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哈佛教你簡單思考

79特價2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二章 常問為什麼,養成一種習慣!
  
【第8天練腦】培養預見性思維

從心理學研究來看,想像力具有預見性,有助於順利完成各項活動。人的身體會被外界環境制約,但想像力不會,因此不論何時何地,想像力都可以發揮預見的效能。
  這種預見是指導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譬如,在學習或工作前,大腦會預定目標,預先想像完整的過程與可能的結果,一旦活動結束,就意味著預定目標實現了。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例子,像是學生撰寫一篇作文、工程師提出一項設計、作家完成一本著作,或是科學家構思某個發明等,都是透過預見性想像力去實現。
所謂「成功的思考」,是否只要把所有可能性都放進腦子,考慮做或不做的優勢和後果?預見性想像力與天馬行空式的遐想不同,具有更強的指向性,是一種以自控力做基礎,由意志支配的理性力量。它既是成功思考力的重要組成,也對各項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其主要體現之一,是要求想像者重視能獲得的一切資訊,並對其進行合理分析及判斷,也就是從某項資訊中預見徵兆時,立刻根據徵兆制定應對方案,並具體實踐。
美國商人菲力普經營一家肉類食品加工廠。某天,他在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墨西哥發現瘟疫病例,於是這樣思考:
(1)假如墨西哥真的發生瘟疫,與其相鄰的加州和德州或許會被傳染
(2)瘟疫盛行肉食品將會被禁止外送
  菲力普預見到這項資訊出現後可能發生的狀況(圖2-2),將使美國境內肉類食品供不應求,於是果斷前往墨西哥考察這項資訊。在得到證實後,他立刻購買大量生肉,運送到遠離墨西哥的安全地帶。
  果然,不久後瘟疫從墨西哥傳染開,波及相鄰的美國西部幾個州。於是,美國政府下令禁止這幾個州的肉類輸出,引發市場上肉類價格暴漲。短短幾個月後,菲力浦淨賺近一千萬美元。
  菲力浦的成功就是預見性想像力的效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把握住機遇」。因此,如果想在經濟預測、商業經營上成功,就要鍛鍊自己的預見性想像力,並善加利用。

◎16種方法培養預見性想像力
  以下提供十六種有效培養預見性想像力的方法。你可以選擇其中最感興趣的一種開始練習,一到兩週後再換另一種。只要持續不斷練習,想像力和意志力將會有效提升。

‧場景1:想像你面前有一大叢嬌豔的紅色玫瑰彌漫芬芳,濃鬱的香氣沁人心脾。用心體會花的芬芳對你產生什麼作用?你會做出哪些反應?之後噴一滴香水在你面前,繼續想像,假如這香氣是從湖中的小島上傳來,又會怎樣?重點提醒:練習時,周圍的環境應保持安靜,儘量控制自己的想像力、不讓它隨意發揮。盡可能讓想像中的各類圖像、氣味都越來越具體,就像真實發生一樣。

‧場景2:在公園中找一處安靜的長椅上坐下,確保不會被打擾。之後開始傾聽周圍的聲音。該如何形容這種混雜、喧鬧的聲音?讓你產生何種感受和反應?逐漸適應之後,繼續傾聽並試著將每種聲音抽離出來。重點提醒:先找出最響亮的那個聲音,用三個詞語精準描述,再分辨第二個、第三個,直到無法分辨為止。

‧場景3:想像一幅曾深刻留在自己記憶中的真實畫面,並不斷回憶,直到盡可能將它還原為止,然後換另一個場景繼續同樣的訓練。
……
【第9天練腦】將獨立思考變成一種習慣
  
前一節討論,預見性想像力可以有序地梳理生活中各種資訊,當我們在經濟活動、商業經營上運用預見性想像力,將有助於做出合理的預測與正確判斷。
  當我們看不清未來時,可以試著回顧過去,因為歷史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過去與未來在某些共同點上緊密聯結。我們發現這個聯結,就有可能藉由過去預測未來。

