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情緒是雲, 你是那片天空

每一個思緒,
就像是划過眼前的雲彩,或說是短暫的氣象,
而你是天空,無論氣象怎樣變化,天空永遠在那兒,永遠不變。

過去這一年來,世界持續給我們加碼一連串的變化球,每天一起床就面對危言聳聽的新聞標題和疫情消息,身心長期處在備戰狀態,日常生活罩著一層隱憂,也難免會醞釀成焦慮。身邊不少朋友,雖然在網路上還是幽默風趣,但私下也承認,最近比較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會感到低落、難過、消沉、害怕。

有個朋友說,最近總是不斷地在腦海裡重複想事情,整個人狀態變得很差,半夜會醒來,醒了又很難再睡著。我叫他試試「正念冥想」,但他說:「算了,這在情緒起來的時候完全不管用,根本不能放空大腦!」我想在這裡回覆這位朋友,同時向各位解釋一個對「正念」最常見的誤解。

其實,正念冥想並不等於放空大腦,也不是要排除負面思緒,反而些微相反—你不需要抗拒腦海裡浮現的任何念頭。在我的解讀中,正念(mindfulness)的「正」不是「正向」,而是「正視」。這個「正」的概念是,我們需要「正視」自己的念頭,而不是迴避它們。

當我們被一些事情觸發到、刺激到,導致情緒失控時,我們的狀態所帶來的困擾,很可能會超越激發困擾的事情本身。這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使我們整個人都深陷其中。而當我們想去控制情緒的時候,會發現它就像是一頭猛獸,占據了我們的思維。

這時候,情緒本身,就是當下最大的問題。

而理性的大腦總是慢吞吞地跟在情緒後面,甚至被拖著跑,此時就更不能用理性告訴自己:「暫停!」(Stop! Time Out! )——因為根本做不到!這樣下去,反而會讓你整天處在感覺自己失控的狀態,很不開心。

我所推崇的正念冥想,是一個與情緒共處的好方法。但做的時候,別一直告訴自己:想法快躲開,念頭快消失……你必須先找一個「錨點」,也就是讓自己的專注力可以鎖定的對象。許多冥想技巧會要你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或微微瞇著眼睛,呼吸時盯著自己的鼻尖,或當你徐徐吐氣的時候,專注在空氣通過嘴唇,那微微震動的感覺。當你把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一個非常微小的、身體上的感覺時,你其實是處在一種高度專注的狀態。這時候大腦不是放空,而是有點像撐起意識帳篷的一根柱子。與此同時,很多思緒還是會不斷地進入腦海中;重點來了—在這情況下,請「接納」它們,不帶任何批判地接納。

你可能突然又會想起那熟悉的、不好的感覺,開始胡思亂想,但當這樣的雜念出現時,你要做的不是驅趕它們,而是在心裡對著每個念頭說:「OK,我看到你了。」專注力依舊放在錨點上。看著你的情緒,任憑它聚散,注意力卻不在那裡。

你會發現,即便一個念頭來勢洶洶,但當你說:「我看到你了。」然後再回到錨點上,這樣持續幾秒後,念頭就會像一團煙一樣自己消失了。

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感覺。長期練習正念的人這麼形容:「正念冥想就像是,當你盯著天空的某一個點,你會看到雲朵緩緩飄過面前,但是你並不專注在任何一片雲朵上。」

每一個思緒,就像是划過你眼前的一片雲彩,或說是一個短暫的氣象,而你則是天空,無論氣象怎麼樣變化,天空永遠都在那兒,永遠不變。因此,如果要求冥想時完全放空,就好比你希望抬頭看天空的時候,天空上空空如也,或期望著一陣強風,把所有的雲朵吹散,天空倏忽之間一片澄澈,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

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接受這些雲,專注在呼吸和錨點上,等思緒慢慢飄過。你會發現,其實情緒的起伏並沒有那麼可怕,你也逐漸可以跟自己的情緒作伴了。

▍向更好的自己出發

一次次的冒險,為生命注入活力和能量;
在一遍遍的努力、突破中,
我們實現了更好的自己!

打開社群媒體,你會不會和我一樣,滑過一個又一個旅遊冒險故事?

