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練習1:期初與期末的盲繪
──本練習取材自自夏綠蒂.伯吉斯-奧本(Charlotte Burgess-Auburn)、史考特.杜利(Scott Doorley)、葛蕾絲.霍桑(Grace Hawthorne)幾位老師,同時也要感謝世界各地的美術老師


  有一個「人」似乎與我共享大腦。我學了很多跟這個人打交道的方法。那個住在我心中的批評者,太在意我是否完全原創、面面俱到、無懈可擊。他在我腦中低語:如果我無法立刻拋出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替點子背書,或是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任何人在任何時刻,提出過類似的觀點,那麼我就不該向人提起這個點子。我和這個人一起跌跌撞撞,我逐漸明白,他講的話不是全無道理,偶爾的確該聽,但不能因此畏首畏尾,什麼都不做,不敢發揮任何創意。找出一套應對措施,視情況處理心中那個批評的聲音,將幫上大忙。以下這個練習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進行創作的前提(不只是在心中想想,而是讓點子躍然紙上,在現實世界成形),你必須在特定的時刻,刻意停下隨時在評估的大腦。你必須暫時不去判斷哪些事可行,才有辦法探索新的概念,而不是過早嗤之以鼻,認為它不切實際。我們在培養創意能力的階段,必須學會暫停心中的指手畫腳,避免一直自我審查。
  這裡的意思並非你的每一個點子都很棒,但你能藉此學著區分醞釀點子與評估點子的時刻。
  藝術家經常利用「盲繪輪廓」(blindcontour drawing)的練習,縮短手眼距離。多加練習,你的視線跟著一個弧線走的時候,想都不用想,就能在紙上畫出相同的弧線,省略大腦的判斷。以下的練習改編自一般的盲繪練習,只是目標改成:協助你找出心中的批評機制(下判斷與鑑定的能力),加以對抗,體驗不去對自己的作品吹毛求疵,讓創意自由流動。
  每當你感到洩氣,不滿意作品的品質,或是單純質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才華,這個活動都能帶來幫助。

  抓一支筆、一張紙。
  挑一個從你坐著的地方可以看到的人。你可能在火車上、公園裡、無聊透頂的會議上,或是找一個也要做這個練習的夥伴,兩人面對面坐著。
  準備就緒後,用一、兩分鐘畫下這個人。畫的時候,從頭到尾把視線放在對方身上。最重要的是,畫的時候,不能看著紙,也不要讓筆離開紙(一抬起手,你就會找不到剛才落筆的位置,忍不住偷瞄)。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把眼睛看到的東西,轉換成手中的線條,但不提供任何的視覺回饋。
  時間到了,再看自己畫了什麼。
  想一想,剛才畫的時候有什麼感覺。現在看到畫出來的東西,又有什麼感覺。
  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你是否畫出一幅很棒的作品?(機率並不大。)
  剛才有什麼感覺?
  你是否邊畫邊笑?是的話,你在笑什麼?
  你腦中的聲音說了什麼?
  那個聲音試著要你做些什麼?
  那些感受的背後是什麼?
  那從何而來?
  在哪些時刻,判斷一幅作品的優劣很重要?在哪些時刻,重點反而是不要批評?

  這個練習能協助你養成習慣,分開「創作的過程」與「批評或判斷的過程」。
  第一步是找出你的判斷源自何處,找出那帶來的感受。那個聲音說些什麼?如果你和大部分的人一樣,第一次做這個練習時,腦中的聲音會極力催促你看著畫紙,判斷下筆的地方對不對。我畫出來的人像本尊嗎?我是否把她的嘴巴畫在正確的位置?
  判斷力極度重要:人在一生中,要有判斷力才能活下來,並一路上隨時修正方向。然而,你必須有辦法暫時不去批判,才能偶爾追逐瘋狂的點子。你可以把它想成一組能調上調下的滑桿或旋鈕。當你需要判斷後做決定,那就調高到極限,解釋「因為這樣那樣,我選了這個」。不過,有時要調低一點,告訴自己:「這一刻什麼都不要管,現在只要產出,單純做出東西,晚一點再來打分數。」每個人都需要練習這樣的能力。
  我喜歡把這個活動當成課程的第一份與最後一份作業。學生因此能夠對照自己的進步程度。課程結束時,他們不再糾結於內心的批評者,開始注意到自己有能力享受單純產出的喜悅—等作品完成了,再來煩惱夠不夠好。
—─夏綠蒂.伯吉斯-奧本


