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背過一直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1 四種角度來認識「記憶」
A.記憶是兩個步驟:記住+回憶
除了失智症者之外,我們一律是能夠記住訊息的,但之後可能會在特定的時間階段中回想不起來,或是需要透過提示才能回憶出來。所以科學上有一種描述是:「記憶力是完美的。」因為我們都能100%將訊息儲存於大腦中,只不過暫時無法將訊息提取(回憶)出來。
但這種說法普遍不被一般人接受,因為我們不只是要能「記住」,更需要的是想「回憶」時就要能將訊息順利提取出來啊!
因此,我要直接這樣說:沒有失智症的我們,通通都沒有「記不住」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必要時刻「想不起來」。「記不住」跟「想不起來」是兩種渾然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當然也完全不同,本書要解決的是「想不起來」的問題。
B.記憶是學習的基礎能力
回想一下,小時候爸媽是不是指著一顆鈕扣,然後發出「1」的發音,再指著第二個鈕扣,然後發出「2」的發音,重複幾次下來我們就記住了物品與發音之間的關係,也記住了物品與意義之間的關係。當能夠從1 默數到100 後,我們才開始學習加法;如果我們一直記不住數字的意義,就無法進一步學習加法的概念。
C.記憶是五種腦力的整合
在執行記憶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腦力,因此「記憶力」可以說是這些腦力共同運作後的結果。這些腦力不容易訂出標準來評估好壞,但是記憶力可以,因此過去我們普遍認定用記憶力好不好來判斷腦力好不好,當記憶力不好或衰退時,我們會認為是自己的腦力不好或衰退。
我用一棵樹來比擬記憶力跟其他腦力之間的關聯性。
樹根:
具有吸收外在世界的水與養分的吸收力,用來比喻「觀察力」,80%用眼來觀察這世界,20%用耳鼻舌身。主動且用心觀察這個世界,就能在腦中累積更多的訊息。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樹根分布的廣度,就是樹枝分布的廣度」這個科學知識?觀察力扎根深且廣大,自然我們的邏輯力就會深且廣大。
樹幹:
傳導功能,用來比喻「聯想力」。如果過去腦中曾經存有「塑膠」與「不環保」互有關聯性的訊息,現在我們看到「塑膠」就能夠立刻聯想到「不環保」。好的聯想力需要有大量的過去經驗做為基礎。換言之,「聯想力」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跟「記憶力」互為表裡。樹枝:
決定樹形,用來比喻「邏輯力」,決定我們的理性程度有多高。一棵樹若無外在環境限制,樹冠會是圓形的,換句話說,我們會受到外在環境條件影響邏輯力的發展。但即使外在環境沒有限制,但樹根(觀察力)弱或樹幹(聯想力)弱,也是無法建立強健的樹枝(邏輯力)。我們無法預估與控制外在環境,因此只要專注於發展自己的邏輯力就好,如同台語俗諺:「只要樹頭站得穩,不用怕樹尾被颱風吹。」邏輯力影響著理解力、記憶力的好壞。
樹葉:
沒有葉子的樹,光禿禿的很難看,但葉子不光只是好看,還有實用功能,用來比喻「創造力」。我認為「創造力=創意+可用方法」,「創意」只是一個點子而已,如果沒有「可用方法」來實現,等於毫無用武之地。葉子有很多種形狀,加上不同的樹形,讓每棵樹都變得獨特,就像創造力能讓我們與眾不同。
創意(creativity)分成「大C」從無到有的創造,與「小c」改良或改善,這兩者都需要過去知識的記憶累積,才能成就。
太陽:
是植物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用來比喻「專注力」。專注力不足時,觀察力、聯想力、邏輯力都會無法100%發揮出來,自然也無法100%達到記憶效果。
風:
讓樹枝搖曳,用來比喻「動力」。記憶時沒有動力的情況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此處不再贅述。
以上這五種腦力:觀察力、聯想力、邏輯力、創造力、專注力,我稱之為「學習五力」,也是用來累積記憶力的五種腦力,因此「學習五力」又稱「記憶五力」。
D.記憶是兩種方式的加總:機械記憶+理解記憶
每次成人課程中,總有人跟我說:「小孩子的記憶力比較好啦!我老了,記憶力越來越差。」我都會回答他:「記憶力跟年齡無關喔!很多小孩子的記憶力也不好啊!九九乘法表背很久耶。」
每次中小學課程中,總會有調皮孩子對同學說:「嘿!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公式也背不起來?」我都會告訴調皮孩子:「背不起來不是笨喔!你數學公式背得那麼熟,但是你數學還不是沒有考到100 分?」
背九九乘法表跟數學公式,即使懂了由來,背錯了就是全錯。這時運用的是機械記憶,這跟頭腦好不好一點關係都沒有。
記憶在科學上的正式說法,分成「機械記憶」與「理解記憶」。默寫李白《靜夜思》第一句「床前明月光」,若寫成「窗前明月光」,這樣就算是錯了。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就是「機械記憶」,但如果是先經由理解,再運用機械記憶來背得滾瓜爛熟,就不叫做死記硬背。
