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會處理情緒,才是成熟的開始
1. 壓力不是敵人,是你的提醒訊號
每個人都曾對壓力感到厭煩。我們說「我壓力好大」、「快撐不住了」,甚至習慣將壓力當成自己痛苦的根源。但是你可能從未被提醒過,其實壓力不是敵人,它更像是一封信──一封你長期沒有打開的信。裡頭寫的,不是控訴,而是提醒;它是試著告訴你,有些東西該停下來看一看了。
早在1940年代,加拿大內分泌學者漢斯.賽利(Hans Selye)便首度提出了「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的理論。他指出,壓力並非單一的情緒體驗,而是一套結合生理與心理的綜合性反應系統,旨在協助個體應對外在環境中的挑戰。這一概念,首次將壓力視為一種有組織的身體機制,而非單純的負面情緒,為後來的心理生理學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賽利將壓力歷程分為三個階段:警覺期、抵抗期與耗竭期。警覺期象徵身體對威脅迅速做出的初步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警覺性提升,彷彿拉響了內部的警報。進入抵抗期後,身體動員資源,試圖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即便外在壓力持續存在,個體仍能暫時維持功能。然而,若壓力經年累月無法解除,最終將進入耗竭期,這時生理與心理資源逐漸枯竭,常見的結果包括極度疲憊、焦慮增加、免疫力下降,甚至引發各類身心疾病。
賽利的理論提醒我們,壓力本身並非敵人,而是身體為了生存與適應所啟動的一套重要機制。真正的問題,在於壓力若無法有效調適,便會從短期激勵力量轉變為長期的消耗與破壞。理解壓力反應的運作邏輯,不僅有助於我們辨識自身狀態,更能在必要時適時介入,保護身心健康。
壓力帶來的痛苦,往往不僅來自外在刺激本身,更與我們對內在訊息的忽略有關。壓力反應,其實蘊含著身體與情緒發出的警示,只是我們往往未能及時察覺。加拿大醫師兼作家馬泰.加博爾(Gabor Maté),在其著作《當身體說不》(When the Body Says No)中,深入探討了情緒壓抑與慢性疾病之間的潛在關聯。他提出,許多罹患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在發病之前常經歷長期高壓、情感需求被忽視或自我壓抑的生活狀態。
馬特在書中描述了多位患者的生命故事,這些案例呈現出相似的心理模式:傾向於取悅他人、壓抑個人情緒、迴避內心真實需求。例如,一位乳癌患者在確診,長期承擔照顧年邁親屬的責任,同時面對失衡的親密關係,卻極少表達自身的困境。她被周圍的人視為堅強、體貼、無怨無悔的人,但這樣的角色認同也使她無法對外在要求說「不」,更無法對自己內心的疲憊與痛苦給予正視。馬特指出,當情緒表達被長期壓制,身體最終可能以疾病的形式,傳遞無法再忽視的訊息。
這些觀察提醒我們,壓力管理不僅是減少事件衝擊,更關乎於如何理解並回應內在情緒的需求。當身體開始發出訊號時,能否及時傾聽,往往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在壓力中找到自我修復的機會。
在許多現代人身上,壓力的來源往往不只是現實的負荷,更深藏於內心對「自己應該要更好」的無形投射。我們活在一種集體編織出的高標準期待裡,彷彿必須隨時保持完美──不能出錯、不能怠慢、不能感到疲累。真正令人恐懼的,並非任務本身的重量,而是那種一旦達不到標準就會喪失價值的恐懼感。
在這樣的心理框架下,壓力不再是短暫的緊繃,而是演變成日復一日的慢性焦慮,一場持續拉鋸的內心戰爭。即使外在情境暫時平穩,內在自我要求的壓力卻未曾鬆懈,成為無形中消耗心力的隱性負擔。
心理學家克莉絲汀.內夫(Kristin Neff)在提出「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理論時曾指出,許多高成就者為了維持表現水準,習慣以自我批評作為內在驅動力。他們相信對自己夠嚴格、夠苛刻,才能不斷達成更高目標。然而長期而言,這種自我鞭策反而侵蝕了心理彈性,使人在真正面對壓力與挫折時,變得更加脆弱。缺乏自我寬容的人,往往無法有效調節情緒與壓力反應,更難以從挫敗中恢復。
學會以自我關懷取代自我批評,並非放棄努力,而是建立一種更持久、更具恢復力的內在支持系統。當我們不再將價值感綁在完美表現上,才能真正降低來自內心的無形壓力,讓自己在現實挑戰中保持穩定與清醒。
