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引言:第二大腦的前景
在大學三年級那年春季某一天,我開始不明所以地感到喉嚨輕微疼痛。
我以為這可能是流感的第一個病徵,而醫師找不出我喉嚨痛的任何原因。接下來幾個月期間,狀況持續緩慢地惡化,於是我陸續看了其他幾位更專門的醫生。他們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你沒有病。
然而,我的疼痛不斷加劇又無治療之道,最終竟然嚴重到說話、吞嚥或大笑都困難的程度。我接受了所有想得到的檢驗和掃描,不顧一切地尋找身體不適的肇因。
隨著歲月流逝,我對於找出解脫方法逐漸失去信心。我開始服用能夠暫時緩解疼痛的強效抗癲癇藥物,而那種藥有可怕的副作用,包括使身體各處逐漸失去感覺,還會造成嚴重的短期失憶問題。在此期間,我關於旅行和閱讀的記憶,以及與親人的珍貴經歷,都從腦海中被抹除,彷彿未曾發生過。我當時二十四歲,心智卻像是八十歲老人。
當自我表達能力日漸退化時,我從氣餒轉變成絕望。在不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後,我熱中的友誼、約會、旅遊、發展事業等,似乎都悄然離我遠去。感覺像是有機會一展鴻圖之前,我的人生舞台就拉下了黑色帷幕。
●轉捩點:發現寫筆記的力量
有一天,當我在一家診所候診時,突然有了頓悟。我霎時領會到自己面臨重大抉擇。我可以從這天開始肩負起自身的健康和療癒責任,或把餘生耗用於穿梭群醫之間卻永難找出解方。
於是我拿出記事本,著手寫下所感所想。我首次以自己的觀點、用個人的文字記述自身病況歷程。我臚列那些有所助益和毫無幫助的療法。我寫下自身渴求和己所不欲的事物、自願與無意犧牲的一切,以及擺脫疼痛的桎梏對於個人的意義。
隨著自身的健康故事在紙上逐漸成形,我領悟到自己必須有所作為,於是毅然起身走向接待人員,向她索取我的完整病歷資料。她疑惑地看著我,但在我回答了一些問題之後,她轉身找出檔案並著手為我複印。
有鑑於病歷厚達數百頁,我自知永難記住這些書面資料。於是我掃描每頁紀錄,將它們轉化成能被搜尋、重新整理、加上註解和分享的數位檔案,儲存於家裡的電腦。我成為自身健康狀況的專案管理師,把醫生告知的一切整理成詳盡的札記,試驗他們提出的每項建議,並且導出下次回診時應檢視的一些問題。
隨著這一切資訊集中於一處,種種模式開始浮現。藉由醫師們協助,我發現了「機能性音聲異常」(functional voice disorders)這類惱人疾患,當中包括正常吞嚥食物所需上百條肌肉的任一問題。我體認到藥物治療隱蔽了我的症狀,使得症狀所要傳達的訊息難以被洞悉。我並不是罹患或感染可用藥物根除的疾病。身體狀況要求我在守護健康上力求改變。
我開始研究呼吸、營養、發聲習慣,甚至鑽研童年經驗如何在神經系統顯現徵候。我逐漸了解身心連結(mind-body connection)以及我的思維和情感如何直接影響身體的感受。我把學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還設計了一套實驗:嘗試若干簡單的生活方式變化,例如改善飲食和規律地沉思冥想,並搭配我從語言治療師學來的一系列發聲訓練。這一切幾乎立即產生效用,令我深感驚訝。雖然我的疼痛並未消失,但已遠比先前更易於處理。
回顧這一切,我的筆記在探索疼痛緩解之道上,如同藥物或療程一般有舉足輕重的效用。札記內容使我得以從健康狀況的細節退一步思考,用不同的觀點看待自身處境。就外在醫學世界和內在知覺世界來說,我的筆記是實用的媒介,可供我把任何新資訊轉化為有益自身健康的解決之道。
我從那時起對資訊相關科技的潛能著迷不已,也領會到數位筆記只是資訊科技的冰山一角。札記一旦數位化就不再侷限於簡短的潦草書寫,而可以採取任何形式,當中包括影像、連結網路資源,以及任何格式和大小的檔案。在數位領域裡,資訊宛如神奇、原始的自然力量,可以被模塑和導向任何用途。
