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01〕
焦慮,其實是為了保護你
〈焦慮的出現,是為了保護我們在遇到真正的危險前有所準備。〉
本書的內容共有三大階段,我將一步步引導你看懂自己的焦慮情緒,接著,反思、檢核你所遭遇的焦慮時刻和情境,並帶你找到合適的面對方法,最後,陪你一起練習因應焦慮的終極心法。
第一章,我們將從第一階段「為什麼人會焦慮?」談起,焦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將和你一起解析焦慮,帶你看懂焦慮的成因,以及對你造成的影響。
◆焦慮是種警報
首先,回想一下,你有遇過以下的狀況嗎?
隔天就要完成報告,但你卻腦中一片空白,或者一直找其他事情來做,就是無法面對現實?
明明你可能還不到生病的程度,但有時心中那股焦慮感發作起來,卻特別難受?像是如坐針氈的感覺,你無法遏止內心波濤洶湧的焦慮不安,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忍不住拿起手機,翻找著可以陪你講話的對象,或雙手握拳,讓指甲用力掐進掌心,你以為增加身體的疼痛感,可以降低內心像是千百隻螞蟻在鑽洞的恐懼,但卻發現一點用都沒有。或者你沒辦法停止手上的動作,不斷用手指繞頭髮,抓皺衣服又把它撫平,又或者你反覆按著電視遙控器,最終卻發現沒有什麼節目好看時,想把遙控器摔向牆壁。
也許你會讓嘴巴閒不下來,一口接著一口不停咀嚼食物,即使你知道高熱量會破壞瘦身計畫產生罪惡感,但至少咀嚼讓你有事做,可以從焦慮中分心;或者你需要不斷講話,無法忍受嘴巴闔上時周遭安靜沉悶的氛圍。當然你也可能開始滑起手機,打開一個個社交媒體,寄望能找些跟人互動的感覺,可以舒緩心中那股悶到不行的怨氣。你的手在手機螢幕滑上滑下,想要假裝自己在關心別人的生活,心裡卻深深地感覺厭煩,為什麼他人的生活總是多采多姿?一下子時間過去了,玩累之後,你又開始感覺焦躁不安,似乎應該去做點正事、不再浪費時間,但停下手機後的焦躁感,又讓你難以忍受地繼續打開手機。
如果你經歷過一個人莫名的焦慮感,相信你對上面的描述並不陌生。焦慮有時候最令人煩惱的,是你容易覺得「時間不知道都耗費在哪裡」,因為焦慮感會佔據我們的認知空間,而擠壓人正常思考的能力,因而你會覺得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事。而焦慮其實也是一種身心分離的狀態,常顯現出的行為是「你人在這裡,但心不在這裡」,你的思緒可能飄到遙遠的未來,也可能受困在過往的經驗裡,讓身心無法和諧共處、同在當下。
但是,親愛的,我想告訴你:焦慮的引發,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人只要對外在壓力感到擔心、害怕,焦慮的情緒就會自然流露。它的出現,是為了保護我們在真正遇到危險前有所準備。當考試在即,焦慮就會拉起警報,督促我們開始做準備。
所以,焦慮的出現,原先是為了用來保護你的情緒,可是怎麼反而困住了你呢?
◆遠離情緒的毒害
其實,「持續不斷的焦慮」便會形成「有毒的焦慮」,而這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極度焦慮」,讓你只要碰到新的情況、變化,或是遭遇不幸事件,就會像縮頭烏龜躲進殼裡;另一種則是「長期焦慮」,讓你每天面對一點點挑戰都會嚇得方寸大亂、毫無頭緒。或者明明身處平靜的生活中,你總是擁有無止盡的憂慮和煩惱,讓自己一刻不得閒。
接著,我們再更深入想想,究竟是什麼讓你這麼焦慮?
