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明知該做,為何無法行動?

某個週日早上,陽光透過窗簾,喚醒了我。
「糟糕!九點了!」看了時鐘,我又急又慌。但定神想想,才發現今天是假日,根本不用上學,頓時鬆了一口氣。「啊,可是下週有期末考,不用功不行啊……。」儘管躺在床上的我這麼想起,但平時累積的疲憊,讓人遲遲離不開床舖。
大考在即,心裡還掙扎著得起床用功的我,於是又墜入夢鄉,睡了場回籠覺。在這段舒服寧靜的時間裡,讀書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再睜開眼,已經十二點多。我心裡十分焦急,也知道這下子再不念書絕對來不及,卻還是打開電視看了起來——即使平常根本很少看電視。
好不容易來到書桌前坐下,又一下子找不到課本,一下子翻不出上課筆記,用出了各式各樣的藉口,就是不肯開始用功讀書……。
學生時期,我總是像上述這樣懶散度日。到頭來,考試只能臨時抱佛腳,有時低空飛過、有時補考。每次考完試,我總會檢討自己:「為什麼你意志力這麼薄弱?」「你明知這些書非讀不可,為何老是不肯早點開始?」
然而,這些反省都僅限於當下。
我相信很多人在出了社會之後,依舊對那些非處理不可的事百般拖延,於是父母、老師或公司主管,就會責備你「意志力薄弱」、「做事缺乏幹勁」、「散漫怠惰」等,要求你深切反省。
然而,無法即知即行,真的是因為意志力薄弱、做事缺乏幹勁、散漫怠惰嗎?
其實,並非如此。相反地,只要懂得「妥善運用大腦」,就能擁有行動力,而不會是嘴上空談。

◎ 意識,由大腦決定
首先來想想——當你採取行動,例如伸手想拿蘋果時,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一般而言,我們都認為是腦中先出現「拿蘋果」的意志或意識,接著才動手、動腦。相信你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中,應該也都感覺自己是「先有了想做某件事的意識,然後才採取行動」。然而,近來有學說指出,人類的行動順序和我們原先所想的不太相同。許多實驗都發現——早在意志出現之前,大腦已「開始準備」。
其中又以一九八三年,利貝特(Benjamin Libet)博士進行的實驗最為人所知。他在實驗中發現,人類於「打算動手指」之類的意識出現之前,其實大腦便已「事先開始準備」了。
根據這項實驗的結果,人類的行為模式,並非我們原先以為的是——
❶出現想動手指的「意識」;
❷大腦將指令傳送到運動區;
❸產生動作準備電位;
❹動手指(產生「意識」的○.二秒後)。

而是像以下這樣——
❶產生動作準備電位(出現「意識」的○.三五秒前);
❷出現想動手指的「意識」;
❸大腦將指令傳送到運動區;
❹動手指(產生「意識」的○.二秒後)。

動作準備電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 BP)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一種運動指令。根據利貝特博士的說法,其實早在你我出現「意識」之前,動作準備電位就已在腦中生成。
後來,利貝特的這一套論述又經過各種再測。在二○○八年的研究中,甚至還出現了「腦在意識出現的七秒前,就已開始準備」的結果。
在這個實驗當中,受試者可任選一個瞬間按下按鈕,來選擇電腦螢幕上所出現的文字。研究者會用功能性磁振造影儀(fMRI)來檢測受試者按鈕當下的腦部活動。結果發現——在受試者決定「用右手或左手按鈕」的七到十秒前,大腦早已開始活動,而當時便得以預測受試者會用哪一隻手按鈕。
從此實驗可得證,大腦在人萌生「意識」之前,就已開始活動。你我的「意識」,很可能都只是在執行大腦活動的結果罷了。
慶應義塾大學系統設計暨管理研究所的前野隆司教授,提出了一套「被動意識假說」,並於著作中依據這項實驗的結果,探討人類的意識之謎。若以我個人的方式來擴大詮釋,那麼他的這項假說,其實也代表了人們無法即知即行,非關你我的意志強弱,也不是因為誰散漫成性,而是出於「大腦裡的既定事實」。
不過,請放心。即使你過去都為了自己的「不作為」而傷透腦筋,只要學會預先整理好「大腦」這個人體總司令,知道切換至「即知即行模式」的訣竅,就能自然地蛻變成有行動力的人。你的不作為,絕非毅力或個性問題,更與能力無關。因此,請千萬別再妄自菲薄。提升「即知即行」這項能力的方法,任何人都學得會。