我也著手於生活其他領域製作數位筆記。在大學課堂上,我把成堆凌亂的線圈記事本整理成精緻、可搜尋的課程集錦。我精通在上課時記下重中之重的要點,當有需要時再加以複習,並運用於寫作論文或通過考試。我以往是個學業成績普通的平凡學生。早年的教師總是在成績單上註明我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心不在焉。讀者們可以想像,當我以極優異的成績取得學位自大學畢業時內心有多麼喜悅。
從大學畢業後,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仍餘波盪漾,我很不幸面臨了三十年來最糟的就業市場。鑒於美國的就職機會稀缺,我決定參加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這是派遣志工到開發中國家服務的一個美國組織。它接受了我並派遣我到烏克蘭東部鄉間一所小型學校任教。我在那裡服務了兩年,教導八到十八歲的學生學習英語。
在資源與奧援不足下擔任教師,我的筆記系統再次發揮救生圈的功能。我從其他老師們分享的教科書、網站和隨身碟取用課程範例與習題,並且混合搭配英語片語、表達方式、俚語來設計文字遊戲,使活力充沛的三年級生保持學習興趣。對於較年長學生,我教授他們提高個人生產力的基本功──按照計畫完成事情的方法、課堂上如何作札記、怎麼設定目標和規畫教育培訓。他們長大後運用這些技能成功申請到大學以至錄取第一個工作時的感激之情,令我終生難忘。多年以後,我依然時常收到那些學生寄來的感謝函。我傳授的生產力技能仍舊持續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成果。
結束兩年志工服務回到美國後,我開心地成為舊金山灣區一家小型顧問公司的分析師。我興奮地展開職涯,卻也面臨重大的挑戰:職場的步調令我心慌意亂,而且工作量讓人難以招架。離開烏克蘭鄉野直闖矽谷核心地帶,我全然沒做好準備,無法應對現代職場日常工作的密集轟炸。我每天接到數百件電郵,每小時要閱讀數十訊息,而所有事務機器發出的噪音總是不斷地干擾著我。我記得自己時常環顧同事們並且納悶:「在這種環境中怎麼完成工作啊?他們是有什麼秘訣?」
我只知道一門訣竅,那就是從記下林林總總的事情著手。
我開始用電腦軟體把所學的一切整理成數位筆記。我在會議上、講電話和進行線上研究時都會作札記。我把取自諸多研究報告的事實運用到對客戶的簡報上。我在自家公司社交平台分享從社群媒體記取的一些洞見。我記錄經驗老到的同事們的回饋意見,以確保自己能融會貫通,並且銘記在心。每當我們展開一項新專案,我會在個人電腦上為相應的資訊打造專屬空間,以便將所有材料分類整理,然後敲定行動計畫。
當資訊大潮退去時,我對自己正確找出所需資訊的能力已深具信心。我成為同事尋找檔案時常求助的人。他們也找我幫忙發掘事實,或是確認客戶三周前說過的話。你清楚身為辦公室裡唯一記得重要細節的人那種滿足感嗎?那感覺持續激勵著我努力善用知識的價值。
●另一次轉折──發現分享的力量
我總是因應個人需求而作札記和建檔,然而當我在全球一些最重要組織擔任專案顧問時,我開始了解可以使那些筆記和檔案成為事業資產。
我從報導得知美國有形資本(physical capital,例如土地、機器設備、建築等)的總價值大約為十兆美元,而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總價值更遠超越有形資本五到十倍。所謂人力資本包括「知識與專門技能、民眾所受教育、擁有的智慧、具備的技能、人際關係、常識以及直覺。」
