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焦慮:安全感和價值感低落
厭世貓問:「為什麼社會上普遍彌漫著焦慮?」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回答:「人類有時候像狗,聽到遠處有狗吠聲,於是自己也跟著吠叫起來。」
焦慮是大腦對抗潛在危機的機制
早上尖峰時段的捷運車廂裡,厭世貓把手機放入口袋, 揉著眼睛向四周觀察,見到這樣的場景:
「一臉嚴肅的年輕人正漫無目的滑著手機,厭世貓不知道他在找什麼資訊,可能年輕人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西裝革履的中年人正在發楞,厭世貓知道他心裡一定有什麼事情,但也許不是特定的某件事情,他的煩心事可能太多了;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正在喃喃自語,厭世貓仔細聽,她應該是在背誦什麼,大概是會議講稿;幹練的中年女性顯得十分沉穩,但厭世貓看到她握著捷運扶手的手在微微顫抖……」
厭世貓不知道這些人心裡都在想什麼,但從他們的行為能夠看出來,這些人和自己一樣,都處在惶惶不安的狀態。
在厭世貓周圍,充滿了這種整天處在惶惶不安狀態中的人。心理師告訴厭世貓,這種惶惶不安的狀態就是「焦慮」。焦慮的人往往有這樣的表現: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六神無主,難以保持專注,難以冷靜下來思考,經常有很多小動作,或做一些無意義的事。
厭世貓問心理師,自己為什麼會焦慮?他得到的答案是:「焦慮是大腦對抗潛在危機的積極行為,是一種有效機制。當一個人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的大腦會啟動這個機制,他就會進入焦慮不安的狀態。」
心理師告訴厭世貓,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約6 個月大),就開始擁有自我意識,可是因為世界太大、厭世貓太小,所以他對一切都感到無能為力,這種因無能為力而感到的不確定和不安,就是焦慮。
每當小厭世貓萌生不確定感時,他就會透過哭來表達, 這時候母親就會過來照顧他,小厭世貓的焦慮就能緩解。
然而,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焦慮得到緩解的程度是不同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讓焦慮完全消失。久而久之,焦慮就會轉化成不安全感。長大之後,這種不安全感被一些事情激發出來時,焦慮情緒就會迅速蔓延。所以,焦慮源於安全感的缺乏,或由某些事激發的安全感不足。
自我價值感低落時,也會焦慮
厭世貓記得有段時期自己總是惶惶不安,處於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原因是他離職了,但還沒有想好接下來要做什麼,整天無所事事。
在街頭閒逛,看到忙碌的人們,厭世貓感覺更加惶恐, 內心的焦慮更重了。因為別人的忙碌讓他意識到自己與社會脫節,他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了懷疑。這種價值感的喪失,讓厭世貓覺得自己快被社會拋棄了,內心非常不安,因而變得焦慮無比。可是他很疑惑,明明就是因為覺得上一份工作沒有意義,自己才主動離開,為什麼離職之後,反而價值感更低、焦慮感更強了呢?
