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_前言 讓一本商業書發揮多倍效果的超級閱讀術
◎本書架構
以下說明本書的架構。
在第一章中,我會告訴讀者,在網路文章氾濫的時代下,「為什麼反而應該閱讀商業書」。或許有些讀者會說:「非常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好處何在。」然而,如果各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意義,應該就能夠提升閱讀動機。或者是,當面對員工的疑問:「為什麼一定要閱讀商業書」時,我們可以用言語表達「正是因為閱讀了商業書,才能得到更深入學問」的真實情況,就能確切說明閱讀商業書的優點。
在第二章中,我會說明大家執行「讀觀點」或「找準則」時,極為重要的四大原則。如同先前所述,本書會提出稍微不同的「商業書閱讀方法」。在具體理解「讀觀點」或「找準則」的閱讀方法之前,會讓各位先理解「10倍閱讀的四大原則」,再讓各位明確理解這兩種不同閱讀方法的意義。
第三章會跟各位解釋下列方程式的前半部,也就是「讀觀點」的具體執行方法。
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應該如何思考?(準則)=個人獨特的結論
這並非單純背誦商業書的內容,而是去尋找商業書中所撰寫的「觀點」,再將該「觀點」抽象化,即可擴大成為數倍的產出。
第四章會解說關於方程式的後半部──「找準則」的具體實踐方法。提供尋找「只要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的「準則」技巧。如果可以預先儲存許多「準則」,就能運用適當的「準則」,處理當下發生的狀況,就有辦法在瞬間導出「一針見血」的假設。即便沒有實際經驗,也可以針對個別現象找出其中的準則性、進行相關預測。
第五章中,我會闡述如何產出,運用「10倍閱讀」學習到的「觀點」或「準則」。要能夠將所學順利產出,必須要符合以下兩個重要條件。
‧學習到「有用程度」的高度。
‧學習到「應用範圍」的廣度。
我們將告訴各位如何一邊留意這兩個條件,同時把「10倍閱讀」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改變組織,甚至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最後在第六章,我會解釋選擇優質商業書的方法。不僅是商業書,我們在許多書籍上,都會遇到「不付錢之前,無法得知書籍的內容或程度」這種「必須花錢買經驗」的典型問題。如此一來,如果選書時,沒有特別注意、多多少少都會發生「跟自己原本想像的內容不同」、「跟我要求的程度相異」等「所託非人」的情形。各位只要閱讀第六章,應該就能夠大幅降低這種所託非人的情形。
總之,本書內容與坊間其他各種閱讀術書籍所提出的主張,以及從中所能夠獲得的技巧應該大相逕庭。期望本書能對各位帶來一定的價值。請各位務必透過本書找到過去未能留意到、屬於您個人獨特的「觀點」或「準則」,若能夠對您工作上有所助益,就最好不過了。
【摘錄2】_第二章 十倍閱讀的四大原則
◎比起速讀與廣泛閱讀,從每單位時間、從每一頁所能學習到的量更重要
「十倍閱讀」的目的並非「大量閱讀商業書」或「快速閱讀」,而是「在閱讀時間最大化能學習到的量」。這也是我們將其命名為「十倍閱讀」的理由。
閱讀術相關的書籍多主張「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因此,只要閱讀最重要的兩成,即可快速、大量閱讀」。然而,這個思考方式中有兩點讓我覺得不太對。第一個怪怪的是它把「快速、大量閱讀」本身當成目的。我們在〈前言〉中曾提到,如果用踢足球來比喻閱讀的話,快速、大量閱讀就是「快速奔跑」、「大量踢球」。然而,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閱讀商業書的最終目的在於「大量學習」,因此如果沒有快速閱讀或大量閱讀,能夠最大化「每單位時間內閱讀商業書的學習量」,那也無所謂。
舉例來說,就算透過速讀或廣泛閱讀而讀了十本書,卻沒有從中學習到任何東西,那等同於在浪費時間。另一方面,請各位理解「十倍閱讀」的基本立場是「讀一本書也沒關係,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十倍的學習量」。
◎從商業書中獲得超過一○○%的知識
接著,我覺得不太妥的第二部分是「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這個觀點,它的前提便假設了「將能在商業書中學習到的內容上限設為一○○%」。從商業書所能學到的內容上限真的是一○○%嗎?的確,針對商業書,如果是以「獲得資訊」、「取得知識」的角度出發,跳過不閱讀作者的自言自語、回憶,或者說明或案例等,或許真的只需要閱讀那「重要的兩成內容」即可。然而,如果只是想要「獲得資訊」、「取得知識」,那就打開智慧型手機用網路搜尋就好了。只是為了獲得什麼資訊或知識,根本沒有必要付出新台幣三百元去買一本商業書。
如果你購買一本商業書,而「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那本商業書的價值只不過是三百元× 二○%=六十元而已。這可以說是投資報酬率非常差的一種閱讀方法呢!「十倍閱讀」重視的是讓學習上限達到一○○%「以上」。看到此處,各位或許還無法反應過來,只要你閱讀到第三章∼第五章,應該就能理解其中的理由。總之,閱讀商業書最重要的並不是「抓出最重要的兩成內容,快速、大量的閱讀」,而是「要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超過十倍的學習量」。
【摘錄3】_第三章 能增加觀點的「讀觀點」十倍閱讀[前篇]
◎「觀點」可排除「卡關」
「觀點的數量」與「可以任意運用觀點的能力」有時能為我們排除卡關。
我曾在某本書中讀到以下這段故事。這是關於某位房東的煩惱。這位房東不知如何處理房客「等待電梯時間太長」的抱怨。解決此問題、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導入控制電梯等待時間的AI,透過最適當的技術縮短等電梯的時間。然而,房東發現這樣的解決方法必須投資龐大的設備。
另一方面,他以「電梯使用者的觀點」重新檢視問題,結論卻大不同。他站在「電梯使用者的觀點」上,觀察後發現可把「電梯的等待時間太長」,重新修正為「覺得等電梯的時間太無聊了」。這麼一來,只需要把「覺得無聊的時間」轉變為「感覺有意義的時間」,就能解決問題,也不需要進行龐大的設備投資。
事實上,那位房東後來想到的對策是「在電梯旁放置鏡子」,這樣就可以將等待電梯的時間從「無聊」改變為「用來整理儀容、有意義」,並且大幅降低房客的抱怨。
此外,我再來分享另一個案例。假設你是小兒科醫院磁振造影檢查(MRI)技師。由於你任職的地點是小兒科,當然為幼童檢查的機會較多。然而,年幼的孩子往往很怕MRI機器,有些孩子因為太害怕而大哭大鬧,你的煩惱是無法順利進行檢查。那麼,你會提出什麼解決方案呢?
