半杯水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玻璃杯裡面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只剩下半杯水了」,樂觀的人會說「還有半杯水」。明明現實狀況完全一樣,卻因為角度的不同,讓人有完全相反的感受。

接受「身而為人就是會有做不到的事」的現實,滿足於「已經做了這麼多」的成果,就能漸漸減輕「窮忙濾鏡」的影響。

【例】由於工作十分忙碌,再加上自己一個人住,所以已經有一個月沒有好好打掃家裡,碗盤也丟著沒洗。偶爾提早下班,也總是一堆事情要處理,生活裡的雜事堆積如山,彷彿永遠都做不完,每次將待辦事務完成後,就超過十二點了。啊啊,好焦慮!這種日子該怎麼過啊!

像這個例子,就是從「還有這麼多事沒做」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狀態,結果變得更焦慮。相反地,如果用「今天難得提早下班回家,終於把家裡的雜事處理完畢」的角度去看,又會怎麼樣呢?既不會因為「習慣性焦慮」而陷入恐慌,堆積的雜事也都完成了。所以,如果能夠更重視眼前的事實,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覺。

一旦出現「生活裡的雜事堆積如山,彷彿永遠都做不完」的感覺,就要試著提醒自己,是不是又戴上「窮忙濾鏡」,增加了不必要的壓力。

同樣是處理雜事,「已經做了這麼多」的念頭,更能讓自己從中獲得成就感。除此之外,還能減輕「窮忙濾鏡」的影響,讓自己產生「今天真的很努力,下次也要像今天一樣」的積極動力。

要帶著滿足感進入夢鄉,還是抱著「還有這麼多事沒做完」的焦慮徹夜難眠,完全是自己的選擇。

安心處方箋
享受「已經做了這麼多」的成就感

*細胞傳遞給細胞的信息,即DNA或RNA的排列順序。通常生物為傳遞給子代,或是細胞分裂時,會依照遺傳信息而複製相同的細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