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三項原則,人人都可以是情緒分析師
透析身體語言的能力,與其說是天分,不如說是日積月累觀察和學習的結果。因此,任何人都不應當忽略將身體語言當作一種科學學習的過程。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環境裡,都會擁有千差萬別的含義。
下面將要介紹的三項基本原則,更是對分析身體語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考慮身體動作發生的背景
考慮身體動作發生的背景,即要考慮身體語言發生的「語境」。和口頭語言一樣,對動作和表情的解讀應當在其發生的大環境下進行。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你看到一個人走在路上,不斷摩擦雙手。這時,你應當想到,他並不是在表達一種期待的感情,而是因為冷。如果換一個地點,在辦公室裡,你向合夥人提出一個議案,他做出摩擦雙手的動作,則表示他對你的提議非常感興趣,並願意積極地執行。
◎考慮身體動作和語言的一致性
觀察人們的無聲語言——身體動作時,用口頭語言做參照,看兩者的表達是否一致,將更有利於分析所傳遞資訊的真實性。當資訊完全一致的時候,那這個人的話就是真實的;但若是某個人口頭上說支持你,卻雙手環抱於胸前(防衛的代表性動作)、下巴緊繃(有緊張、批判之意),那他的說辭很難具有說服力。
在這一點上,女性聽眾更善於發現蛛絲馬跡。因為女性之間在交流時,更多地依賴無聲的肢體語言。她們一旦發現對方的話和身體動作自相矛盾時,就會馬上忽略對方講的話,而產生強烈的質疑。
◎考慮身體動作發出的連貫性
解讀身體語言的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將每個表情動作孤立起來,在忽視其他相連繫的表情、動作,以及大環境的情況下,片面地解讀他人的肢體語言。
每一個表情或動作就好比一個單字,而每一個單字的含義都不是單一的。為了更準確地解讀,人們應把詞語放到句子裡,配合其他詞語一起理解,如此才能徹底弄清楚具體含義。所以,在分析身體語言之前,每個人都需要進行連貫的觀察。
從現在開始,每天堅持用15分鐘的時間來觀察別人的肢體動作。慢慢地,你就能讀懂他人心裡在想什麼,這將使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大受裨益。
無聲勝有聲
1860年代晚期,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提出了「7%-38%-55%定律」:人們在交流的時候,情緒資訊中只有7%來自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而另外38%則來自語氣,剩下的55%來自其他非語言性的身體表達,即所謂的「肢體語言」。
麥拉賓的這一觀點在此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相信,只要會觀察小動作,便能推斷一個人內心的想法。
有些肢體語言,我們天生就能讀懂,並不需要後天的學習。例如:奧運會和冬奧會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運動員在贏得了比賽的勝利後都會不自覺地做出相同的姿勢:他們高舉雙臂,抬起下巴以示勝利,即使盲人也不例外。還有熱烈的掌聲,同樣是人類通用的傳達思想和心情的表達方式和溝通形式。對於這個動作的發出者來說,掌聲表達的是肯定、鼓勵和擁護;而對於接收者來說,則是成功、收穫和榮耀。表示失敗的動作也同樣一看就明白:彎背,垂肩,有的人還會用手抓撓頸背,然後踢起塵土或腳邊任何可踢的東西,埋著頭慢慢走向休息處。
肢體語言雖然無聲,但其具有的鮮明而準確的含義,卻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飯後剛睡著,丈夫輕輕打開窗戶準備讓正在樓下玩耍的女兒回家做作業。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沒有大聲呼喊女兒,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兒看見爸爸的手勢後,頓時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來。這時,丈夫抬手一看錶,不到一點半,心想還可以讓女兒再玩一會兒。於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來的女兒揮揮手。女兒看見爸爸的這個手勢後,稍微一想,便又調轉頭,興高采烈地和夥伴們玩去了。整個過程丈夫沒有說一個字,僅憑兩個簡單動作,便和女兒完成了兩次「無聲勝有聲」的溝通。
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揮來來往往的汽車和行人,靠的也是這種無言的體語。而一些目的性很強的動作,則完全可以看作一種行為的訊號。譬如:書店裡,某個人踮著腳去拿書架上的一本書。然而,儘管他已把腳踮得很高,還是搆不著。這時,他旁邊身材較高的營業員注意到了他的這個動作,於是,從架上拿了那本書遞給了這位顧客。營業員是怎麼知曉這位顧客的心理的呢?這正是因為顧客的動作表現了一種難以被人忽視的窘境:「我需要幫助!」