大家通常想到的是,針對害怕MRI機器而哭泣的小孩,浮現「哄孩子」的方法,像「提供玩具」、「提供糖果」等。然而,也有以下這種解決對策。
解決對策:將MRI設備裝飾成「叢林般的兒童遊樂場」。
許多人拿到這個題目,往往會在無意識下「站在檢查技師的觀點」去思考「該如何哄孩子、完成檢查呢」。然而,一旦站在孩子的立場,把觀點轉變為「會讓我根本不害怕,變成開開心心地想要鑽進MRI設備內、進行檢查的東西是什麼呢」,就容易出現如解答範例般的點子。
像這樣「多觀點」、「可以活用觀點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排除卡關。
【摘錄1】_前言 讓一本商業書發揮多倍效果的超級閱讀術
◎本書架構
以下說明本書的架構。
在第一章中,我會告訴讀者,在網路文章氾濫的時代下,「為什麼反而應該閱讀商業書」。或許有些讀者會說:「非常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好處何在。」然而,如果各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意義,應該就能夠提升閱讀動機。或者是,當面對員工的疑問:「為什麼一定要閱讀商業書」時,我們可以用言語表達「正是因為閱讀了商業書,才能得到更深入學問」的真實情況,就能確切說明閱讀商業書的優點。
在第二章中,我會說明大家執行「讀觀點」或「找準則」時,極為重要的四大原則。如同先前所述,本書會提出稍微不同的「商業書閱讀方法」。在具體理解「讀觀點」或「找準則」的閱讀方法之前,會讓各位先理解「10倍閱讀的四大原則」,再讓各位明確理解這兩種不同閱讀方法的意義。
第三章會跟各位解釋下列方程式的前半部,也就是「讀觀點」的具體執行方法。
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應該如何思考?(準則)=個人獨特的結論
這並非單純背誦商業書的內容,而是去尋找商業書中所撰寫的「觀點」,再將該「觀點」抽象化,即可擴大成為數倍的產出。
第四章會解說關於方程式的後半部──「找準則」的具體實踐方法。提供尋找「只要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的「準則」技巧。如果可以預先儲存許多「準則」,就能運用適當的「準則」,處理當下發生的狀況,就有辦法在瞬間導出「一針見血」的假設。即便沒有實際經驗,也可以針對個別現象找出其中的準則性、進行相關預測。
第五章中,我會闡述如何產出,運用「10倍閱讀」學習到的「觀點」或「準則」。要能夠將所學順利產出,必須要符合以下兩個重要條件。
‧學習到「有用程度」的高度。
‧學習到「應用範圍」的廣度。
我們將告訴各位如何一邊留意這兩個條件,同時把「10倍閱讀」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改變組織,甚至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最後在第六章,我會解釋選擇優質商業書的方法。不僅是商業書,我們在許多書籍上,都會遇到「不付錢之前,無法得知書籍的內容或程度」這種「必須花錢買經驗」的典型問題。如此一來,如果選書時,沒有特別注意、多多少少都會發生「跟自己原本想像的內容不同」、「跟我要求的程度相異」等「所託非人」的情形。各位只要閱讀第六章,應該就能夠大幅降低這種所託非人的情形。
總之,本書內容與坊間其他各種閱讀術書籍所提出的主張,以及從中所能夠獲得的技巧應該大相逕庭。期望本書能對各位帶來一定的價值。請各位務必透過本書找到過去未能留意到、屬於您個人獨特的「觀點」或「準則」,若能夠對您工作上有所助益,就最好不過了。
【摘錄2】_第二章 十倍閱讀的四大原則
◎比起速讀與廣泛閱讀,從每單位時間、從每一頁所能學習到的量更重要
「十倍閱讀」的目的並非「大量閱讀商業書」或「快速閱讀」,而是「在閱讀時間最大化能學習到的量」。這也是我們將其命名為「十倍閱讀」的理由。
閱讀術相關的書籍多主張「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因此,只要閱讀最重要的兩成,即可快速、大量閱讀」。然而,這個思考方式中有兩點讓我覺得不太對。第一個怪怪的是它把「快速、大量閱讀」本身當成目的。我們在〈前言〉中曾提到,如果用踢足球來比喻閱讀的話,快速、大量閱讀就是「快速奔跑」、「大量踢球」。然而,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閱讀商業書的最終目的在於「大量學習」,因此如果沒有快速閱讀或大量閱讀,能夠最大化「每單位時間內閱讀商業書的學習量」,那也無所謂。
舉例來說,就算透過速讀或廣泛閱讀而讀了十本書,卻沒有從中學習到任何東西,那等同於在浪費時間。另一方面,請各位理解「十倍閱讀」的基本立場是「讀一本書也沒關係,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十倍的學習量」。
◎從商業書中獲得超過一○○%的知識
接著,我覺得不太妥的第二部分是「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這個觀點,它的前提便假設了「將能在商業書中學習到的內容上限設為一○○%」。從商業書所能學到的內容上限真的是一○○%嗎?的確,針對商業書,如果是以「獲得資訊」、「取得知識」的角度出發,跳過不閱讀作者的自言自語、回憶,或者說明或案例等,或許真的只需要閱讀那「重要的兩成內容」即可。然而,如果只是想要「獲得資訊」、「取得知識」,那就打開智慧型手機用網路搜尋就好了。只是為了獲得什麼資訊或知識,根本沒有必要付出新台幣三百元去買一本商業書。
如果你購買一本商業書,而「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那本商業書的價值只不過是三百元× 二○%=六十元而已。這可以說是投資報酬率非常差的一種閱讀方法呢!「十倍閱讀」重視的是讓學習上限達到一○○%「以上」。看到此處,各位或許還無法反應過來,只要你閱讀到第三章∼第五章,應該就能理解其中的理由。總之,閱讀商業書最重要的並不是「抓出最重要的兩成內容,快速、大量的閱讀」,而是「要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超過十倍的學習量」。
【摘錄3】_第三章 能增加觀點的「讀觀點」十倍閱讀[前篇]
◎「觀點」可排除「卡關」
「觀點的數量」與「可以任意運用觀點的能力」有時能為我們排除卡關。
我曾在某本書中讀到以下這段故事。這是關於某位房東的煩惱。這位房東不知如何處理房客「等待電梯時間太長」的抱怨。解決此問題、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導入控制電梯等待時間的AI,透過最適當的技術縮短等電梯的時間。然而,房東發現這樣的解決方法必須投資龐大的設備。
另一方面,他以「電梯使用者的觀點」重新檢視問題,結論卻大不同。他站在「電梯使用者的觀點」上,觀察後發現可把「電梯的等待時間太長」,重新修正為「覺得等電梯的時間太無聊了」。這麼一來,只需要把「覺得無聊的時間」轉變為「感覺有意義的時間」,就能解決問題,也不需要進行龐大的設備投資。
事實上,那位房東後來想到的對策是「在電梯旁放置鏡子」,這樣就可以將等待電梯的時間從「無聊」改變為「用來整理儀容、有意義」,並且大幅降低房客的抱怨。
此外,我再來分享另一個案例。假設你是小兒科醫院磁振造影檢查(MRI)技師。由於你任職的地點是小兒科,當然為幼童檢查的機會較多。然而,年幼的孩子往往很怕MRI機器,有些孩子因為太害怕而大哭大鬧,你的煩惱是無法順利進行檢查。那麼,你會提出什麼解決方案呢?
