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學會打破慣性思維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我們學習了加法,會很容易用加法來解決問題,效果也不錯;我們學習了減法,也會用減法來解決問題。可是當我們在解題過程中遇到一個需要用加法解決的問題那就糟糕了,因為有一部分同學一定會習慣於用減法來解答這道題。其實我們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在作怪。那麼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呢?下面我們就以學習為例,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第一,拋棄「題型意識」,打破練習中的慣性思維。

  所謂「題型意識」就是在練習過程中因為老師多次進行的歸類練習,學生逐漸形成對某一類題型的解答慣性。由於我們形成了一定的慣性思維,所以,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只注意題目的外在形式,從來不考慮這道題的實質是什麼?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行程問題中的兩人相遇問題之後,我們基本建立了相遇問題中的路程等於速度和乘以時間這一個公式。但是,這一公式卻不能解決所有的相遇問題。如果有這樣一道題: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從台南新竹兩地出發,甲每小時走四十五公里,乙每小時走五十五公里,四小時後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遠?相遇時乙比甲多走多少公里?我們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確實用到了路程等於速度和乘以時間這一公式,可是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發現要用速度差乘以時間才行。這麼一來,我們以後若是碰到相遇問題,就能夠靈活分析,打破原來解決相遇問題中首先想到路程等於速度和乘以時間這一慣性思維。

  第二,注重「結合現實」,打破練習中的慣性思維。

  所謂「結合現實」就是要結合我們生活的現實,幫助我們理解問題,促使我們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分數的大小之後,書上給出的都是一些這樣的題目:黃豆中蛋白質含量大約是黃豆的五分之二,蠶豆中蛋白質含量大約是蠶豆的四分之一,請問哪個蛋白質含量高一些?這些問題最終的結論都是哪個分數大,哪個就高;哪個分數大,哪個就多。如果遇到這樣的題目:小李和小王跑同樣的一段路,小李用了五分之二小時,小王用了三分之一小時,誰的速度快一些?如果我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處理成哪個分數大,哪個速度快,就錯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眼光放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樣我們才能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從而打破慣性思維。

  第三,學會「舉一反三」,打破練習中的慣性思維。

  任何事情都需要懂得「舉一反三」,「舉一反三」有利於培養我們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它要求我們能夠根據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引發對眾多問題的思考, 從而融會貫通。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之後,我們的一般思維就是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靈活一點的就是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子分數。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在比較六分之五和七分之六時,卻是這樣說的:六分之五離一還差六分之一,七分之六離一還差七分之一,六分之一比七分之一大,說明六分之五比七分之六小。我們在比較六分之五和七分之六時,實際上是選擇了一個標準量——一,就像我們比較整數的大小時用到的一樣。其實在我們積極思考中,不但靈活的掌握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舉一反三」,從而打破了練習中的慣性思維。

  第四,注意「發散思維」,打破練習中的慣性思維。

  思維的發散性是兒童創造思考的主導部分。我們對一些問題的解決容易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實際上是我們的思維沒有發散的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開展探究,多思考,多反思,從而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考。

【小發明大創造】
第一輛現代火車的發明者

  一七八一年,一個叫喬治‧ 史蒂文森的小孩在一個英國礦工家庭出生,這個小孩出生後一直沒能接受教育,到了他快二十歲的時候還目不識丁。突然有一天,他一個人偷偷跑進一家教室開始了學習生涯,當時有很多小孩子都嘲笑他, 很多大人更是覺得可笑。

  但就是這麼晚進入學堂的一個人,在他二十九歲那年,開始摸索製造蒸汽機車,並預感到蒸汽機車具有光明的前景。一八一七年,史蒂文森想在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線上試行自己的蒸汽機車,並且想承包這條路線上的全部運輸任務。但是,保守的鐵路擁有者卻對蒸汽機車的能力表示懷疑。他們依然覺得用傳統的在鐵路邊上固定的牽引機來牽引火車比較安全可靠。年輕的史蒂文森消除大家的疑慮,又專心研究,製造出了性能非常好的新機車。終於,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成了世界上第一條完全靠蒸汽機運輸的鐵路線。