還有些肢體動作,比如咬嘴唇、摸鼻子、揉眼睛、摩擦前額、傾斜身體、抱手臂等,所表達出的資訊並不是那麼明顯和絕對,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具體的場景去揣摩、推敲。假若揣摩得正確,你就能發現一些人們不願表露的真實想法。比如:一位年輕女孩告訴她的諮商師,她很愛她的男朋友,與此同時卻又下意識地搖著頭,眨眼速度也比較快,這就否定了她的話語表達。
可見,在與人面對面交流時,要想真正了解交談對象的話語意思,在認真傾聽其述說的同時,還必須認真解讀對方的體語。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在傳達著他的真實想法。同樣,對方也可以透過肢體語言了解到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開始關注並探究肢體語言的密碼吧!那些曾經被你忽視的非語言資訊才是讀懂對方心思的最可靠的資源。
動作和語言不一致,嘴上說的不能信
人類大腦的邊緣系統是非常誠實的。由邊緣系統掌控的肢體動作會如實地反映我們的想法,這些動作是我們的主觀意識無法控制的下意識的動作。我們之所以可以透過身體語言來辨識謊言,原因就在於說謊行為本身的複雜性。一句看似漫不經心的謊言,想要做到滴水不漏不被人懷疑,其實是需要動員全身器官共同參與的龐大工程。因此,無論一個人的口才多麼好、說謊技術如何高明,他的肢體語言都會「出賣」他。
人們在說話時,實際上是同時在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層面上進行交流。說謊者把精力集中在編造謊言、如何應答上面,因而很難控制自己的身體語言。由於人們在交流中同時傳遞這兩種資訊,因此說謊能否成功,關鍵就在於對意識和無意識兩種資訊表達的控制。講真話的人,意識表達和無意識表達總會保持一致。而一旦語言和動作之間出現不一致,我們就有理由表示懷疑。在這種情況下,難以控制的無意識訊號,即動作和姿勢,往往才是真情實感的表達。也就是說,當動作和語言自相矛盾時,所說的話就很有可能是假的。
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例子,例如:抱怨感冒頭痛向主管請假,卻以輕快的步伐走下樓梯;嘴上明明說「不是」,同時卻在點頭;再如,嘴上正在說好話,兩個拳頭卻緊緊地握在一起,那分明就是討厭你的表現。
所以,想要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就不能忽視任何微小的細節。這就需要我們善於捕捉表情的瞬間變化,根據這些細微的變化來分析對方的心理活動。享譽全球的身體語言大師喬.納瓦羅在其著作中就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坐在桌子另一端的那個男人小心謹慎地回答著聯邦調查局特務的問題。其實,當時他還不是那次謀殺案的主要嫌疑人,他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不在現場,言辭也很真誠,但是那名特務卻依然不停地問問題。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槍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刀子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碎冰錐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錘子嗎?」
這裡所說的「碎冰錐」便是本案的作案工具,但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了,這名嫌疑人自然也知道。這位特務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想觀察嫌疑人在聽到這些凶器的名字時的反應。當他提到碎冰錐時,那名男子的眼皮明顯地耷拉了下來,而且一直耷拉到下一種凶器的名字被說出。這位特務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義。從那一刻起,這名嫌疑人就成了該案件的第一嫌疑人。後來的進展說明他沒有被冤枉。
當犯罪嫌疑人試圖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時,會製造出種種口頭的謊言,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肢體語言。不經意中,他們就會把內心的祕密洩漏在一個眼神,或者一個看似沒有深意的手勢裡。
因此,我們聽別人說話時,要同時注意他的肢體語言。將肢體語言、表情和說話內容做對照,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情緒和動機。除非動作、聲音和說話內容彼此符合,否則就一定有所掩飾,那就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去找出線索。一旦認清了一個人的習慣做法,也就很容易推測他的其他行為。