大家通常想到的是,針對害怕MRI機器而哭泣的小孩,浮現「哄孩子」的方法,像「提供玩具」、「提供糖果」等。然而,也有以下這種解決對策。
解決對策:將MRI設備裝飾成「叢林般的兒童遊樂場」。
許多人拿到這個題目,往往會在無意識下「站在檢查技師的觀點」去思考「該如何哄孩子、完成檢查呢」。然而,一旦站在孩子的立場,把觀點轉變為「會讓我根本不害怕,變成開開心心地想要鑽進MRI設備內、進行檢查的東西是什麼呢」,就容易出現如解答範例般的點子。
像這樣「多觀點」、「可以活用觀點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排除卡關。
【摘錄4】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10倍讀術〔後篇〕
◎為了命中假說,儲存「準則」
比方說,假設你知道以下這個「準則」:
對某個方向「作用」時→容易出現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
把這個準則應用到飲食領域時,我們可以預測會發出什麼事情呢?據說飲食的世界開始朝向極簡化發展。因此,套用「有作用力時→容易出現反作用力」這個準則的話,或許就會出現以下的思考:
作用力=飲食極簡化
反作用力=飲食教育
「飲食極簡化」持續進展,隨此危機感而來的是「反作用」,人們就會思考「應該開始重視飲食教育」。再舉個其他的案例,我們來思考跟AI相關的事。思考當「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時,「反作用力」會是什麼?說不一定「藉由AI達到最適化」的反作用出現的時機,或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
反作用力=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如此,當事物傾向某個特定方向時,往往會出現朝相反方向作用的反作用力。
此外,當存在「明明有作用力,但還沒有出現反作用力」的市場時,就可以導引出接下來「反作用那一側的市場可能會出現」的假說。而且,如果能夠盡早參與「反作用側的市場」,或許就能夠搶占市場先行者巨大的商機。
我想你過往的商務經驗中,應該都曾經偶遇一、兩位那種「可以快速提出一針見血假說的人」或「能夠猜到未來會發生什麼的人」。那樣的人面對什麼現象,都會把儲備於大腦中「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吧」的「準則」與之配對、思考,預測精準度高的未來。
也就是說,「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的下一件事情是「應該如何思考」,以此提出重要的假說,能否產生命中目標的假說,皆取決於大腦儲備了多少的「準則」。「多觀點」有助於讓目前所見世界的輪郭更清晰、提升對內容的解析度。另一方面,「多準則」則可以讓未來的世界輪郭更清晰、提高解析度。
【摘錄5】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十倍閱讀〔後篇〕
◎找準則:實際案例二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讓我再舉幾個其他例子。這個例子的內容也是出自於《超效率聖經》。如同前述,在此引用一段關於「如何達到有效率的學習」的段落。
「雙迴圈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DLL)」是指暫時將自己置於目前為止接觸到框架的「外部」,並且客觀地重新掌握整體狀況,以「究竟這個框架本身能夠改變嗎」為前提重新探究的思維模式。能在現有框架內,穩定地不斷改善固然非常好,但是藉由重新思考框架本身,或許更可能顯著提升生產力。
首先,讓我們從此文章中找出「觀點」(讀觀點的步驟一)。這時又會遇到前述已經反覆提及的問題: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觀點?」
我認為在上述文章中隱藏著兩個觀點:
「穩定改善」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
然而,這樣下去就會停留在「學習」這個「只能夠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觀點」。因此,透過提問將這些觀點進行抽象化,擴大應用範圍(讀觀點的步驟二)。抽象化時的提問如下:
「能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
我會離開「學習」這個特定情境中,並且替換成以下的內容:
「穩定改善」的觀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書本空白處做筆記,即完成兩次閱讀的前半部「讀觀點」。緊接著再進行第二次閱讀的後半部「找準則」。
「找準則」的步驟一:從商業書中發現「準則」。
這時應該要自問以下這個問題,所以請再次回想一下。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know-how或是經驗準則?」
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一邊如前述重新閱讀該段文章時,我們就會發現「準則」是:
「穩定改善」的觀點→生產力的提升有限。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容易大幅提升生產力。
請務必在這些相對應的文章內容上畫線,並且在空白處寫下筆記。接著,進入「讀準則」的步驟二。
「找準則」的步驟二:將「準則」抽象化後,再重新整理。
為了把找到的「準則」變成「應用範圍更廣的準則」,就要和「讀觀點」一樣,用相同的要領加以抽象化。這時會遇到的問題是:
「能否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呢?」
這時,我們如前述進行抽象化、寫下筆記,並且妥善運用以下兩個觀點: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找觀點」時,我們已經替換成通用性較高的觀點,所以根據這些「觀點」,將「準則」抽象化後,應該就可以置換為通用性更高的「準則」(圖11)。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改善容易停滯。
「懷疑現況」的觀點→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① 招募新人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思考關於此準則的「應用」。比方說,考慮以招募新人為例的應用方法吧!
你負責招募企業的應屆新人。假設去年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為一百人、來面試的有五十人、錄取十人。著力於應屆畢業生招募網站、畢業生招募宣傳手冊等方式,或許可以讓今年畢業生應聘人數增加至一百一十人、面試人數增加至五十五人、錄取人數增加至十一人。
然而,這是「現況最適化」的觀點。如果運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的準則,應該很可能就會在某個臨界點受到限制。「在同樣的預算下,使錄取人數倍增為二十人」本來就相當困難。
另一方面,若使用「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的話,狀況會如何變化呢?如果可以對現況有所懷疑:
‧最初的錄取目標為二十位,他們全部都必須是應屆畢業生嗎?不能是已經有經驗的轉職者嗎?
‧不增加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直接招募二十名優秀的學生不就好了嗎?
