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1】Chapter 1 我的人生,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模樣:什麼是人生腳本?為什麼需要了解它?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戲劇。有的人的戲劇很精采,有的人的戲劇很枯燥,有的人的戲劇很悲涼……每個人的人生戲劇不同,在生活中經歷的事件和體驗就不同。關於人生戲劇存在一個問題:人究竟是在生命結束時,才完成劇本的書寫;還是劇本早已寫好,生命如何結束,只是劇本的一部分?
溝通分析心理學創始人艾瑞克.伯恩提出了「人生腳本」的概念,用以反映每個人早已寫好的人生劇本2。他說:每個人在幼年時就決定了自己將如何生活、如何死去。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在腦中把這個計畫帶到那裡,這就是所謂的「腳本」。伯恩提出,每個人在六歲左右,就對自己會有怎樣的人生做出決定:孩子最初都想長命百歲或獲得永恆的愛,但生命頭五、六年發生的一些事,可能讓他改變主意──他可能決定要早早死去或不再冒險愛任何人。做這些決定時,他的經驗非常有限,然而,這些決定卻非常適合那時的他。或者,他也可能從父母那裡學到並決定──生活與愛雖然充滿冒險卻非常值得。一旦做出決定,他便知道自己是誰,並開始帶著「像我這樣的人身上會發生什麼」的眼光來看世界。他知道自己理應得到什麼結局。
「六歲左右,腳本便已形成?」「那時,我們就知道自己是誰?」聽到這個說法,你是不是非常驚訝?你可能會存疑,那麼小的我們真的可以做出決定嗎?如果你不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可能是因為你早已忘記自己六歲及六歲之前面對成人世界的感覺了。接下來,就讓我帶你模擬當時的情景吧。
六歲的你身高大約一百一十五公分,體重大約二十公斤。那時,大人的身高至少是你的一.三倍至一.六倍,體重至少是你的二至四倍。假如此刻的你就是六歲的你,不論男女,我們取平均身高一百六十五公分,平均體重六十公斤。那麼,大人對你而言,就是一個身高至少為兩百一十五至兩百六十四公分,體重至少為一百二十至兩百四十公斤的「巨人」。再具體一點來說,現在的你每天都要和一群高度差不多達到天花板、身型魁梧的龐然大物一起生活。抬頭看看屋頂、想像一下,面對這樣的巨人,你有什麼感覺呢?)如果你實在想像不出來,可以在網路查詢姚明與其他人的合影,直覺感受一下。(如果你只有兩、三歲,身邊的大人看起來則更為巨大。這些巨人對你微笑、表示喜歡,還是對你皺眉、表示不耐煩,或是對你大聲吼叫,甚至要伸手打你,你的內心絕對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與想法。
假如巨人們很喜歡你,他們傾聽你、保護你,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很棒的人,覺得自己很有力量。你可能敢於做自己或對抗他們,因為你知道他們愛你、接受你、不會傷害你。但假如這些巨人討厭你、對你感到厭煩,你可能會認為最好低調行事、乖乖聽話、不去製造麻煩,以免遭到懲罰,甚至是滅頂之災。因為力量懸殊,孩子為了生存,必須盡早且盡可能了解這些巨人,從而找到自己的生存策略。一旦確定了生存策略,便也初步形成了腳本。之後,孩子就會帶著他們發現的生存策略繼續生活。

【案例1】為什麼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妥協退讓?
小林是一位男士,已經四十幾歲,在事業上發展得很成功,但內心一直非常懼怕與權威發生衝突。面對權威時,他總是畢恭畢敬,不敢表現出半點質疑。
他有一個非常嚴苛的母親,從小母親就是家裡的權威,只要有人的言行不符合母親的要求與期待,都會受到強烈抨擊。小林也看到母親對父親表達不滿時,兩人經常發生激烈的衝突,甚至大打出手。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在家中最好的生存策略就是「放棄自己的主張與想法,順從與討好母親」。他常常因為很乖、不用大人操心、表現良好等原因受到母親誇獎。成年後,因為他的服從與執行能力強,在事業上得到了認可與晉升,後來單獨負責一個部門的工作。但隨著時間推移,他經常感覺自己缺少了某些東西、經常感到內心壓抑。比如,部門間因為資源問題產生衝突時,他很少能像其他負責人那樣據理力爭,總是不由自主的妥協退讓。對於他溫吞的做法,部分下屬也暗示過不滿。他對自己的否定感愈來愈強,焦慮、憂鬱、煩躁和屈辱的感覺也逐漸增多。