所有的事情都是從腦子想出來的,因此你要先好好觀察自己的思想。
若你不曾靜下來檢視自己的念頭,那麼現在,請你稍微想一想,你大部分時間都在想些什麼?腦袋都繞著什麼事轉?這就是有毒焦慮的關鍵所在,因為你腦袋裡的思緒「用錯誤的方式詮釋現實」。例如:你可能經常認為自己有義務擔起整個部門的績效,忽略團隊裡每個人都有份,而過度擔負責任;或者你經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好,而對生活有很多煩惱,拼命努力賺錢,但又一直覺得不夠、不滿足,結果因為一直達不到想要的標準,而更覺得自己過得不好。在有毒的焦慮中,我們為了掩蓋焦慮的痛苦感受,或那股空洞又空虛的迷茫感,可能暴飲暴食或瘋狂埋首工作,而出現另一種癮頭;或者出現愛鑽牛角尖、猶豫不決、喃喃自語、眼神空洞呆滯的情況,甚至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等。英國知名牧師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曾說:「焦慮無法透支明日的擔憂,只能消滅今日的力量。」所以,你必須學會不再讓不真實的事物毒害你,學會讓腦袋遠離情緒的毒害。
◆如何判斷身心是否已「超負荷」?
相信閱讀到這裡,你一定會納悶,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焦慮」成為保護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傷害呢?這些因焦慮所產生的行為,可能正悄悄地偷走你的時間與人生,但又為什麼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得以被保存下來?你要先清楚知道,生命中所有被保存下來的行為,往往有其存在必要性,也就是說,它是有功能的。我們先一起來看懂它的功能。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曾提出「容納之窗」的概念,也就是 Window of Tolerance,這是指一個人面對壓力時,身心可承受的範圍。在此視窗的範圍中,人的身心可以容納適度的壓力,能夠放鬆自在、專心致力並擁有理智,有能力感受正負向情緒,且不會影響與他人溝通和解決問題。可是,當壓力超出負荷、使一個人的身心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戰鬥、攻擊,或者趕快逃跑的反應;當壓力過小、使一個人的身心處於「過低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無力、憂鬱、麻木、癱瘓的反應,而表現出僵在原地、腦中一片空白的模樣。個人「容納之窗」的壓力承載範圍,則是處於「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這兩種狀態之間。
然而,每個人的容納之窗大小都不一樣,當人受創時,則會使容納之窗變窄。
若一個人的身心常常重複擺盪在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的狀態時,就會使身心不斷受創,而導致承載壓力的容納之窗變得越來越窄的惡性循環。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某些場合你突然語無論次,但離開那個場合後,你再次回想時,就開始自責,為什麼自己剛才講話毫無邏輯,明明已經準備了很久?或者,有時候你會因為一件小事,跟別人起衝突,克制不住地罵人或摔東西,但冷靜下來後仔細想想,似乎事情也沒有這麼嚴重,自己顯然過度反應了。
其實前者語無倫次的表現,就是身心處於「過低激發」的狀態,你突然感到腦中一片空白,像是被凍僵一般,使得自己原本的能力或反應都無法好好展現;後者表現則是身心處於「過度激發」的戰鬥反應,因此使你突然怒不可遏,忍不住心中那股氣。當焦慮發作時,就會激發出我們戰鬥、逃跑或僵住系統(Fight、Flight、Freeze system)的錯誤警訊,並且通常在十分鐘內,這些反應的強度就會到達巔峰。
如果某人焦慮發作時,他可能會出現僵住或魂不守舍的樣子,又或者表現出極度恐慌或發狂的模樣,而他還可能會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作,或出現其他身體病症,因為這時的自己對於生理徵狀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
那問題來了,你覺得一個人身上為什麼會持續地需要這套戰鬥、逃跑與僵住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那究竟又保護了什麼呢?
