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1 情緒的祕密:認識情緒,才能控制情緒

  情緒產生於生命的一個古老機制,即:趨向愉快喜悅的情緒狀態,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緒狀態,並依此實現自體保護和生存。「趨吉避凶」是生物本能行為的外顯表現,「趨悅避痛」是這一行為表現的內在本質和原因。其實,「趨悅避痛」是所有動物,包括從最簡單的動物體到最高級的人類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則。情緒是一切生物體價值判斷的依據,是生物一切行為的淵源。

心理學中的情緒認知理論

  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人們觀看動物園裡養在籠子裡的動物時會興奮地大叫、拍照,毫無恐懼之感,而在野外遇到動物時,就會心跳加速、額頭冒汗、恐懼戰慄;大多數人對老鼠的感受是厭惡害怕,唯恐避之不及,但迪士尼米老鼠的形象卻幾乎贏得全世界人的喜愛;在看到迎面走來的穿白袍的醫生時,大多數小孩子都會不由自主地躲到大人身後甚至立刻大哭起來,即使他明知道自己沒有生病不會被打針;考場上,在和老師嚴厲的眼神對視後,有的學生心驚膽顫連寫字都打哆嗦,有的學生則會讀出老師殷切的期盼而信心大增……

  喜、怒、哀、樂、懼,情緒的變化往往讓我們猝不及防。同一個人對於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著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活生生的動物,在動物園看到和在野外看到,對人造成的情緒體驗完全不同;對於同一事物,有著不同閱歷的人體驗到的通常是不同的情緒;同樣是風中搖曳的花兒,在心情美麗的小朋友那裡被解釋為「笑著的花兒」,而在憂思國家的詩人那裡卻被看作「哭泣的花兒」。

  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情緒伴隨的一生。健全的情緒是健全人格的必要條件,情緒大起大落不僅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還會讓人的心理留下永遠的傷疤,也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影響一生的幸福。因此,我們每個人首先應該學習的就是如何正確認識情緒,了解情緒的產生過程和影響因素。這是勇敢面對自己的情緒進而管理好自己各種情緒的前提。

  心理學上通常認為,情緒的產生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環境事件、生理狀況和認知過程。其中,個體自身的認知對情緒的產生發揮著主導作用,也就是說認知評價決定了個體會體驗到哪一種具體的情緒。

  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時的一種訊息加工活動,也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認知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他的情緒。這種主張情緒產生於對刺激情境或事物的評價的理論,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情緒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

  美國心理學家瑪格達.阿諾(Magda Arnold)是「情緒認知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際上,刺激情境是情緒產生的間接因素,因為刺激情境或事件出現後個體首先會對此做出評價,這種評價是具體情緒產生的直接因素。凡被認為是對自己有利的,就會做出肯定評價,從而產生積極、良好的情緒體驗,比如動畫裡米老鼠的可愛形象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我們就會表現出欣喜、興奮等情緒;凡被認為對自身有害的,就會做出否定評價,伴隨而來的是傷心、沮喪、恐懼的情緒,比如看到野外的老虎時聯想到老虎會吃人,對自己的安全構成威脅;當刺激物的出現與自己無關時,個體不做評價,也不會有情緒上的波動。

  歡歡原本是一個樂觀開朗的女孩,時時刻刻感受著來自家人的寵愛。然而這一切在她8歲那年,隨著妹妹的到來徹底發生了改變。在家人的歡聲笑語裡,她常常感到自己被遺棄了:大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總是小妹妹如何如何,就連自己生病了不想吃藥,媽媽都會責怪她說:「你看妹妹吃藥都不哭,你怎麼沒有個姐姐的樣子啊」;自己拿著畫好的畫給媽媽看時,媽媽都沒怎麼看就說:「寶貝真棒」;媽媽給妹妹買的洋娃娃有漂亮的金色頭髮,而給自己買的卻是棕色頭髮……慢慢地,她變得越來越自卑、敏感、不愛說話了,她十分討厭見到那個叫「妹妹」的小女孩,甚至都不曾主動抱過她。

  小妹妹的到來使家裡多了一個親人、姐姐多了一個玩伴,原本是一件高興的事,而在歡歡的心裡卻全然不是這樣。她把妹妹的到來看作是對她的一個威脅,認為妹妹是愛的掠奪者,她從內心便產生了嫉妒和牴觸情緒,以至於把媽媽鼓勵她吃藥的話看作是對自己的責怪,把媽媽送給自己和妹妹不一樣的洋娃娃看作是對妹妹的偏愛。當然,小孩子之間有嫉妒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能要求一個8歲的孩子去客觀地分析自己的情緒,但倘若父母能早點懂得情緒的產生和影響因素方面的知識,提前做好大女兒的情緒疏導工作,防患於未然,或許歡歡的個性就不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