【小故事妙思維】
一億日元得標

  日本廣島市水道局想繪製一幅能用電腦來控制的示意圖。這幅示意圖包括該市地下的電線、煤氣管和自來水管的閥門位置,以及管道的種類和鋪設的時間等內容。

  消息公布出來後,很多公司爭相競標,內定的價格為一千一百萬日元,但是最後卻是由以製造大型電腦著稱的富士通公司,以一億日元的價格得標。

  有很多人覺得富士通真是失策,認為這是一個其實不明智的舉動。但其實富士通公司看重的並不是這一次繪圖的價格,而是背後的電腦。既然已經得到了繪製權,自己對線路比較熟悉後,那麼日後的電腦控制系統自然也會交由富士通公司負責。

要敢於進行質疑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也。」我們在閱讀一篇資料的時候,要學會找出裡面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一邊進行閱讀一邊找答案,這樣順藤摸瓜下來,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才能培養自己大膽質疑的能力呢?有下面這四點方法:

  第一,反覆思考,悟出道理。

  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多進行思考,這樣才能不斷的對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從中悟出某個道理,並透過說或者寫的方式表現出來。其實,當我們要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妨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疑問寫在預習本上,這樣可以讓我們有意識的去進行質疑。

  第二,時常想像,培養能力。

  我們在長期的思維能力訓練過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實實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視了對自身的聯想和想像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一定要把想像力與發散思維結合起來。

  第三,解決疑難,敢於創新。

  創新、敢不敢進行創新的一種欲望和傾向,它更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動力。我們具有了創新能力,就能很好的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讓我們能夠看到未來,每一天才能充滿激情的進行學習和生活。

  第四,團結協作,發揮潛能

  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當今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合作共事,能否準確、有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領悟、總結和吸收他人的意見、建議等。因此,今日的我們更要重視培養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團結協作、合作共事的團隊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合作意識的不斷增強正是自我成長的表現。

  我們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識,可採取以下策略:一是注重資訊的多向互動式交流。也就是當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要及時與同學進行探討、交流。二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我們要積極參加這種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解決了我們心中的難題,還能從合作學習中發現新的學習方法,這有助於我們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最後是當我們合作進行學習時,同學之間探討的問題一定要有難度和挑戰性。這樣,才有利於大家的思路盡現出來,並透過語言進行碰撞,同時又在觀察、比較、歸納、概括中相互接納,既滿足了同學之間的不同需求,又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在大力提倡優質教育的今天,作為學生的我們,更要適應開放性的教學方式,提高自我的問題意識,培養自己的質疑能力,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這無疑對我們學習能力具有極其大的幫助。

【小發明大創造】
保溫瓶的發明者
  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保溫瓶的發明時間其實並不長,它是蘇格蘭科學家詹姆斯‧ 杜瓦在一八九二年發明出來的。但是這個科學家雖然發明了保溫瓶,但他並沒有預料到它的巨大價值和市場潛力。一九○三年,德國玻璃製造工人申請並獲得了保溫瓶的專利,並且開始了把保溫瓶投入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故事妙思維】
顧客是「種」出來的
  日本有一家旅館,生意一直不景氣,為了吸引顧客,有人給他們出了一個主意。不久後,旅客只要經過這家旅館,就會看到一則廣告:「親愛的顧客,您好,我們旅館旁邊有一塊空地,專門給前來的旅客種植紀念樹。如果您有興趣, 不妨種下幾棵,我們為您拍照留念。樹上可留下木牌,刻上您的名字和種植日期。當您再度光臨本店時,小樹定已枝繁葉茂,這將是一件多麼讓人期待的事情呀。本店只收取樹苗兩百美元。」

  廣告打出後,立刻吸引了不少的顧客,而且大大的增加了一批回訪客,旅館生意日益興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