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要花心思決定的事都是煩惱
我有一位女性患者,她在接受好幾年的憂鬱症治療後,憂鬱的症狀已經好轉許多, 只剩下輕微的失眠問題。不過某一天,她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突然來掛號看診。
「醫生,我覺得我的憂鬱症好像復發了。」
我的心情一下沉到谷底,我從她開始治療憂鬱症就一路看著她走來,現在她好不容易創辦自己的品牌,而且也小有成就,幾個月前甚至和男友論及婚嫁,看到她重獲健康我十分欣慰,怎麼會在這時又突然病發了呢?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無法集中精神,還總是忘記自己該做的事。籌備婚禮也是, 沒辦法自己做決定,跟男友在電話裡吵架的次數也變得頻繁。我好像變得很神經質,我是不是又復發了?」
聽完她的敘述,我想問題應該在於工作與婚禮事務上,她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處理這些事,要獨自下決定的事情突然比平常多出一倍,當婚禮事務占據了她的心緒,忘記幾件繁瑣的工作事務當然很正常。一旦如此,當她在工作上收到客訴時,將問題歸咎於自己憂鬱症復發,其實也無可厚非。
但這並非憂鬱症復發造成的,而是她需要處理的事情一下子增加太多,導致身心無法負荷所致。在這情況下,不僅無法專注處理業務,再加上腦內的空間被原先的煩惱占滿,新煩惱擠不進去,自然會被彈出腦外。看到她的情況,讓我不禁聯想到幾天前發生的事。

被填滿的內心空間
我趁著上午看診的空檔打開手機時,發現有幾通來自母親的未接來電。母親不常在白天打電話給我,出於擔心,我馬上就回撥了電話。母親說家裡的水管爆開,水現在不斷滲入樓下住戶的天花板。這就麻煩了,照理來說應該馬上拿工具修理,用水泥補好地板的裂縫,不要讓水再繼續往下滲才對,但母親年事已高,沒辦法獨自處理這些事。我一方面擔心受到驚嚇的母親,一方面也煩惱著晚點要去哪裡跟母親見面,還有思考家裡後續修繕工程要怎麼進行。
然而,眼下我能做的事,也只有先請母親幫我向樓下鄰居傳達消息,因為診療室內還有病患在等著我看診。深呼吸一口氣後,我再度進到診間內看診,但與平常不同的是, 我聽不進任何一句病患的病況陳述。如果是平常的我,早就已經開始理解病患的心情, 並針對他們的痛苦或煩惱提出我的建議了。但在跟母親通完電話的一段時間內,我卻覺得異常疲憊,只能傾聽病患的煩惱,機械式地給予反應,這已經是我能力範圍內,所能做到最好的程度了。
那天的看診行程明明與往常無異,但上午診結束後我卻覺得特別疲憊。打開手機跟太太與母親通了電話,把當下能處理的事情決定完後,才稍微放下心來。但我的腦袋還是一團亂,沒辦法想其他事情或做任何決定,直到下午把較大的問題處理完後,我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內心的緊張與不安,如同即將爆炸前一刻消氣的氣球,或是在沸騰前趕緊加入一勺冷水的熱湯般,好不容易才平復下來。幾個小時前的我與現在的我,明明都是我,心理狀態卻截然不同。
遇到不測之事時,內心的空間會瞬間被這些事情填滿,導致無法思考其他事情或做任何決定。所謂不測之事,不只是家裡排水管故障,前面提及的患者即將結婚的好事也在此範疇內,一樣都會占據內心的有限空間。
從那天起我便一直在思索,究竟煩惱對人的心情會產生何種影響?簡而言之,就是「糾結於煩惱」,不停思考、釐清自身的煩惱。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所能做的大部分是傾聽、理解他人的煩惱,找出問題癥結點,減輕患者因煩惱而產生的負擔。最多也只會提供從我觀點出發的建議,幫助患者解決煩惱。我也會在報章雜誌上連載煩惱諮商的專欄,或是上相關綜藝節目當嘉賓,又或是寫作出版煩惱諮商書籍,幫大眾解決苦惱。
我一直認為這世界上的所有煩惱,我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解決方案,這股自信一部分也來自於我的閱歷和過往累積的數據資料。但究竟當時我的大腦和內心出了什麼問題,導致我的腦袋整個當機,連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小劇場整天都在運轉
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怎麼受到煩惱的影響,因為像是創業、留學、結婚等人生重大決定,或是與愛人分別、寵物死亡等會產生心理壓力的事件,並不會那麼頻繁發生。