心理師告訴厭世貓,當自我價值受到質疑或感到不安時,內心必然會產生焦慮的情緒。而離職後的無所事事, 就是自我價值感最低的時候。除了自我價值受到質疑帶來的焦慮,還有一種焦慮更為常見──「存在型焦慮」。
每個人都有這三種需求:與別人連結、影響別人、保持影響力。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個人的安全感便會削弱,焦慮便由此產生。
例如:厭世貓無法與別人保持好關係時,就會產生孤獨焦慮;厭世貓認為自己對別人和社會沒有價值、沒有影響力時,就會產生價值焦慮;厭世貓無法持續保持他的影響力時, 就會產生存在焦慮……這些焦慮統稱為「存在型焦慮」,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表示沒有一個人的個人價值可以強大到絲毫不會受衝擊。不過,心理師也告訴厭世貓,存在型焦慮雖無法根除,但只要不是非常頑固且揮之不去,就不會對人造成太大的傷害。
但是,焦慮在有了明確的目標對象時,就會將焦慮的危害放大。這時候,厭世貓的情緒就不再是單純的焦慮,而是明確轉為被老闆指責的恐懼,雖然他也不確定老闆是否真的會指責他。無論是帶有焦慮的恐懼,或具有指向型的焦慮, 如果不解決,那麼厭世貓的情緒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演變為徹底的恐慌。
那麼,面對有明確指向的焦慮,厭世貓應該怎麼做呢? 心理師說,如果是因為工作沒做完簡報,有兩種方法可以消除焦慮:
1. 準備辭職了,對自己和老闆之間的關係沒有期待,正好想要和他吵一架。
2. 有備用方案,能好好解決見客戶時沒有簡報的問題。
對此,厭世貓總結出了應對焦慮情緒的辦法──降低對目標對象的重視程度,以及提升自己掌控目標的能力。
聚焦於可改變的焦慮,採取積極行動
心理師進一步解釋:「焦慮跟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我們的狀態直接相關,如果焦慮在我們預期的可控範圍內,我們的安全感就會提升,焦慮就沒那麼嚴重。然而,有時候我們無法主動選擇環境和狀態,只能帶著正面的態度去擁抱和適應環境,並採取一些積極行動。」
例如:厭世貓不喜歡當下的工作,整天為此焦慮,但是在沒有能力換工作之前,他可以選擇把當下的工作做好,或者花時間學習提升自己等方式,來緩解焦慮的情緒。
此外,焦慮分為兩種:「可改變」和「不可改變」,如果我們一直聚焦在自己不可改變的事情上,焦慮情緒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要儘量讓自己聚焦於可以改變的事情,然後努力做出一些積極的行為。
比較實際的積極行為是資訊隔離,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自媒體為了博取流量,會發出一些虛假、扭曲、誇大的資訊。這些資訊就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它們會增加我們內心的危機感、混亂感和不可控感,啟動大腦中無限的想像,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稱為「黑箱效應」。
一旦啟動「黑箱效應」,我們就會迅速陷入嚴重焦慮, 所以一定要適度隔離一些負面資訊,不要花太多時間沉浸在網路資訊的海洋裡。
厭世貓終於明白,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每個人都要與之打交道,因此出現焦慮情緒也不必大驚小怪。但是,如果焦慮情緒總是揮之不去,並讓自己長期處於一種六神無主的狀態,那麼焦慮就變成一個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必須採取一些積極行動來驅散焦慮。
10│為什麼我們難以拒絕別人?
厭世貓問:「為什麼總是有朋友找我借錢?」
海明威回答:「銀行戶頭裡的餘額和不懂拒絕的心,是你傳遞給他人的誘惑。」
童年的負面記憶延續到成年
關於童年傷害對人一生的影響,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曾有這樣的論述:「過去的創傷是否會嚴重影響我們的人生,關鍵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過去的經歷。」
很多人都經歷了所謂的「原生家庭傷害」,有人因此痛苦一生,有人則會從中汲取能量,讓「原生家庭傷害」成為塑造個人人格的財富。
厭世貓屬於前一種人,因為他深刻意識到自己性格中有太多讓自己感覺痛苦的因素──每當遇到衝突時,他都會下意識退縮,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也不敢和別人發生爭執, 即使被欺負了,也只會自己生悶氣……
前幾天,厭世貓去理髮,在理髮師的死纏活纏之下,他糊里糊塗辦了一張會員卡。辦會員卡的時候,厭世貓和理髮師再三強調自己不會常來,在獲得理髮師承諾「如果不再光顧本店,可以退還餘額」後,厭世貓才付了錢。
回家路上,厭世貓越想越鬱悶,他覺得實在沒有必要辦這張會員卡。於是第二天厭世貓又去了理髮店,要求理髮師退還餘額,為此還編了一個理由。結果理髮師卻不認帳,無論厭世貓怎麼說,他就是不肯退還餘額,後來乾脆把厭世貓晾在一旁。最後,厭世貓只能無奈離開。
這件事讓厭世貓生氣極了,他覺得自己如果一開始就義正詞嚴說不辦會員卡,也就不會有後面的煩心事了。他在退卡的時候又害怕和理髮師撕破臉,如果當時選擇報警,也能解決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厭世貓就是不敢拒絕別人,不敢和他人發生爭執。
厭世貓和朋友訴說這件事的時候,發現朋友也有類似的苦惱,不敢得罪人,不敢與人發生直接衝突。在「熟人向自己借錢」時,這種苦惱最為嚴重。
厭世貓想起自己剛畢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想買房子, 向自己借錢。明明自己當時也沒錢,卻因為怕傷感情而不好意思拒絕,硬著頭皮找家人借錢,最終給同學湊了快9 萬元。後來,當厭世貓需要用錢的時候,這個同學卻找各種藉口不還錢,甚至乾脆不接厭世貓的電話。有一段時間,厭世貓為此相當憂鬱。
為什麼厭世貓會這樣難為自己、成全別人呢?
