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向內探索,讓你更有力量

嗨!
是你耶!你出現了。
真高興看到你在這裡。

歡迎翻開這本書。很可能你對自己充滿好奇,正在尋找一盞明燈來更深入地探索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自我」是打造幸福、維持幸福、保有自信和平靜的關鍵。因此,假如這正是你要達成的目標,你來對地方了。這思考起來真的很有意思,對吧?我是誰?大家都聽到膩的「做自己就好」到底是什麼意思?「真正的自己」又是什麼意思呢?
….
我在人生中仍有許多其他時刻,接受了一大堆毫無幫助的標籤,有些是我自己貼的、有些是別人貼的。儘管上述情況在表面上相對無傷大雅,我想要強調的重點是:我們很容易接受、內化別人對我們身分的定義,代表這類經驗可以從很小的時候就決定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長大出社會後,無論是從個人經驗還是諮商心理師的角度,我漸漸發覺,對於自我的真正認識,來自於撕下我們從小到大所貼上的標籤,而且選擇探索標籤以外的可能。

首先,我們要據實以告。本書固然具有許多面向,但我想要在開頭就明確地指出,這本書並不是五分鐘內就能神奇解決你所有問題的全新仙丹妙藥,也無法取代治療或任何心理衛生的專業協助;本書不會餵你空洞的承諾,或推銷快速的解決方案,也不會替你代勞,像是幫助你感到更快樂、更自在、對自己更有信心。很抱歉一開始就掃你的興,但我認為最好以開放和誠實的態度展開這段閱讀體驗!

在本書中,你可望找到更有意義的東西。你可以踏上自我發現的旅程、撕下一張張標籤、進而探索自我;你也有機會遠離社群媒體的喧囂,產生自我療癒的人生洞見。本書的內容豐富,而且易於理解、資訊量適中。你可以隨意跳著翻閱,或按照章節順序讀完。說不定,你會發覺裡頭的觀念和構想帶來洞見、安心、寬慰與支持。

本書收錄了許多「五分鐘小練習」,提供簡單卻有效的日常練習,你可以撥出空閒時刻來嘗試看看。在每章結尾則附有「重點筆記」,鼓勵你在每天結束時,花五分鐘思考該章討論的重要主題。

我固然把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知識帶進本書,但你貢獻的是對自己和所處世界的了解。因此,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按照作者所說來做自己」的權威指南,而是在公開邀請每位讀者踏上自我探尋之旅。

這個過程是要探索「我們是誰」與「我們的狀態」等各種不同的面向,希望藉此能看清哪些自我碎片需要受到接納,哪些部分又不再符合當前自我的樣貌。

在本書中,你會讀到許多時下流行詞彙,例如「依附」、「界線」、「愛自己」和「惻隱之心」,所以如果這些詞彙讓你覺得不太舒服,我建議你最好邊讀邊喝一大杯濃烈的加糖奶茶。網路上充斥著各種心理衛生詞彙,如今已達到了飽和點。我自己看到「界線」這類詞彙濫用,有時甚至要刻意壓抑不悅的表情。最終,我不得不反省自己的厭惡感,以免因為對特定詞彙感到疲乏,而不小心忽略了重要訊息。我們愈來愈常使用這些詞彙有個原因:它們所帶來的對話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因此,我要邀請你跟我一起,暫時擱置對這些「術語」的任何疑慮。

建立自我意識或重新找回自我的旅程,是由我們每個所做的選擇累積而成。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找到自我意識、交到我們手中。因此,雖然本書提供的洞見、反思和建議會對你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但根據我的經驗,僅僅閱讀這些內容鮮少能帶來長期的改變。洞見提升覺察力,但真正的改變有賴努力、行動、風險、惻隱之心、脆弱以及耐心看待自己的成長。

因此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儘量去咀嚼反思、練習和重點筆記,絕對會有莫大幫助。我建議你在閱讀每章時,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假如有時你沒有任何感覺,也要允許自己沒有共鳴。

在你踏上各章的內在之旅前,不妨問問自己兩個關鍵問題:
◆ 我現在對自己有什麼感受?
◆ 我希望對自己有什麼感受?
不用急著給答案。這會讓你大致明白自己最希望從本書中得到的收穫。

自我探索之旅的必要性
本書提供的自我探索之旅值得嗎?以下原因供你參考:
◆ 每個人幾乎都需要與自己培養更平靜、更有覺知的關係。

◆ 愛自己有時候感覺難上加難。本書沒有天真到亂開支票,說你從此就會開始不斷愛自己。正如其他關係,你與自己的關係也在持續變化。每個人(我敢肯定毫無例外)都會有覺得心虛像冒牌貨的時候,像是看社群媒體時覺得對身體缺乏自信,或單純不想面對這個世界。自我探索引入了「中立」(neutrality)的概念,我們既不深陷自我審查的深淵,也非時時刻刻都在追求自我超越。中立包含了接納。雖然一開始,你可能不覺得這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但在進行接下來的練習後,我希望你會發覺你開始對自己更寬容,遠離內在那名過度嚴厲、蠻橫的霸凌者(第3章對此會有更多說明),同時不再把標準設得太高而無法愛自己。

◆ 如果你刻意避免處理你與自己的關係,可能會重複那些你在潛意識中學會或承襲的慣性。這些慣性也許曾在人生某個階段實屬必要、或有莫大助益,但時間一久,加上過度使用,這些慣性可能反而阻礙你前進,無法拉你一把。

◆ 你與自己的關係通常反映了你在人際關係中的應對方式。對於自己有良好的感受,有助於你人生中每段關係。因此,培養自我覺察力就是無私的行為。

◆ 你對自己的信念感到好奇時,就會更覺察到平常有哪些時刻,可能是自我設限的信念「喧賓奪主」。

◆ 關注你與自己的關係並不會抑制情緒出現,只是讓你帶著覺知、自主決定如何回應這些情緒,而不是被焦慮或憤怒控制,像膝反射般做出反應。

◆ 你只要帶有覺知地培養與自己的關係,就能體驗到其他關係賜予你生命的豐足與充實感。你會從中慢慢確立自我價值,也因此開始覺得安全踏實。我們一旦曉得自我價值,便知道自己值得得到對的愛。

無論你是偶爾翻閱本書,還是每天使用筆記來深入了解自己,我希望本書都能幫助你強化與內在的連結、提升安全感,最終讓你更有力量,繼續向內探索、向前邁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