人們會持續出現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出自於對環境的反應。也就是長期處於危險情境時,一個人需要具備這套戰鬥、逃跑與僵住的系統,才有可能存活。在面對生死存亡之戰時,人們需要有敏銳的警覺和反應,趕緊逃走,才能保住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可能需要戰鬥去先發制人,避免自己被欺負得更慘;或可能需要讓自己防堵外界的聲音而腦中一片空白,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不會往心裡去。為了讓不好的事不會被自己記憶下來,產生身心分離的現象。所以簡單來說,這些反應都是一種生存反應,很可能是因為長期環境的不友善,導致你的焦慮情緒和行為不斷被強化而發生。
可是,這一切只能怪罪於外界的環境嗎?我們又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你所相信的,不一定就是真實
有時候,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真是環境問題,那你是否有辦法離開環境,或減少與高壓環境接觸的機會然而有時候是,你早就遠離原初讓你受創的環境,但你卻依舊不斷重回到戰鬥、逃跑與凍僵的系統裡,而讓你重複創造類似的環境,使得你持續在不斷縮小的容納之窗中,感到強烈的焦慮不安。
想像一下,如果你習慣戰鬥反應了,那你就容易覺得別人講話都別有用意,因此當今天你提早到公司時,同事問了句:「今天比較早喔!」你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別人在批評你,而回應對方說:「你是覺得我每天都很晚進辦公室嗎?」「你自己又多早了?」但對方可能只是想跟你打開話題、打聲招呼,卻被你帶有攻擊性的回應給激怒。這時,你就為自己製造了更容易焦慮的環境,周而復始下,你的容納之窗自然會越來越小了。
其實,在心理諮商的領域裡,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解決的專家,因此你一定具備足夠多的知識與能力面對問題,只是當你太常擺盪到容納之窗外時,在不斷過度激發或過低激發的情況下,就會壓縮了你的認知空間,使得你無法如常地好好表達、好好做事。
心理學家葛莉亞.蘇羅(Giulia Suro)認為,焦慮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們的「認知扭曲」,也就是我們受到社會環境或教育影響,而不自覺培養出的某些想法,將主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並不斷製造與累積焦慮。「扭曲的認知是大腦的謊言,就像通過濾鏡看世界一樣,總是增強我們的疑慮或恐懼。」就如同剛剛談到的「提早到公司」的例子,如果你認知扭曲地認為「所有人都是不友善的」,在內心製造並累積焦慮,這長期下來的思維,就會形成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但你以為的,卻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而僅僅是你一個人所相信的世界。
當你可以理解自己的容納之窗,看見自己思維的方式,以及看見反覆出現的情緒與行為模式,就能逐步幫助自己管理好焦慮。
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將帶著你逐步瞭解與偵測自己的思維,再來調整思維與行為,最終幫助你達到身心合一,體驗內在真正的和諧與平靜。當然,想做到這點,有另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讓自己撫平受傷的感受,讓過往的受傷經驗不再被輕易激發,使得自己再次陷入戰鬥、逃跑與凍僵的狀態,如此你才能破除焦慮的循環,讓自己處於安全與安適的狀態。◆走不出情傷的心理特質二:逃避親密關係
