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創造」點子的基礎訓練
▶第1階段 蒐集點子的素材
第2階段 「創造」點子(理論系統)
第3階段 停止「創造」(直覺系統)
第4階段 「整理」點子
第5階段 「展現」點子
第6階段 「傳達」點子
本章將介紹第1階段「蒐集點子素材」的部分,說明平時該做些什麼,才能鍛鍊資料蒐集的能力和記憶力。在實際著手創造點子前,第1階段就已經開始了。本章也包括較為基礎的方法,不過可別因而小看了,趁這個機會再次確認內容、打好基礎吧。
在記憶上建立情感的索引 ~擁有豐沛的情感/提高記憶力~
構成點子素材的資料,就藏在大腦裡。這些資料必須妥善保存,並事先整理好,以便隨時取出。提高自己的記憶力,是創造點子前重要的準備工作。
在序章也提過,當我們「試圖構思點子」時,大腦的運作模式和「試圖回想起什麼」時是一樣的。以腦科學的角度,也可以解釋成「創造就是記憶的一部分(再利用)」。
不過,記憶很難控制。我們每天都經由感官接受五花八門的資訊,但絕大部分立刻就會遺忘(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進入意識範疇的資訊,會以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的形式,短暫地保留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類似工作檯的地方)裡。接著,該記憶中極少部分較重要或反覆出現的資訊,就會成為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固定下來。
在記憶中,奠基於個人經驗的記憶稱為「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例如和誰去哪裡旅遊、吃了什麼,就屬於這一類記憶。另外,自己沒有親身體驗、而是從影像或書籍上得到的知識,則稱為「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作為創造點子的準備工作,我們必須將體驗過的情節記憶,和從書本等知識得來的語義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保存在大腦裡。
位於大腦邊緣系統的「海馬迴」,是負責記憶功能的重要器官。想要增加記憶的效率,重點是將記憶與情感掛勾。以情節記憶為例,比起一般單純的經驗,把「好有趣」「好好吃」「好難過」等情感和記憶連結的話,這份記憶就會更容易被送到海馬迴,也更容易成為長期記憶保留下來。
換言之,如果發現有什麼特別想記下來的事,只要把自己的記憶加上情感這個索引就行了。平常就對各種事物抱持興趣、用心體會,培養能量豐沛的情感,是提高記憶力的方法之一。
對好的記憶抱有豐富情感的人,就容易留下好的記憶。如果對某件事物產生「這個資訊真不錯」的想法,別在這裡止步,為這個資訊附上「如果是我會怎麼做呢」或「如果這樣用的話會很好玩」的情感吧。
基礎訓練 特訓1
讀書。必須注意的是,讀書不只是瀏覽過去,看到自己覺得特別重要的部分時,要一邊想著「非常同意」「這樣應用應該很有趣」,如此一來記憶就會更容易長留心中。也請各位放入情感閱讀本書吧。
別小看「筆記」的力量 ~做筆記的好處/補足記憶與促進發想~
所謂遺忘已經記住的事物,就是無法把存在腦內的記憶取出,或是遺失了記憶本身。
在近年的研究中發現,記憶本身的遺失和某種酵素有關。這種酵素(PP1)會阻礙記憶的形成,並讓某些記憶消失。目前還不清楚這種酵素的存在意義,但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如果所有資訊都塞進腦袋,大腦就會呈現飽和狀態無法運作,才有了這種酵素的產生。
換句話說,把所有資訊全部記下來,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取而代之,我們必須挑出可用的資訊送往長期記憶才行。
如果是覺得有必要性的資訊,就要先筆記下來,跟電腦的外接硬碟是類似的概念。不過,有一種自認聰明的人反而不會做筆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差不多都能背下來,沒有做筆記的必要。然而,無論有多聰明,人體的機能就是會讓我們忘記事物,因此懂得做筆記才是明智的選擇。不需要把每件事鉅細靡遺地寫下來,只要有能起到提示作用的標題,之後看到就能馬上回想起來。推薦各位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每當碰到有用的資訊就能稍微記錄下來。尤其是語義記憶這種比較難賦予情感的記憶,又格外容易忘記。