事實上,除了偶爾會出現影響日常生活的重大問題,我們每天也必須與成千上萬的煩惱直球對決,只不過那些煩惱過於瑣碎,或是我們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煩惱,而沒有特別意識到罷了,就跟人不會特別注意自己在呼吸是一樣的道理。但這時如果突然碰到大問題,或瑣碎的煩惱數量突然增加時,我們就會開始注意到這樣的變化,並且陷入困境,就跟人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後,反而會覺得不自在一樣。
十幾年前,我去加拿大研習時曾發生一件事,我打算跟家人在加拿大待一年左右的時間,通常會先找好住處並簽約,但我當時抱持著「無論如何都會找到住處」的想法, 只先預約了一週的飯店,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前往多倫多了。
隔天辦好手機後我便開始尋找住處,幾經波折好不容易租下一間公寓,也買了一輛中古車,直到去教育廳交完孩子轉學的相關文件後,晚上才鬆了一口氣,但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才赫然發現裝著全家人護照、簽證跟租約的包包不見了,我把包包忘在餐廳裡了。天啊!我怎麼會現在才想起這件事,我到底在幹麼?何況我搭了無數次地鐵跟公車,從未遺漏過隨身物品。我擔心會找不回文件,整個晚上都無法闔眼。
隔天早上,我早早就到餐廳門口等開門,心情忐忑不安,腦中想像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感覺自己的腦袋隨時都可能炸開來。幸好包包被店家妥善收好保管,但即便如此, 我的心情仍有好一陣子難以平復,自責感也沒有因而輕易消失。明明當下我並沒有面臨要做出重要決定的關鍵時刻,也沒有發生特別重大的事件,但第一次來到陌生城市,一週內有無數事情等著我做決定,這些事情堆在我的腦袋裡,結果就讓我忘了拿走背包。煩惱只增不減所造成的影響,就如同溫水煮青蛙,如果輕忽,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有些人常說:「我活得很簡單,沒什麼大煩惱。」他們誤認為只有面對重大事情才需要煩惱,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要花心思決定的事情都稱為煩惱。廣義來看,我們現在放在思考天秤上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稱為煩惱。當這些瑣碎煩惱在心中占據一地, 與其一個個找出解決方法,不如整理出一個「煩惱公式」,充分理解煩惱、好好煩惱, 做好心理建設後再做決定,似乎更有效率。
煩惱並沒有那麼偉大,不是只有跨越人生大坎的人的煩惱才稱為煩惱。煩惱是每天少則幾十次,多則數百次在心裡的衡量計算,其中有九成是無意識的,只有一成我們會意識到。
隨著世界上的資訊越來越多,內容也愈趨複雜,我們的煩惱會隨之增加,需要考慮的事情更如等比級數般急遽變多。我們常因為煩惱事情而讓腦袋塞滿萬千思緒,容易錯過真正重要的問題;或為了騰出腦中的有限空間給新煩惱,而倉促做出決定。人生是朝著一個方向線性前進的,在這一生中我們需要同時扮演多種角色,因此好好與煩惱共處, 是我們管理內在的重要課題。


5│不安:當煩惱升級成擔憂
假設這週日要和家人去遊樂園玩,有些人會在週六晚上將興奮的孩子哄入睡後, 開始規劃隔日的行程:「路上可能會塞車,七點起床,提早出發好了,早餐在休息站吃就行。」大致想完計畫後才會入睡。但對某些人來說,連制定這類簡易計畫也很困難。無法理清的思緒,再加上對各種事物的擔心,使他們連覺都睡不好。這類人總是有各種煩惱,像是:
「上次太晚出發,光上高速公路就花了一個小時,令人煩躁。塞車時,小孩卻說想上廁所,只能把車停在路邊趕快處理,真的很累。那天停車場客滿,光停車就花了一小時,而且從停車場到售票處太遠了,還沒進遊樂園就已經累了。甚至回家時因為累到打瞌睡,差點發生擦撞事故,所以明天得六點起床出發才行。如果孩子要上廁所,是不是應該準備一個桶子?高速公路可能會塞車,走省道好了。感覺休息區也會很多人,還是趁現在凌晨去超商買點吃的好了?怎麼大家每個星期天都要出門玩啊?假日到處都是人。我辛辛苦苦工作好幾個月才能出去玩一次,大家好像都有錢又有閒。相較之下我有夠可憐,連這麼簡單的出遊都規劃不好。如果平時常常出去玩,孩子就不會這麼期待了。唉,都是我太沒用了……」
其實想到這邊,差不多就能睡覺了。但這個人卻可能每兩小時就會醒來確認時間, 到最後乾脆放棄睡覺,起床洗澡,獨自收好行李後,背著還身穿睡衣的孩子上車。開車時儘管自己口乾舌燥,中途醒來的孩子說想上廁所時還要安撫他們,叫他們忍耐一下。直到在遊樂園停車場快速停好車,通過售票處那刻才能安心。與其說是去遊樂園玩,更像在比賽,要隨時做好進入戰鬥的心理準備。究竟為何會這樣呢?