具有這特質的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活在過去型:
心思經常不在現在,往往停留在「過去」,但即使回到過去,也沒有好好對待身邊的人。簡單來說,他們不願好好待在眼前真實上演的人生中,即使現在有伴侶,也經常嫌東嫌西,拿他跟前任比較,而這樣的心態其實是一種逃避現實,因為現實中有太多挑戰,包括關係經營與維繫的挑戰,因此心思停留在過去很方便,可以貶低一下身旁的人,還可以陶醉於前任的美好,但當最後現任決定退出,心想他應該會去找前任時,他卻因為現任成為前任,前任成為前前任,而開始再次懷念「前任」,進入鬼打牆的無限循環。
◇第二種,銅牆鐵壁型:
其實這類人不太有朋友,也不容易跟人建立關係,每次有人靠近就會處處防範,其背後的心理狀態可能有:
1.經常覺得跟人相處很累、很麻煩,每個人期待要求不同,要迎合,很辛苦,乾脆不要來往來得省事,如果你有這樣的情形,很可能生長自家中一直有個「不滿足」的家人,深信人的慾望無底線,根本滿足不了。
2.認為關係就是責任,責任就是痛苦,因此你在進入關係時異常謹慎,也可能因為不想承擔責任,而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3.因為失去過而感覺痛苦,不想再與人親近,避免再有過去痛苦的經驗,而內心深信關係到最後總會失去,也不會積極維繫關係。
4.不知道怎麼交朋友,或者在人際互動有太多挫敗經驗,包括被排擠、被霸凌過,或曾經被說是怪人等經驗,都讓你在人際互動中充滿隔閡感。
這四個是銅牆鐵壁型的人可能有的心理狀態,要嘛逃避關係,要嘛一旦進入關係,就有種宿命感,而且要三生三世不放手,來生還要繼續當夫妻的執著和認定,這其實是他們開放自己的內心,讓別人進入的比例太低,而導致「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情形,一直到關係結束後還是念念不忘。
你會發現,這些描述也很符合我們前面提到「心靈存款破洞的人」的狀態,也就是自我價值的不穩定。這些狀態的人,容易在關係中產生焦慮,在一起也焦慮、不在一起也焦慮,擁有也焦慮、失去也焦慮,沒有一刻得到安寧。而往往,難以忘懷舊愛又感到焦慮者,通常是自己現在也過得很不滿意,在舊愛出現之前的生活也過得不順心如意,因此特別懷念那一段時間的美好。親愛的,離開的他,是在提醒你將自己愛回來,提醒你不用害怕去面對孤單的自己,這段美好之所以刻骨銘心,是你們邂逅在你人生低落或脆弱的時刻,而對方正扮演重要的角色,去喚醒你對自己的關注。也就是:「你不夠愛自己,在自己所做的任何事裡,你看不見自己的好,而他看見了」;「你懷疑你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與未來徬徨無助,他是那穩定你心靈的錨,讓你感覺安心」;「你失去動力對自己失望,在生活裡感覺挫敗又碰壁,他是那激勵你向前的火把,燃起你的鬥志」。
焦慮,其實是為了保護你
〈焦慮的出現,是為了保護我們在遇到真正的危險前有所準備。〉
本書的內容共有三大階段,我將一步步引導你看懂自己的焦慮情緒,接著,反思、檢核你所遭遇的焦慮時刻和情境,並帶你找到合適的面對方法,最後,陪你一起練習因應焦慮的終極心法。
第一章,我們將從第一階段「為什麼人會焦慮?」談起,焦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將和你一起解析焦慮,帶你看懂焦慮的成因,以及對你造成的影響。
◆焦慮是種警報
首先,回想一下,你有遇過以下的狀況嗎?
隔天就要完成報告,但你卻腦中一片空白,或者一直找其他事情來做,就是無法面對現實?