如果報導真確,那麼我的筆記是否可能也是一項知識資產,而且會隨時間推移而增長並產生複利效果。有鑑於此,我除了運用「第二大腦」作為筆記工具之外,也開始把它視為忠實的知己和思考夥伴。當我丟三落四時,「第二大腦」始終能幫我記住事情。在我迷失方向時,它會提醒我何去何從。當我腸枯思竭時,它會建議各種可能性和指點迷津。
有些同事曾要求我教授他們管理知識的方法。我發現他們實際上都有使用某種生產力工具,比如說紙本記事本或手機上的數位筆記應用程式,但很少人有意識地採用系統性的筆記方法。他們傾向於因應當下需求,隨意地把資訊搬來挪去,幾乎不曾考慮日後是否還能找到。所有新的生產力應用程式都可望帶來突破性進展,但往往最終只成為另一件必須管理的事情。
我和同事的午餐閒聊後來演變成讀書會,接著進一步發展為工作坊,最終更成為對大眾公開的付費課程。隨著我教導的人們與日俱增,我看到學員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了立即的變化,因此意識到自己發現的方法非常特殊。我從應對自身慢性病的經驗學習到,理想的方法是在當下而非未來著手組構資訊以解決問題、產生成果。將這個取向應用到生活其他領域後,我發現了資訊全面系統化而非僅供一次使用的方法,它並且適用於各式各樣的用途,以及任何專案或目標。我還察覺自己掌握了那樣的知識之後,能夠輕易且大方地用種種方式把它分享出去,以服務周遭人。
●第二大腦系統的起源
我把自己發展的這個系統稱為「第二大腦」,並著手創立部落格分享關於它如何運作的一些想法。對我的思維產生共鳴的受眾比預期還多,我的相關寫作陸續刊登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快公司》(Fast Company)商業雜誌等刊物上。關於運用數位筆記強化創造力的一篇文章,更在生產力社群中迅速流通竄紅,於是我獲得基因泰克(Genentech)、豐田(Toyota)汽車等舉足輕重企業,以及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的邀請,赴其講習班發表演說和教導學員。二○一七年初,我決定創設名為「打造第二大腦」(Building a Second Brain)的線上課程, 以更廣泛地傳授我推展的這個系統。此後,有一百多國、成千上萬、各行各業的學員陸續完成這個課程。勤勉又熱切投入的他們還成立了一個學習社群,不斷地練習和精進本書中提出的各項原則、概念與工具。
在接下來幾章,我將讓你明白,第二大腦是歷來無數前輩思想家和創新者的傳世成果,當中包括許多作家、科學家、哲學家、領袖人物,以及勤勤懇懇的市井小民。我也將為你引介一些必要的基本原則與工具,以助你奠定成功的基礎。在第二部談論「方法」時,我將介紹第二大腦的四個建構步驟,讓你能立刻專注地掌握和分享一些概念。而在第三部講述如何「付諸實踐」時,我將提出一組運用第二大腦的強效方法,以助你提振生產力、達成各項目標,並在工作與生活中茁壯成長。
我分享個人的故事是因為想讓讀者們知道,本書主旨不在於完善某種理想人生。所有人都經歷過痛苦、犯過不少錯,或在人生某個階段辛苦掙扎過。我曾遭遇諸多挑戰,而在生命旅程的每個階段,我都把自己的思維與記憶視為值得珍藏的寶物,因為它們是我克服難關和獲致成就的關鍵要素。
你可能會發現本書被歸類為「自我成長」書籍,但就更深層的意義來說,這是一本與自我成長迥然有別的書。它談論的是如何優化外在於自我的系統,而這個系統不會受你的限制和約束影響,它使你自在地不求完美,並讓你自由地徜徉、思量、流連於令你充滿活力的任何事物。
【摘錄2】第四章 獲取──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選擇資訊獲取工具
