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自我否定,越容易對人不滿
有些人明明對自己不滿意,卻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將內心的不滿轉嫁到身邊親密的人身上。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初次踏入職場,對公司懷有理想願景,認為自己理當有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實際從事的工作卻枯燥乏味,於是對現實感到不滿。
有一個案例就是如此,一名丈夫對自己的職涯發展感到不滿,儘管他對自己不滿,卻將這種不滿投射到妻子身上,將內心的矛盾反映在與他人的關係中,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他覺得目前的職務不適合自己,明明適合做行政職務,卻總被要求外出跑業務,於是產生了受害者情結;也覺得職場人際關係很無趣、被虛張聲勢的主管欺負、被同事扯後腿等。即便如此,自己對現況也無能為力,只能過著不愉快的職場生活。
他還覺得昔日同窗都有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反觀自己,工作差強人意,加深了不滿,於是在回家後,就會無意間把這股怨氣往外擴散,轉變為對伴侶的不滿,覺得與妻子相處越來越無趣。
事實上,他沒有意識到他的不滿,並非源於妻子的言行舉止和性格,而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這正是前文提到的「外化」。
除非他能夠滿足於現況,否則無論跟誰結婚,遲早都會對對方感到厭膩。
越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越容易對他人做出負面評價,或是看別人不順眼。其實讓他們感到不滿意的不是對方,而是在透過對方去感受潛藏在內心卻不自知的不滿。
自我否定的人,往往會成天責怪他人或是說三道四,這是情緒外化的一種表現。他們試圖透過說人壞話來解決內心的矛盾。除非意識到這一點,否則他們始終都會悶悶不樂,幸運女神也不會眷顧他們。
假如你正對某人不滿,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是在對他不滿呢?
為什麼沒人懂我?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習慣用負面情緒來面對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內心的陰暗面也會不斷地被放大,導致我們的情緒反應異於常人,旁人更是難以理解。
沒人看得懂我的內心小劇場,也猜不透自己怒火中燒的理由,更不了解我內心的不爽、憂鬱和痛苦。面臨這種處境,會深陷「全世界沒人懂我」的懊惱感也在所難免。
但問題的根源在於對旁人的現實視若無睹的「自戀型人格」。
受害者情結也是源於自戀。自戀者往往是自尋煩惱的人,而「覺察」能讓你超越自戀的心理狀態。
很多人會覺得將「主觀現實視為唯一」、「他人不存在」的自戀者,應該活得很隨心所欲吧?但其實他們的人生比正常人還要痛苦的多。從客觀層面來說,他們的確很我行我素,但他們自己非但不這麼認為,甚至還覺得恰好相反。
根據佛洛姆的社會性格理論,自戀、愛死亡和亂倫固著為「衰敗症候群(Syndrome of Decay)」的組成三要素。
舉例來說,自戀者會認為自己遭受到職場霸凌,儘管客觀事實並非如此,但他們自認被欺負得很慘,並對此深信不疑。提到自戀,我們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形象,多半是我行我素、工作不認真、缺乏責任感又難搞。然而,對受害者情結強烈的他們來說,卻感覺自己活在不滿和憤怒之中,過著痛苦的每一天。
這些心理問題都是源於自戀,其實這也是一種社交障礙。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員工會製造問題,錄用他們是個錯誤。然而在他們眼中,則是認定自己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剝削,儘管客觀事實並非如此。
對稱讚和批評都過度敏感
自戀型人格分成兩種類型,不只是前文提及的專家,其他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自戀者往往會尋求他人的讚美,渴望他人稱讚自己,其特徵在於他們是「被動」地尋求讚美。這點呼應了佛洛姆所說「謙虛背後隱藏著傲慢」的理論。
這種自戀者不會公然炫耀自己的優越和才華,而是會不著痕跡地偷偷尋求讚美。他們是更難纏的自戀者,相比之下,可能跟自吹自擂的顯性自戀者相處還比較輕鬆。
這類人也被稱為「隱性自戀」,過分謙虛的他們,其實想透過自我貶低來博得他人的讚美。嘴上說著「沒什麼,這很簡單」,一邊卻期待對方說出:「你太謙虛了,明明就很厲害」。又或者他們嘴上說:「像我這種無名小卒。」但潛台詞卻是「你一定要尊重我、重視我。」而且他們會努力促成這個結果。