明明你可能還不到生病的程度,但有時心中那股焦慮感發作起來,卻特別難受?像是如坐針氈的感覺,你無法遏止內心波濤洶湧的焦慮不安,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忍不住拿起手機,翻找著可以陪你講話的對象,或雙手握拳,讓指甲用力掐進掌心,你以為增加身體的疼痛感,可以降低內心像是千百隻螞蟻在鑽洞的恐懼,但卻發現一點用都沒有。或者你沒辦法停止手上的動作,不斷用手指繞頭髮,抓皺衣服又把它撫平,又或者你反覆按著電視遙控器,最終卻發現沒有什麼節目好看時,想把遙控器摔向牆壁。
也許你會讓嘴巴閒不下來,一口接著一口不停咀嚼食物,即使你知道高熱量會破壞瘦身計畫產生罪惡感,但至少咀嚼讓你有事做,可以從焦慮中分心;或者你需要不斷講話,無法忍受嘴巴闔上時周遭安靜沉悶的氛圍。當然你也可能開始滑起手機,打開一個個社交媒體,寄望能找些跟人互動的感覺,可以舒緩心中那股悶到不行的怨氣。你的手在手機螢幕滑上滑下,想要假裝自己在關心別人的生活,心裡卻深深地感覺厭煩,為什麼他人的生活總是多采多姿?一下子時間過去了,玩累之後,你又開始感覺焦躁不安,似乎應該去做點正事、不再浪費時間,但停下手機後的焦躁感,又讓你難以忍受地繼續打開手機。
如果你經歷過一個人莫名的焦慮感,相信你對上面的描述並不陌生。焦慮有時候最令人煩惱的,是你容易覺得「時間不知道都耗費在哪裡」,因為焦慮感會佔據我們的認知空間,而擠壓人正常思考的能力,因而你會覺得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事。而焦慮其實也是一種身心分離的狀態,常顯現出的行為是「你人在這裡,但心不在這裡」,你的思緒可能飄到遙遠的未來,也可能受困在過往的經驗裡,讓身心無法和諧共處、同在當下。
但是,親愛的,我想告訴你:焦慮的引發,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人只要對外在壓力感到擔心、害怕,焦慮的情緒就會自然流露。它的出現,是為了保護我們在真正遇到危險前有所準備。當考試在即,焦慮就會拉起警報,督促我們開始做準備。
所以,焦慮的出現,原先是為了用來保護你的情緒,可是怎麼反而困住了你呢?
◆遠離情緒的毒害
其實,「持續不斷的焦慮」便會形成「有毒的焦慮」,而這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極度焦慮」,讓你只要碰到新的情況、變化,或是遭遇不幸事件,就會像縮頭烏龜躲進殼裡;另一種則是「長期焦慮」,讓你每天面對一點點挑戰都會嚇得方寸大亂、毫無頭緒。或者明明身處平靜的生活中,你總是擁有無止盡的憂慮和煩惱,讓自己一刻不得閒。
接著,我們再更深入想想,究竟是什麼讓你這麼焦慮?
所有的事情都是從腦子想出來的,因此你要先好好觀察自己的思想。
若你不曾靜下來檢視自己的念頭,那麼現在,請你稍微想一想,你大部分時間都在想些什麼?腦袋都繞著什麼事轉?這就是有毒焦慮的關鍵所在,因為你腦袋裡的思緒「用錯誤的方式詮釋現實」。例如:你可能經常認為自己有義務擔起整個部門的績效,忽略團隊裡每個人都有份,而過度擔負責任;或者你經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好,而對生活有很多煩惱,拼命努力賺錢,但又一直覺得不夠、不滿足,結果因為一直達不到想要的標準,而更覺得自己過得不好。在有毒的焦慮中,我們為了掩蓋焦慮的痛苦感受,或那股空洞又空虛的迷茫感,可能暴飲暴食或瘋狂埋首工作,而出現另一種癮頭;或者出現愛鑽牛角尖、猶豫不決、喃喃自語、眼神空洞呆滯的情況,甚至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等。英國知名牧師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曾說:「焦慮無法透支明日的擔憂,只能消滅今日的力量。」所以,你必須學會不再讓不真實的事物毒害你,學會讓腦袋遠離情緒的毒害。
◆如何判斷身心是否已「超負荷」?