心理師認為,懦弱退縮、不懂得拒絕、不敢和他人發生爭執,這些心理表現通常與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建設有著直接的關係。
厭世貓還記得,小時候媽媽對他管教非常嚴格。他若犯了錯,媽媽會嚴厲責罵他;他做對事情,媽媽卻很少鼓勵或表揚他。父親在家也經常發脾氣,如果父親認為厭世貓做的事情不合他的心意,就會大發雷霆。
童年時期父母對厭世貓嚴苛的態度,導致他經常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出現排斥和躲避的行為。
當時的負面情緒在厭世貓的記憶裡如此深刻,導致他總是刻意想要遠離類似的情境。因此在成年後,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厭世貓就會自覺變得乖巧聽話,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因為一旦與他人發生衝突,童年時期被父母責罵時產生的痛苦情緒,就會再次出現在厭世貓的腦海。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會讓孩子慢慢變得敏感,繼而影響他們長大後處理類似事情的方式。厭世貓寧可找家人借錢也要答應同學的請求,都不願意打電話向同學解釋清楚,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絕對權威,使他養成了不敢拒絕的心理。
即便內心恐懼,也要勇敢拒絕
一個下雨天,女人在廚房忙做飯,一忙起來就忘記了男人交代要接孩子放學。放學後,孩子自己淋著雨走回來了。
男人看見孩子渾身淋溼的模樣,氣到不行,質問女人「會不會照顧孩子」。女人感到委屈,男人卻還在發火。
過了一會兒,他想起孩子早上出門時沒帶傘,便責罵孩子:「你都多大了?出門不知道要帶傘?」孩子站在角落裡一動也不動,低著頭挨罵。
吃晚餐時,孩子不敢多說什麼。他早上出門時是晴天, 爸爸說要過來接他放學,結果不但沒來接他,還大發雷霆。想起剛剛爸爸發脾氣的樣子,孩子感到恐懼和委屈,眼淚啪嗒啪嗒掉下來。看到孩子哭了,女人耐心地安撫孩子,他的情緒才稍微好一點。
男人冷靜下來後也有些後悔。他想起小時候父母之間也是這麼爭吵、對他發脾氣,自己現在的樣子簡直和父母年輕時一模一樣。
當厭世貓將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心理師時,心理師說:「人對於事件的反應有兩條迴路,一條是大腦在後天環境下透過不斷訓練,經過不斷試錯和糾正,最終刻意培養成的迴路;另一條則是由情緒和潛意識激發的迴路,即人會根據情緒的記憶做出的第一反應。」
人在小時候會自然地模仿父母的言行,尤其是父母激烈的言行,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長大後遇到類似情境時,有時會第一時間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這就是啟動了第二條迴路。
厭世貓也一樣,雖然成年後的厭世貓可以約束自己,不輕易對別人發火,但是如果情緒的刺激讓他進入了童年的生活情境,他依然會下意識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
想到這裡,厭世貓沮喪了起來,如果自己活成父母曾經的樣子,那麼以後也很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長大後和自己一樣,不懂得拒絕他人、害怕與他人發生爭執。
心理師安慰他說:「不管是童年創傷導致的情緒後遺症,還是受負面情緒影響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或是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只要透過不斷學習,增加知識和閱歷, 就能漸漸控制自己的情緒,解決這個讓你痛苦的問題。」
心理師還提醒:「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 勇敢面對負面情緒。如果再遇到類似理髮店推銷會員卡的情況,即便內心出現恐懼情緒,也要勇敢拒絕對方,不要讓童年的情緒創傷影響現在的生活。而且,你可以試著找個時間和父母聊一聊,回到童年情境中找到當年的情緒,然後透過溝通化解負面情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解開心結』。」
聽了心理師的分析,厭世貓感覺心裡舒服多了,決定先去找父母聊聊,再慢慢化解內心的負面情緒。
厭世貓問:「為什麼社會上普遍彌漫著焦慮?」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回答:「人類有時候像狗,聽到遠處有狗吠聲,於是自己也跟著吠叫起來。」
