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美國每年平均約有八百萬人失去一位至親。恐怖主義、戰爭、天災人禍,以及突發事件,都帶來了令人怵目驚心的死亡名單,而這種名單已愈來愈長。我們在媒體上看不到這些往生者的親朋好友。那些活下來的人在緊閉的門窗後、在我們的鄰里之間、在家裡和醫院的等候室裡傷心欲絕。他們或在加護病房外的走廊上來回踱步、或默默注視維生系統被摘除、或彷彿癱了似地坐在硬邦邦的椅子上,也有人焦躁地在旅館中等待遺體被尋獲。突如其來的電話把他們撕裂了,他們辛苦對付突然來到的死亡事件、突然的結束、突然的悲劇,其中沒有一人準備好了跟死者道別。

我們從呱呱墜地展開生命起,就相信生命的循環。嬰兒時期,我們相信父母會供應所需。孩童時期,我們相信周遭那些好人。我們受到的教導是,只要我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們好。很快到了青春期,我們學到了事情有因有果。我們學到如果吃得營養,好好照顧身體,身體就會讓我們使用很長的時間。長大成人後,我們繼續相信這些循環。我們相信日出後必有日落,孩子一定會活得比我們久,我們有的是日子來珍惜所愛的人。

然而就在瞬間,一位摯愛遽逝的消息傳來,世界永遠變了,那個可以預期會不斷發生有秩序的世界結束了。我們被摔到荒原裡,手上能用的工具有限。我們沒有時間做心理準備,沒有時間收拾踏上旅途的必需品,更沒有時間處理未竟之業或道再見。生理上,我們或許可以說自己是由細胞、基因、皮膚和骨頭組成;但情緒上,我們卻是由思想、感覺、記憶,以及我們接觸過的許多人的片段組成。我們關愛的人的死亡創造了一個傷口,使我們多多少少因而改變。我們那根據正常生命循環的架構已永遠被打斷,只發現自己在昨日打下的地基上徘徊飄盪。

隨著悲痛而來的是,有時候你看著鏡子,竟然不再認識那注視著自己的眼睛。雖然太陽照舊升起與落下,但每件事看起來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同、一點扭曲。悲痛在我們四周投下了廣大的陰影。

我們兩人合作撰寫第一版《我還沒準備說再見》時,一般人用來描述哀慟的字彙很少。通常別人就是鼓勵我們「往前看,繼續走下去」、「恢復正常」,或者要我們抑制悲痛。一年以後,美國遭遇了始料未及的攻擊,數以千計的人命因而斷送。政治領袖昭告全國,鼓勵美國人設法「正常生活」。但是,在遽逝出現以後,「正常」已經消失,我們需要表達悲情與重建生活。那些政治領袖那麼說固然是好意,但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什麼是突然失親,也不懂哀慟是怎麼回事。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以來,許多事情改變了,卻也有許多事依然故我。儘管我們現在比較懂、也比較會彼此扶持,但當我們或我們親近的人突然失去親人時,我們了解世上所有的教導與準備都不夠。除非我們身歷其境,否則無法了解「哀慟」的真實狀況。

根據寇爾(Michael C. Kearl)教授在《死亡社會學:死亡對於個人的影響》(Sociology of Death: Death’s Personal Impacts)導讀中所言,因喪親而來的哀慟,是人類最深沉、最具危險性的情緒之一。每年美國約有八百萬人喪失一位至親,生活模式因而中斷長達三年。國家科學院統計,大約八十萬喪失配偶的人之中,多達十六萬人經歷身心受創的哀慟。截至二○○七年四月,聯合國部隊已有四千名官兵喪生,戰爭慘況與傷亡真相因而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每年美國有超過三萬兩千人自殺,超過十一萬條人命死於意外事故。死亡的因素愈來愈多。作為一種文化,我們辛苦地協助周遭那些悲痛的人。

當我們因生活基石崩潰而處於廢墟中時,社會總是期待我們迅速乾脆地重新站起來,恢復正常生活。可是,沒有任何人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看不到痛苦以外的東西,社會給我們療傷止痛的時間太少。舉例而言,有大約百分之八十五的妻子活得比丈夫久。在《時間戰爭》(Time Wars)一書中,傑洛米.瑞夫金(Jeremy Rifkin)提到,一九二七年時,愛蜜麗.普司特(Emily Post)提出,寡婦正式的哀慟期為三年。

二十三年後,瑞夫金發現這段時間已縮短至六個月。一九七二年,愛米.范德比(Amy Vanderbilt)建議悼亡者,「在葬禮後大約一週,設法找出一條尋常的社交路徑」。我們就這樣定下了一個人傷痛的期限,而且視為當然。雖然百分之九十的美國公司都讓員工請喪假,但大多數政策都只給失去家人者三天哀慟期限。

一個人無法向另一個不曾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解釋死亡悲劇的影響。除非你自己面對挑戰,否則便無法了解這種挑戰。你無法跟別人解釋失去至愛後的那種困惑、失焦與無助。
對於那些親人突然死亡的家人,不妨問問他們覺得自己能不能面對失去孩子、配偶、手足或好友的感覺。他們會告訴你沒辦法。許多人會說,若碰到這種狀況,他們一定會發瘋。大多數遽失摯愛者,從不認為自己能夠踏上並走過哀慟這段路。但就是同樣的這些人確實遭遇變故,之後仍然爬出了深淵,重拾信心,重建生命。

這本書包括我們兩人的故事,也包括過去十年我們認識的一些悼亡者。故事中的人以勇氣重建生命,分享感受。我們經由這些故事認識自己,走出孤獨,進入一個大家一起走過復健迷宮的社群。

在這本新版中,我們增加了新的故事與智慧,以及一些但願當初自己受苦時已經有的資訊。我們還加入了一些比你們早抵達人生黑暗迷宮者的現身說法。書中侃侃而談的人曾經痛苦捶牆,顛簸前行,摔得遍體鱗傷,最後在一個新天地中站起來。這本書固然與死亡有關,其實也是在談一種開始。我們在失去某個心愛的人以後,開始過另一種生活。我們像嬰兒一樣學習如何邁出第一步、如何走路和說話、如何做不一樣的夢、如何重新釋出信任,以及如何一方面緬懷過去、一方面創造新生活。我們永遠在改變。我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人生,也比任何人更知道每分鐘的價值,知道及時說該說的話有多麼重要。我們了解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們那時還沒準備好說再見,在我們之前經歷喪親之痛的人,以及今後許多會讀到這本書的人,也都還沒準備好說再見。本書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的試金石,以便走過與遽逝相關的情緒高原。這座高原上高牆處處,濃霧將人密密裹住。我們與你分享哲學家卡爾.容格(Carl Jung)的話:「你面前若有一堵牆,就請像樹一樣把根埋下,直到清明智慧由最深沉之處出現,眼光遂能跨過高牆,繼續成長。」

◎布蕾克.諾爾&帕蜜拉.D.布萊爾
二○○七年九月十一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