相信閱讀到這裡,你一定會納悶,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焦慮」成為保護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傷害呢?這些因焦慮所產生的行為,可能正悄悄地偷走你的時間與人生,但又為什麼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得以被保存下來?你要先清楚知道,生命中所有被保存下來的行為,往往有其存在必要性,也就是說,它是有功能的。我們先一起來看懂它的功能。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曾提出「容納之窗」的概念,也就是 Window of Tolerance,這是指一個人面對壓力時,身心可承受的範圍。在此視窗的範圍中,人的身心可以容納適度的壓力,能夠放鬆自在、專心致力並擁有理智,有能力感受正負向情緒,且不會影響與他人溝通和解決問題。可是,當壓力超出負荷、使一個人的身心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戰鬥、攻擊,或者趕快逃跑的反應;當壓力過小、使一個人的身心處於「過低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無力、憂鬱、麻木、癱瘓的反應,而表現出僵在原地、腦中一片空白的模樣。個人「容納之窗」的壓力承載範圍,則是處於「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這兩種狀態之間。
然而,每個人的容納之窗大小都不一樣,當人受創時,則會使容納之窗變窄。
若一個人的身心常常重複擺盪在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的狀態時,就會使身心不斷受創,而導致承載壓力的容納之窗變得越來越窄的惡性循環。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某些場合你突然語無論次,但離開那個場合後,你再次回想時,就開始自責,為什麼自己剛才講話毫無邏輯,明明已經準備了很久?或者,有時候你會因為一件小事,跟別人起衝突,克制不住地罵人或摔東西,但冷靜下來後仔細想想,似乎事情也沒有這麼嚴重,自己顯然過度反應了。
其實前者語無倫次的表現,就是身心處於「過低激發」的狀態,你突然感到腦中一片空白,像是被凍僵一般,使得自己原本的能力或反應都無法好好展現;後者表現則是身心處於「過度激發」的戰鬥反應,因此使你突然怒不可遏,忍不住心中那股氣。當焦慮發作時,就會激發出我們戰鬥、逃跑或僵住系統(Fight、Flight、Freeze system)的錯誤警訊,並且通常在十分鐘內,這些反應的強度就會到達巔峰。
如果某人焦慮發作時,他可能會出現僵住或魂不守舍的樣子,又或者表現出極度恐慌或發狂的模樣,而他還可能會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作,或出現其他身體病症,因為這時的自己對於生理徵狀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
那問題來了,你覺得一個人身上為什麼會持續地需要這套戰鬥、逃跑與僵住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那究竟又保護了什麼呢?
人們會持續出現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出自於對環境的反應。也就是長期處於危險情境時,一個人需要具備這套戰鬥、逃跑與僵住的系統,才有可能存活。在面對生死存亡之戰時,人們需要有敏銳的警覺和反應,趕緊逃走,才能保住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可能需要戰鬥去先發制人,避免自己被欺負得更慘;或可能需要讓自己防堵外界的聲音而腦中一片空白,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不會往心裡去。為了讓不好的事不會被自己記憶下來,產生身心分離的現象。所以簡單來說,這些反應都是一種生存反應,很可能是因為長期環境的不友善,導致你的焦慮情緒和行為不斷被強化而發生。
可是,這一切只能怪罪於外界的環境嗎?我們又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你所相信的,不一定就是真實
有時候,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真是環境問題,那你是否有辦法離開環境,或減少與高壓環境接觸的機會然而有時候是,你早就遠離原初讓你受創的環境,但你卻依舊不斷重回到戰鬥、逃跑與凍僵的系統裡,而讓你重複創造類似的環境,使得你持續在不斷縮小的容納之窗中,感到強烈的焦慮不安。
想像一下,如果你習慣戰鬥反應了,那你就容易覺得別人講話都別有用意,因此當今天你提早到公司時,同事問了句:「今天比較早喔!」你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別人在批評你,而回應對方說:「你是覺得我每天都很晚進辦公室嗎?」「你自己又多早了?」但對方可能只是想跟你打開話題、打聲招呼,卻被你帶有攻擊性的回應給激怒。這時,你就為自己製造了更容易焦慮的環境,周而復始下,你的容納之窗自然會越來越小了。