現在你已知道應把哪種資訊儲存到第二大腦,接下來我們要來談核心問題:獲取資訊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假設你決定把一篇深刻的行銷文章裡與專案最有關聯的建言儲存起來。多數的數位比記軟體(第二章已介紹過,在Buildingasecondbrain.com/resources這個網頁的第二大腦資源指南也有提到)內建的功能可幫你獲取外部來源的摘要,而且你始終可以簡便地運用剪下和貼上的方式,把所要的內容直接放進數位筆記裡。此外還有不少更專門的「資訊獲取工具」,使用起來也容易上手甚至頗為有趣。
最常見的選擇包括:
․電子書應用程式,通常能讓你一次輸出全部摘要和註解。
․「稍後閱讀」應用程式,可讓你用標籤功能把線上內容標記起來,以備日後閱讀(也可用在播客節目或網路影片,方便來日聆聽或觀賞)。
․基本的數位筆記軟體,行動裝置常見這種預先安裝的軟體,它們的設計旨在便利用戶獲取篇幅較短的文章段落。
․社群媒體應用程式,一般能讓你將「最愛的」內容輸出到數位筆記軟體。
․網頁截圖應用程式,可讓你把擷取的部分網頁存起來(數位筆記軟體通常內建此功能)。
․語音檔轉文字(逐字稿)軟體,它能把語音轉換成文字。
․其他第三方服務、整合服務與外掛程式,它們可使不同應用程式間的檔案傳輸過程自動化。
以上工具有些是免費的,其餘則收取小額費用。有些工具是悄然在背景全自動運作(例如將你在電子書上畫的重點自動同步到數位筆記軟體),其他則需要動手操作(比如說用手機把紙本筆記的內容拍成照片存為數位檔案)。 無論如何,獲取資訊可在彈指之間完成,你只要按下分享、輸出或儲存即大功告成,你想要的最優質資訊便存進了你的第二大腦。
但是你後續還會用到許多不同的工具來管理資訊,比方說利用電腦的檔案資料夾、雲端硬碟,和各式分享工具與文件協作平台。你可把資訊獲取工具想成神經系統的外在延伸,它展延到外部世界俾使你能感知周遭的事物。
不論你使用多少種軟體,別讓資訊散置於數十處不同的地方,否則你永遠不會想去找出它們。要確實把你獲取的最佳資訊傳送到數位札記軟體儲存在一起,如此取用才會方便。
以下是一些最熱門的資訊獲取工具使用方式:
․從電子書獲取重要內容:多數電子書應用程式的標示重點功能非常容易上手。假如你使用亞馬遜電子書閱讀軟體Kindle,你可以用手指滑過句子或段落把它標記為重點,然後使用分享功能把這些重點一次全都輸出到數位筆記軟體。你也能夠在字句旁加註評論,以幫助自己記住耐人尋味之處。
․自線上文章或網頁獲取摘要:當你看到值得收藏的線上文章或部落格貼文,可將它儲存到「稍後閱讀」應用程式,你可以把這類軟體想成數位雜誌架,上頭陳列著你想在來日閱讀的一切內容。每當你有空時(比如休息時間或下班後),可以從儲存的文章裡選一篇出來閱讀。你也能像讀電子書那樣畫重點,它們也可透過第三方平台自動輸出到數位筆記軟體。
․從播客節目引用佳句:許多播客應用程式可讓你把節目加入收藏夾,或是擷取節目片段。有些軟體甚至可把語音轉成文字,並能輸出到數位筆記,還可加以搜尋。
․獲取語音備忘錄:你可使用手機錄製語音備忘錄,而且能把錄的話全都轉成文字並輸出到數位筆記中。
․獲取YouTube影片字幕:這是個鮮為人知的功能,但幾乎所有YouTube影片都有自動產生的逐字稿。你只要按下「顯示轉錄稿」(Open transcript)按鈕 ,網頁右邊就會出現一個字幕記錄視窗。你可從這個視窗裡複製字幕並貼到數位筆記裡。
․從電子郵件摘取重點內容:多數高人氣數位筆記軟體有個功能可讓你把任何電郵轉寄到特殊網址,如此即可把完整的電郵(包括附加檔案等)加入數位筆記裡。
․從其他應用程式獲取內容:你可以在數位影像應用程式編輯照片,或用繪圖軟體畫素描,或在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對各式貼文按讚。而只要這些軟體有分享或剪下與貼上的功能,你就能把其中的內容直接儲存到數位筆記裡。