案例中的這位男士小林,年幼時期在面對「強大」的母親時,聰明的發現順從與滿足他人的期待,是他在家中最好的生存策略。這種生存策略在他承擔下屬的工作時,的確讓他受益。但當他成為部門主管時,這種策略便行不通了。陳舊的生存策略存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缺乏靈活性、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當過去的生存策略不再奏效,但一個人仍固守這種生存策略、無法做出其他選擇時,我們就會說,他「卡在」腳本中了。
對小林來說,他其實早已成長為獨立的大人,完全有資格、有能力與其他成人抗衡。可是,在他的腳本中,他一直都是那個乖乖服從的小男孩。那些「巨人」的影像依舊留在他內心深處──他是弱小的,別人是強大的──所以他完全不敢挑戰與忤逆他們。工作環境與要求的變化,向他的腳本發出了挑戰:小男孩做好準備成長為擁有並能夠維護自己想法與主張的成人了嗎?
如果能夠開始認識自己潛意識中的腳本,就有機會看清自己小時候的生存策略、檢視它們是否適用於當下的生活,並有機會開始學習新的策略。否則,人們就可能一邊哀歎生活中的不幸,一邊緊抱舊的生存策略不放,受困在腳本的束縛中。

【摘文2】Chapter 2 幸福或不幸的人生,似乎早已決定怎麼看清自己的腳本結局:怎麼看清自己的腳本結局



我們可以怎麼樣探索自己的人生腳本呢?人生腳本是非常厚重的概念,艾瑞克.伯恩用超過四百頁的著作進行了深入且詳細的探討。因此,腳本分析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在實踐中,比較簡便易行的方法是:把一個人的腳本看作一場有開端、有劇情發展以及有結局的戲劇,並探索其中包含的腳本結局、禁止訊息和驅力。本章將討論「腳本結局」。腳本結局可以直接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深處對自身命運的信念:我這一生是幸得所願,還是終為一場空……。

腳本中的「贏家」、「輸家」與「非贏家」
腳本分析中,一共包含三類結局,用通俗的語言分別稱為「贏家」、「輸家」和「非贏家」(不輸不贏的人,有時也叫「平庸者」)。
腳本中的贏家,並不是我們在世俗意義上所說賺了很多錢或擁有很高社會地位的人,而是指「打算做某事,且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確實做到的人」。換句話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要實現了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和承諾,就是人生戲劇中的贏家。輸家是計畫做某事,但完全沒有做到的人。非贏家則是部分做到的人,他們的典型用語是「至少」,例如:至少我做到了什麼、至少我擁有了什麼。假如一個人想獲得博士學位,透過長期努力,他確實做到了,並為自己的成就感到滿足,那麼,他就是腳本贏家。假如他希望獲得博士學位,但最終獲得了碩士學位,那麼他就是非贏家。雖然他沒有獲得自己最想實現的成就,但「至少」還有碩士學位。而輸家則可能連大學也沒有考上,或者考上了也沒有順利畢業。再比如,一個人打算在四十歲前存一百五十萬元。如果他透過努力,最終做到了,那麼他就是腳本贏家;如果他部分做到了,比如存了一百萬,就是非贏家;而完全沒有任何積蓄,甚至還負債累累的人,就是腳本中的輸家。
現在,你可以回顧一下自己過去的人生發展,想一想自己在學業、事業、婚姻、愛情或健康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如果總體來說,你覺得自己是達成所願的、滿足的,那麼,你很有可能擁有贏家腳本。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還算過得去,說不滿足但也有一部分滿足;說滿足但又不那麼滿足,那麼,你很可能擁有非贏家腳本。但假如你覺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一事無成、沒有任何滿足感,那麼則可能擁有輸家腳本。通常,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發展受到限制、生活總是不太理想,很有可能是受到非贏家或輸家腳本的影響。

【案例2】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
小清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出生在一個小城市,從小寄宿在爺爺奶奶家。她家的經濟狀況不好,和周圍的親戚相比,她總是覺得低人一等。她的母親總是抱怨父親沒本事,她在爺爺奶奶家總覺得抬不起頭來。她心想,總有一天,她會透過自己的努力,衣錦還鄉,讓親戚看到她過得比誰都好。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她進入了一線城市的一家公司工作,還嫁給了很愛她的丈夫。打拚後,兩人大大改善了生活條件,並且在一線城市買了幾間房子、幾輛車,經濟方面綽綽有餘。
也許你會認為,她現在終於可以揚眉吐氣,過上幸福的生活了。但令人想像不到的是,這個女孩依舊覺得自己不夠富有,還是捨不得花錢買漂亮的衣服、捨不得出去旅行、捨不得住好一點的飯店。她內心依然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生活充滿了陰霾感。