如果想要輕便一點,手機裡的備忘錄軟體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用紙筆寫的效果還是比較好。就連走在科技尖端的史帝夫‧賈伯斯,整理思緒時也會使用紙和鉛筆,也經常把想到的事隨手寫在餐巾紙背面。Twitter創辦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以及全球最知名的簡報發表與指導專家賈爾‧雷諾茲(Garr Reynolds),在初期構想時據說也都是用紙筆進行。
做筆記不單能補足記憶,也能幫助創意的發想。
基礎訓練 特訓3
隨身攜帶筆記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有助於創造點子的事物時,試著先簡單記下來吧。別人說的話,也可以成為提示。尤其是在前輩或上司面前,當他們說了什麼有用的話時,也要動手記下來。對方會覺得「我的話對你有幫助」而覺得高興,同時他對你的評價也會在無意間上升。
第2章 「創造」點子的技巧
第1階段 蒐集點子的素材
▶第2階段 「創造」點子(理論系統)
第3階段 停止「創造」(直覺系統)
第4階段 「整理」點子
第5階段 「展現」點子
第6階段 「傳達」點子
本章將進入第2階段,談談「創造」點子的理論系統。然而,創造點子不能只是毫無頭緒地空想,本章會說明基本點子發想法和理論性框架,讓你更有效率地創造新點子。
發想點子前,先畫出設計圖 ~理論系統的準備(1)/點子的目的、背景~
在正式接觸點子的發想之前,先暫停一下腳步。毫無頭緒空想的效率很差,不太可能導出什麼好點子。在初期階段,首先要思考自己想構思什麼樣的點子,確認其方向性,才會有比較好的效益。
舉例來說,發想新產品時,與其一開始就埋頭栽進去苦思新產品的點子,不如先建立一個假設,例如「可以因應季節決定新產品方向」,從這個路線下去思考,會更容易得到好主意。從確認「目的」,也就是「想透過點子做到什麼」開始著手,就能摸索出點子的方向。
●點子的目的
既然要想一個點子,就表示該點子有其必須存在的理由。首先必須釐清的是,你「想透過點子做到什麼?」根據答案不同,點子的方向也會大相逕庭。有些點子的目的並不明確,這種點子的質與量往往都不穩定,企畫者也會搞不清楚該端出什麼樣的點子才對。目的尚未明確時,就不應該進入點子發想的環節。如果是由客戶委託的案件,可以在企畫方向說明會時,問清楚客戶的目的。以文具開發為例,「靠新產品站穩文具市場15%的市占率」「讓業績比去年同期增加7%」或「提高公司知名度以吸納人才」就是目的。
《確認事項》
◎想透過這次的企畫創造什麼成效?
為何而企劃?〈Why〉
◎目標對象是誰?為誰而企劃?〈Who〉
◎要追求多少成效?
效果、預算、期間分別是?〈How much、How long〉
※初期階段還不需要決定每一個目的的細節。在點子成形的過程中,目的可能也會增加,不過這裡只要先歸納出基本目的即可。
●點子誕生的背景
想釐清點子的目的,要先調查點子催生的背景。若是公司內部的商品開發,就要調查市場(業界)背景,若是來自客戶的提案,就要了解客戶的背景。以新文具商品的開發為例,必須先蒐集文具市場和公司本身(業界地位、現有商品的業績、優缺點、未來展望等)的相關資料,加以歸納整理。
一般常見的調查項目如下:
客群分析……客群特徵、購買管道、需求等。
競爭業者分析……掌握規模和戰略、商品特性、優缺點等。
合作業者分析……物流業者的情況、廣告代理商的情況等。
公司內部分析……經營戰略、商品特性、內部系統、資金實力、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等。
市場分析……市場規模、成長幅度、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
5個基本點子發想法和理論性框架 ~理論系統的實際應用/發想點子的技巧~
那麼,決定好點子目的和方向後,接著就要來發想點子了。點子是以既有的資料編修而成的,但具體究竟該怎麼做呢?各位或許也很煩惱吧。
編修的方法多不勝數、不及備載,不過根據人類思考的基本模式,我們還是可以整理出幾種適合在最初階段使用的基本方法。
人類的基本理論系統(判斷基準)就是「比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下意識地比較各種人事物。本章準備了5種代表性的方法和其他實作訣竅,從比較性思考的結構出發,介紹最合適的基本點子發想法。
基本1 「加法」
把元素相加組合,是最基本的編排方法。
基本2 「減法」
減少或去除其中的某些元素。
基本3 「誇張化」
將特徵、外觀或功能的一部分加以誇張化。
基本4 「轉換法」
將素材、功能等轉換成其他模樣。
基本5 「顛覆法」
試著違背理所當然的想法和秩序。
其他編排方法還包括「變位法」「反向法」「分割法」「分解法」「改變觀點」等。
除了這些基本的理論性發想法之外,還有為創造點子量身打造的理論性框架(發想法),也推薦多加活用。當基本的點子發想法無法順利進行時,就試著用看看這些理論性框架吧。
本章後半會介紹可以讓你應用自身分析力的理論性框架,不妨多多參考。