那些踏過中南美洲雨林的步伐,深入原始部落記錄的鏡頭,還有描述海拔三千五百公尺的高山上,空氣如何稀薄到呼吸都要格外費勁的文字。

這些遠遊都帶著冒險因子,為旅人帶回一些老的時候可以下酒的回憶、故事。

螢幕另一頭的你是否也曾渴望來場冒險?渴望一趟看見壯闊風景的探險?甚至你可能已經在為自己策劃一場出走的壯遊。

「但人,到底為什麼會渴望遠行和冒險呢?」可能是因為夢想,你在小時候曾經指著地圖說:「長大以後我要去這裡!」也可能是因為在挑戰體能極限的過程中,你感受到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心流」(flow)——一種全心投入、專心一志、沉浸在當下的心理狀態。

這在在都顯示,一場真正以挑戰自我為目標的冒險不是因為旅人不珍惜生命,而是他們在追求著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的最高點—自我實現。

出發,是為了更接近每個人心中想望的自己。

二○一八年,知名極地運動員陳彥博和遊戲橘子創辦人劉柏園、演員宥勝及兩位二十歲青年:林語萱、吳昇儒,一起用越野滑雪的方式,抵達地表最南端—南極點。

南極和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完全是兩個世界。

帳篷外是零下三十度的超級低溫,連帳篷內也是零下十八度的凜冽;時速百公里的暴風不間斷,每向前一步都要用盡吃奶的力氣;看似平緩的雪地中卻藏有著冰隙,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跌落深淵;空氣稀薄,幾乎等同於身處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山,每吸一口氣都格外費勁。

除了體能挑戰,一趟冒險也考驗人的心理韌性。出發前他們必須徹底理解最壞的打算,聽著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曾發生的狀況(比如:極地挑戰選手在零下五十度的環境下凍傷而需要截肢)。

即便如此,他們仍然堅持負重五十公斤前進南極點。

路程中,跌倒、疲憊、凍傷都是家常便飯,難上加難的是變化莫測的天氣:原本還是大太陽,短短幾分鐘內就可能天氣驟變,風雪大到很難看到前方的隊友。

經過三十天冰天雪地的嚴峻路程,他們終於攜手完成這趟極地探險!

陳彥博也替這場冒險下了個定義:「冒險的浪漫之一,就是找到改變的態度與決心,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趟長征南極是一場別具意義的冒險,至少之於長征隊員絕對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歷程。但每個人的體能、財務狀況都非常不同,難道一定要登上最高峰或穿越極地、沙漠才算是冒險嗎?

其實不一定。登山探險家梅特.沃爾克(Matt Walker)就曾分享他對於冒險的定義,不是非得要去到什麼人煙罕至之處。

冒險的核心意義是:一個人面對前方的未知,依然願意全心全意投入,並用一顆開放的心去學習及參與其中。沃爾克也分享到,一個嘗試(無論上山下海抑或是每天的小探險)只要滿足以下五種元素,就足以稱作一場冒險。

1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這些努力奠基於一個人能從更高、更遠的角度去思考:「我是誰」、「我想要如何生活」,還有「我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2全心全意地投入

冒險需要我們發自內心願意擁抱挑戰、朝成功邁進。但很重要的是,全心投入不代表盲目或魯莽地前進,而是我們有滿滿的信心和堅定的信念去面對迎面而來的挑戰。

3抵達終點前一切都是未知

如果結果能被預測,就不算是個冒險,那充其量就有點像坐雲霄飛車吧!很刺激,但依然不是場冒險。

想想看,生命本來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啊!與其花時間抗拒這個事實、試圖掌控身邊所有事情的走向,不如坦然接受這個事實,然後享受這些未知的精彩!即便迎面而來的是各種變化和難關,但這些變動同時也為我們生命開啟更多可能性的禮物。

4面對逆境的彈性

冒險中一定會遇到困難。每個逆境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練習往後退一步,認知到身而為人就是會遇到一些彷彿電影裡才會出現、扯到不行的荒謬狀況。這些困難就是躲不開,那不如就擁抱、面對它,然後繼續往前走吧!