焦慮是大腦對抗潛在危機的機制
早上尖峰時段的捷運車廂裡,厭世貓把手機放入口袋, 揉著眼睛向四周觀察,見到這樣的場景:
「一臉嚴肅的年輕人正漫無目的滑著手機,厭世貓不知道他在找什麼資訊,可能年輕人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西裝革履的中年人正在發楞,厭世貓知道他心裡一定有什麼事情,但也許不是特定的某件事情,他的煩心事可能太多了;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正在喃喃自語,厭世貓仔細聽,她應該是在背誦什麼,大概是會議講稿;幹練的中年女性顯得十分沉穩,但厭世貓看到她握著捷運扶手的手在微微顫抖……」
厭世貓不知道這些人心裡都在想什麼,但從他們的行為能夠看出來,這些人和自己一樣,都處在惶惶不安的狀態。
在厭世貓周圍,充滿了這種整天處在惶惶不安狀態中的人。心理師告訴厭世貓,這種惶惶不安的狀態就是「焦慮」。焦慮的人往往有這樣的表現: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六神無主,難以保持專注,難以冷靜下來思考,經常有很多小動作,或做一些無意義的事。
厭世貓問心理師,自己為什麼會焦慮?他得到的答案是:「焦慮是大腦對抗潛在危機的積極行為,是一種有效機制。當一個人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的大腦會啟動這個機制,他就會進入焦慮不安的狀態。」
心理師告訴厭世貓,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約6 個月大),就開始擁有自我意識,可是因為世界太大、厭世貓太小,所以他對一切都感到無能為力,這種因無能為力而感到的不確定和不安,就是焦慮。
每當小厭世貓萌生不確定感時,他就會透過哭來表達, 這時候母親就會過來照顧他,小厭世貓的焦慮就能緩解。
然而,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焦慮得到緩解的程度是不同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讓焦慮完全消失。久而久之,焦慮就會轉化成不安全感。長大之後,這種不安全感被一些事情激發出來時,焦慮情緒就會迅速蔓延。所以,焦慮源於安全感的缺乏,或由某些事激發的安全感不足。
自我價值感低落時,也會焦慮
厭世貓記得有段時期自己總是惶惶不安,處於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原因是他離職了,但還沒有想好接下來要做什麼,整天無所事事。
在街頭閒逛,看到忙碌的人們,厭世貓感覺更加惶恐, 內心的焦慮更重了。因為別人的忙碌讓他意識到自己與社會脫節,他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了懷疑。這種價值感的喪失,讓厭世貓覺得自己快被社會拋棄了,內心非常不安,因而變得焦慮無比。可是他很疑惑,明明就是因為覺得上一份工作沒有意義,自己才主動離開,為什麼離職之後,反而價值感更低、焦慮感更強了呢?
心理師告訴厭世貓,當自我價值受到質疑或感到不安時,內心必然會產生焦慮的情緒。而離職後的無所事事, 就是自我價值感最低的時候。除了自我價值受到質疑帶來的焦慮,還有一種焦慮更為常見──「存在型焦慮」。
每個人都有這三種需求:與別人連結、影響別人、保持影響力。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個人的安全感便會削弱,焦慮便由此產生。
例如:厭世貓無法與別人保持好關係時,就會產生孤獨焦慮;厭世貓認為自己對別人和社會沒有價值、沒有影響力時,就會產生價值焦慮;厭世貓無法持續保持他的影響力時, 就會產生存在焦慮……這些焦慮統稱為「存在型焦慮」,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表示沒有一個人的個人價值可以強大到絲毫不會受衝擊。不過,心理師也告訴厭世貓,存在型焦慮雖無法根除,但只要不是非常頑固且揮之不去,就不會對人造成太大的傷害。
但是,焦慮在有了明確的目標對象時,就會將焦慮的危害放大。這時候,厭世貓的情緒就不再是單純的焦慮,而是明確轉為被老闆指責的恐懼,雖然他也不確定老闆是否真的會指責他。無論是帶有焦慮的恐懼,或具有指向型的焦慮, 如果不解決,那麼厭世貓的情緒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演變為徹底的恐慌。
那麼,面對有明確指向的焦慮,厭世貓應該怎麼做呢? 心理師說,如果是因為工作沒做完簡報,有兩種方法可以消除焦慮:
1. 準備辭職了,對自己和老闆之間的關係沒有期待,正好想要和他吵一架。
2. 有備用方案,能好好解決見客戶時沒有簡報的問題。
對此,厭世貓總結出了應對焦慮情緒的辦法──降低對目標對象的重視程度,以及提升自己掌控目標的能力。
聚焦於可改變的焦慮,採取積極行動
心理師進一步解釋:「焦慮跟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我們的狀態直接相關,如果焦慮在我們預期的可控範圍內,我們的安全感就會提升,焦慮就沒那麼嚴重。然而,有時候我們無法主動選擇環境和狀態,只能帶著正面的態度去擁抱和適應環境,並採取一些積極行動。」
例如:厭世貓不喜歡當下的工作,整天為此焦慮,但是在沒有能力換工作之前,他可以選擇把當下的工作做好,或者花時間學習提升自己等方式,來緩解焦慮的情緒。
此外,焦慮分為兩種:「可改變」和「不可改變」,如果我們一直聚焦在自己不可改變的事情上,焦慮情緒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要儘量讓自己聚焦於可以改變的事情,然後努力做出一些積極的行為。
比較實際的積極行為是資訊隔離,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自媒體為了博取流量,會發出一些虛假、扭曲、誇大的資訊。這些資訊就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它們會增加我們內心的危機感、混亂感和不可控感,啟動大腦中無限的想像,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稱為「黑箱效應」。
一旦啟動「黑箱效應」,我們就會迅速陷入嚴重焦慮, 所以一定要適度隔離一些負面資訊,不要花太多時間沉浸在網路資訊的海洋裡。
厭世貓終於明白,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每個人都要與之打交道,因此出現焦慮情緒也不必大驚小怪。但是,如果焦慮情緒總是揮之不去,並讓自己長期處於一種六神無主的狀態,那麼焦慮就變成一個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必須採取一些積極行動來驅散焦慮。
10│為什麼我們難以拒絕別人?
厭世貓問:「為什麼總是有朋友找我借錢?」
海明威回答:「銀行戶頭裡的餘額和不懂拒絕的心,是你傳遞給他人的誘惑。」
童年的負面記憶延續到成年
關於童年傷害對人一生的影響,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曾有這樣的論述:「過去的創傷是否會嚴重影響我們的人生,關鍵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過去的經歷。」
很多人都經歷了所謂的「原生家庭傷害」,有人因此痛苦一生,有人則會從中汲取能量,讓「原生家庭傷害」成為塑造個人人格的財富。
厭世貓屬於前一種人,因為他深刻意識到自己性格中有太多讓自己感覺痛苦的因素──每當遇到衝突時,他都會下意識退縮,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也不敢和別人發生爭執, 即使被欺負了,也只會自己生悶氣……
前幾天,厭世貓去理髮,在理髮師的死纏活纏之下,他糊里糊塗辦了一張會員卡。辦會員卡的時候,厭世貓和理髮師再三強調自己不會常來,在獲得理髮師承諾「如果不再光顧本店,可以退還餘額」後,厭世貓才付了錢。
回家路上,厭世貓越想越鬱悶,他覺得實在沒有必要辦這張會員卡。於是第二天厭世貓又去了理髮店,要求理髮師退還餘額,為此還編了一個理由。結果理髮師卻不認帳,無論厭世貓怎麼說,他就是不肯退還餘額,後來乾脆把厭世貓晾在一旁。最後,厭世貓只能無奈離開。
這件事讓厭世貓生氣極了,他覺得自己如果一開始就義正詞嚴說不辦會員卡,也就不會有後面的煩心事了。他在退卡的時候又害怕和理髮師撕破臉,如果當時選擇報警,也能解決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厭世貓就是不敢拒絕別人,不敢和他人發生爭執。
厭世貓和朋友訴說這件事的時候,發現朋友也有類似的苦惱,不敢得罪人,不敢與人發生直接衝突。在「熟人向自己借錢」時,這種苦惱最為嚴重。
厭世貓想起自己剛畢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想買房子, 向自己借錢。明明自己當時也沒錢,卻因為怕傷感情而不好意思拒絕,硬著頭皮找家人借錢,最終給同學湊了快9 萬元。後來,當厭世貓需要用錢的時候,這個同學卻找各種藉口不還錢,甚至乾脆不接厭世貓的電話。有一段時間,厭世貓為此相當憂鬱。
為什麼厭世貓會這樣難為自己、成全別人呢?
