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答案就在你心裡
心靈有自己的邏輯,理性對此一無所知。
──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
我們以為智慧是一種按照邏輯規律運行且有意識的活動。然而,我們的大多數精神生活都是無意識的,而且往往背離了邏輯,比如第六感和直覺。我們進行體育活動、結交朋友、決定買哪一款牙膏,或是對危險事物都擁有直覺;甚至我們會不知不覺墜入愛河、隱約能感應股票會上漲。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這些感覺從何而來?我們又如何得知?
憑直覺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嗎?這樣想似乎有些幼稚,甚至可笑。數十年來,一些關於理性決策的書籍和諮詢公司都在宣揚「三思而後行」或者「謀定而後動」,並要人們集中注意力、認真地思考和分析、掌握全方位資訊、全面參透優勢與劣勢、根據機率權衡其可行性,最好使用統計軟體進行計算。然而,人們往往不按這樣的計畫推論,我也不例外。一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正在猶豫是否跳槽到競爭對手那裡,這時,他的同事把他拉到一邊,說:「使你的預期效益最大化──你不是經常這樣寫嗎?」教授被惹惱了,回答道:「別開玩笑,這次可是認真的。」
從經濟學家到心理學家,甚至一般民眾,大多數人都認為,擁有無盡知識和永恆時光的完美個體是不存在的。然而,他們卻認為,拋開這些界限,多用邏輯去思考,我們可做出最佳選擇:或許不會面面俱到,但我們確實應該試著達到。
本書中,我將邀你一起探索理性的未知領域,那裡生活著如你我一樣的人們,他們有的無知,有的時間有限,有的則前途未卜;這個領域不像學者筆下所描述的那樣:啟蒙的陽光照耀著,邏輯和機率就是那一束束光線。我們要探索的領域籠罩在不確定性的迷霧中。在我的故事裡,思維的「限制因素」恰恰可以成為它的力量。所謂「直覺」,意指思維如何憑藉無意識、經驗法則和演化的能力去適應環境並繞開彎路。奇怪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法則,與邏輯性、理想化世界的法則大不相同。並不是資訊越多、思考越多就越好,有時候甚至越少越好。準備好──探究竟了嗎?
心的選擇
我的一位好友哈瑞,曾同時與兩位女孩交往,而且兩個都讓他傾心不已。由於不能腳踏兩條船,他糾結在矛盾的情感中,無法做出選擇。此時,他突然想起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給他侄子的建議,當時他的侄子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一七七九年四月八日
如果你心有疑惑,不妨在一頁紙上,分兩欄寫下支持或反對這項事情的理由,先思考幾天,然後像解決某些代數問題一樣進行運算,看看這兩欄上的哪些原因或動機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兩欄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恰好各擅勝場,就把這兩項一起刪除,以此類推,當你把兩欄中同等重要的理由都找出來,並抵消刪除,你就會發現哪一欄更具優勢……我遇到重要卻沒有把握的問題時,經常使用這種「道德代數」(Moral Algebra)損益計算法來解決,儘管從數學層面上來說,它不是非常精確,但在我看來,這種方法確實很有用。順便說一下,你要是不學會這種方法,我很擔心你永遠結不了婚。
你親愛的叔叔班傑明.富蘭克林
有一個邏輯公式可以解決這種難題,讓哈瑞如釋重負。於是,他把所有能想到的重要原因寫下來,認真權衡,然後開始計算。當他看到結果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他,這個答案不對。哈瑞生平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心已經做出了決定—這個決定與計算的結果相反,他愛的是另外一個女孩。通過計算,他確實找到了答案,但之所以能找到答案,並不是因為這種辦法本身的邏輯,而是基於一些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理由,對此他也頗為困惑。
哈瑞很慶幸自己突然找到了答案,可是他對這個過程卻十分不解,他心想:無意識的選擇怎麼會與有意識的推論相互矛盾呢?他並不是第一個發現推論會與直覺相悖的人。社會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森(Timothy Wilson)和他的同事曾向兩組女人發送海報,感謝她們參與實驗。2其中一組,每個人只需從五張海報中逕自選擇最喜歡的一張;而另一組在選擇前,必須先說明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有趣的是,兩組人帶走的海報是不一樣的。四星期後,她們被問及是否喜歡自己的禮物。相比那些直接帶走禮物的人,那些被問及原因的人對禮物的滿意度較低,甚至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類似的實驗表明,有意識的理性思維似乎會讓我們做出不太滿意的決定,就好比我們有意去想如何騎自行車和如何自然地微笑,其效果往往不及我們無意識行為的效果。大腦中那無意識的部分會在我們(意識本身)不明緣由的情況下做出決定,或者,正如哈瑞一樣,一開始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決定。