在大學三年級那年春季某一天,我開始不明所以地感到喉嚨輕微疼痛。
我以為這可能是流感的第一個病徵,而醫師找不出我喉嚨痛的任何原因。接下來幾個月期間,狀況持續緩慢地惡化,於是我陸續看了其他幾位更專門的醫生。他們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你沒有病。
然而,我的疼痛不斷加劇又無治療之道,最終竟然嚴重到說話、吞嚥或大笑都困難的程度。我接受了所有想得到的檢驗和掃描,不顧一切地尋找身體不適的肇因。
隨著歲月流逝,我對於找出解脫方法逐漸失去信心。我開始服用能夠暫時緩解疼痛的強效抗癲癇藥物,而那種藥有可怕的副作用,包括使身體各處逐漸失去感覺,還會造成嚴重的短期失憶問題。在此期間,我關於旅行和閱讀的記憶,以及與親人的珍貴經歷,都從腦海中被抹除,彷彿未曾發生過。我當時二十四歲,心智卻像是八十歲老人。
當自我表達能力日漸退化時,我從氣餒轉變成絕望。在不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後,我熱中的友誼、約會、旅遊、發展事業等,似乎都悄然離我遠去。感覺像是有機會一展鴻圖之前,我的人生舞台就拉下了黑色帷幕。
●轉捩點:發現寫筆記的力量
有一天,當我在一家診所候診時,突然有了頓悟。我霎時領會到自己面臨重大抉擇。我可以從這天開始肩負起自身的健康和療癒責任,或把餘生耗用於穿梭群醫之間卻永難找出解方。
於是我拿出記事本,著手寫下所感所想。我首次以自己的觀點、用個人的文字記述自身病況歷程。我臚列那些有所助益和毫無幫助的療法。我寫下自身渴求和己所不欲的事物、自願與無意犧牲的一切,以及擺脫疼痛的桎梏對於個人的意義。
隨著自身的健康故事在紙上逐漸成形,我領悟到自己必須有所作為,於是毅然起身走向接待人員,向她索取我的完整病歷資料。她疑惑地看著我,但在我回答了一些問題之後,她轉身找出檔案並著手為我複印。
有鑑於病歷厚達數百頁,我自知永難記住這些書面資料。於是我掃描每頁紀錄,將它們轉化成能被搜尋、重新整理、加上註解和分享的數位檔案,儲存於家裡的電腦。我成為自身健康狀況的專案管理師,把醫生告知的一切整理成詳盡的札記,試驗他們提出的每項建議,並且導出下次回診時應檢視的一些問題。
隨著這一切資訊集中於一處,種種模式開始浮現。藉由醫師們協助,我發現了「機能性音聲異常」(functional voice disorders)這類惱人疾患,當中包括正常吞嚥食物所需上百條肌肉的任一問題。我體認到藥物治療隱蔽了我的症狀,使得症狀所要傳達的訊息難以被洞悉。我並不是罹患或感染可用藥物根除的疾病。身體狀況要求我在守護健康上力求改變。
我開始研究呼吸、營養、發聲習慣,甚至鑽研童年經驗如何在神經系統顯現徵候。我逐漸了解身心連結(mind-body connection)以及我的思維和情感如何直接影響身體的感受。我把學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還設計了一套實驗:嘗試若干簡單的生活方式變化,例如改善飲食和規律地沉思冥想,並搭配我從語言治療師學來的一系列發聲訓練。這一切幾乎立即產生效用,令我深感驚訝。雖然我的疼痛並未消失,但已遠比先前更易於處理。
回顧這一切,我的筆記在探索疼痛緩解之道上,如同藥物或療程一般有舉足輕重的效用。札記內容使我得以從健康狀況的細節退一步思考,用不同的觀點看待自身處境。就外在醫學世界和內在知覺世界來說,我的筆記是實用的媒介,可供我把任何新資訊轉化為有益自身健康的解決之道。
我從那時起對資訊相關科技的潛能著迷不已,也領會到數位筆記只是資訊科技的冰山一角。札記一旦數位化就不再侷限於簡短的潦草書寫,而可以採取任何形式,當中包括影像、連結網路資源,以及任何格式和大小的檔案。在數位領域裡,資訊宛如神奇、原始的自然力量,可以被模塑和導向任何用途。