如上述,就容易產生不被現狀綁住手腳的創新發想。或許就會比較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② 行銷
接下來,我們再試著把這個「準則」應用在行銷上。假設你在一家納豆製造公司擔任行銷員工,正在煩惱銷售量低迷。若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來看,因為現況就是在納豆市場中作戰,因此會發想出:「如何在納豆市場內贏得這場競爭商戰?」
那麼,你應該會羅列出會互相競爭的納豆商品,思考「如何贏過競爭對手A」、「如何贏過競爭對手B」等的問題。然而,只應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準則,結果或許就會有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採用的是「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時,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如果抱著「懷疑現況」的觀點,就會質疑「我們應該攻占的真的是納豆市場嗎」。那麼,大家就會開始注意「納豆」其實是「放在飯上的東西」,因此可以轉變為發想出「在可以放在白飯上的商品市場中作戰」。
這樣一來,或許就能夠找出更大的可能性,例如:「從香鬆市場中搶顧客」、「從海苔市場中搶顧客」、「從食用辣油市場中搶顧客」等。因為重要,所以我反覆提及,和「觀點」一樣,如果也能夠將「準則」抽象化再重新掌握,就能夠突破商業書中所撰寫的內容框架,擴大應用範圍。
【摘錄4】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10倍讀術〔後篇〕
◎為了命中假說,儲存「準則」
比方說,假設你知道以下這個「準則」:
對某個方向「作用」時→容易出現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
把這個準則應用到飲食領域時,我們可以預測會發出什麼事情呢?據說飲食的世界開始朝向極簡化發展。因此,套用「有作用力時→容易出現反作用力」這個準則的話,或許就會出現以下的思考:
作用力=飲食極簡化
反作用力=飲食教育
「飲食極簡化」持續進展,隨此危機感而來的是「反作用」,人們就會思考「應該開始重視飲食教育」。再舉個其他的案例,我們來思考跟AI相關的事。思考當「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時,「反作用力」會是什麼?說不一定「藉由AI達到最適化」的反作用出現的時機,或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
反作用力=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如此,當事物傾向某個特定方向時,往往會出現朝相反方向作用的反作用力。
此外,當存在「明明有作用力,但還沒有出現反作用力」的市場時,就可以導引出接下來「反作用那一側的市場可能會出現」的假說。而且,如果能夠盡早參與「反作用側的市場」,或許就能夠搶占市場先行者巨大的商機。
我想你過往的商務經驗中,應該都曾經偶遇一、兩位那種「可以快速提出一針見血假說的人」或「能夠猜到未來會發生什麼的人」。那樣的人面對什麼現象,都會把儲備於大腦中「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吧」的「準則」與之配對、思考,預測精準度高的未來。
也就是說,「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的下一件事情是「應該如何思考」,以此提出重要的假說,能否產生命中目標的假說,皆取決於大腦儲備了多少的「準則」。「多觀點」有助於讓目前所見世界的輪郭更清晰、提升對內容的解析度。另一方面,「多準則」則可以讓未來的世界輪郭更清晰、提高解析度。
【摘錄5】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十倍閱讀〔後篇〕
◎找準則:實際案例二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讓我再舉幾個其他例子。這個例子的內容也是出自於《超效率聖經》。如同前述,在此引用一段關於「如何達到有效率的學習」的段落。
「雙迴圈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DLL)」是指暫時將自己置於目前為止接觸到框架的「外部」,並且客觀地重新掌握整體狀況,以「究竟這個框架本身能夠改變嗎」為前提重新探究的思維模式。能在現有框架內,穩定地不斷改善固然非常好,但是藉由重新思考框架本身,或許更可能顯著提升生產力。
首先,讓我們從此文章中找出「觀點」(讀觀點的步驟一)。這時又會遇到前述已經反覆提及的問題: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觀點?」
我認為在上述文章中隱藏著兩個觀點:
「穩定改善」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
然而,這樣下去就會停留在「學習」這個「只能夠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觀點」。因此,透過提問將這些觀點進行抽象化,擴大應用範圍(讀觀點的步驟二)。抽象化時的提問如下:
「能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
我會離開「學習」這個特定情境中,並且替換成以下的內容:
「穩定改善」的觀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書本空白處做筆記,即完成兩次閱讀的前半部「讀觀點」。緊接著再進行第二次閱讀的後半部「找準則」。
「找準則」的步驟一:從商業書中發現「準則」。
這時應該要自問以下這個問題,所以請再次回想一下。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know-how或是經驗準則?」
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一邊如前述重新閱讀該段文章時,我們就會發現「準則」是:
「穩定改善」的觀點→生產力的提升有限。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容易大幅提升生產力。
請務必在這些相對應的文章內容上畫線,並且在空白處寫下筆記。接著,進入「讀準則」的步驟二。
「找準則」的步驟二:將「準則」抽象化後,再重新整理。
為了把找到的「準則」變成「應用範圍更廣的準則」,就要和「讀觀點」一樣,用相同的要領加以抽象化。這時會遇到的問題是:
「能否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呢?」
這時,我們如前述進行抽象化、寫下筆記,並且妥善運用以下兩個觀點: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找觀點」時,我們已經替換成通用性較高的觀點,所以根據這些「觀點」,將「準則」抽象化後,應該就可以置換為通用性更高的「準則」(圖11)。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改善容易停滯。
「懷疑現況」的觀點→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① 招募新人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思考關於此準則的「應用」。比方說,考慮以招募新人為例的應用方法吧!
你負責招募企業的應屆新人。假設去年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為一百人、來面試的有五十人、錄取十人。著力於應屆畢業生招募網站、畢業生招募宣傳手冊等方式,或許可以讓今年畢業生應聘人數增加至一百一十人、面試人數增加至五十五人、錄取人數增加至十一人。
然而,這是「現況最適化」的觀點。如果運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的準則,應該很可能就會在某個臨界點受到限制。「在同樣的預算下,使錄取人數倍增為二十人」本來就相當困難。
另一方面,若使用「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的話,狀況會如何變化呢?如果可以對現況有所懷疑:
‧最初的錄取目標為二十位,他們全部都必須是應屆畢業生嗎?不能是已經有經驗的轉職者嗎?
‧不增加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直接招募二十名優秀的學生不就好了嗎?