  情緒認知理論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個體的認知評價作用,一件事情的發生並不會直接造成當事人情緒上的變化,個體對這件事的評價對於情緒的產生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試想,如果歡歡在父母的引導下能夠把妹妹的到來看作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那麼結局就會截然不同了。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事件的發生做出合理的認知評價呢?首先,弄明白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分析利弊長短,不鑽牛角尖;其次,看問題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被一時的利益得失所迷惑。在正確地認識了情緒之後,我們接下來談一談如何恰當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情緒產生於潛意識,是人就會有情緒

  在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交互作用下,人們每天都會產生兩類情緒,一類叫正向情緒,一類是負面情緒。正向情緒包含了興奮、快樂、想要做點什麼事情的衝動。比如你偶遇一位多年未見的老朋友,興奮得不得了,這就是正向的情緒。負面的情緒則有低落、焦慮、難過、失望等表現。比如跟戀人吵架了,兩人肯定都會陷入負面情緒裡面。

  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負面情緒,覺得它很討厭,總是讓人的心情高漲不起來。所以很多人想方設法逃避負面情緒,或者覺得自己能擺脫情緒的干擾。擺脫情緒,這可能嗎?有可能!擺脫情緒,就是我們常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換句話說就是什麼都不求了。這是要死之前的人才會有的狀態。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一定要激情燃燒,要燃燒充分,最後才會平靜。

  美國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教授認為,情緒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面的,都是人類一種自我保護的工具。正向情緒很好理解──我們要讓自己有熱情。人的所有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熱情的燃燒過程。正如最開始說的,情緒是一種能量,正向的情緒會讓人保持興奮狀態,這種狀態是大量能量儲備和燃燒的過程,它帶來的往往是興奮、激情、忘我的工作、高強度的運動、專注的注意力……這些都是正向情緒產生的。

  那麼負面情緒呢?會讓我們低落焦慮、傷心難過的情緒有什麼用?

  布魯納教授認為,負面情緒的存在,主要是為了阻抗外界的負面影響,同時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倒出去。比如你的工作出現了紕漏,被老闆責罵,肯定會覺得不高興、不服氣,或者擔心上司會因此覺得自己無能。於是接下來的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你會總想著這件事,後面的事情也無心去做了,就算去做,也總是會分神,注意力不集中,腦子不再靈活。這就是大腦在阻抗外界的影響,阻抗的方式就是降低自己的智商。

  越想越傷心,越想越難過,越想越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下去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抗的狀態──大腦在激烈地進行自我對話,「自」和「我」吵得不可開交,於是什麼事情都聽不進去、看不進去了。負面情緒讓人像刺蝟一樣,與這個世界暫時隔絕,這就是自我保護。

  有一位廖女士,名校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她在工作職位上辛勤耕耘,得到了學校的重用。可是由於不願意和男朋友兩地分居,廖女士無奈放棄了遊刃有餘的工作,來到了男朋友所在的大都市。

  她進入一家非常不錯的公司就職,但一個月之後由於不能很好地適應,她辭職了,下一份工作同樣如此。怎麼辦?自己的方向在哪裡?自信的她在新職位上僅僅工作了兩個月,又被否定了,人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信心就這樣被消磨了。

  「在這個城市真的沒有我的位置嗎?」她反問自己。意氣風發的大學生涯,激揚文字的教師旅途,都被沮喪、自卑、忐忑、緊張代替了。她不敢面對男朋友期待的目光,不敢接聽父母問候的電話,不敢去面對求職時成百上千人的廝殺,不敢面對面試時考官的咄咄逼問和炯炯的眼神……她快走到崩潰的邊緣了。

  廖女士已深陷在負面情緒的漩渦裡不能自拔,不僅察覺不出高低的情緒起伏,也分辨不了不同的情緒狀態。人在無法對自己的情緒有所了解的情況下,較易產生負面的情緒,進而不能加以調適和管理,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就處於劣勢,既得不到自己的認可,也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通常,情緒行為不是由顯意識控制的,而是由潛意識控制的。所以,往往不是我們自己想要高興就能高興,說不生氣就能不生氣的,因為它受潛意識左右。因此,面對情緒問題,我們應該坦然面對,正視它的存在,然後,試著搞清楚它,把它從我們的話語禁忌和認知矇蔽中解放出來,這才是一件有意義並充滿挑戰的事情。

  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行為,如心跳、呼吸的生理狀態,煩躁、不安的心理狀態,臉紅脖子粗、暴跳等肢體動作等;還可多尋找一些案例做分辨情緒的練習,如同事的一句話,是隨風飄過呢,還是反覆思索呢?一次求職或晉升的失敗,是坦然接受呢,還是久久無法釋懷?

  有人覺得自己應該拋棄負面情緒。但這東西是你骨子裡帶的,拋棄不了。這時候你有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種就是順其自然,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做決定,讓自己的大腦休息一會兒,在冷靜理性的狀態下再做決定。

  第二種就是轉化負面情緒。人都需要情緒,大家都只想要好情緒,不想要壞情緒,以為有負面情緒就是不好的。其實有正負面情緒的人才是正常的人,能夠化解負面情緒的人,就是智慧的人。學會運用負面情緒,讓負面情緒的能量也像正面情緒一樣得到運用,這就是情緒管理,也是我們這本書要告訴大家的主要內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