可是,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正是與生俱來,因此也理應普遍有用嗎?畢竟,去探索如何思考是人類的本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自我反思做為一種治療方法,而決策顧問們則將富蘭克林的「道德代數」現代版做為理性工具。可是證據表明,權衡利弊並不能讓我們滿意。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必須說明他們日常活動決策的理由,例如為什麼要看某個節目?採購某個日常用品?他們是否不斷切換頻道,搜尋更精彩的節目?或是發現還不錯的節目,就停止轉台並開始觀賞?那些在買東西或看電視時精挑細選的人稱為「極大化者」(maximizer),因為他們力求找到最好的。而那些在小範圍內選擇,很快做出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表示滿意,或認為「這個選擇還不錯」的人就稱為「滿足化者」(satisficer)。3據調查,「滿足化者」們更為樂觀,自尊心更強,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高;而「極大化者」則講求完美,更容易後悔和自責。
「無知」的效用
想像你參加一檔電視遊戲節目。你憑藉聰明才智接連闖關,戰勝其他所有選手,再答對一題就能獲得獎金一百萬。題目如下:
底特律(Detroit)和密爾瓦基(Milwaukee),哪一個城市人口較多?
天啊,你的地理一向不好。時鐘滴答滴答在響。除了那些愛追根究底的人,很少人知道確切答案。這時,已不可能理智地推論出答案,你不得不用上所有知識努力去猜。你也許知道底特律是工業城市,是美國的汽車城和汽車產業的發源地。然而密爾瓦基也是工業城市,以其啤酒產業著稱,你可能也知道爵士歌手艾拉.費茲傑拉德(Ella Fitzgerald)在歌裡唱到她那來自密爾瓦基、聲音沙啞的表姐。根據這些,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我和丹尼爾.古斯坦(Daniel Goldstein)就這個問題,問了一群美國大學生,其中,四十%說是密爾瓦基,剩下的認為是底特律。接著,我們又問了一群德國大學生。幾乎每個學生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底特律。人們也許會據此得出結論:德國學生要聰明一些,或者至少他們更懂美國地理。其實不然。他們根本不瞭解底特律,有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密爾瓦基。於是,那些德國學生不得不依靠他們的直覺,而不是理智。那麼,這驚人的直覺背後有什麼祕密呢?
這個祕密很簡單。德國學生運用了「名稱辨識捷思」(recognition heuristic):
如果知道其中一個城市的名字,不知道另一個城市的名字,那麼你應該會推斷前者的人口較多。
美國學生無法使用這種經驗法則,因為兩個城市他們都聽過。他們知道得太多,大量的事實混淆了他們的判斷,使他們無法找到正確答案。這時,適當的無知反而十分可貴,當然,只靠名稱辨識也未必完全正確。比如,日本遊客在沒聽說過比勒費爾德市(Bielefeld)的情況下,可能錯誤地認為海德堡市(Heidelberg)要大一些。儘管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原則都能得出正確答案,而且比一大堆知識有用得多。
名稱辨識捷思不僅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有用,人們在購買某種產品時也會依靠它,他們會選擇自己知道的品牌。反過來,企業也會利用消費者的捷思,或經驗法則:投資製作產品資訊含量頗低的廣告,唯一目的就是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選認得的路走,這種本能在自然界也具有生存價值。還記得蘇斯博士的著名繪本《綠火腿加蛋》(Green Eggs and Ham)嗎?你難道不會選擇稍微常見的早餐?選擇熟悉的食物,你既攝入了足夠的熱量,又不必浪費時間冒險去嘗試新食物,免去誤食古怪食物或中毒的可能。
心靈有自己的邏輯,理性對此一無所知。
──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
我們以為智慧是一種按照邏輯規律運行且有意識的活動。然而,我們的大多數精神生活都是無意識的,而且往往背離了邏輯,比如第六感和直覺。我們進行體育活動、結交朋友、決定買哪一款牙膏,或是對危險事物都擁有直覺;甚至我們會不知不覺墜入愛河、隱約能感應股票會上漲。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這些感覺從何而來?我們又如何得知?