如上述,就容易產生不被現狀綁住手腳的創新發想。或許就會比較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② 行銷
接下來,我們再試著把這個「準則」應用在行銷上。假設你在一家納豆製造公司擔任行銷員工,正在煩惱銷售量低迷。若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來看,因為現況就是在納豆市場中作戰,因此會發想出:「如何在納豆市場內贏得這場競爭商戰?」
那麼,你應該會羅列出會互相競爭的納豆商品,思考「如何贏過競爭對手A」、「如何贏過競爭對手B」等的問題。然而,只應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準則,結果或許就會有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採用的是「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時,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如果抱著「懷疑現況」的觀點,就會質疑「我們應該攻占的真的是納豆市場嗎」。那麼,大家就會開始注意「納豆」其實是「放在飯上的東西」,因此可以轉變為發想出「在可以放在白飯上的商品市場中作戰」。
這樣一來,或許就能夠找出更大的可能性,例如:「從香鬆市場中搶顧客」、「從海苔市場中搶顧客」、「從食用辣油市場中搶顧客」等。因為重要,所以我反覆提及,和「觀點」一樣,如果也能夠將「準則」抽象化再重新掌握,就能夠突破商業書中所撰寫的內容框架,擴大應用範圍。
◎本書架構
以下說明本書的架構。
在第一章中,我會告訴讀者,在網路文章氾濫的時代下,「為什麼反而應該閱讀商業書」。或許有些讀者會說:「非常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好處何在。」然而,如果各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意義,應該就能夠提升閱讀動機。或者是,當面對員工的疑問:「為什麼一定要閱讀商業書」時,我們可以用言語表達「正是因為閱讀了商業書,才能得到更深入學問」的真實情況,就能確切說明閱讀商業書的優點。
在第二章中,我會說明大家執行「讀觀點」或「找準則」時,極為重要的四大原則。如同先前所述,本書會提出稍微不同的「商業書閱讀方法」。在具體理解「讀觀點」或「找準則」的閱讀方法之前,會讓各位先理解「10倍閱讀的四大原則」,再讓各位明確理解這兩種不同閱讀方法的意義。
第三章會跟各位解釋下列方程式的前半部,也就是「讀觀點」的具體執行方法。
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應該如何思考?(準則)=個人獨特的結論
這並非單純背誦商業書的內容,而是去尋找商業書中所撰寫的「觀點」,再將該「觀點」抽象化,即可擴大成為數倍的產出。
第四章會解說關於方程式的後半部──「找準則」的具體實踐方法。提供尋找「只要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的「準則」技巧。如果可以預先儲存許多「準則」,就能運用適當的「準則」,處理當下發生的狀況,就有辦法在瞬間導出「一針見血」的假設。即便沒有實際經驗,也可以針對個別現象找出其中的準則性、進行相關預測。
第五章中,我會闡述如何產出,運用「10倍閱讀」學習到的「觀點」或「準則」。要能夠將所學順利產出,必須要符合以下兩個重要條件。
‧學習到「有用程度」的高度。
‧學習到「應用範圍」的廣度。
我們將告訴各位如何一邊留意這兩個條件,同時把「10倍閱讀」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改變組織,甚至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最後在第六章,我會解釋選擇優質商業書的方法。不僅是商業書,我們在許多書籍上,都會遇到「不付錢之前,無法得知書籍的內容或程度」這種「必須花錢買經驗」的典型問題。如此一來,如果選書時,沒有特別注意、多多少少都會發生「跟自己原本想像的內容不同」、「跟我要求的程度相異」等「所託非人」的情形。各位只要閱讀第六章,應該就能夠大幅降低這種所託非人的情形。
總之,本書內容與坊間其他各種閱讀術書籍所提出的主張,以及從中所能夠獲得的技巧應該大相逕庭。期望本書能對各位帶來一定的價值。請各位務必透過本書找到過去未能留意到、屬於您個人獨特的「觀點」或「準則」,若能夠對您工作上有所助益,就最好不過了。
【摘錄2】_第二章 十倍閱讀的四大原則
◎比起速讀與廣泛閱讀,從每單位時間、從每一頁所能學習到的量更重要
「十倍閱讀」的目的並非「大量閱讀商業書」或「快速閱讀」,而是「在閱讀時間最大化能學習到的量」。這也是我們將其命名為「十倍閱讀」的理由。
閱讀術相關的書籍多主張「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因此,只要閱讀最重要的兩成,即可快速、大量閱讀」。然而,這個思考方式中有兩點讓我覺得不太對。第一個怪怪的是它把「快速、大量閱讀」本身當成目的。我們在〈前言〉中曾提到,如果用踢足球來比喻閱讀的話,快速、大量閱讀就是「快速奔跑」、「大量踢球」。然而,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閱讀商業書的最終目的在於「大量學習」,因此如果沒有快速閱讀或大量閱讀,能夠最大化「每單位時間內閱讀商業書的學習量」,那也無所謂。
舉例來說,就算透過速讀或廣泛閱讀而讀了十本書,卻沒有從中學習到任何東西,那等同於在浪費時間。另一方面,請各位理解「十倍閱讀」的基本立場是「讀一本書也沒關係,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十倍的學習量」。
◎從商業書中獲得超過一○○%的知識
接著,我覺得不太妥的第二部分是「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這個觀點,它的前提便假設了「將能在商業書中學習到的內容上限設為一○○%」。從商業書所能學到的內容上限真的是一○○%嗎?的確,針對商業書,如果是以「獲得資訊」、「取得知識」的角度出發,跳過不閱讀作者的自言自語、回憶,或者說明或案例等,或許真的只需要閱讀那「重要的兩成內容」即可。然而,如果只是想要「獲得資訊」、「取得知識」,那就打開智慧型手機用網路搜尋就好了。只是為了獲得什麼資訊或知識,根本沒有必要付出新台幣三百元去買一本商業書。
如果你購買一本商業書,而「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那本商業書的價值只不過是三百元× 二○%=六十元而已。這可以說是投資報酬率非常差的一種閱讀方法呢!「十倍閱讀」重視的是讓學習上限達到一○○%「以上」。看到此處,各位或許還無法反應過來,只要你閱讀到第三章∼第五章,應該就能理解其中的理由。總之,閱讀商業書最重要的並不是「抓出最重要的兩成內容,快速、大量的閱讀」,而是「要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超過十倍的學習量」。
【摘錄3】_第三章 能增加觀點的「讀觀點」十倍閱讀[前篇]
◎「觀點」可排除「卡關」
「觀點的數量」與「可以任意運用觀點的能力」有時能為我們排除卡關。
我曾在某本書中讀到以下這段故事。這是關於某位房東的煩惱。這位房東不知如何處理房客「等待電梯時間太長」的抱怨。解決此問題、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導入控制電梯等待時間的AI,透過最適當的技術縮短等電梯的時間。然而,房東發現這樣的解決方法必須投資龐大的設備。
另一方面,他以「電梯使用者的觀點」重新檢視問題,結論卻大不同。他站在「電梯使用者的觀點」上,觀察後發現可把「電梯的等待時間太長」,重新修正為「覺得等電梯的時間太無聊了」。這麼一來,只需要把「覺得無聊的時間」轉變為「感覺有意義的時間」,就能解決問題,也不需要進行龐大的設備投資。
事實上,那位房東後來想到的對策是「在電梯旁放置鏡子」,這樣就可以將等待電梯的時間從「無聊」改變為「用來整理儀容、有意義」,並且大幅降低房客的抱怨。
此外,我再來分享另一個案例。假設你是小兒科醫院磁振造影檢查(MRI)技師。由於你任職的地點是小兒科,當然為幼童檢查的機會較多。然而,年幼的孩子往往很怕MRI機器,有些孩子因為太害怕而大哭大鬧,你的煩惱是無法順利進行檢查。那麼,你會提出什麼解決方案呢?