我也著手於生活其他領域製作數位筆記。在大學課堂上,我把成堆凌亂的線圈記事本整理成精緻、可搜尋的課程集錦。我精通在上課時記下重中之重的要點,當有需要時再加以複習,並運用於寫作論文或通過考試。我以往是個學業成績普通的平凡學生。早年的教師總是在成績單上註明我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心不在焉。讀者們可以想像,當我以極優異的成績取得學位自大學畢業時內心有多麼喜悅。
從大學畢業後,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仍餘波盪漾,我很不幸面臨了三十年來最糟的就業市場。鑒於美國的就職機會稀缺,我決定參加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這是派遣志工到開發中國家服務的一個美國組織。它接受了我並派遣我到烏克蘭東部鄉間一所小型學校任教。我在那裡服務了兩年,教導八到十八歲的學生學習英語。
在資源與奧援不足下擔任教師,我的筆記系統再次發揮救生圈的功能。我從其他老師們分享的教科書、網站和隨身碟取用課程範例與習題,並且混合搭配英語片語、表達方式、俚語來設計文字遊戲,使活力充沛的三年級生保持學習興趣。對於較年長學生,我教授他們提高個人生產力的基本功──按照計畫完成事情的方法、課堂上如何作札記、怎麼設定目標和規畫教育培訓。他們長大後運用這些技能成功申請到大學以至錄取第一個工作時的感激之情,令我終生難忘。多年以後,我依然時常收到那些學生寄來的感謝函。我傳授的生產力技能仍舊持續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成果。
結束兩年志工服務回到美國後,我開心地成為舊金山灣區一家小型顧問公司的分析師。我興奮地展開職涯,卻也面臨重大的挑戰:職場的步調令我心慌意亂,而且工作量讓人難以招架。離開烏克蘭鄉野直闖矽谷核心地帶,我全然沒做好準備,無法應對現代職場日常工作的密集轟炸。我每天接到數百件電郵,每小時要閱讀數十訊息,而所有事務機器發出的噪音總是不斷地干擾著我。我記得自己時常環顧同事們並且納悶:「在這種環境中怎麼完成工作啊?他們是有什麼秘訣?」
我只知道一門訣竅,那就是從記下林林總總的事情著手。
我開始用電腦軟體把所學的一切整理成數位筆記。我在會議上、講電話和進行線上研究時都會作札記。我把取自諸多研究報告的事實運用到對客戶的簡報上。我在自家公司社交平台分享從社群媒體記取的一些洞見。我記錄經驗老到的同事們的回饋意見,以確保自己能融會貫通,並且銘記在心。每當我們展開一項新專案,我會在個人電腦上為相應的資訊打造專屬空間,以便將所有材料分類整理,然後敲定行動計畫。
當資訊大潮退去時,我對自己正確找出所需資訊的能力已深具信心。我成為同事尋找檔案時常求助的人。他們也找我幫忙發掘事實,或是確認客戶三周前說過的話。你清楚身為辦公室裡唯一記得重要細節的人那種滿足感嗎?那感覺持續激勵著我努力善用知識的價值。
●另一次轉折──發現分享的力量
我總是因應個人需求而作札記和建檔,然而當我在全球一些最重要組織擔任專案顧問時,我開始了解可以使那些筆記和檔案成為事業資產。
我從報導得知美國有形資本(physical capital,例如土地、機器設備、建築等)的總價值大約為十兆美元,而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總價值更遠超越有形資本五到十倍。所謂人力資本包括「知識與專門技能、民眾所受教育、擁有的智慧、具備的技能、人際關係、常識以及直覺。」
如果報導真確,那麼我的筆記是否可能也是一項知識資產,而且會隨時間推移而增長並產生複利效果。有鑑於此,我除了運用「第二大腦」作為筆記工具之外,也開始把它視為忠實的知己和思考夥伴。當我丟三落四時,「第二大腦」始終能幫我記住事情。在我迷失方向時,它會提醒我何去何從。當我腸枯思竭時,它會建議各種可能性和指點迷津。