◎思考過去與未來
  《三國演義》說:「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人類歷史的演變是有規律的。《聖經》中也有類似的話:「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做的事,後必再做。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過去中隱含著未來。人們透過恰當的觀察和思考回顧過去,有效預測未來。這種預測方法基於兩個根本的真相。
首先,人類的基本需求不管任何時候都是相同的。過去人們透過快馬加鞭來傳遞荔枝,現代人則改用火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人們想吃新鮮水果的需求並未改變,基於這種不變的需求,人們會不斷探索更經濟的運輸方式。相信到了未來,會有更便捷、更便宜的運輸工具。
  其次,人們的基本欲望也同樣不會改變。二○○八年,次貸危機造成美國房地產和金融業的大風暴,很多人一夜間財富消失。但僅僅幾年之後,亞洲某些地區的房地產泡沫開始迅速膨脹。
雖然美國的教訓猶在,但人性深處的貪婪讓房地產投資者刻意忽視風險。他們將「已有的事,後必再有」這條真理拋之腦後,再次投入這個危險的遊戲中。
確實,依靠思考力分析過去發生的事,對把握未來趨勢具有重要意義。拿經濟現象來說,當我們在分析某項產業發展趨勢或經濟走向時,不應該只以眼前或短時間內的資料、現象,作為判斷依據。
這麼做會淪為井底之蛙,不管視線如何擴展、如何精準決定位置,只能看到頭頂的天空,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那麼,怎麼做才能進一步看清楚全局?

一、先從過去的同類事件找到基本規律
要從過去的經濟現象預測未來的經濟趨勢,需要先從井裡跳出來找到高處,進行詳細的觀察。例如網路的發展,是只能讓科技業受惠,還是能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進步?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把過往生產力改變所影響的同類事件,都找出來,然後從中發掘相同點。英國發明蒸汽動力後,人力或自然動能再也不是動力主要來源,於是所有以人力或自然動能為動力的產業,全都換上蒸汽動力,因此大幅增加效率、降低成本,競爭力大增。受惠的絕不僅僅只有蒸汽機行業。

二、預測時將此規律應用到當下事件中
從同類事件總結出來的規律,我們可以得出對當下事件的判斷,就是「網路產業的發展,無法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邏輯是錯誤的,落入坐井觀天的思考障礙。在電腦行業繁榮發展,傳統的各行各業都開始導入電腦系統之後,所有行業的工作效率、精準度和產值都會大幅增加,成本也大幅降低。受惠的絕不僅僅只有電腦行業,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生產力都將大幅提升。

三、關鍵變化無法運用此預測模式時,要靈活應對
雖然從分析過去的發展規律,可以推知未來的走向,不過這種預測模式並非是萬能的。如果出現關鍵性的變化,比如科技或觀念的轉變,看似相同的事件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比方說世界霸權,曾經是由陸地上的國土面積來決定,因此歷史上國土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元朝,被尊為世界頭號帝國。但隨著海洋時代的到來,陸地優勢漸漸消失,「得海洋者得天下」,於是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建立海上霸權,成為新的世界霸主。這種變化就是因為「地圓說」被廣泛認知,與航海技術的不斷發達而導致的。
從過去預知未來是可行的,因為事物的變化總是有著特定的規律。同時,我們在實際運用時也不能盲從。看似完全相同的情境依然會導致不一樣的結局。總之,獨立的思考力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
◎預見未來與獨立思考
能預見未來、在經濟浪潮中不被淘汰的人,必定有個獨立思考的大腦。二○○五年,蘋果創始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演講,他說:「請不要浪費你們的時間,去活在他人的世界裡,因為時間是有限的,更不要讓他人的意見否定你內在的真實想法。」
賈伯斯在僅僅入學六個月之後,就決定退學。當時,他雖有些不安,但堅信這是正確的,之後創辦蘋果電腦,不斷推出令人驚艷的產品。我們無法成為賈伯斯,或許就是因為少了這份獨立思考的精神。
我們或許已在腦海中構築一套自己的思考力框架,並躍躍欲試。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獨立意見往往與主流思維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此時我們該如何抉擇?