大家通常想到的是,針對害怕MRI機器而哭泣的小孩,浮現「哄孩子」的方法,像「提供玩具」、「提供糖果」等。然而,也有以下這種解決對策。
解決對策:將MRI設備裝飾成「叢林般的兒童遊樂場」。
許多人拿到這個題目,往往會在無意識下「站在檢查技師的觀點」去思考「該如何哄孩子、完成檢查呢」。然而,一旦站在孩子的立場,把觀點轉變為「會讓我根本不害怕,變成開開心心地想要鑽進MRI設備內、進行檢查的東西是什麼呢」,就容易出現如解答範例般的點子。
像這樣「多觀點」、「可以活用觀點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排除卡關。
【摘錄1】_前言 讓一本商業書發揮多倍效果的超級閱讀術
◎本書架構
以下說明本書的架構。
在第一章中,我會告訴讀者,在網路文章氾濫的時代下,「為什麼反而應該閱讀商業書」。或許有些讀者會說:「非常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好處何在。」然而,如果各位能夠理解閱讀商業書的意義,應該就能夠提升閱讀動機。或者是,當面對員工的疑問:「為什麼一定要閱讀商業書」時,我們可以用言語表達「正是因為閱讀了商業書,才能得到更深入學問」的真實情況,就能確切說明閱讀商業書的優點。
在第二章中,我會說明大家執行「讀觀點」或「找準則」時,極為重要的四大原則。如同先前所述,本書會提出稍微不同的「商業書閱讀方法」。在具體理解「讀觀點」或「找準則」的閱讀方法之前,會讓各位先理解「10倍閱讀的四大原則」,再讓各位明確理解這兩種不同閱讀方法的意義。
第三章會跟各位解釋下列方程式的前半部,也就是「讀觀點」的具體執行方法。
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應該如何思考?(準則)=個人獨特的結論
這並非單純背誦商業書的內容,而是去尋找商業書中所撰寫的「觀點」,再將該「觀點」抽象化,即可擴大成為數倍的產出。
第四章會解說關於方程式的後半部──「找準則」的具體實踐方法。提供尋找「只要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的「準則」技巧。如果可以預先儲存許多「準則」,就能運用適當的「準則」,處理當下發生的狀況,就有辦法在瞬間導出「一針見血」的假設。即便沒有實際經驗,也可以針對個別現象找出其中的準則性、進行相關預測。
第五章中,我會闡述如何產出,運用「10倍閱讀」學習到的「觀點」或「準則」。要能夠將所學順利產出,必須要符合以下兩個重要條件。
‧學習到「有用程度」的高度。
‧學習到「應用範圍」的廣度。
我們將告訴各位如何一邊留意這兩個條件,同時把「10倍閱讀」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改變組織,甚至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最後在第六章,我會解釋選擇優質商業書的方法。不僅是商業書,我們在許多書籍上,都會遇到「不付錢之前,無法得知書籍的內容或程度」這種「必須花錢買經驗」的典型問題。如此一來,如果選書時,沒有特別注意、多多少少都會發生「跟自己原本想像的內容不同」、「跟我要求的程度相異」等「所託非人」的情形。各位只要閱讀第六章,應該就能夠大幅降低這種所託非人的情形。
總之,本書內容與坊間其他各種閱讀術書籍所提出的主張,以及從中所能夠獲得的技巧應該大相逕庭。期望本書能對各位帶來一定的價值。請各位務必透過本書找到過去未能留意到、屬於您個人獨特的「觀點」或「準則」,若能夠對您工作上有所助益,就最好不過了。
【摘錄2】_第二章 十倍閱讀的四大原則
◎比起速讀與廣泛閱讀,從每單位時間、從每一頁所能學習到的量更重要
「十倍閱讀」的目的並非「大量閱讀商業書」或「快速閱讀」,而是「在閱讀時間最大化能學習到的量」。這也是我們將其命名為「十倍閱讀」的理由。
閱讀術相關的書籍多主張「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因此,只要閱讀最重要的兩成,即可快速、大量閱讀」。然而,這個思考方式中有兩點讓我覺得不太對。第一個怪怪的是它把「快速、大量閱讀」本身當成目的。我們在〈前言〉中曾提到,如果用踢足球來比喻閱讀的話,快速、大量閱讀就是「快速奔跑」、「大量踢球」。然而,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閱讀商業書的最終目的在於「大量學習」,因此如果沒有快速閱讀或大量閱讀,能夠最大化「每單位時間內閱讀商業書的學習量」,那也無所謂。
舉例來說,就算透過速讀或廣泛閱讀而讀了十本書,卻沒有從中學習到任何東西,那等同於在浪費時間。另一方面,請各位理解「十倍閱讀」的基本立場是「讀一本書也沒關係,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十倍的學習量」。
◎從商業書中獲得超過一○○%的知識
接著,我覺得不太妥的第二部分是「商業書中最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這個觀點,它的前提便假設了「將能在商業書中學習到的內容上限設為一○○%」。從商業書所能學到的內容上限真的是一○○%嗎?的確,針對商業書,如果是以「獲得資訊」、「取得知識」的角度出發,跳過不閱讀作者的自言自語、回憶,或者說明或案例等,或許真的只需要閱讀那「重要的兩成內容」即可。然而,如果只是想要「獲得資訊」、「取得知識」,那就打開智慧型手機用網路搜尋就好了。只是為了獲得什麼資訊或知識,根本沒有必要付出新台幣三百元去買一本商業書。
如果你購買一本商業書,而「重要的內容不過只占兩成」,那本商業書的價值只不過是三百元× 二○%=六十元而已。這可以說是投資報酬率非常差的一種閱讀方法呢!「十倍閱讀」重視的是讓學習上限達到一○○%「以上」。看到此處,各位或許還無法反應過來,只要你閱讀到第三章∼第五章,應該就能理解其中的理由。總之,閱讀商業書最重要的並不是「抓出最重要的兩成內容,快速、大量的閱讀」,而是「要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得超過十倍的學習量」。
【摘錄3】_第三章 能增加觀點的「讀觀點」十倍閱讀[前篇]
◎「觀點」可排除「卡關」
「觀點的數量」與「可以任意運用觀點的能力」有時能為我們排除卡關。
我曾在某本書中讀到以下這段故事。這是關於某位房東的煩惱。這位房東不知如何處理房客「等待電梯時間太長」的抱怨。解決此問題、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導入控制電梯等待時間的AI,透過最適當的技術縮短等電梯的時間。然而,房東發現這樣的解決方法必須投資龐大的設備。
另一方面,他以「電梯使用者的觀點」重新檢視問題,結論卻大不同。他站在「電梯使用者的觀點」上,觀察後發現可把「電梯的等待時間太長」,重新修正為「覺得等電梯的時間太無聊了」。這麼一來,只需要把「覺得無聊的時間」轉變為「感覺有意義的時間」,就能解決問題,也不需要進行龐大的設備投資。
事實上,那位房東後來想到的對策是「在電梯旁放置鏡子」,這樣就可以將等待電梯的時間從「無聊」改變為「用來整理儀容、有意義」,並且大幅降低房客的抱怨。
此外,我再來分享另一個案例。假設你是小兒科醫院磁振造影檢查(MRI)技師。由於你任職的地點是小兒科,當然為幼童檢查的機會較多。然而,年幼的孩子往往很怕MRI機器,有些孩子因為太害怕而大哭大鬧,你的煩惱是無法順利進行檢查。那麼,你會提出什麼解決方案呢?