有些同事曾要求我教授他們管理知識的方法。我發現他們實際上都有使用某種生產力工具,比如說紙本記事本或手機上的數位筆記應用程式,但很少人有意識地採用系統性的筆記方法。他們傾向於因應當下需求,隨意地把資訊搬來挪去,幾乎不曾考慮日後是否還能找到。所有新的生產力應用程式都可望帶來突破性進展,但往往最終只成為另一件必須管理的事情。
我和同事的午餐閒聊後來演變成讀書會,接著進一步發展為工作坊,最終更成為對大眾公開的付費課程。隨著我教導的人們與日俱增,我看到學員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了立即的變化,因此意識到自己發現的方法非常特殊。我從應對自身慢性病的經驗學習到,理想的方法是在當下而非未來著手組構資訊以解決問題、產生成果。將這個取向應用到生活其他領域後,我發現了資訊全面系統化而非僅供一次使用的方法,它並且適用於各式各樣的用途,以及任何專案或目標。我還察覺自己掌握了那樣的知識之後,能夠輕易且大方地用種種方式把它分享出去,以服務周遭人。
●第二大腦系統的起源
我把自己發展的這個系統稱為「第二大腦」,並著手創立部落格分享關於它如何運作的一些想法。對我的思維產生共鳴的受眾比預期還多,我的相關寫作陸續刊登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快公司》(Fast Company)商業雜誌等刊物上。關於運用數位筆記強化創造力的一篇文章,更在生產力社群中迅速流通竄紅,於是我獲得基因泰克(Genentech)、豐田(Toyota)汽車等舉足輕重企業,以及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的邀請,赴其講習班發表演說和教導學員。二○一七年初,我決定創設名為「打造第二大腦」(Building a Second Brain)的線上課程, 以更廣泛地傳授我推展的這個系統。此後,有一百多國、成千上萬、各行各業的學員陸續完成這個課程。勤勉又熱切投入的他們還成立了一個學習社群,不斷地練習和精進本書中提出的各項原則、概念與工具。
在接下來幾章,我將讓你明白,第二大腦是歷來無數前輩思想家和創新者的傳世成果,當中包括許多作家、科學家、哲學家、領袖人物,以及勤勤懇懇的市井小民。我也將為你引介一些必要的基本原則與工具,以助你奠定成功的基礎。在第二部談論「方法」時,我將介紹第二大腦的四個建構步驟,讓你能立刻專注地掌握和分享一些概念。而在第三部講述如何「付諸實踐」時,我將提出一組運用第二大腦的強效方法,以助你提振生產力、達成各項目標,並在工作與生活中茁壯成長。
我分享個人的故事是因為想讓讀者們知道,本書主旨不在於完善某種理想人生。所有人都經歷過痛苦、犯過不少錯,或在人生某個階段辛苦掙扎過。我曾遭遇諸多挑戰,而在生命旅程的每個階段,我都把自己的思維與記憶視為值得珍藏的寶物,因為它們是我克服難關和獲致成就的關鍵要素。
你可能會發現本書被歸類為「自我成長」書籍,但就更深層的意義來說,這是一本與自我成長迥然有別的書。它談論的是如何優化外在於自我的系統,而這個系統不會受你的限制和約束影響,它使你自在地不求完美,並讓你自由地徜徉、思量、流連於令你充滿活力的任何事物。
【摘錄2】第四章 獲取──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選擇資訊獲取工具