1. 壓力不是敵人,是你的提醒訊號
每個人都曾對壓力感到厭煩。我們說「我壓力好大」、「快撐不住了」,甚至習慣將壓力當成自己痛苦的根源。但是你可能從未被提醒過,其實壓力不是敵人,它更像是一封信──一封你長期沒有打開的信。裡頭寫的,不是控訴,而是提醒;它是試著告訴你,有些東西該停下來看一看了。
早在1940年代,加拿大內分泌學者漢斯.賽利(Hans Selye)便首度提出了「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的理論。他指出,壓力並非單一的情緒體驗,而是一套結合生理與心理的綜合性反應系統,旨在協助個體應對外在環境中的挑戰。這一概念,首次將壓力視為一種有組織的身體機制,而非單純的負面情緒,為後來的心理生理學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賽利將壓力歷程分為三個階段:警覺期、抵抗期與耗竭期。警覺期象徵身體對威脅迅速做出的初步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警覺性提升,彷彿拉響了內部的警報。進入抵抗期後,身體動員資源,試圖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即便外在壓力持續存在,個體仍能暫時維持功能。然而,若壓力經年累月無法解除,最終將進入耗竭期,這時生理與心理資源逐漸枯竭,常見的結果包括極度疲憊、焦慮增加、免疫力下降,甚至引發各類身心疾病。
賽利的理論提醒我們,壓力本身並非敵人,而是身體為了生存與適應所啟動的一套重要機制。真正的問題,在於壓力若無法有效調適,便會從短期激勵力量轉變為長期的消耗與破壞。理解壓力反應的運作邏輯,不僅有助於我們辨識自身狀態,更能在必要時適時介入,保護身心健康。
壓力帶來的痛苦,往往不僅來自外在刺激本身,更與我們對內在訊息的忽略有關。壓力反應,其實蘊含著身體與情緒發出的警示,只是我們往往未能及時察覺。加拿大醫師兼作家馬泰.加博爾(Gabor Maté),在其著作《當身體說不》(When the Body Says No)中,深入探討了情緒壓抑與慢性疾病之間的潛在關聯。他提出,許多罹患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在發病之前常經歷長期高壓、情感需求被忽視或自我壓抑的生活狀態。
馬特在書中描述了多位患者的生命故事,這些案例呈現出相似的心理模式:傾向於取悅他人、壓抑個人情緒、迴避內心真實需求。例如,一位乳癌患者在確診,長期承擔照顧年邁親屬的責任,同時面對失衡的親密關係,卻極少表達自身的困境。她被周圍的人視為堅強、體貼、無怨無悔的人,但這樣的角色認同也使她無法對外在要求說「不」,更無法對自己內心的疲憊與痛苦給予正視。馬特指出,當情緒表達被長期壓制,身體最終可能以疾病的形式,傳遞無法再忽視的訊息。
這些觀察提醒我們,壓力管理不僅是減少事件衝擊,更關乎於如何理解並回應內在情緒的需求。當身體開始發出訊號時,能否及時傾聽,往往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在壓力中找到自我修復的機會。
在許多現代人身上,壓力的來源往往不只是現實的負荷,更深藏於內心對「自己應該要更好」的無形投射。我們活在一種集體編織出的高標準期待裡,彷彿必須隨時保持完美──不能出錯、不能怠慢、不能感到疲累。真正令人恐懼的,並非任務本身的重量,而是那種一旦達不到標準就會喪失價值的恐懼感。
在這樣的心理框架下,壓力不再是短暫的緊繃,而是演變成日復一日的慢性焦慮,一場持續拉鋸的內心戰爭。即使外在情境暫時平穩,內在自我要求的壓力卻未曾鬆懈,成為無形中消耗心力的隱性負擔。
心理學家克莉絲汀.內夫(Kristin Neff)在提出「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理論時曾指出,許多高成就者為了維持表現水準,習慣以自我批評作為內在驅動力。他們相信對自己夠嚴格、夠苛刻,才能不斷達成更高目標。然而長期而言,這種自我鞭策反而侵蝕了心理彈性,使人在真正面對壓力與挫折時,變得更加脆弱。缺乏自我寬容的人,往往無法有效調節情緒與壓力反應,更難以從挫敗中恢復。
學會以自我關懷取代自我批評,並非放棄努力,而是建立一種更持久、更具恢復力的內在支持系統。當我們不再將價值感綁在完美表現上,才能真正降低來自內心的無形壓力,讓自己在現實挑戰中保持穩定與清醒。