大家通常想到的是,針對害怕MRI機器而哭泣的小孩,浮現「哄孩子」的方法,像「提供玩具」、「提供糖果」等。然而,也有以下這種解決對策。
解決對策:將MRI設備裝飾成「叢林般的兒童遊樂場」。
許多人拿到這個題目,往往會在無意識下「站在檢查技師的觀點」去思考「該如何哄孩子、完成檢查呢」。然而,一旦站在孩子的立場,把觀點轉變為「會讓我根本不害怕,變成開開心心地想要鑽進MRI設備內、進行檢查的東西是什麼呢」,就容易出現如解答範例般的點子。
像這樣「多觀點」、「可以活用觀點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排除卡關。
【摘錄4】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10倍讀術〔後篇〕
◎為了命中假說,儲存「準則」
比方說,假設你知道以下這個「準則」:
對某個方向「作用」時→容易出現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
把這個準則應用到飲食領域時,我們可以預測會發出什麼事情呢?據說飲食的世界開始朝向極簡化發展。因此,套用「有作用力時→容易出現反作用力」這個準則的話,或許就會出現以下的思考:
作用力=飲食極簡化
反作用力=飲食教育
「飲食極簡化」持續進展,隨此危機感而來的是「反作用」,人們就會思考「應該開始重視飲食教育」。再舉個其他的案例,我們來思考跟AI相關的事。思考當「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時,「反作用力」會是什麼?說不一定「藉由AI達到最適化」的反作用出現的時機,或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
反作用力=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如此,當事物傾向某個特定方向時,往往會出現朝相反方向作用的反作用力。
此外,當存在「明明有作用力,但還沒有出現反作用力」的市場時,就可以導引出接下來「反作用那一側的市場可能會出現」的假說。而且,如果能夠盡早參與「反作用側的市場」,或許就能夠搶占市場先行者巨大的商機。
我想你過往的商務經驗中,應該都曾經偶遇一、兩位那種「可以快速提出一針見血假說的人」或「能夠猜到未來會發生什麼的人」。那樣的人面對什麼現象,都會把儲備於大腦中「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吧」的「準則」與之配對、思考,預測精準度高的未來。
也就是說,「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的下一件事情是「應該如何思考」,以此提出重要的假說,能否產生命中目標的假說,皆取決於大腦儲備了多少的「準則」。「多觀點」有助於讓目前所見世界的輪郭更清晰、提升對內容的解析度。另一方面,「多準則」則可以讓未來的世界輪郭更清晰、提高解析度。
【摘錄5】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十倍閱讀〔後篇〕
◎找準則:實際案例二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讓我再舉幾個其他例子。這個例子的內容也是出自於《超效率聖經》。如同前述,在此引用一段關於「如何達到有效率的學習」的段落。
「雙迴圈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DLL)」是指暫時將自己置於目前為止接觸到框架的「外部」,並且客觀地重新掌握整體狀況,以「究竟這個框架本身能夠改變嗎」為前提重新探究的思維模式。能在現有框架內,穩定地不斷改善固然非常好,但是藉由重新思考框架本身,或許更可能顯著提升生產力。
首先,讓我們從此文章中找出「觀點」(讀觀點的步驟一)。這時又會遇到前述已經反覆提及的問題: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觀點?」
我認為在上述文章中隱藏著兩個觀點:
「穩定改善」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
然而,這樣下去就會停留在「學習」這個「只能夠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觀點」。因此,透過提問將這些觀點進行抽象化,擴大應用範圍(讀觀點的步驟二)。抽象化時的提問如下:
「能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
我會離開「學習」這個特定情境中,並且替換成以下的內容:
「穩定改善」的觀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書本空白處做筆記,即完成兩次閱讀的前半部「讀觀點」。緊接著再進行第二次閱讀的後半部「找準則」。
「找準則」的步驟一:從商業書中發現「準則」。
這時應該要自問以下這個問題,所以請再次回想一下。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know-how或是經驗準則?」
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一邊如前述重新閱讀該段文章時,我們就會發現「準則」是:
「穩定改善」的觀點→生產力的提升有限。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容易大幅提升生產力。
請務必在這些相對應的文章內容上畫線,並且在空白處寫下筆記。接著,進入「讀準則」的步驟二。
「找準則」的步驟二:將「準則」抽象化後,再重新整理。
為了把找到的「準則」變成「應用範圍更廣的準則」,就要和「讀觀點」一樣,用相同的要領加以抽象化。這時會遇到的問題是:
「能否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呢?」
這時,我們如前述進行抽象化、寫下筆記,並且妥善運用以下兩個觀點: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找觀點」時,我們已經替換成通用性較高的觀點,所以根據這些「觀點」,將「準則」抽象化後,應該就可以置換為通用性更高的「準則」(圖11)。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改善容易停滯。
「懷疑現況」的觀點→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① 招募新人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思考關於此準則的「應用」。比方說,考慮以招募新人為例的應用方法吧!
你負責招募企業的應屆新人。假設去年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為一百人、來面試的有五十人、錄取十人。著力於應屆畢業生招募網站、畢業生招募宣傳手冊等方式,或許可以讓今年畢業生應聘人數增加至一百一十人、面試人數增加至五十五人、錄取人數增加至十一人。
然而,這是「現況最適化」的觀點。如果運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的準則,應該很可能就會在某個臨界點受到限制。「在同樣的預算下,使錄取人數倍增為二十人」本來就相當困難。
另一方面,若使用「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的話,狀況會如何變化呢?如果可以對現況有所懷疑:
‧最初的錄取目標為二十位,他們全部都必須是應屆畢業生嗎?不能是已經有經驗的轉職者嗎?
‧不增加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直接招募二十名優秀的學生不就好了嗎?