練習2:如何與陌生人交談
──本篇取材自艾瑞卡.艾斯拉達-李歐(Erica Estrada-Liou)與梅努.辛格(Meenu Singh),靈感來自綺歐.史塔克(Kio Stark)

  在這個大量互動發生在網路上的年代,要和現實生活中的陌生人交談,似乎變得難上加難。許多人小時候被教導要提防陌生人,但今日要接觸陌生人,我們也會感到遲疑―不論是在超市排隊閒聊幾句,或是向陌生人問路,這些事原本是我們的第二天性,甚至在關係緊密的社區,不說話都不行。結果,你可能在陌生人面前感到手足無措,因為你不清楚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帶有成見或生性害羞,這種不安感會更顯嚴重。然而,設計工作需要你突破這個障礙。要是不接觸新的人事物,你將永遠無法跳脫預設立場。
  「陌生人」一詞,隱含著不熟悉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迴避陌生事物,但創意工作需要你用更為開放的心態,面對不習慣、不尋常的事物。要是少了陌生的元素,一切將是千篇一律。
  以下的練習可以協助你克服陌生人障礙。你最終會愛上「陌生」,因為你知道陌生對你的工作來講,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接下來一連串任務,你將需要走出住家、教室或辦公室。
  你可以獨自挑戰這個練習。如果一個人會感到不安,那就找個同伴一起。
  先牛刀小試一下。在治安良好的地帶,挑一條會碰到行人的小路,比如從你家到圖書館的那條路。接下來,對路上碰到的每一個人說「你好」,一共練習一分鐘。

  你一共和多少人打招呼?
  路人有什麼反應?
  相較於一開始,在練習的尾聲,你的行為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第二項任務是「三角關係」,主角是你、一名陌生人,以及你們雙方都看得見的一樣東西。向陌生人評論那樣東西,開啟你們之間的對話。任何東西都可以,隨便講點什麼;不必想出聰明的台詞,不要太刻意。「哇⋯⋯這間雜貨店有賣你手上那種蘋果?我不曉得這裡有賣啊。好吃嗎?」
  接著開始對話。
  對話結束後,想一想以下的問題(也可以和同伴討論):

  你剛才挑了什麼東西?
  對方有什麼反應?
  和第一個任務比較。

  第三項任務難度更高。假裝你迷路了,詢問路人附近的某個地方要怎麼去。如果你找到願意回答的路人,請他畫地圖給你。如果路人同意畫地圖,請他們留下電話,解釋萬一還是找不到路,你再打電話向他們求助。如果對方願意留電話,打過去看有沒有人接。如果他接了,感謝他的幫忙,告知你找到路了。
  現在回想一下(或者和同伴討論):

  你向誰問路?
  你是如何挑中他們?
  他們願意幫到何種程度?
  每次更進一步時,碰到了哪些障礙?
  這個任務請你撒個小謊,你有什麼感受?