身心慮病症裡隱藏的自戀,跟虛榮心強所導致的自戀,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既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卻也無視他人的意見,表現出不屑一顧的冷漠。他們不是單純的忽視他人,而是會明顯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我在之前也多次提過,自戀者對批評很敏感,隱性自戀者更是如此。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會把不是批評的話語也視為批評。
也許是因為自戀者缺乏內在的避風港、心靈的安全屋。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找不到自我歸屬感,內心毫無喘息的空間,無法展露真實的自我。
儘管自戀者沉溺於自我陶醉,卻找不到安心做自己的空間,所以無論身在何處,他們只能裝模作樣,隱藏真實的自己。
因此,缺乏心靈避風港的自戀者,也只能自戀地活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吧。他們滿腦子只在乎周圍人會怎麼看自己,絞盡腦汁地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而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
如果內心有安身之所,就不會對他人的評價過度敏感。
對批評過度敏感的人,都可能是隱性自戀者。他們會將負面情緒內化,對未來抱著悲觀的態度,所以也是悲觀主義者。他們一面塑造浮誇的自我形象,自我陶醉之餘,卻又打從心底鄙視自己,潛意識認為自己是冒牌貨。
表意識的浮誇自我形象,與潛意識中自認冒牌貨的心理之間的矛盾,即為自戀型人格的本質。消極型自戀是這種冒牌者心態的外顯表現。就像自我優越感與自卑感是一體兩面,自戀和冒牌者情結也是一樣。
無論他們的自我形象多麼浮誇、多麼自我陶醉,但潛意識裡卻又覺得這一切都是假象。這就是為什麼自戀者害怕現實。儘管他們自視甚高,卻又有種處處不如人的自卑感,把現實視為一種威脅。
我在做廣播《電話人生諮詢》時,發現表面善良、背地陰險的偽君子多不勝數。正如瑞士法學家希爾提(Carl Hilty)所說,自戀者的特質是「對外像羔羊,對內一匹狼」。他們在外會展現冒牌者情結,在家則會展現浮誇的自我形象。換句話說,他們人後是自戀者,人前就變成消極型自戀者,但兩者在本質上相同。
自戀者獲得救贖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承認、直面跟克服潛意識裡的冒牌者情節。
有些人明明對自己不滿意,卻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將內心的不滿轉嫁到身邊親密的人身上。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初次踏入職場,對公司懷有理想願景,認為自己理當有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實際從事的工作卻枯燥乏味,於是對現實感到不滿。
有一個案例就是如此,一名丈夫對自己的職涯發展感到不滿,儘管他對自己不滿,卻將這種不滿投射到妻子身上,將內心的矛盾反映在與他人的關係中,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他覺得目前的職務不適合自己,明明適合做行政職務,卻總被要求外出跑業務,於是產生了受害者情結;也覺得職場人際關係很無趣、被虛張聲勢的主管欺負、被同事扯後腿等。即便如此,自己對現況也無能為力,只能過著不愉快的職場生活。
他還覺得昔日同窗都有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反觀自己,工作差強人意,加深了不滿,於是在回家後,就會無意間把這股怨氣往外擴散,轉變為對伴侶的不滿,覺得與妻子相處越來越無趣。
事實上,他沒有意識到他的不滿,並非源於妻子的言行舉止和性格,而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這正是前文提到的「外化」。
除非他能夠滿足於現況,否則無論跟誰結婚,遲早都會對對方感到厭膩。
越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越容易對他人做出負面評價,或是看別人不順眼。其實讓他們感到不滿意的不是對方,而是在透過對方去感受潛藏在內心卻不自知的不滿。
自我否定的人,往往會成天責怪他人或是說三道四,這是情緒外化的一種表現。他們試圖透過說人壞話來解決內心的矛盾。除非意識到這一點,否則他們始終都會悶悶不樂,幸運女神也不會眷顧他們。
假如你正對某人不滿,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是在對他不滿呢?