如上述,就容易產生不被現狀綁住手腳的創新發想。或許就會比較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② 行銷
接下來,我們再試著把這個「準則」應用在行銷上。假設你在一家納豆製造公司擔任行銷員工,正在煩惱銷售量低迷。若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來看,因為現況就是在納豆市場中作戰,因此會發想出:「如何在納豆市場內贏得這場競爭商戰?」
那麼,你應該會羅列出會互相競爭的納豆商品,思考「如何贏過競爭對手A」、「如何贏過競爭對手B」等的問題。然而,只應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準則,結果或許就會有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採用的是「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時,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如果抱著「懷疑現況」的觀點,就會質疑「我們應該攻占的真的是納豆市場嗎」。那麼,大家就會開始注意「納豆」其實是「放在飯上的東西」,因此可以轉變為發想出「在可以放在白飯上的商品市場中作戰」。
這樣一來,或許就能夠找出更大的可能性,例如:「從香鬆市場中搶顧客」、「從海苔市場中搶顧客」、「從食用辣油市場中搶顧客」等。因為重要,所以我反覆提及,和「觀點」一樣,如果也能夠將「準則」抽象化再重新掌握,就能夠突破商業書中所撰寫的內容框架,擴大應用範圍。
【摘錄4】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10倍讀術〔後篇〕
◎為了命中假說,儲存「準則」
比方說,假設你知道以下這個「準則」:
對某個方向「作用」時→容易出現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
把這個準則應用到飲食領域時,我們可以預測會發出什麼事情呢?據說飲食的世界開始朝向極簡化發展。因此,套用「有作用力時→容易出現反作用力」這個準則的話,或許就會出現以下的思考:
作用力=飲食極簡化
反作用力=飲食教育
「飲食極簡化」持續進展,隨此危機感而來的是「反作用」,人們就會思考「應該開始重視飲食教育」。再舉個其他的案例,我們來思考跟AI相關的事。思考當「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時,「反作用力」會是什麼?說不一定「藉由AI達到最適化」的反作用出現的時機,或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作用力=藉由AI達到最適化
反作用力=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如此,當事物傾向某個特定方向時,往往會出現朝相反方向作用的反作用力。
此外,當存在「明明有作用力,但還沒有出現反作用力」的市場時,就可以導引出接下來「反作用那一側的市場可能會出現」的假說。而且,如果能夠盡早參與「反作用側的市場」,或許就能夠搶占市場先行者巨大的商機。
我想你過往的商務經驗中,應該都曾經偶遇一、兩位那種「可以快速提出一針見血假說的人」或「能夠猜到未來會發生什麼的人」。那樣的人面對什麼現象,都會把儲備於大腦中「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吧」的「準則」與之配對、思考,預測精準度高的未來。
也就是說,「應該要思考什麼(觀點)」的下一件事情是「應該如何思考」,以此提出重要的假說,能否產生命中目標的假說,皆取決於大腦儲備了多少的「準則」。「多觀點」有助於讓目前所見世界的輪郭更清晰、提升對內容的解析度。另一方面,「多準則」則可以讓未來的世界輪郭更清晰、提高解析度。
【摘錄5】_第四章 用來增加準則的「找準則」:十倍閱讀〔後篇〕
◎找準則:實際案例二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讓我再舉幾個其他例子。這個例子的內容也是出自於《超效率聖經》。如同前述,在此引用一段關於「如何達到有效率的學習」的段落。
「雙迴圈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DLL)」是指暫時將自己置於目前為止接觸到框架的「外部」,並且客觀地重新掌握整體狀況,以「究竟這個框架本身能夠改變嗎」為前提重新探究的思維模式。能在現有框架內,穩定地不斷改善固然非常好,但是藉由重新思考框架本身,或許更可能顯著提升生產力。
首先,讓我們從此文章中找出「觀點」(讀觀點的步驟一)。這時又會遇到前述已經反覆提及的問題: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觀點?」
我認為在上述文章中隱藏著兩個觀點:
「穩定改善」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
然而,這樣下去就會停留在「學習」這個「只能夠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觀點」。因此,透過提問將這些觀點進行抽象化,擴大應用範圍(讀觀點的步驟二)。抽象化時的提問如下:
「能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
我會離開「學習」這個特定情境中,並且替換成以下的內容:
「穩定改善」的觀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書本空白處做筆記,即完成兩次閱讀的前半部「讀觀點」。緊接著再進行第二次閱讀的後半部「找準則」。
「找準則」的步驟一:從商業書中發現「準則」。
這時應該要自問以下這個問題,所以請再次回想一下。
「這段文章藏著什麼know-how或是經驗準則?」
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一邊如前述重新閱讀該段文章時,我們就會發現「準則」是:
「穩定改善」的觀點→生產力的提升有限。
「重新思考前提假設」的觀點→容易大幅提升生產力。
請務必在這些相對應的文章內容上畫線,並且在空白處寫下筆記。接著,進入「讀準則」的步驟二。
「找準則」的步驟二:將「準則」抽象化後,再重新整理。
為了把找到的「準則」變成「應用範圍更廣的準則」,就要和「讀觀點」一樣,用相同的要領加以抽象化。這時會遇到的問題是:
「能否置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呢?」
這時,我們如前述進行抽象化、寫下筆記,並且妥善運用以下兩個觀點: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
「懷疑現況」的觀點
在「找觀點」時,我們已經替換成通用性較高的觀點,所以根據這些「觀點」,將「準則」抽象化後,應該就可以置換為通用性更高的「準則」(圖11)。
「現況最適化」的觀點→改善容易停滯。
「懷疑現況」的觀點→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① 招募新人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思考關於此準則的「應用」。比方說,考慮以招募新人為例的應用方法吧!
你負責招募企業的應屆新人。假設去年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為一百人、來面試的有五十人、錄取十人。著力於應屆畢業生招募網站、畢業生招募宣傳手冊等方式,或許可以讓今年畢業生應聘人數增加至一百一十人、面試人數增加至五十五人、錄取人數增加至十一人。
然而,這是「現況最適化」的觀點。如果運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的準則,應該很可能就會在某個臨界點受到限制。「在同樣的預算下,使錄取人數倍增為二十人」本來就相當困難。
另一方面,若使用「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的話,狀況會如何變化呢?如果可以對現況有所懷疑:
‧最初的錄取目標為二十位,他們全部都必須是應屆畢業生嗎?不能是已經有經驗的轉職者嗎?
‧不增加應屆畢業生的應聘人數,直接招募二十名優秀的學生不就好了嗎?
如上述,就容易產生不被現狀綁住手腳的創新發想。或許就會比較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應用、使用準則 ② 行銷
接下來,我們再試著把這個「準則」應用在行銷上。假設你在一家納豆製造公司擔任行銷員工,正在煩惱銷售量低迷。若從「現況最適化」的觀點來看,因為現況就是在納豆市場中作戰,因此會發想出:「如何在納豆市場內贏得這場競爭商戰?」
那麼,你應該會羅列出會互相競爭的納豆商品,思考「如何贏過競爭對手A」、「如何贏過競爭對手B」等的問題。然而,只應用「現況最適化→改善容易停滯」準則,結果或許就會有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採用的是「懷疑現況→容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準則時,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如果抱著「懷疑現況」的觀點,就會質疑「我們應該攻占的真的是納豆市場嗎」。那麼,大家就會開始注意「納豆」其實是「放在飯上的東西」,因此可以轉變為發想出「在可以放在白飯上的商品市場中作戰」。
這樣一來,或許就能夠找出更大的可能性,例如:「從香鬆市場中搶顧客」、「從海苔市場中搶顧客」、「從食用辣油市場中搶顧客」等。因為重要,所以我反覆提及,和「觀點」一樣,如果也能夠將「準則」抽象化再重新掌握,就能夠突破商業書中所撰寫的內容框架,擴大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