透析身體語言的能力,與其說是天分,不如說是日積月累觀察和學習的結果。因此,任何人都不應當忽略將身體語言當作一種科學學習的過程。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環境裡,都會擁有千差萬別的含義。
下面將要介紹的三項基本原則,更是對分析身體語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考慮身體動作發生的背景
考慮身體動作發生的背景,即要考慮身體語言發生的「語境」。和口頭語言一樣,對動作和表情的解讀應當在其發生的大環境下進行。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你看到一個人走在路上,不斷摩擦雙手。這時,你應當想到,他並不是在表達一種期待的感情,而是因為冷。如果換一個地點,在辦公室裡,你向合夥人提出一個議案,他做出摩擦雙手的動作,則表示他對你的提議非常感興趣,並願意積極地執行。
◎考慮身體動作和語言的一致性
觀察人們的無聲語言——身體動作時,用口頭語言做參照,看兩者的表達是否一致,將更有利於分析所傳遞資訊的真實性。當資訊完全一致的時候,那這個人的話就是真實的;但若是某個人口頭上說支持你,卻雙手環抱於胸前(防衛的代表性動作)、下巴緊繃(有緊張、批判之意),那他的說辭很難具有說服力。
在這一點上,女性聽眾更善於發現蛛絲馬跡。因為女性之間在交流時,更多地依賴無聲的肢體語言。她們一旦發現對方的話和身體動作自相矛盾時,就會馬上忽略對方講的話,而產生強烈的質疑。
◎考慮身體動作發出的連貫性
解讀身體語言的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將每個表情動作孤立起來,在忽視其他相連繫的表情、動作,以及大環境的情況下,片面地解讀他人的肢體語言。
每一個表情或動作就好比一個單字,而每一個單字的含義都不是單一的。為了更準確地解讀,人們應把詞語放到句子裡,配合其他詞語一起理解,如此才能徹底弄清楚具體含義。所以,在分析身體語言之前,每個人都需要進行連貫的觀察。
從現在開始,每天堅持用15分鐘的時間來觀察別人的肢體動作。慢慢地,你就能讀懂他人心裡在想什麼,這將使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大受裨益。
無聲勝有聲
1860年代晚期,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提出了「7%-38%-55%定律」:人們在交流的時候,情緒資訊中只有7%來自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而另外38%則來自語氣,剩下的55%來自其他非語言性的身體表達,即所謂的「肢體語言」。
麥拉賓的這一觀點在此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相信,只要會觀察小動作,便能推斷一個人內心的想法。
有些肢體語言,我們天生就能讀懂,並不需要後天的學習。例如:奧運會和冬奧會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運動員在贏得了比賽的勝利後都會不自覺地做出相同的姿勢:他們高舉雙臂,抬起下巴以示勝利,即使盲人也不例外。還有熱烈的掌聲,同樣是人類通用的傳達思想和心情的表達方式和溝通形式。對於這個動作的發出者來說,掌聲表達的是肯定、鼓勵和擁護;而對於接收者來說,則是成功、收穫和榮耀。表示失敗的動作也同樣一看就明白:彎背,垂肩,有的人還會用手抓撓頸背,然後踢起塵土或腳邊任何可踢的東西,埋著頭慢慢走向休息處。
肢體語言雖然無聲,但其具有的鮮明而準確的含義,卻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飯後剛睡著,丈夫輕輕打開窗戶準備讓正在樓下玩耍的女兒回家做作業。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沒有大聲呼喊女兒,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兒看見爸爸的手勢後,頓時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來。這時,丈夫抬手一看錶,不到一點半,心想還可以讓女兒再玩一會兒。於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來的女兒揮揮手。女兒看見爸爸的這個手勢後,稍微一想,便又調轉頭,興高采烈地和夥伴們玩去了。整個過程丈夫沒有說一個字,僅憑兩個簡單動作,便和女兒完成了兩次「無聲勝有聲」的溝通。
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揮來來往往的汽車和行人,靠的也是這種無言的體語。而一些目的性很強的動作,則完全可以看作一種行為的訊號。譬如:書店裡,某個人踮著腳去拿書架上的一本書。然而,儘管他已把腳踮得很高,還是搆不著。這時,他旁邊身材較高的營業員注意到了他的這個動作,於是,從架上拿了那本書遞給了這位顧客。營業員是怎麼知曉這位顧客的心理的呢?這正是因為顧客的動作表現了一種難以被人忽視的窘境:「我需要幫助!」