心理師認為,懦弱退縮、不懂得拒絕、不敢和他人發生爭執,這些心理表現通常與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建設有著直接的關係。
厭世貓還記得,小時候媽媽對他管教非常嚴格。他若犯了錯,媽媽會嚴厲責罵他;他做對事情,媽媽卻很少鼓勵或表揚他。父親在家也經常發脾氣,如果父親認為厭世貓做的事情不合他的心意,就會大發雷霆。
童年時期父母對厭世貓嚴苛的態度,導致他經常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出現排斥和躲避的行為。
當時的負面情緒在厭世貓的記憶裡如此深刻,導致他總是刻意想要遠離類似的情境。因此在成年後,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厭世貓就會自覺變得乖巧聽話,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因為一旦與他人發生衝突,童年時期被父母責罵時產生的痛苦情緒,就會再次出現在厭世貓的腦海。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會讓孩子慢慢變得敏感,繼而影響他們長大後處理類似事情的方式。厭世貓寧可找家人借錢也要答應同學的請求,都不願意打電話向同學解釋清楚,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絕對權威,使他養成了不敢拒絕的心理。
即便內心恐懼,也要勇敢拒絕
一個下雨天,女人在廚房忙做飯,一忙起來就忘記了男人交代要接孩子放學。放學後,孩子自己淋著雨走回來了。
男人看見孩子渾身淋溼的模樣,氣到不行,質問女人「會不會照顧孩子」。女人感到委屈,男人卻還在發火。
過了一會兒,他想起孩子早上出門時沒帶傘,便責罵孩子:「你都多大了?出門不知道要帶傘?」孩子站在角落裡一動也不動,低著頭挨罵。
吃晚餐時,孩子不敢多說什麼。他早上出門時是晴天, 爸爸說要過來接他放學,結果不但沒來接他,還大發雷霆。想起剛剛爸爸發脾氣的樣子,孩子感到恐懼和委屈,眼淚啪嗒啪嗒掉下來。看到孩子哭了,女人耐心地安撫孩子,他的情緒才稍微好一點。
男人冷靜下來後也有些後悔。他想起小時候父母之間也是這麼爭吵、對他發脾氣,自己現在的樣子簡直和父母年輕時一模一樣。
當厭世貓將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心理師時,心理師說:「人對於事件的反應有兩條迴路,一條是大腦在後天環境下透過不斷訓練,經過不斷試錯和糾正,最終刻意培養成的迴路;另一條則是由情緒和潛意識激發的迴路,即人會根據情緒的記憶做出的第一反應。」
人在小時候會自然地模仿父母的言行,尤其是父母激烈的言行,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長大後遇到類似情境時,有時會第一時間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這就是啟動了第二條迴路。
厭世貓也一樣,雖然成年後的厭世貓可以約束自己,不輕易對別人發火,但是如果情緒的刺激讓他進入了童年的生活情境,他依然會下意識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
想到這裡,厭世貓沮喪了起來,如果自己活成父母曾經的樣子,那麼以後也很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長大後和自己一樣,不懂得拒絕他人、害怕與他人發生爭執。
心理師安慰他說:「不管是童年創傷導致的情緒後遺症,還是受負面情緒影響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或是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只要透過不斷學習,增加知識和閱歷, 就能漸漸控制自己的情緒,解決這個讓你痛苦的問題。」
心理師還提醒:「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 勇敢面對負面情緒。如果再遇到類似理髮店推銷會員卡的情況,即便內心出現恐懼情緒,也要勇敢拒絕對方,不要讓童年的情緒創傷影響現在的生活。而且,你可以試著找個時間和父母聊一聊,回到童年情境中找到當年的情緒,然後透過溝通化解負面情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解開心結』。」
聽了心理師的分析,厭世貓感覺心裡舒服多了,決定先去找父母聊聊,再慢慢化解內心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