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選擇用幽默感,笑著去面對、化解危機,甚至感謝這些逆境的出現。

5一路上的美好陪伴

有時候我們可以獨自去做某些事情,但冒險(甚至是一個美好生活)需要夥伴、需要團隊合作。因為擁有彼此的支持,我們的生命將會挖掘到更多的樂趣和值得感謝的事物。

冒險不是非得要你做極限運動或是什麼大膽的行為,它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比如,面對一個舉棋不定的狀況(可能你想嘗試戶外攝影很久了,但遲遲因為器材費用而沒有開始),最後,你選擇勇往直前。

透過一次次的探險,為我們的生命注入活力和能量。而在一遍又一遍的努力、突破中,成為心中那個想望的自己、抒發對於生命的熱情!只要你願意,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保持樂於接受冒險的狀態。

你把自己調整成冒險心態了嗎?祝福你我能透過一次次或大或小的冒險,逐漸成為心中更好的自己。

▍別被負評綁架

任何人都可能會碰到言語攻擊,
這時候請認識自己的「消極偏見」,
不要因為一個負評,影響了其他九十九個好評的肯定。我有個網紅朋友,每次做直播都會有很多粉絲期待,他最近問我說:「你碰到負評的時候會怎麼辦?」

他說自己覺得很奇怪,平常得到一百個好評,都不覺得怎麼樣,但是只要看到一個負評,就會整個晚上睡不好覺。

其實我也是一樣,偶爾有人留言批評的時候(而且總是會有人留言批評),也是會很想要跟他們爭辯。

還記得不久之前,我講了一個心理學的溝通技巧後,就有人上來留了三個字:「外國人」。

看到這個實在讓我很氣憤。因為我講的心理現象是跨文化的,這份研究全世界都做過,也都被證實。而且,我認為當一個人這麼說的時候,基本上他已經把自己與我隔離開來,他覺得自己是「本國人」,跟我就是不一樣。無論他覺得我的理論是外國理論,還是認為我在國外長大,我就是個外國人。

這兩種假設都跟我想要給讀者的建議沒有任何關係,碰到這種人時,我就很想要與他爭辯。

但是我開始寫回覆的時候,心裡面又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這樣的人,用三個字就可以耗掉我半小時的生命,殺掉我多少腦細胞,值得嗎?

一點都不。

真正值得的,是那些看了我的文章,因為獲得共鳴或是對照自己的生活時有了新感觸,上來留言跟我分享的朋友。這些才是真正值得交流的,不只是因為他們肯定了我的觀點,而是因為他們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甚至,如果有人很理智地提出相反意見,那也值得對話,因為可以在理性的辯論和推敲之中,讓自己的想法變得更嚴謹。

但是偏偏,就是有些人可以用幾個字把你搞火!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說,人類都有所謂的「消極偏見」(negativity bias)。這個意思是,我們對於負面的訊息都會比較敏感,對於正面的訊息就容易習以為常。所以一百個好評雖然讓你開心,但只要有一個負評出現,哇!就能夠把一百個好評帶來的好感一筆勾銷,這是我們對於負面訊息的敏感度。

學者認為,消極偏見是因為負面訊息等於危險,而注意到危險,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祖先能夠生存下來的基本條件。

你想,哪個猿人能夠比較快看到草叢裡面有不尋常的動靜,拔腿就跑,那這個猿人就活下來了。他旁邊那位比較樂天的朋友,結果就變成老虎的午餐了。於是,這個比較敏感的基因就能夠存活下來,傳宗接代,一路到了我們,還是保有這個對於各種危險和負面訊息特別敏感的特質,這就是「消極偏見」。

自從我認識了自己的「消極偏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時,我就知道,不要被自己的本能牽著跑,做「對」的事情更重要。

對於那個網紅朋友,我也給他一樣的建議:「你應該要把你的精神和時間,留給那些值得的人—能夠讓你的思想和言語更成熟的人。不要讓自己降到酸民們的精神層級。如果你實在受不了,容易被負評影響的話,那就請助理或是找一個小編,先幫你把那些無理取鬧,或是純粹為了攻擊而攻擊的訊息過濾掉,篩選出值得你回覆的留言,哪怕是意見不同的,但起碼是有意願來溝通交流,而不只是來罵人的。」

當我們未來越來越常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時,不一定要是網紅,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碰到言語攻擊和負評。

這時候,我希望你可以記住這段話:認識自己的「消極偏見」,不要因為一個負評,影響了其他九十九個好評所給你的肯定,堅持做「對」的事情,把精神留給願意理性溝通的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