還有些肢體動作,比如咬嘴唇、摸鼻子、揉眼睛、摩擦前額、傾斜身體、抱手臂等,所表達出的資訊並不是那麼明顯和絕對,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具體的場景去揣摩、推敲。假若揣摩得正確,你就能發現一些人們不願表露的真實想法。比如:一位年輕女孩告訴她的諮商師,她很愛她的男朋友,與此同時卻又下意識地搖著頭,眨眼速度也比較快,這就否定了她的話語表達。
可見,在與人面對面交流時,要想真正了解交談對象的話語意思,在認真傾聽其述說的同時,還必須認真解讀對方的體語。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在傳達著他的真實想法。同樣,對方也可以透過肢體語言了解到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開始關注並探究肢體語言的密碼吧!那些曾經被你忽視的非語言資訊才是讀懂對方心思的最可靠的資源。
動作和語言不一致,嘴上說的不能信
人類大腦的邊緣系統是非常誠實的。由邊緣系統掌控的肢體動作會如實地反映我們的想法,這些動作是我們的主觀意識無法控制的下意識的動作。我們之所以可以透過身體語言來辨識謊言,原因就在於說謊行為本身的複雜性。一句看似漫不經心的謊言,想要做到滴水不漏不被人懷疑,其實是需要動員全身器官共同參與的龐大工程。因此,無論一個人的口才多麼好、說謊技術如何高明,他的肢體語言都會「出賣」他。
人們在說話時,實際上是同時在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層面上進行交流。說謊者把精力集中在編造謊言、如何應答上面,因而很難控制自己的身體語言。由於人們在交流中同時傳遞這兩種資訊,因此說謊能否成功,關鍵就在於對意識和無意識兩種資訊表達的控制。講真話的人,意識表達和無意識表達總會保持一致。而一旦語言和動作之間出現不一致,我們就有理由表示懷疑。在這種情況下,難以控制的無意識訊號,即動作和姿勢,往往才是真情實感的表達。也就是說,當動作和語言自相矛盾時,所說的話就很有可能是假的。
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例子,例如:抱怨感冒頭痛向主管請假,卻以輕快的步伐走下樓梯;嘴上明明說「不是」,同時卻在點頭;再如,嘴上正在說好話,兩個拳頭卻緊緊地握在一起,那分明就是討厭你的表現。
所以,想要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就不能忽視任何微小的細節。這就需要我們善於捕捉表情的瞬間變化,根據這些細微的變化來分析對方的心理活動。享譽全球的身體語言大師喬.納瓦羅在其著作中就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坐在桌子另一端的那個男人小心謹慎地回答著聯邦調查局特務的問題。其實,當時他還不是那次謀殺案的主要嫌疑人,他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不在現場,言辭也很真誠,但是那名特務卻依然不停地問問題。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槍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刀子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碎冰錐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錘子嗎?」
這裡所說的「碎冰錐」便是本案的作案工具,但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了,這名嫌疑人自然也知道。這位特務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想觀察嫌疑人在聽到這些凶器的名字時的反應。當他提到碎冰錐時,那名男子的眼皮明顯地耷拉了下來,而且一直耷拉到下一種凶器的名字被說出。這位特務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義。從那一刻起,這名嫌疑人就成了該案件的第一嫌疑人。後來的進展說明他沒有被冤枉。
當犯罪嫌疑人試圖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時,會製造出種種口頭的謊言,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肢體語言。不經意中,他們就會把內心的祕密洩漏在一個眼神,或者一個看似沒有深意的手勢裡。
因此,我們聽別人說話時,要同時注意他的肢體語言。將肢體語言、表情和說話內容做對照,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情緒和動機。除非動作、聲音和說話內容彼此符合,否則就一定有所掩飾,那就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去找出線索。一旦認清了一個人的習慣做法,也就很容易推測他的其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