其實,在心理諮商的領域裡,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解決的專家,因此你一定具備足夠多的知識與能力面對問題,只是當你太常擺盪到容納之窗外時,在不斷過度激發或過低激發的情況下,就會壓縮了你的認知空間,使得你無法如常地好好表達、好好做事。
心理學家葛莉亞.蘇羅(Giulia Suro)認為,焦慮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們的「認知扭曲」,也就是我們受到社會環境或教育影響,而不自覺培養出的某些想法,將主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並不斷製造與累積焦慮。「扭曲的認知是大腦的謊言,就像通過濾鏡看世界一樣,總是增強我們的疑慮或恐懼。」就如同剛剛談到的「提早到公司」的例子,如果你認知扭曲地認為「所有人都是不友善的」,在內心製造並累積焦慮,這長期下來的思維,就會形成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但你以為的,卻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而僅僅是你一個人所相信的世界。
當你可以理解自己的容納之窗,看見自己思維的方式,以及看見反覆出現的情緒與行為模式,就能逐步幫助自己管理好焦慮。
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將帶著你逐步瞭解與偵測自己的思維,再來調整思維與行為,最終幫助你達到身心合一,體驗內在真正的和諧與平靜。當然,想做到這點,有另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讓自己撫平受傷的感受,讓過往的受傷經驗不再被輕易激發,使得自己再次陷入戰鬥、逃跑與凍僵的狀態,如此你才能破除焦慮的循環,讓自己處於安全與安適的狀態。◆走不出情傷的心理特質二:逃避親密關係
具有這特質的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活在過去型:
心思經常不在現在,往往停留在「過去」,但即使回到過去,也沒有好好對待身邊的人。簡單來說,他們不願好好待在眼前真實上演的人生中,即使現在有伴侶,也經常嫌東嫌西,拿他跟前任比較,而這樣的心態其實是一種逃避現實,因為現實中有太多挑戰,包括關係經營與維繫的挑戰,因此心思停留在過去很方便,可以貶低一下身旁的人,還可以陶醉於前任的美好,但當最後現任決定退出,心想他應該會去找前任時,他卻因為現任成為前任,前任成為前前任,而開始再次懷念「前任」,進入鬼打牆的無限循環。
◇第二種,銅牆鐵壁型:
其實這類人不太有朋友,也不容易跟人建立關係,每次有人靠近就會處處防範,其背後的心理狀態可能有:
1.經常覺得跟人相處很累、很麻煩,每個人期待要求不同,要迎合,很辛苦,乾脆不要來往來得省事,如果你有這樣的情形,很可能生長自家中一直有個「不滿足」的家人,深信人的慾望無底線,根本滿足不了。
2.認為關係就是責任,責任就是痛苦,因此你在進入關係時異常謹慎,也可能因為不想承擔責任,而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3.因為失去過而感覺痛苦,不想再與人親近,避免再有過去痛苦的經驗,而內心深信關係到最後總會失去,也不會積極維繫關係。
4.不知道怎麼交朋友,或者在人際互動有太多挫敗經驗,包括被排擠、被霸凌過,或曾經被說是怪人等經驗,都讓你在人際互動中充滿隔閡感。
這四個是銅牆鐵壁型的人可能有的心理狀態,要嘛逃避關係,要嘛一旦進入關係,就有種宿命感,而且要三生三世不放手,來生還要繼續當夫妻的執著和認定,這其實是他們開放自己的內心,讓別人進入的比例太低,而導致「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情形,一直到關係結束後還是念念不忘。
你會發現,這些描述也很符合我們前面提到「心靈存款破洞的人」的狀態,也就是自我價值的不穩定。這些狀態的人,容易在關係中產生焦慮,在一起也焦慮、不在一起也焦慮,擁有也焦慮、失去也焦慮,沒有一刻得到安寧。而往往,難以忘懷舊愛又感到焦慮者,通常是自己現在也過得很不滿意,在舊愛出現之前的生活也過得不順心如意,因此特別懷念那一段時間的美好。親愛的,離開的他,是在提醒你將自己愛回來,提醒你不用害怕去面對孤單的自己,這段美好之所以刻骨銘心,是你們邂逅在你人生低落或脆弱的時刻,而對方正扮演重要的角色,去喚醒你對自己的關注。也就是:「你不夠愛自己,在自己所做的任何事裡,你看不見自己的好,而他看見了」;「你懷疑你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與未來徬徨無助,他是那穩定你心靈的錨,讓你感覺安心」;「你失去動力對自己失望,在生活裡感覺挫敗又碰壁,他是那激勵你向前的火把,燃起你的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