‧跳出標準答案的圈套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活在社會的期待或價值觀中,就像是被一個看不見的套子困住而無法跳脫。但只要稍微挑戰一下這個界限,將活出真實的自己。
  這種挑戰首要是質疑標準答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惰性,標準答案往往會激發我們的惰性,阻止進行更深刻、更有效的思考。它就像一個框架把我們束縛在其中,使潛能無法得到真正發揮。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想要透過自己的思考力預測未來,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其次還可以請教有實戰經驗的人。很多時候,一位具有豐富現場經驗的工作人員,比起學富五車的專家更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有家工廠引進一套將肥皂裝盒、打包的自動化系統。但這套系統常常會出問題,有時肥皂沒被裝進盒子就打包出貨,因此工廠老闆特別請設計這套系統的專家來協助。專家查看後告訴他,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加裝X線設備,透過自動辨識挑出空盒。這是一筆很大的費用,讓老闆陷入兩難。此時,有位作業員說:「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買一台風扇放在系統旁邊,就能把較輕的空盒子吹走了。」
  作業員的解決方案堪稱精妙。他不懂標準答案,自然無須遵守這個框架,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獨立思考,進而有效解決問題。

‧不要害怕出錯
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對未來進行預測,有時候會出奇制勝,但有時候也會犯錯。畢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不是絕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但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能走到預想中的未來,也要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假如一個人從來都沒有犯錯,不能代表他多麼優秀,只能說明他從來沒有嘗試過獨立思考。害怕失敗而永遠選擇標準答案,對於人的一生是個致命錯誤。
假如我們透過獨立思考、跳脫標準答案,準確把握未來趨勢,將有機會發現真正的自己,不留遺憾地過完此生。假如我們失敗了,沒能準確預測,那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並非一無所得,而是從過程中學到如何正確調整自己的思考力,進而更有準備地進行下一次思考練習。
  即便我們發自內心的想法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是錯誤的,那又怎樣?不要怕犯錯,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把握未來的脈搏吧!

◎預見他人的想法
預知他人想法,是預測未來走勢的重要內容。能夠準確預見他人想法的人,在經濟、商業等活動中將佔據極大優勢。相反地,無法準確預測他人想法,甚至忽視他人想法的重要作用,將無法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行為心理學認為透過某種具體分析方法,人類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他人的想法和行為。只要掌握他人思維、行動的基本原理,預測他人想法就沒那麼難。
  美國麻省理工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機器人,可以預測人類行為。這個機器人雖然無法真正理解人類場景中發生的各種事情,但可以根據人類動作的關聯性,得出自己的結論,預測人類握手、擁抱、相互擊掌等簡單行為。
  這項科學實驗是基於「人類心理和行為可以被有效預測」的假設。心理學指出,透過有形的行為、語言、表情等方式,可以預知無形的內心想法。這種對他人想法的預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透過基本的價值觀、人生觀、心態等,預見他人想法
  構建人生框架基礎的價值觀、人生觀、心態等因素,相對上較為穩定,也是預知他人想法較為準確的依據。比如,我們認為某個人有堅定的佛教信仰,因此會遵守不說假話的戒律。
當我們把一項重要商業合作案交給他,並要求誠實守信時,基本上可以預知他能夠達到要求。假如一個長期空口說白話的人向我們爭取合作,並信誓旦旦地說一定會信守承諾,我們基本上可以預知這不太可信。也就是說,對他人想法和行為的預知,是建立在對他人價值觀的瞭解上。

‧透過語言來預知他人想法
  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說話特點,包括語氣、語速、聲調、口頭禪等。我們對上述要點進行細緻觀察和分析,可以窺探出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做出更準確的預測。
  三國時期的謀士郭嘉曾經拜訪袁紹,雖然袁紹對他禮待有加,但他發現袁紹的言談充滿瑣碎家事,喜歡聽別人提建議,卻做不出決斷,實在難成大器。
郭嘉由此判斷出袁紹並非明君,轉而投奔曹操。在與曹操的交談中,郭嘉發現他言簡意賅、言語恭謙,認同郭嘉的建議時會立即採納,這說明曹操行事果斷、有主見。於是郭嘉打消顧慮,專心輔佐曹操。

‧表情、眼神、衣著、坐姿、手勢等,會傳遞內心資訊
  所謂察言觀色,是透過敏銳捕捉各類資訊,對他人的想法做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斷。表情會顯現一個人的內心,而眼神是表情當中最應該關注的資訊,正所謂「眼睛是靈魂之窗」。另外,對方的服裝、坐姿、言談時的手勢,甚至一些小動作等,都能讓我們透過細節瞭解他,並預測他內心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這些規律必定會體現在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我們只要運用自己優秀的思考力,敏銳捕捉資訊並細緻分析,就能預見他人的想法,預測他人的行為,進而有效避免很多無謂的人際衝突,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未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