為什麼沒人懂我?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習慣用負面情緒來面對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內心的陰暗面也會不斷地被放大,導致我們的情緒反應異於常人,旁人更是難以理解。
沒人看得懂我的內心小劇場,也猜不透自己怒火中燒的理由,更不了解我內心的不爽、憂鬱和痛苦。面臨這種處境,會深陷「全世界沒人懂我」的懊惱感也在所難免。
但問題的根源在於對旁人的現實視若無睹的「自戀型人格」。
受害者情結也是源於自戀。自戀者往往是自尋煩惱的人,而「覺察」能讓你超越自戀的心理狀態。
很多人會覺得將「主觀現實視為唯一」、「他人不存在」的自戀者,應該活得很隨心所欲吧?但其實他們的人生比正常人還要痛苦的多。從客觀層面來說,他們的確很我行我素,但他們自己非但不這麼認為,甚至還覺得恰好相反。
根據佛洛姆的社會性格理論,自戀、愛死亡和亂倫固著為「衰敗症候群(Syndrome of Decay)」的組成三要素。
舉例來說,自戀者會認為自己遭受到職場霸凌,儘管客觀事實並非如此,但他們自認被欺負得很慘,並對此深信不疑。提到自戀,我們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形象,多半是我行我素、工作不認真、缺乏責任感又難搞。然而,對受害者情結強烈的他們來說,卻感覺自己活在不滿和憤怒之中,過著痛苦的每一天。
這些心理問題都是源於自戀,其實這也是一種社交障礙。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員工會製造問題,錄用他們是個錯誤。然而在他們眼中,則是認定自己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剝削,儘管客觀事實並非如此。
對稱讚和批評都過度敏感
自戀型人格分成兩種類型,不只是前文提及的專家,其他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自戀者往往會尋求他人的讚美,渴望他人稱讚自己,其特徵在於他們是「被動」地尋求讚美。這點呼應了佛洛姆所說「謙虛背後隱藏著傲慢」的理論。
這種自戀者不會公然炫耀自己的優越和才華,而是會不著痕跡地偷偷尋求讚美。他們是更難纏的自戀者,相比之下,可能跟自吹自擂的顯性自戀者相處還比較輕鬆。
這類人也被稱為「隱性自戀」,過分謙虛的他們,其實想透過自我貶低來博得他人的讚美。嘴上說著「沒什麼,這很簡單」,一邊卻期待對方說出:「你太謙虛了,明明就很厲害」。又或者他們嘴上說:「像我這種無名小卒。」但潛台詞卻是「你一定要尊重我、重視我。」而且他們會努力促成這個結果。
身心慮病症裡隱藏的自戀,跟虛榮心強所導致的自戀,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既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卻也無視他人的意見,表現出不屑一顧的冷漠。他們不是單純的忽視他人,而是會明顯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我在之前也多次提過,自戀者對批評很敏感,隱性自戀者更是如此。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會把不是批評的話語也視為批評。
也許是因為自戀者缺乏內在的避風港、心靈的安全屋。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找不到自我歸屬感,內心毫無喘息的空間,無法展露真實的自我。
儘管自戀者沉溺於自我陶醉,卻找不到安心做自己的空間,所以無論身在何處,他們只能裝模作樣,隱藏真實的自己。
因此,缺乏心靈避風港的自戀者,也只能自戀地活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吧。他們滿腦子只在乎周圍人會怎麼看自己,絞盡腦汁地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而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
如果內心有安身之所,就不會對他人的評價過度敏感。
對批評過度敏感的人,都可能是隱性自戀者。他們會將負面情緒內化,對未來抱著悲觀的態度,所以也是悲觀主義者。他們一面塑造浮誇的自我形象,自我陶醉之餘,卻又打從心底鄙視自己,潛意識認為自己是冒牌貨。
表意識的浮誇自我形象,與潛意識中自認冒牌貨的心理之間的矛盾,即為自戀型人格的本質。消極型自戀是這種冒牌者心態的外顯表現。就像自我優越感與自卑感是一體兩面,自戀和冒牌者情結也是一樣。
無論他們的自我形象多麼浮誇、多麼自我陶醉,但潛意識裡卻又覺得這一切都是假象。這就是為什麼自戀者害怕現實。儘管他們自視甚高,卻又有種處處不如人的自卑感,把現實視為一種威脅。
我在做廣播《電話人生諮詢》時,發現表面善良、背地陰險的偽君子多不勝數。正如瑞士法學家希爾提(Carl Hilty)所說,自戀者的特質是「對外像羔羊,對內一匹狼」。他們在外會展現冒牌者情結,在家則會展現浮誇的自我形象。換句話說,他們人後是自戀者,人前就變成消極型自戀者,但兩者在本質上相同。
自戀者獲得救贖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承認、直面跟克服潛意識裡的冒牌者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