煩惱和不安感密不可分
通常在制定明天的計畫時,煩惱的內容都以過往的經驗為基礎,尤其是以過去不便的經驗為主,來思考明天的行程。對於當時的記憶,還會再加上煩躁、疲累、可憐等情緒,進而引發煩惱。也就是說,過往去遊樂園的疲憊經驗、鮮明的情緒記憶,使我們過度擔心。而越是煩惱,越容易感到不安。最後,對孩子感到抱歉,加上平常備受工作折磨,導致自尊心低落。生理也會受影響而難以入睡,還會害怕隔天太晚起床而睡不著覺, 在種種擔憂下,甚至可能會睡過頭而搞砸一整天的行程。
為了制定出適當的計畫,導致煩惱轉變成不安的情緒,這是由於從大腦前額葉到邊緣系統的連結網路中,受到情緒因素影響,進而在解讀同一事件時產生差異。在感到不安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要煩惱的事情數量。事實上,煩惱和不安感密不可分。煩惱是為了解決不安,苦心思索出解決方案後就不會再感到不安了。由此來看,不安是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並提前做好準備,以避免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適度擔心和做好事前準備的行為,我們將其稱為「緊張」,若太超過就會變成「焦慮」。適度擔心和事前準備當然是好事,但若加上焦慮情緒,原先米粒般大小的煩惱也會變得跟聖母峰一樣大。凡事都應適可而止,過猶不及,適當擔心、適當準備就好。
例如:面對考試時,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系統適當活化,就會使我們「緊張」。考試在即,我們的身體會自動分泌腎上腺素,使心跳加速、唾液分泌量減少。但若將每週小考都當成期末考或學測一樣重要,就會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陷入「焦慮」狀態。因此緊張與焦慮其實是相同反應下的不同結果。

避免陷入過度焦慮的惡性循環
正確評估自己周遭發生的事件並適度煩惱固然重要,可若擔心變成了焦慮,就會出現問題。之所以會變成焦慮的原因有二,一是高估了目前所處的狀況,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二是對事件的判斷雖然合理,但反應過度。兩者都是為了躲避或妥善應對危急狀況, 卻因為錯誤評估狀況和錯誤的應對,讓自己的煩惱進化成焦慮。本來是為了避免焦慮而提前開始煩惱,卻又因為煩惱而引發焦慮,兩者陷入互相糾纏的惡性循環。
其實,擔心具有控制和減少焦慮的功能。感到不安時,心跳會加速、肌力會提升、會口乾舌燥。人進入擔心狀態時,會等待大腦「戰鬥或逃跑」的命令,這是大腦邊緣系統活化後,想要提升身體動能的生理反應。邊緣系統是哺乳動物大腦中的一個部位,為了生存和適應環境,具有快速判斷情勢和應對各種狀況的功能。邊緣系統能夠察覺環境變化的趨勢,為保護自身安全而探索周遭,找出事物的運作模式,將過往不好的記憶相互連結,在大腦額葉評估狀況做出判斷之前,就提前快速做出應對。
焦慮反應是以邊緣系統內的杏仁核為核心的生理反應,擔心反應則是由額葉前半部(前額葉)掌管的一種認知行為。前額葉約占大腦的二○%大小,人類獨有的思維特性,如專注力、判斷力、靈活性、抽象思維等能力,都由前額葉掌管,因此人類的前額葉在大腦內的占比,比其他哺乳動物和靈長類動物都要多。
前額葉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化的人體部位,負責整合資訊、評估選項並做出決策, 但處理資訊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人類的大腦分化出「雙軌系統」,將邊緣系統和前額葉設置成如同音樂正反拍一樣的反應系統,兩個系統也會相互作用影響。
平時由前額葉操縱邊緣系統,而前額葉可再區分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和「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當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活化時,焦慮會使我們減少關注體內信號或變化,並誘導我們關注外界發生的事情,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會傳遞出「不要在意身體內部發生的事情,注意外部危險吧」 的信號;若是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化時,則會安撫在邊緣系統裡負責處理恐懼反應的杏仁核,避免引發人體的焦慮反應。如果兩者功能正常,內心就不會過分焦慮,也就不會因焦慮而產生更多擔憂。
當我們感到不安時,正常情況下前額葉會增強活動,引導我們審視現狀、尋找解決方案,進而安撫受驚的杏仁核,使焦慮逐漸平息,維持大腦的正常運作。若前額葉能有效調節杏仁核,適度的擔憂將轉化為規劃與行動,此時的不安僅是短暫的緊張反應。
然而,若對未來抱持過於悲觀的負面情緒,將削弱前額葉的調節功能,使杏仁核持續活躍,導致不安感加劇。最終,人們會感到失控、失去自信,擔憂升級為不安,而不安又反過來強化擔憂,形成惡性循環,反覆陷入煩惱之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