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容連載
「厚操煩」是人類的天性

  各位是否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感到心情沮喪、煩躁且內耗呢?

  「那個人今天心情不太好,是因為我的關係嗎?」
  「搞不好……是因為我說的那句話傷到她了。」
  「如果那時候我不要亂講話,現在就不會變成這樣了。」
  「為什麼事情每次都會變成這樣?」

  正所謂當局者迷,任何人都會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即刻陷入其中,並為此煩惱不已。但在大部分情況下,待你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那些令人內耗的其實都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生活中真正值得操煩的大事並不多,困擾人們的大多是小事。
  實際上,這種「厚操煩」的心理習慣,可說是人類的天性。這與每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和想法有著極大的關係,後續更會全面性地影響人們的言行舉止,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換句話說,當你為了某件小事操煩且苦惱時,就代表你對該事物抱持著負面看法和想法;你會在反覆內耗的過程中自我責怪,想法也會越來越消極。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你腦中想到的,或是從嘴裡說出來的,全是滿滿的負面訊息。你會對於本該非常有自信的事物失去信心、自我懷疑,或是變得退縮、不敢與人來往,人際關係日益惡化。
  以工作表現為例,假設某次你遞交的企畫案沒被上頭採用。由於那是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寫好的案子,你抱持著相當高的期待。在這樣的打擊之下,你忍不住開始胡思亂想。

  「明明我寫得這麼認真,主管卻一點都不認可。難道……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啊!說不定我本來就不適合這份工作?」
  在這之後,你會更進一步地擴大負面思維:「或許……其他同事也認為我根本無法勝任這個職位。」這樣的想法令你更加沮喪,並就此認定自己正是如此。等到下次需要提案時,你早已徹底失去鬥志,自然也不可能拿出最佳表現。
  再以人際相處為例。
  午休期間,幾個同事聚在茶水間聊天,此時你碰巧路過,於是禮貌性地向他們點了點頭。但由於眾人太過專注於談話,所以完全沒有發現你的存在。
  眼見此景,你立刻開始猜想:「他們是串通好故意不理我嗎?該不是在講我的壞話吧?」、「一定就是這樣,我被討厭了!」更糟的是,你可能會因此越想越氣,並為此擴大操煩範圍,形成惡性循環。
  就連晚上躺在床鋪準備睡覺時,你仍無法忘懷白天發生的事,不斷想著:「我明明就已經主動打招呼了,他們居然聯合起來無視我!根本就是職場霸凌嘛!」、「他們肯定就是聚在一起批評我,不然幹嘛裝作沒看到?」、「太令人不爽了,憑什麼瞧不起人啊?」內心氣憤難平的你當晚就失眠了。
  這種凡事負面思考的心理習慣,會慢慢把你逼入絕境。而隨著過度操煩的時間慢慢拉長,人們將漸漸失去行動力,徹底陷入負面思維的漩渦裡。就像這樣,由各種「小」事所引起的煩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進而引起各種心理疾病或憂鬱症。
  正因如此,我們得設法在局勢變得無法挽回之前試著做出調整。所幸,每個人都有自我改變的力量,只要稍微調適心態,就能告別因過度操煩而內耗的自己。

情緒內耗的兩種類型

  情緒內耗可大致分為以下兩種,即:凡事總是怪自己的類型,以及出事老是怪別人的類型。
  首先,「事情之所以無法順利進行,全都是因為我的緣故」,這種習慣自我責怪的人,背後大抵不脫下列三個原因。

  1對自己缺乏自信。
  2過度在意他人。
  3曾有過無數次的失敗經驗。

  倘若各位剛好是這樣的人,還請先試著冷靜下來想想:「這件事真的全是自己的錯嗎?」在這之後,請接著思考,事情之所以變成這樣,除了自己的緣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不可控因素?例如,「因為當時天氣不佳」、「因為作業時間不夠」等。
  與此相對,「這次的專案成效不如預期,全都是因為主管一直出手干預的關係」、「都怪那個新來的同事不肯主動幫忙」等,這類習慣責怪他人的類型,也有下列三種傾向。

  1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2堅稱「自己也想好好表現,無奈只能被動聽從上級指令」。
  3實際上,自己根本毫無自信(所以才會一直想找理由開脫)。

  如果你也符合以上敘述,還請試著回想看看,自己的這些傾向是否可能也是事情發展不順的原因之一?而非全是對方的問題。
  若是各位身邊也有這類習慣責怪他人的人,聽到他們在事發之後不斷議論、拚命找戰犯時,可以試著問問對方:「事情真的是你說的那樣嗎?」、「你說的那個人,有什麼非得這麼做不可的理由嗎?」
  此時的技巧在於先試著接受、仔細聆聽對方想說的話,明白「原來他是這麼想的」之後,切勿苛責或批評。你只需確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倒覺得事情會變這樣,並不單純因為是○○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列舉其他客觀原因,不將責任完全歸咎於某人)……」即可。

「害怕改變現狀」的時候,這樣做

  最近與諮商個案晤談時,我很常聽到他們說:「我也很想這麼做,但因為……(搬出各種理由)的關係,所以難以如願。」

  面對這種類型的人,我就算當下即刻提出各種建議,例如:

  「那麼,如果改成這樣做呢?」
  「或者,試試看那樣的做法,行得通嗎?」

  對方聽完還是會繼續搬出一大堆理由和藉口,一下回答:「不行!因為我老公不會答應!」一下又說:「你的建議很好,但是不行,因為我手上沒有那麼多錢。」
  實際上,這類人的內心隱藏著「不想改變現況」的心理習慣。那是一種害怕改變的恐懼感。
  說得再更直白一點,他們這種害怕改變的恐懼心理,徹底地戰勝了「希望做些什麼」的心情。
  這些人最愛把「因為」、「但是」掛在嘴邊,企圖透過這些口頭禪進一步尋找藉口並自我說服「自己真的無能為力」。
  更棘手的是,在講完「因為」、「但是」後,眼見對方如此消極的態度,提供建議的一方往往會接著出言攻擊或責備。例如,「你到底有沒有想解決問題啊?虧我還幫你想了這麼多辦法!」而這樣的回應又會讓諮詢者產生強烈的逃避情緒,變得更不願採取行動。到頭來問題非但沒解決,還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若要避免上述情況,大家可以在「因為」、「但是」即將脫口而出的時候,試著改以:「那麼,我該怎麼做才辦得到呢?」回應。
  此處的關鍵在於坦然面對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先試著踏出一小步,後續再慢慢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實現這些心願。

  「這個建議的確不錯,那麼,我該怎麼做才辦得到呢?先來查查相關資料好了。」
  「這個想法真的很棒耶!那麼,我該怎麼做才辦得到呢?可以跟你請教過去的成功經驗嗎?」

  「該怎麼做才辦得到?」這句話正是協助我們停止內耗的關鍵。在這之後,大腦就會像自動導航那般,一步步把你帶往目的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