▶第1階段 蒐集點子的素材
第2階段 「創造」點子(理論系統)
第3階段 停止「創造」(直覺系統)
第4階段 「整理」點子
第5階段 「展現」點子
第6階段 「傳達」點子
本章將介紹第1階段「蒐集點子素材」的部分,說明平時該做些什麼,才能鍛鍊資料蒐集的能力和記憶力。在實際著手創造點子前,第1階段就已經開始了。本章也包括較為基礎的方法,不過可別因而小看了,趁這個機會再次確認內容、打好基礎吧。
在記憶上建立情感的索引 ~擁有豐沛的情感/提高記憶力~
構成點子素材的資料,就藏在大腦裡。這些資料必須妥善保存,並事先整理好,以便隨時取出。提高自己的記憶力,是創造點子前重要的準備工作。
在序章也提過,當我們「試圖構思點子」時,大腦的運作模式和「試圖回想起什麼」時是一樣的。以腦科學的角度,也可以解釋成「創造就是記憶的一部分(再利用)」。
不過,記憶很難控制。我們每天都經由感官接受五花八門的資訊,但絕大部分立刻就會遺忘(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進入意識範疇的資訊,會以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的形式,短暫地保留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類似工作檯的地方)裡。接著,該記憶中極少部分較重要或反覆出現的資訊,就會成為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固定下來。
在記憶中,奠基於個人經驗的記憶稱為「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例如和誰去哪裡旅遊、吃了什麼,就屬於這一類記憶。另外,自己沒有親身體驗、而是從影像或書籍上得到的知識,則稱為「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作為創造點子的準備工作,我們必須將體驗過的情節記憶,和從書本等知識得來的語義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保存在大腦裡。
位於大腦邊緣系統的「海馬迴」,是負責記憶功能的重要器官。想要增加記憶的效率,重點是將記憶與情感掛勾。以情節記憶為例,比起一般單純的經驗,把「好有趣」「好好吃」「好難過」等情感和記憶連結的話,這份記憶就會更容易被送到海馬迴,也更容易成為長期記憶保留下來。
換言之,如果發現有什麼特別想記下來的事,只要把自己的記憶加上情感這個索引就行了。平常就對各種事物抱持興趣、用心體會,培養能量豐沛的情感,是提高記憶力的方法之一。
對好的記憶抱有豐富情感的人,就容易留下好的記憶。如果對某件事物產生「這個資訊真不錯」的想法,別在這裡止步,為這個資訊附上「如果是我會怎麼做呢」或「如果這樣用的話會很好玩」的情感吧。
基礎訓練 特訓1
讀書。必須注意的是,讀書不只是瀏覽過去,看到自己覺得特別重要的部分時,要一邊想著「非常同意」「這樣應用應該很有趣」,如此一來記憶就會更容易長留心中。也請各位放入情感閱讀本書吧。
別小看「筆記」的力量 ~做筆記的好處/補足記憶與促進發想~
所謂遺忘已經記住的事物,就是無法把存在腦內的記憶取出,或是遺失了記憶本身。
在近年的研究中發現,記憶本身的遺失和某種酵素有關。這種酵素(PP1)會阻礙記憶的形成,並讓某些記憶消失。目前還不清楚這種酵素的存在意義,但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如果所有資訊都塞進腦袋,大腦就會呈現飽和狀態無法運作,才有了這種酵素的產生。
換句話說,把所有資訊全部記下來,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取而代之,我們必須挑出可用的資訊送往長期記憶才行。
如果是覺得有必要性的資訊,就要先筆記下來,跟電腦的外接硬碟是類似的概念。不過,有一種自認聰明的人反而不會做筆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差不多都能背下來,沒有做筆記的必要。然而,無論有多聰明,人體的機能就是會讓我們忘記事物,因此懂得做筆記才是明智的選擇。不需要把每件事鉅細靡遺地寫下來,只要有能起到提示作用的標題,之後看到就能馬上回想起來。推薦各位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每當碰到有用的資訊就能稍微記錄下來。尤其是語義記憶這種比較難賦予情感的記憶,又格外容易忘記。
如果想要輕便一點,手機裡的備忘錄軟體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用紙筆寫的效果還是比較好。就連走在科技尖端的史帝夫‧賈伯斯,整理思緒時也會使用紙和鉛筆,也經常把想到的事隨手寫在餐巾紙背面。Twitter創辦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以及全球最知名的簡報發表與指導專家賈爾‧雷諾茲(Garr Reynolds),在初期構想時據說也都是用紙筆進行。