◎「行動力」養成四階段
總的來說,想學會新能力,有以下四個階段——
❶無意識、無能力:「一不小心就懶散」、「總是一拖再拖」、「有散漫壞習慣」的人,就是處於這個階段。這些人因為還不知即知即行的方法,也無法即知即行,所以還處於「無能力」狀態。若要打比方,這就像是還位在「不知道刷牙可預防蛀牙」的那個階段;
❷有意識、無能力:進入第二個階段,就表示已經意識到,要讓自己通曉「即知即行力」了。雖然光是「意識」,還無法讓人即知即行,但只要先有這樣的意識,它就能帶你進入下一個階段。簡言之,這就是「知道不刷牙會引發蛀牙,但還沒實際動手刷牙」的階段;
❸有意識、有能力:隨時提高自己的意識之後,就會擁有即知即行的能力了。不過,在這個階段,我們還必須刻意地提高意識,因此做起來不免覺得累人。就像雖然飯後會刷牙,但還得隨時提醒自己正確刷牙法,例如「右邊臼齒不容易刷到,要特別留意」、「漱口要確實」等;
❹無意識、有能力:到了第四階段,你已具備充分能力,可在無意識下即知即行。若達到這個境界,就算不動腦思考,也可凡事具行動力了。以刷牙為例,這就等於已養成「習慣」。毋須提醒,也能在餐後把牙齒正確地刷乾淨,確實預防蛀牙。

以上就是人在培養新能力時,會依循的四個發展階段。
或許有人覺得麻煩,但「培養新能力時,常想著四階段」這個心法,既可廣泛應用,也能幫助你順利走出低潮。
世界上的確也有人不懂這套心法,就一股作氣地達到階段四了。對於這種人,你或許會覺得豔羨不已。然而,其實這種一口氣就進入階段四的人,陷入低潮時所需要的恢復期往往特別長,原因就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學會做這件事的。
想想體壇的例子,相信就不難理解了。你可以試想棒球界的打擊好手們陷入低潮時的情況。如果是突然竄起的體壇好手,往往不是按部就班仔細思考、訓練,然後成為精熟專家的,因此表現不好時,很難自行修正軌道。
人只要受挫,就會退回到前一階段——因此陷入低潮時,懂得退回第三階段,提升自己的意識,重新檢視缺失,是很重要的一門學問。
鈴木一朗選手是美國大聯盟單季最多安打紀錄的保持人,也是全球職棒球壇生涯累計最多安打、最多出賽的紀錄保持人。所有人都異口同聲肯定他是「天才打者」,然而他給自己的評價卻是這樣的:「天才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麼能打出安打,但我可以說明得很清楚,所以我不是天才。」
鈴木一朗這句話, 正是每天不斷練習, 走過許多第三階段——「有意識、 有能力」的日子,才說得出來的金玉良言。
無論是誰,都無法馬上成為即知即行的人。唯有先好好培養正確的意識,並訓練自己將這些有意識舉動化為無意識行為,才能擁有凡事都即知即行的行動力。
在本書中,我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為你介紹大腦「讓人類採取行動」的運作機制,以及能使你自然萌生行動意願的具體方法。請你務必耐心讀到最後,培養出「即知即行」的能力,從此便不必再仰賴意志力或毅力了!
菅原道仁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