現在你已知道應把哪種資訊儲存到第二大腦,接下來我們要來談核心問題:獲取資訊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假設你決定把一篇深刻的行銷文章裡與專案最有關聯的建言儲存起來。多數的數位比記軟體(第二章已介紹過,在Buildingasecondbrain.com/resources這個網頁的第二大腦資源指南也有提到)內建的功能可幫你獲取外部來源的摘要,而且你始終可以簡便地運用剪下和貼上的方式,把所要的內容直接放進數位筆記裡。此外還有不少更專門的「資訊獲取工具」,使用起來也容易上手甚至頗為有趣。
最常見的選擇包括:
․電子書應用程式,通常能讓你一次輸出全部摘要和註解。
․「稍後閱讀」應用程式,可讓你用標籤功能把線上內容標記起來,以備日後閱讀(也可用在播客節目或網路影片,方便來日聆聽或觀賞)。
․基本的數位筆記軟體,行動裝置常見這種預先安裝的軟體,它們的設計旨在便利用戶獲取篇幅較短的文章段落。
․社群媒體應用程式,一般能讓你將「最愛的」內容輸出到數位筆記軟體。
․網頁截圖應用程式,可讓你把擷取的部分網頁存起來(數位筆記軟體通常內建此功能)。
․語音檔轉文字(逐字稿)軟體,它能把語音轉換成文字。
․其他第三方服務、整合服務與外掛程式,它們可使不同應用程式間的檔案傳輸過程自動化。
以上工具有些是免費的,其餘則收取小額費用。有些工具是悄然在背景全自動運作(例如將你在電子書上畫的重點自動同步到數位筆記軟體),其他則需要動手操作(比如說用手機把紙本筆記的內容拍成照片存為數位檔案)。 無論如何,獲取資訊可在彈指之間完成,你只要按下分享、輸出或儲存即大功告成,你想要的最優質資訊便存進了你的第二大腦。
但是你後續還會用到許多不同的工具來管理資訊,比方說利用電腦的檔案資料夾、雲端硬碟,和各式分享工具與文件協作平台。你可把資訊獲取工具想成神經系統的外在延伸,它展延到外部世界俾使你能感知周遭的事物。
不論你使用多少種軟體,別讓資訊散置於數十處不同的地方,否則你永遠不會想去找出它們。要確實把你獲取的最佳資訊傳送到數位札記軟體儲存在一起,如此取用才會方便。
以下是一些最熱門的資訊獲取工具使用方式:
․從電子書獲取重要內容:多數電子書應用程式的標示重點功能非常容易上手。假如你使用亞馬遜電子書閱讀軟體Kindle,你可以用手指滑過句子或段落把它標記為重點,然後使用分享功能把這些重點一次全都輸出到數位筆記軟體。你也能夠在字句旁加註評論,以幫助自己記住耐人尋味之處。
․自線上文章或網頁獲取摘要:當你看到值得收藏的線上文章或部落格貼文,可將它儲存到「稍後閱讀」應用程式,你可以把這類軟體想成數位雜誌架,上頭陳列著你想在來日閱讀的一切內容。每當你有空時(比如休息時間或下班後),可以從儲存的文章裡選一篇出來閱讀。你也能像讀電子書那樣畫重點,它們也可透過第三方平台自動輸出到數位筆記軟體。
․從播客節目引用佳句:許多播客應用程式可讓你把節目加入收藏夾,或是擷取節目片段。有些軟體甚至可把語音轉成文字,並能輸出到數位筆記,還可加以搜尋。
․獲取語音備忘錄:你可使用手機錄製語音備忘錄,而且能把錄的話全都轉成文字並輸出到數位筆記中。
․獲取YouTube影片字幕:這是個鮮為人知的功能,但幾乎所有YouTube影片都有自動產生的逐字稿。你只要按下「顯示轉錄稿」(Open transcript)按鈕 ,網頁右邊就會出現一個字幕記錄視窗。你可從這個視窗裡複製字幕並貼到數位筆記裡。
․從電子郵件摘取重點內容:多數高人氣數位筆記軟體有個功能可讓你把任何電郵轉寄到特殊網址,如此即可把完整的電郵(包括附加檔案等)加入數位筆記裡。
․從其他應用程式獲取內容:你可以在數位影像應用程式編輯照片,或用繪圖軟體畫素描,或在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對各式貼文按讚。而只要這些軟體有分享或剪下與貼上的功能,你就能把其中的內容直接儲存到數位筆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