做筆記不單能補足記憶,也能幫助創意的發想。
基礎訓練 特訓3
隨身攜帶筆記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有助於創造點子的事物時,試著先簡單記下來吧。別人說的話,也可以成為提示。尤其是在前輩或上司面前,當他們說了什麼有用的話時,也要動手記下來。對方會覺得「我的話對你有幫助」而覺得高興,同時他對你的評價也會在無意間上升。
第2章 「創造」點子的技巧
第1階段 蒐集點子的素材
▶第2階段 「創造」點子(理論系統)
第3階段 停止「創造」(直覺系統)
第4階段 「整理」點子
第5階段 「展現」點子
第6階段 「傳達」點子
本章將進入第2階段,談談「創造」點子的理論系統。然而,創造點子不能只是毫無頭緒地空想,本章會說明基本點子發想法和理論性框架,讓你更有效率地創造新點子。
發想點子前,先畫出設計圖 ~理論系統的準備(1)/點子的目的、背景~
在正式接觸點子的發想之前,先暫停一下腳步。毫無頭緒空想的效率很差,不太可能導出什麼好點子。在初期階段,首先要思考自己想構思什麼樣的點子,確認其方向性,才會有比較好的效益。
舉例來說,發想新產品時,與其一開始就埋頭栽進去苦思新產品的點子,不如先建立一個假設,例如「可以因應季節決定新產品方向」,從這個路線下去思考,會更容易得到好主意。從確認「目的」,也就是「想透過點子做到什麼」開始著手,就能摸索出點子的方向。
●點子的目的
既然要想一個點子,就表示該點子有其必須存在的理由。首先必須釐清的是,你「想透過點子做到什麼?」根據答案不同,點子的方向也會大相逕庭。有些點子的目的並不明確,這種點子的質與量往往都不穩定,企畫者也會搞不清楚該端出什麼樣的點子才對。目的尚未明確時,就不應該進入點子發想的環節。如果是由客戶委託的案件,可以在企畫方向說明會時,問清楚客戶的目的。以文具開發為例,「靠新產品站穩文具市場15%的市占率」「讓業績比去年同期增加7%」或「提高公司知名度以吸納人才」就是目的。
《確認事項》
◎想透過這次的企畫創造什麼成效?
為何而企劃?〈Why〉
◎目標對象是誰?為誰而企劃?〈Who〉
◎要追求多少成效?
效果、預算、期間分別是?〈How much、How long〉
※初期階段還不需要決定每一個目的的細節。在點子成形的過程中,目的可能也會增加,不過這裡只要先歸納出基本目的即可。
●點子誕生的背景
想釐清點子的目的,要先調查點子催生的背景。若是公司內部的商品開發,就要調查市場(業界)背景,若是來自客戶的提案,就要了解客戶的背景。以新文具商品的開發為例,必須先蒐集文具市場和公司本身(業界地位、現有商品的業績、優缺點、未來展望等)的相關資料,加以歸納整理。
一般常見的調查項目如下:
客群分析……客群特徵、購買管道、需求等。
競爭業者分析……掌握規模和戰略、商品特性、優缺點等。
合作業者分析……物流業者的情況、廣告代理商的情況等。
公司內部分析……經營戰略、商品特性、內部系統、資金實力、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等。
市場分析……市場規模、成長幅度、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
5個基本點子發想法和理論性框架 ~理論系統的實際應用/發想點子的技巧~
那麼,決定好點子目的和方向後,接著就要來發想點子了。點子是以既有的資料編修而成的,但具體究竟該怎麼做呢?各位或許也很煩惱吧。
編修的方法多不勝數、不及備載,不過根據人類思考的基本模式,我們還是可以整理出幾種適合在最初階段使用的基本方法。
人類的基本理論系統(判斷基準)就是「比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下意識地比較各種人事物。本章準備了5種代表性的方法和其他實作訣竅,從比較性思考的結構出發,介紹最合適的基本點子發想法。
基本1 「加法」
把元素相加組合,是最基本的編排方法。
基本2 「減法」
減少或去除其中的某些元素。
基本3 「誇張化」
將特徵、外觀或功能的一部分加以誇張化。
基本4 「轉換法」
將素材、功能等轉換成其他模樣。
基本5 「顛覆法」
試著違背理所當然的想法和秩序。
其他編排方法還包括「變位法」「反向法」「分割法」「分解法」「改變觀點」等。
除了這些基本的理論性發想法之外,還有為創造點子量身打造的理論性框架(發想法),也推薦多加活用。當基本的點子發想法無法順利進行時,就試著用看看這些理論性框架吧。
本章後半會介紹可以讓你應用自身分析力的理論性框架,不妨多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