為什麼小清的生活條件明明變得非常好,她還是感覺那麼糟糕呢?這正是因為她依舊生活在低人一等、我不夠好、無法感受成功和滿足的「輸家」腳本中。如果心理和情感上的輸家腳本沒有改變,無論外在環境發生多大的變化,她的內在感受都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這就好比有些富人,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財富,但依然覺得自己很窮。真正貧窮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自己沒有一部好手機而有不好的感受;在達到小康時,他可能會因為沒有一輛好車子而有不好的感受;而在非常富有時,他可能會因為沒有像某些人一樣擁有私人飛機而有不好的感受……無論真實生活怎樣改善,只要他生活在自己的貧窮腳本中,就永遠只會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感受著自卑和不滿足。我們總以為:透過努力,一隻自卑的醜小鴨最終一定會變成美麗自信的白天鵝。這其實只是人們的美好想像。真實的情況是:如果沒有改寫腳本,一隻習慣了自卑的醜小鴨長大後,即使變成了外貌美麗的白天鵝,內心依舊會認為自己只是變成稍微好看一點的醜小鴨!
因此,看清腳本結局非常重要。它幫助我們直視自己是在以滿足的方式過人生,還是以還算過得去,或令人失望的方式過人生。


【摘文3】Chapter 4 為什麼我就是無法放棄這些執念:為了生存,幼年的我們如何擺脫腳本中的禁令



當腳本中的禁令形成後,孩子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嗎?並非如此。孩子會利用父母和老師教會他的知識,努力用他小小的腦袋尋找解決禁令的辦法。例如,一個孩子覺得自己不可以重要,但每當他非常努力念書時,父母或老師就會在其他孩子或學生面前大力誇獎他,此時,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慢慢的,他小小的腦袋就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我夠努力,就可以重要。於是,他愈想重要,就愈努力。隨著他逐漸長大,「努力」成為了他的「癮」,成為感受到自己重要的「條件」和「策略」,並轉化為潛意識的一部分。這時,「努力」就成為了他腳本中的「驅力」,像鞭子一樣驅使他必須維持努力的狀態──只要努力,就可以感到自己是重要的,而一旦鬆弛下來,他就立刻會觸碰到禁令,覺得自己光環散盡、不再重要。
人們身上有五種常見的驅力,用以對抗腳本中的禁令,分別是:(1)要堅強;(2)要完美;(3)要討好;(4)要努力;(5)要趕快。
.有「要堅強」驅力的人,會認為:如果自己夠強大,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各種問題。不展示情緒和脆弱,自己就是有價值的,就可以活下去、變得重要、有歸屬感、長大等等。
.有「要完美」驅力的人,會認為:如果自己能夠把每件事做好、無可挑剔,自己就是有價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親密、歸屬等等。
.有「要討好」驅力的人,會認為如果能夠讓別人高興、受到他人的喜愛,自己就是有價值的,就值得活著、重要、親密、成功、做個小孩子等等。
.有「要努力」驅力的人,不在乎結果,而在乎努力本身,他們會認為如果自己表現出努力、堅持的狀態,就是有價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做自己等等。
.有「要趕快」驅力的人,會認為如果自己能夠快速完成所有事情,就是有價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感到放鬆和安全等等。

為了「應對禁止訊息」而形成的驅力,會形成一個人的做事風格。某種「過度被強調的風格」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人的腳本禁令。

無法時時刻刻滿足驅力,讓我們不斷墜落到人生黑洞中
到這裡,非贏家或輸家的腳本概貌就被呈現出來了。透過腳本禁令,一個人會走向非贏家或輸家的腳本結局。但孩子不願意接受這個結局,於是用驅力行為加以抵抗。當他們能夠符合驅力要求時,會感覺良好,會覺得自己是個贏家。但遺憾的是,驅力中的條件註定無法時刻滿足。例如,一個人即使努力保持堅強,但他不可能完全消除脆弱。當他不能維持堅強時(如生病、家人離世、工作壓力過大等等),就會掉到腳本禁令中,體驗到負面的感受(例如自己是失敗的、不重要的等等)。此時,他便墜落到自己的人生黑洞中,再次感受令自己痛苦但卻很熟悉的感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