  許多人認定沒人會願意跟陌生人互動。克服這樣的恐懼,將使你感到海闊天空,這件事本身已經很有價值了。此外,練習結果還能拿來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假設別人會怎麼做。做完這個練習的人,通常會很興奮,沒料到自己能一路過關斬將,前進到意想不到的步驟。如果還想多探索這方面的練習,可以參考綺歐.史塔克精彩的《每一天的街頭冒險》(When Strangers Meet)。那本書直接啟發了這個練習。
  第三項任務由於要假裝迷路,特別容易讓人坐立難安。有的人立刻決定不要那麼做,挑一個自己真的不曉得要怎麼去的地點,好避免說謊。雖然這個練習要冒的險不多,但會帶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情緒和體驗。這是相當好的開端。當我們為了理解他人的感受、找出內情而訪談時,可以更全面地考量相關的倫理議題。
  開誠布公、據實以告,並不容易,你必須下定決心才能做到。這個練習帶來的體驗,證實我們有多容易陷入不是百分之百誠實的互動。這是很好的準備,協助你明講你真正在做的事,坦白告知原因。
—─艾瑞卡.艾斯拉達-李歐

練習45:香蕉大挑戰
──本文取材自湯瑪士.伯斯

  這則練習將協助你探索一個概念:你設計的解決方案必須回應人們的需求,但也必須源自你的創意與個人體驗。
  香蕉大挑戰建構在狂熱嗜好的概念上,你將自身的熱情、偏見與興趣,連結到想出點子的過程(d.school 迷戀很多事,榜上有名的有摩托車、運動鞋、老舊收音機、鯊魚、瑞典點心、書法、海洋無脊椎動物、香蕉、尷尬、龍舟賽、神祕限量軟糖。你可以想像有些奇思妙想就是從這種大雜燴得出來的!)。
  當你希望從自身的獨特觀點探索或發現新事物,這是一則很實用的練習。你可以獨自練習,但是跟一群人一起會更好玩。你原本就熟識的合作者,有著五花八門的嗜好,會讓你對他們有新一層的認識,或是找到彼此的共通點,對他們肅然起敬。
  拿一串香蕉,對,真的香蕉(可以的話,挑青一點的,不要太熟。軟爛的香蕉比較難加工)。
  找出你狂熱的一件事,想一想為什麼那件事對你很重要或讓你很享受,你因此比別人多參與、學習或思考了哪些事?別人因此對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如果這種問題令你不安,別忘了這個練習的目的,將是挖掘你與眾不同的地方。
  想好之後,想像現在有人找你促銷香蕉,你要替香蕉大打廣告。大約花三十分鐘,想出能達成目標的平面廣告。
  遵守以下規定的限制與架構:

  你的廣告呈現方式,一定要是一張照片,再加一句簡潔有力的廣告詞。
  你必須利用你的超級嗜好,替這則廣告想出點子。
  圖中至少要放一根香蕉。

  抓一根香蕉,尋找身邊的完美地點,或者自製場景,擺好那根香蕉,拍下照片,想出廣告詞。
  思考時間:你如何利用你的超級嗜好的某個面向,或是你與嗜好之間的關聯,獲得這則香蕉廣告的靈感?你如何利用你從這個活動學到的東西,在未來想出新點子?
  如果是一群人一起練習,就讓每個人上傳照片到共享平台,舉辦觀摩大會。太好了,每個人都能立即看到成果。你能否判斷其他人的嗜好是什麼?

  這個練習比較難察覺的好處,在於促使你跨越實體世界與數位空間的界線。今日,人們如果要製作視覺材料,立刻會打開Photoshop或簡報軟體等數位工具,但愈多人從相同的2D媒介著手,每樣東西長得就愈像。這則練習要求你先創造出實物,再利用周遭環境尋找靈感,做出更獨特的作品。
  限制能幫助你想出點子。這則練習指定整體的形式與媒介限制,規定要賣香蕉。接下來,依據自己的狂熱,加上更特別的限制。由於那是你平日的執著,你豐富的知識庫將協助你想出更多點子。相關資訊能讓你得出別人想不到的連結。
  我沒有指定廣告內容,由你保留決定的自主權。這個體驗讓你發現只有你能得出的獨特觀點、推論與天馬行空能力。
—─湯瑪士.伯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