憑直覺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嗎?這樣想似乎有些幼稚,甚至可笑。數十年來,一些關於理性決策的書籍和諮詢公司都在宣揚「三思而後行」或者「謀定而後動」,並要人們集中注意力、認真地思考和分析、掌握全方位資訊、全面參透優勢與劣勢、根據機率權衡其可行性,最好使用統計軟體進行計算。然而,人們往往不按這樣的計畫推論,我也不例外。一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正在猶豫是否跳槽到競爭對手那裡,這時,他的同事把他拉到一邊,說:「使你的預期效益最大化──你不是經常這樣寫嗎?」教授被惹惱了,回答道:「別開玩笑,這次可是認真的。」
從經濟學家到心理學家,甚至一般民眾,大多數人都認為,擁有無盡知識和永恆時光的完美個體是不存在的。然而,他們卻認為,拋開這些界限,多用邏輯去思考,我們可做出最佳選擇:或許不會面面俱到,但我們確實應該試著達到。
本書中,我將邀你一起探索理性的未知領域,那裡生活著如你我一樣的人們,他們有的無知,有的時間有限,有的則前途未卜;這個領域不像學者筆下所描述的那樣:啟蒙的陽光照耀著,邏輯和機率就是那一束束光線。我們要探索的領域籠罩在不確定性的迷霧中。在我的故事裡,思維的「限制因素」恰恰可以成為它的力量。所謂「直覺」,意指思維如何憑藉無意識、經驗法則和演化的能力去適應環境並繞開彎路。奇怪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法則,與邏輯性、理想化世界的法則大不相同。並不是資訊越多、思考越多就越好,有時候甚至越少越好。準備好──探究竟了嗎?
心的選擇
我的一位好友哈瑞,曾同時與兩位女孩交往,而且兩個都讓他傾心不已。由於不能腳踏兩條船,他糾結在矛盾的情感中,無法做出選擇。此時,他突然想起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給他侄子的建議,當時他的侄子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一七七九年四月八日
如果你心有疑惑,不妨在一頁紙上,分兩欄寫下支持或反對這項事情的理由,先思考幾天,然後像解決某些代數問題一樣進行運算,看看這兩欄上的哪些原因或動機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兩欄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恰好各擅勝場,就把這兩項一起刪除,以此類推,當你把兩欄中同等重要的理由都找出來,並抵消刪除,你就會發現哪一欄更具優勢……我遇到重要卻沒有把握的問題時,經常使用這種「道德代數」(Moral Algebra)損益計算法來解決,儘管從數學層面上來說,它不是非常精確,但在我看來,這種方法確實很有用。順便說一下,你要是不學會這種方法,我很擔心你永遠結不了婚。
你親愛的叔叔班傑明.富蘭克林
有一個邏輯公式可以解決這種難題,讓哈瑞如釋重負。於是,他把所有能想到的重要原因寫下來,認真權衡,然後開始計算。當他看到結果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他,這個答案不對。哈瑞生平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心已經做出了決定—這個決定與計算的結果相反,他愛的是另外一個女孩。通過計算,他確實找到了答案,但之所以能找到答案,並不是因為這種辦法本身的邏輯,而是基於一些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理由,對此他也頗為困惑。
哈瑞很慶幸自己突然找到了答案,可是他對這個過程卻十分不解,他心想:無意識的選擇怎麼會與有意識的推論相互矛盾呢?他並不是第一個發現推論會與直覺相悖的人。社會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森(Timothy Wilson)和他的同事曾向兩組女人發送海報,感謝她們參與實驗。2其中一組,每個人只需從五張海報中逕自選擇最喜歡的一張;而另一組在選擇前,必須先說明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有趣的是,兩組人帶走的海報是不一樣的。四星期後,她們被問及是否喜歡自己的禮物。相比那些直接帶走禮物的人,那些被問及原因的人對禮物的滿意度較低,甚至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類似的實驗表明,有意識的理性思維似乎會讓我們做出不太滿意的決定,就好比我們有意去想如何騎自行車和如何自然地微笑,其效果往往不及我們無意識行為的效果。大腦中那無意識的部分會在我們(意識本身)不明緣由的情況下做出決定,或者,正如哈瑞一樣,一開始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決定。