雖然我們對於內容一點都不懂,還是能背誦下來,這是死記硬背,就像一兩歲小孩可把《三字經》或《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但絲毫不理解文字意義。
長期記憶:
若好幾年都不會忘記,就算是長期記憶了。從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需要很多條件,其中有一項就是「記憶方法」,也是本書要談的重點。「超強記憶術」正是因應各種不同事物,對應出各種記憶技巧,讓我們一起加強「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能力」,最高目標則是「一輩子不忘」。
「明天早上七點要先去買早餐,回來後再去啟動洗衣機。」這種內容,如果我們回憶成:「明早七點第一件事情是買早餐,第二件事情是用洗衣機洗衣服。」也是對的,只要意思沒錯就行了,這就是「理解記憶」。
相信大家一定也有類似的經驗,有時我們並沒有刻意去背誦,只是把內容弄懂,就可以記得很牢靠,這時運用的正是「理解記憶」。
請大家記住,不同的記憶素材,就需要不同的記憶方法。
求學階段或是準備各類證照與公職考試,需要機械記憶的比重較高。一般職場工作更需要的是理解記憶。
1-3 影響記憶效果的三個階段:編碼、儲存、解碼
在記憶階段中若用文字方式處理,大腦記得快,但忘得也快。也就是說用文字方式來編碼,儲存速度快,但解碼容易失敗,因而回憶不起來。
相反的,在記憶階段若用圖像方式處理,大腦記得快,也比較不會忘。也就是說用圖像方式來編碼,儲存速度快,且容易解碼,因而容易回憶起來,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記得久一點、也記得牢靠一點。
大腦保有某件事物的時間量,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感官記憶:
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傳到大腦中,大腦保有時間最長只有幾秒鐘而已,就會將這些訊息刪除,不浪費腦細胞能量去儲存不必要的訊息。
短期記憶:
具有保存價值的訊息,就會自動進入短期記憶。短期記憶寬度是7±2 個組塊,也就是超過5 ∼ 9 個記憶組塊的話,我們就很難一次正確地背下來。這個概念很好理解,例如大陸手機門號13455208513,11 個數字已經超過短期記憶寬度,於是我們習慣唸成「134-5520-8513」,拆成3 組,每組不超過5 個數字,正是為了方便記憶。
1-1 四種角度來認識「記憶」
A.記憶是兩個步驟:記住+回憶
除了失智症者之外,我們一律是能夠記住訊息的,但之後可能會在特定的時間階段中回想不起來,或是需要透過提示才能回憶出來。所以科學上有一種描述是:「記憶力是完美的。」因為我們都能100%將訊息儲存於大腦中,只不過暫時無法將訊息提取(回憶)出來。
但這種說法普遍不被一般人接受,因為我們不只是要能「記住」,更需要的是想「回憶」時就要能將訊息順利提取出來啊!
因此,我要直接這樣說:沒有失智症的我們,通通都沒有「記不住」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必要時刻「想不起來」。「記不住」跟「想不起來」是兩種渾然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當然也完全不同,本書要解決的是「想不起來」的問題。
B.記憶是學習的基礎能力
回想一下,小時候爸媽是不是指著一顆鈕扣,然後發出「1」的發音,再指著第二個鈕扣,然後發出「2」的發音,重複幾次下來我們就記住了物品與發音之間的關係,也記住了物品與意義之間的關係。當能夠從1 默數到100 後,我們才開始學習加法;如果我們一直記不住數字的意義,就無法進一步學習加法的概念。
C.記憶是五種腦力的整合
在執行記憶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腦力,因此「記憶力」可以說是這些腦力共同運作後的結果。這些腦力不容易訂出標準來評估好壞,但是記憶力可以,因此過去我們普遍認定用記憶力好不好來判斷腦力好不好,當記憶力不好或衰退時,我們會認為是自己的腦力不好或衰退。
我用一棵樹來比擬記憶力跟其他腦力之間的關聯性。
樹根:
具有吸收外在世界的水與養分的吸收力,用來比喻「觀察力」,80%用眼來觀察這世界,20%用耳鼻舌身。主動且用心觀察這個世界,就能在腦中累積更多的訊息。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樹根分布的廣度,就是樹枝分布的廣度」這個科學知識?觀察力扎根深且廣大,自然我們的邏輯力就會深且廣大。
樹幹:
傳導功能,用來比喻「聯想力」。如果過去腦中曾經存有「塑膠」與「不環保」互有關聯性的訊息,現在我們看到「塑膠」就能夠立刻聯想到「不環保」。好的聯想力需要有大量的過去經驗做為基礎。換言之,「聯想力」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跟「記憶力」互為表裡。樹枝:
決定樹形,用來比喻「邏輯力」,決定我們的理性程度有多高。一棵樹若無外在環境限制,樹冠會是圓形的,換句話說,我們會受到外在環境條件影響邏輯力的發展。但即使外在環境沒有限制,但樹根(觀察力)弱或樹幹(聯想力)弱,也是無法建立強健的樹枝(邏輯力)。我們無法預估與控制外在環境,因此只要專注於發展自己的邏輯力就好,如同台語俗諺:「只要樹頭站得穩,不用怕樹尾被颱風吹。」邏輯力影響著理解力、記憶力的好壞。
樹葉:
沒有葉子的樹,光禿禿的很難看,但葉子不光只是好看,還有實用功能,用來比喻「創造力」。我認為「創造力=創意+可用方法」,「創意」只是一個點子而已,如果沒有「可用方法」來實現,等於毫無用武之地。葉子有很多種形狀,加上不同的樹形,讓每棵樹都變得獨特,就像創造力能讓我們與眾不同。
創意(creativity)分成「大C」從無到有的創造,與「小c」改良或改善,這兩者都需要過去知識的記憶累積,才能成就。
太陽:
是植物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用來比喻「專注力」。專注力不足時,觀察力、聯想力、邏輯力都會無法100%發揮出來,自然也無法100%達到記憶效果。
風:
讓樹枝搖曳,用來比喻「動力」。記憶時沒有動力的情況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此處不再贅述。
以上這五種腦力:觀察力、聯想力、邏輯力、創造力、專注力,我稱之為「學習五力」,也是用來累積記憶力的五種腦力,因此「學習五力」又稱「記憶五力」。
D.記憶是兩種方式的加總:機械記憶+理解記憶
每次成人課程中,總有人跟我說:「小孩子的記憶力比較好啦!我老了,記憶力越來越差。」我都會回答他:「記憶力跟年齡無關喔!很多小孩子的記憶力也不好啊!九九乘法表背很久耶。」
每次中小學課程中,總會有調皮孩子對同學說:「嘿!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公式也背不起來?」我都會告訴調皮孩子:「背不起來不是笨喔!你數學公式背得那麼熟,但是你數學還不是沒有考到100 分?」
背九九乘法表跟數學公式,即使懂了由來,背錯了就是全錯。這時運用的是機械記憶,這跟頭腦好不好一點關係都沒有。
記憶在科學上的正式說法,分成「機械記憶」與「理解記憶」。默寫李白《靜夜思》第一句「床前明月光」,若寫成「窗前明月光」,這樣就算是錯了。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就是「機械記憶」,但如果是先經由理解,再運用機械記憶來背得滾瓜爛熟,就不叫做死記硬背。
雖然我們對於內容一點都不懂,還是能背誦下來,這是死記硬背,就像一兩歲小孩可把《三字經》或《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但絲毫不理解文字意義。
長期記憶:
若好幾年都不會忘記,就算是長期記憶了。從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需要很多條件,其中有一項就是「記憶方法」,也是本書要談的重點。「超強記憶術」正是因應各種不同事物,對應出各種記憶技巧,讓我們一起加強「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能力」,最高目標則是「一輩子不忘」。
「明天早上七點要先去買早餐,回來後再去啟動洗衣機。」這種內容,如果我們回憶成:「明早七點第一件事情是買早餐,第二件事情是用洗衣機洗衣服。」也是對的,只要意思沒錯就行了,這就是「理解記憶」。
相信大家一定也有類似的經驗,有時我們並沒有刻意去背誦,只是把內容弄懂,就可以記得很牢靠,這時運用的正是「理解記憶」。
請大家記住,不同的記憶素材,就需要不同的記憶方法。
求學階段或是準備各類證照與公職考試,需要機械記憶的比重較高。一般職場工作更需要的是理解記憶。
1-3 影響記憶效果的三個階段:編碼、儲存、解碼
在記憶階段中若用文字方式處理,大腦記得快,但忘得也快。也就是說用文字方式來編碼,儲存速度快,但解碼容易失敗,因而回憶不起來。
相反的,在記憶階段若用圖像方式處理,大腦記得快,也比較不會忘。也就是說用圖像方式來編碼,儲存速度快,且容易解碼,因而容易回憶起來,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記得久一點、也記得牢靠一點。
大腦保有某件事物的時間量,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感官記憶:
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傳到大腦中,大腦保有時間最長只有幾秒鐘而已,就會將這些訊息刪除,不浪費腦細胞能量去儲存不必要的訊息。
短期記憶:
具有保存價值的訊息,就會自動進入短期記憶。短期記憶寬度是7±2 個組塊,也就是超過5 ∼ 9 個記憶組塊的話,我們就很難一次正確地背下來。這個概念很好理解,例如大陸手機門號13455208513,11 個數字已經超過短期記憶寬度,於是我們習慣唸成「134-5520-8513」,拆成3 組,每組不超過5 個數字,正是為了方便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