可是,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正是與生俱來,因此也理應普遍有用嗎?畢竟,去探索如何思考是人類的本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自我反思做為一種治療方法,而決策顧問們則將富蘭克林的「道德代數」現代版做為理性工具。可是證據表明,權衡利弊並不能讓我們滿意。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必須說明他們日常活動決策的理由,例如為什麼要看某個節目?採購某個日常用品?他們是否不斷切換頻道,搜尋更精彩的節目?或是發現還不錯的節目,就停止轉台並開始觀賞?那些在買東西或看電視時精挑細選的人稱為「極大化者」(maximizer),因為他們力求找到最好的。而那些在小範圍內選擇,很快做出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表示滿意,或認為「這個選擇還不錯」的人就稱為「滿足化者」(satisficer)。3據調查,「滿足化者」們更為樂觀,自尊心更強,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高;而「極大化者」則講求完美,更容易後悔和自責。
「無知」的效用
想像你參加一檔電視遊戲節目。你憑藉聰明才智接連闖關,戰勝其他所有選手,再答對一題就能獲得獎金一百萬。題目如下:
底特律(Detroit)和密爾瓦基(Milwaukee),哪一個城市人口較多?
天啊,你的地理一向不好。時鐘滴答滴答在響。除了那些愛追根究底的人,很少人知道確切答案。這時,已不可能理智地推論出答案,你不得不用上所有知識努力去猜。你也許知道底特律是工業城市,是美國的汽車城和汽車產業的發源地。然而密爾瓦基也是工業城市,以其啤酒產業著稱,你可能也知道爵士歌手艾拉.費茲傑拉德(Ella Fitzgerald)在歌裡唱到她那來自密爾瓦基、聲音沙啞的表姐。根據這些,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我和丹尼爾.古斯坦(Daniel Goldstein)就這個問題,問了一群美國大學生,其中,四十%說是密爾瓦基,剩下的認為是底特律。接著,我們又問了一群德國大學生。幾乎每個學生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底特律。人們也許會據此得出結論:德國學生要聰明一些,或者至少他們更懂美國地理。其實不然。他們根本不瞭解底特律,有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密爾瓦基。於是,那些德國學生不得不依靠他們的直覺,而不是理智。那麼,這驚人的直覺背後有什麼祕密呢?
這個祕密很簡單。德國學生運用了「名稱辨識捷思」(recognition heuristic):
如果知道其中一個城市的名字,不知道另一個城市的名字,那麼你應該會推斷前者的人口較多。
美國學生無法使用這種經驗法則,因為兩個城市他們都聽過。他們知道得太多,大量的事實混淆了他們的判斷,使他們無法找到正確答案。這時,適當的無知反而十分可貴,當然,只靠名稱辨識也未必完全正確。比如,日本遊客在沒聽說過比勒費爾德市(Bielefeld)的情況下,可能錯誤地認為海德堡市(Heidelberg)要大一些。儘管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原則都能得出正確答案,而且比一大堆知識有用得多。
名稱辨識捷思不僅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有用,人們在購買某種產品時也會依靠它,他們會選擇自己知道的品牌。反過來,企業也會利用消費者的捷思,或經驗法則:投資製作產品資訊含量頗低的廣告,唯一目的就是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選認得的路走,這種本能在自然界也具有生存價值。還記得蘇斯博士的著名繪本《綠火腿加蛋》(Green Eggs and Ham)嗎?你難道不會選擇稍微常見的早餐?選擇熟悉的食物,你既攝入了足夠的熱量,又不必浪費時間冒險去嘗試新食物,免去誤食古怪食物或中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